秦作睿

秦作睿,樞紐站場設計研究技術專家,我國鐵路運輸管理工程學科帶頭人,從事鐵路運輸的教學、科研和管理工作,在鐵路駝峰設計、編組站能力計算、列車運行自動調整、綜合交通和計算機模擬技術以及運籌學理論的具體套用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為我國鐵路運輸培養了一批優秀人才。曾任鐵道部部長辦公室秘書、1953年赴蘇聯莫斯科學習獲技術科學博士學位。曾任工程師、教授、博士生導師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秦作睿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日期:1927年11月
  • 逝世日期:1997年2月
  • 性別:男
  • 政治面貌:中共黨員
人物履歷,人物生平,科研成就,論文著作,

人物履歷

1927年11月5日 出生於河南省固始縣。
1946-1950年 北平鐵道管理學院運輸管理系本科生。
1950-1951年 石家莊車站實習生。
1951-1952年 鐵道部辦公廳呂正操副部長辦公室秘書。
1952-1953年 北京俄專留蘇預備部學員。
秦作睿秦作睿
1953-1956年 莫斯科鐵道運輸工程學院,獲科學技術副博士學位。
1956-1957年 鐵道部運輸總局總工程師室工程師。
1957-1961年 北京鐵道學院運輸工程系講師,教研室主任。
1961-1966年 北京鐵道學院運輸工程系講師,副系主任。
1966-1978年 北京鐵道學院鐵道運輸系講師。
1978-1981年 北方交通大學鐵道運輸系副教授,副系主任。
1981-1983年 北方交通大學鐵道運輸系教授,副系主任。
1983-1986年 北方交通大學運輸管理工程系教授,科研處處長。
1986-1991年 北方交通大學運輸管理工程專業博士生導師,模擬中心主任。
1991-1997年 北方交通大學模擬中心教授,博士生導師
1997年2月20日 病故。

人物生平

1927年—1956年
秦作睿,1927年11月5日出生於河南省固始縣。1946年9月考入北平鐵道管理學院運輸管理系學習。大學期間積極要求進步,於1949年7月6日加入中國共產黨。1950年8月,大學本科畢業後分配到太原鐵路局石家莊車站實習。1951年2月,由於工作表現突出,被選派到鐵道部辦公廳擔任秘書。1952年2月至1953年8月,在北京俄語專科學校留蘇預備部學習俄語,1953年9月,作為研究生被派遣到前蘇聯莫斯科鐵道運輸工程學院學習,1956年9月獲科學技術副博士學位後回國,副博士學位論文為“鐵路樞紐初期發展階段圖型”。
1957年—1981年
回國後在鐵道部運輸總局總工程師室任工程師。1957年11 月,調北京鐵道學院運輸工程系任教研室主任、講師。1961年6月至1966年6月被任命為運輸工程系副主任,1978年8月提升為副教授,並擔任鐵道運輸系副主任。1981年8月被提升為教授,並先後出任中國鐵道學會鐵道運輸與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自動化委員會委員。在此期間,他參加了中日、中比科技合作與人才交流項目,致力於推動計算機技術在鐵路運輸中的套用。
1983年—1991年
1983年5月被任命為北方交通大學科研處處長,致力於加強與鐵道部的科技合作與聯繫,發揮科研在學科建設中的推動作用。1987年,運輸管理工程專業成為國內首批取得教育部批准的博士學位授權的專業之一,他被批准為該專業第一位博士生導師。同年,運輸管理工程學科還被評為國家重點學科,是北方交通大學3個國家級重點學科之一。
1986年5月至1991年5月,他參與籌建中日鐵路運輸合作研究項目工作,並被任命為北方交通大學運輸系統模擬中心主任。他致力於推動計算機模擬技術在鐵路運輸中的套用,在駝峰設計自動化、列車運行自動調整領域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豐西編組站駝峰溜放自動化軟體”在全路首先通過現場試驗,為編組站自動化提供了有益的經驗;“現代駝峰設計通用程式”被認為在駝峰縱斷面設計理論和方法上具有國內先進水平,獲鐵道部科技成果三等獎。他參與主持“重載組合列車行車組織方法及其技術經濟效果評價”的研究,獲鐵道部科技成果二等獎。1989年9月參加澳大利亞國際重載學術會議並被聘為國際重載運輸委員會委員。1989年11月,他被評為“全國鐵路勞動模範”,1991年10月被評為全國鐵路優秀知識分子。
1991年5月,他離開行政管理崗位,專心於學術研究和博士生的指導工作,先後招收了近20名博士研究生,他主持或參加的“我國交通運輸技術政策”及“我國交通運輸發展綱要”等工作獲國家科委、計委和經委頒發的“國家重大科技政策表彰證書”(1988 年6月)。關於“我國運輸業綜合問題研究”被國家“八五”規劃採納。
1997年
到1997年2月20日病故時,已有14名研究生獲得博士學位。他的事跡分別被英國劍橋大學世界名人傳略”、“20世紀中國名人詞典”收錄。

