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新與強國之路

科技創新與強國之路

《科技創新與強國之路》是2010年化學工業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張先恩

基本介紹

  • 書名:科技創新與強國之路
  • 作者張先恩
  • ISBN:9787122076649
  • 定價: 88.00元
  • 出版社化學工業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0年3月1日
  • 開本: 16開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科技創新與強國之路》內容簡介:30餘年改革開放,中國的崛起令世界矚目,並被熱議。關於大國崛起和強國之路,已有的討論大多集中在國家政體、軍事、經濟和文化等方面,近年來開始強調科學技術的重要性。《科技創新與強國之路》試圖通過分析若干代表性強國崛起過程中的科學技術活動,從學術角度系統地探討科學技術對強國的作用,期望從中獲得啟示,以作為我強國方略的借鑑。《科技創新與強國之路》既是一本時論專著,也是一部綜合性科技史料,可供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大學生、研究生、科研人員、科技管理人員和行政人員參考。

圖書目錄

第1章 總論1
1.1 強國要素2
1.1.1 經濟實力2
1.1.2 綜合國力2
1.1.3 蘭德指標3
1.1.4 競爭力報告4
1.1.5 我國學者的觀點4
1.2 科學中心轉移與強國更替5
1.2.1 文藝復興與科學發展5
1.2.2 英國科學學會與歐洲工業革命6
1.2.3 德國成為科學大師和工程師的搖籃7
1.2.4 科技競爭造就美、蘇兩個超級大國7
1.2.5 諾貝爾獎百年顯示科技強國角逐8
1.3 科學革命、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9
1.3.1 科學革命10
1.3.2 科技革命與產業革命11
1.4 當代科學技術發展特徵13
1.4.1 大科學13
1.4.2 國際化、網路化14
1.4.3 技術成果轉化周期縮短14
1.5 各國的科技立國政策15
1.5.1 日本:從“貿易立國”、“科技立國”到“智慧財產權立國”15
1.5.2 韓國:“疆土小國,科技大國”15
1.5.3 以色列:中東瘦小巨人,科技強國強軍15
1.5.4 印度:信息技術、生物技術和核技術16
1.5.5 美國:“科學、科學、科學、科學”16
1.6 李約瑟難題17
1.7 中國數字18
1.7.1 全球矚目的經濟數字18
1.7.2 鼓舞人心的科技數字19
1.7.3 第三隻眼看中國數字20
1.8 DEMOS報告22
1.9 新李約瑟命題23
1.10 科學不再“沉寂”24
1.10.1 對新科技革命的期待24
1.10.2 “會聚技術”或各領風騷24
1.10.3 量子科學走出象牙塔25
1.10.4 人與自然協調發展26
1.11 迎接新科技革命、走科技強國之路26
參考文獻27
第2章 英國30
2.1 工業革命的社會經濟環境與需求31
2.1.1 君主立憲制的確立營造了良好的政治體制環境31
2.1.2 資本原始積累為工業革命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32
2.1.3 對外貿易擴張為工業革命提供廣闊的市場空間33
2.1.4 《國富論》為工業革命提供理論和思想基礎33
2.1.5 傳統手工業的繁榮為工業革命提供了組織和勞動力保障34
2.2 技術創新與英國工業的迅速崛起35
2.2.1 紡織業35
2.2.2 採礦業36
2.2.3 冶金業37
2.2.4 交通業37
2.2.5 製造業38
2.3 科學基礎與科學創新傳統的形成39
2.3.1 科學創新精神的培育39
2.3.2 科學創新模式的轉變40
2.3.3 科學創新知識與成就41
2.4 英國皇家學會促進知識創造與傳播47
2.4.1 英國皇家學會的成立背景及其意義48
2.4.2 英國皇家學會促進了科學價值觀的普及48
2.4.3 英國皇家學會促進了科學知識的廣泛傳播49
2.5 月光社架起科學、技術與工業緊密結合的橋樑50
2.5.1 月光社的成立及其使命50
2.5.2 月光社對科學、技術和工業結合的貢獻51
2.5.3 月光社中的團體精神52
2.6 建立激勵創新創業的制度與環境53
2.6.1 世界上第一部專利制度的實施53
2.6.2 企業家的遠見卓識54
2.6.3 創新與生產組織方式的變革54
2.6.4 創業家與資本家的結合55
2.6.5 高等教育培養了社會精英56
2.7 英國科技創新的持續發展57
2.7.1 英國科技管理體系的特點58
2.7.2 重要的公立科研機構——七大研究理事會59
2.7.3 大學及其科研機構64
2.7.4 新時期的創新戰略65
2.7.5 推進創新的重要舉措66
2.8 給我們的啟示68