科研成就

致力編組站自動化研究
秦作睿在從事高校教學與科研的幾十年中,不斷將國外的先進科技成果介紹引進到國內。20世紀50年代,他從前蘇聯留學回國後,就積極倡導將前蘇聯的經驗引進到國內,組織出版了“鐵路車站與樞紐”等教材。60年代多次赴前東德、匈牙利參加華沙國際鐵路組織的交流活動。70年代,計算機剛開始在我國高校科研工作中出現,他作為第一批先行者,發表了“駝峰溜放速度自動控制程式設計研究”等論文,在編組站自動化,尤其是駝峰設計領域走出了自己的路子。例如,1976年,他開始研究駝峰溜放速度的自動控制問題,二年後完成了駝峰溜放程式的設計和調試工作,並逐漸推廣到鐵路運輸設計及生產現場;在此基礎上,他還研製了豐臺西站自動化駝峰作業套用軟體,並成為全路最早通過現場測試的軟體系統。1979年,他參加中日鐵路技術合作中國專家組,負責編組站自動化和計算機軟體開發工作。經過多年套用和不斷調試,他研製的現代化駝峰設計最佳化軟體1985年通過了鐵道部組織的鑑定,1986年獲得鐵道部科技成果三等獎。
20世紀80年代以後,在改革開放政策指引下,我國與國外的交流與合作日益頻繁,他先後參加了與日本、比利時、國際重載鐵路運輸組織的合作與交流,成為國際鐵路重載運輸組織委員會委員,發表了“編組站自動化”、“自動化駝峰點式控制方式的數學模型”等研究成果,在將計算機與信息技術套用於鐵路運輸的研究中,他先後培養了十餘名碩士研究生,在駝峰解體車輛溜放速度控制、駝峰平縱斷面最佳化設計等領域獲得了一系列成果,並出版了《鐵路編組站作業自動化》等著作。
創建交通運輸系統模擬中心
創建交通運輸系統模擬中心,積極參與綜合交通研究 1986年,日本海外鐵道協力協會(JARTS)與北方交通大學達成共識,由該協會提供部分支持設備建立運輸系統模擬中心,致力於推動現代計算機技術在鐵路運輸生產中的套用,學校決定抽調時任科研處處長的秦作睿任該中心主任。1986年,運輸管理工程學科獲國家博士學位授權,並被評為國家重點學科,秦作睿1987 年開始招收博士研究生。在他的指導下,開始對運輸系統模擬技術進行了一系列研究,先後研究了列車運行調整的計算機輔助決策系統、鐵路編組站集結策略最佳化、駝峰車輛溜放速度聯控技術、鐵路編組場駝峰設計自動化系統、鐵路運輸客票發售系統等項目,取得了一系列成績,培養了一批高水平技術人才。
20世紀80年代是我國交通運輸業大發展的時期,公路與民航運輸系統受放鬆管制政策的鼓舞,得到很大發展,市場份額直線上升,給鐵路運輸帶來了很大壓力。在這種背景下,部分同志不切實際地提出了發展以公路為骨幹的綜合交通體系。秦作睿教授當時借鑑國外的經驗,根據我國的國情,認為,我國是一個發展中的大國,人均資源稀缺,交通建設不能沿襲已開發國家的道路。他主持並積極參加了綜合交通發展大討論,提出從長遠戰略考慮我國交通運輸發展戰略的觀點,應將無污染、低能耗的軌道交通作為綜合交通體系的骨幹。事實證明,這一觀點是正確的。
嚴謹治學 教書育人
秦作睿從事科學研究與開發項目中,始終堅持在一線工作,身先士卒,身體力行,他一直持續到20世紀90年代後期臨終。他在主持研製的“現代化駝峰設計方法的最佳化及其通用程式”工作中,通過對鐵路編組站現場的大量調研,完成了需求分析與系統設計,並親自動手完成了原始碼的編寫工作,直到晚年他仍能夠對程式代碼進行修改和功能擴充。在指導研究生的過程中,他不僅對學生提出的論文初稿進行耐心細緻的審閱和批改,通過大量具體案例將經驗傳授給青年學者,而且還經常幫助學生解決生活中的困難。在教學與研究工作中,由於涉及領域寬廣,他經常鼓勵學生多向老一輩專家請教。他秉公辦事的工作風格、嚴謹的治學態度和謙虛的為人品德極大地影響了青年學者,為年青人樹立了老一代專家的光輝榜樣。如今,他親自培養的14名博士生和近30名碩士生正活躍在交通運輸行業的各個崗位,為實現偉大祖國的繁榮富強而積極拼搏。

論文著作

出版著作
[1] 秦作睿.鐵路樞紐初期發展階段圖型.副博士學位論文.前蘇聯:莫斯科鐵道運輸工程學院,1956.
[2] 秦作睿.鐵路車站與樞紐(主編,緒論部分).北京:人民鐵道出版社出版,1961.
[3] 秦作睿.鐵路站場設計手冊(通過能力計算部分),北京:人民鐵道出版社,1976.
[4] 秦作睿.貨車溜放速度自動控制數學模型.鐵路運輸與經濟,1979,(1).
[5] 秦作睿.張全壽沈慶衍.鐵路編組站作業自動化.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1988.
[6] 秦作睿.扭轉鐵路危機的出路何在.北方交通大學學報,1989.
[7] 程宇.秦作睿.列車運行調整專家系統的研究.鐵道學報,1992,14(2):42-50.
[8] 秦作睿.編組站設計自動化方法的研究.北方交通大學學報,1994.
[9] 周磊山,秦作睿.列車運行計畫與調整的通用算法及其計算機實現.鐵道學報,1994,16(3):56-65.
[10]劉軍,秦作睿.客票預售系統和在線上事務處理.鐵道學報,1996,18(3):7-12.
[11] 毛保華,秦作睿.運輸系統點線能力協調模型研究.鐵道學報,1996,18 (增刊):97-101.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