2.8.1 科技創新是推動工業革命的根本力量68
2.8.2 市場需求為科技創新提供強大的動力69
2.8.3 科學革命和創新文化為科技創新營造良好的環境70
2.8.4 科技與經濟的緊密結合促進創新成果的轉化與產業化70
參考文獻71
第3章 德國73
3.1 科技騰飛的基礎與準備——德國完備的教育體制75
3.1.1 普及初等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素質75
3.1.2 擴大教育規模,將中等教育從貴族階層擴大到普通民眾76
3.1.3 職業技術教育與熟練技工的壯大77
3.1.4 洪堡與現代大學的建立78
3.1.5 與工業界緊密結合的高等工程教育80
3.1.6 德國教育體制的創新81
3.2 技術創新的堅實基礎——德國科學的巨大成就82
3.2.1 高斯及“科學的皇后和僕人”83
3.2.2 亥姆霍茲與德國物理科學的興起84
3.2.3 李比希與德國化學的崛起87
3.2.4 普朗克、愛因斯坦與物理學革命92
3.3 技術創新與德國的迅速工業化96
3.3.1 克虜伯與鋼鐵工業96
3.3.2 西門子與德國電氣工業100
3.3.3 戴姆勒與汽車工業104
3.3.4 從基礎設施建設起步,帶動相關行業發展107
3.3.5 通過技術實現進步108
3.3.6 由技術領先走向技術稱霸110
3.3.7 兩次世界大戰期間的短暫輝煌111
3.4 “二戰”後德國的重新崛起112
3.4.1 “二戰”對德國科技體系的影響113
3.4.2 戰後崛起的教育及科技因素114
3.4.3 德國科技創新體系的構成與特點117
3.5 啟示118
3.5.1 視科學技術為強國之本118
3.5.2 視人才為致勝之道119
3.5.3 科研與生產緊密結合122
3.5.4 重視國際合作123
3.5.5 面臨的挑戰與解決方案124
3.5.6 對我國的啟示126
參考文獻127
第4章 美國135
4.1 建國至第一次世界大戰:美國科技創新的成長與發展136
4.1.1 美國科學技術的開創(1779~1860)136
4.1.2 美國科學技術的成長與發展(1861~1920)137
4.1.3 若干重大科技創新139
4.1.4 美國早期科學技術迅速發展的原因141
4.2 兩次世界大戰期間:世界科學研究中心轉向美國141
4.2.1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美國國力快速提升(1919~1939)141
4.2.2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經濟和軍事的發展(1939~1945)143
4.2.3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的若干重大科學技術成就144
4.2.4 美國兩次世界大戰期間科技發展的經驗147
4.3 二戰後至70年代初:美國科學技術實現騰飛147
4.3.1 美國戰時和戰後科學技術發展的經濟條件147
4.3.2 二戰後美國科技政策的調整和影響148
4.3.3 二戰後世界冷戰格局對美國科學技術發展的影響149
4.3.4 二戰後至70年代初美國的重大科學技術成就150
4.4 20世紀70年代到21世紀:引領世界科技浪潮153
4.4.1 美國科技政策的調整與變化153
4.4.2 引領全球的重大科技產業之一——美國IT技術產業156
4.4.3 引領全球的重大科技產業之二——美國BT技術產業162
4.5 美國國家科技創新體系167
4.5.1 研究型大學167
4.5.2 國立科研機構168
4.5.3 大公司的思想領袖:企業研究院170
4.5.4 創業型大學:麻省理工和史丹福大學的“雙城記”172
4.6 美國科技創新的政策與機制179
4.6.1 美國現代科技政策的聖經:“科學——無止境的前沿”179
4.6.2 美國科技政策的運行機制184
4.6.3 美國人才戰略190
4.7 啟示193
參考文獻195
第5章 日本197
5.1 脆弱的科技遺產(1868年前)198
5.1.1 科技遺產198
5.1.2 被叩開的國門199
5.1.3 曙光初現200
5.2 明治時期的國家發展與科技進步(1868~1912)201
5.2.1 全面西化201
5.2.2 文明開化203
5.2.3 殖產興業206
5.2.4 崛起擴張210
5.3 大正、昭和初年的科技發展(1912~1945)211
5.3.1 “一戰”中的持續擴張與以科學為基礎的工業212
5.3.2 “二戰”時的科學動員機制與公司研究214
5.3.3 戰時研究所與大學的發展215
5.3.4 兩次大戰間的科技成果216
5.4 “技術引進”與經濟奇蹟(1945~1973)217
5.4.1 戰後景象217
5.4.2 逐步復甦218
5.4.3 貿易立國220
5.4.4 經濟奇蹟224
……
第6章 中國247
參考文獻288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