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技術與公共性

科學技術與公共性

《科學技術與公共性》是2009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佐佐木毅、金泰昌。

該書主要針對20世紀的科學技術的諸多矛盾開始走向表面化進行一定的解答。

基本介紹

  • 書名:科學技術與公共性
  • 作者:(日)佐佐木毅,(韓)金泰昌
  • 譯者:吳光輝
  • ISBN:9787010074573
  • 定價:55.00元
  •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9-6-1
  • 開本:16開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英國歷史學家埃里克·霍布斯鮑姆以漫長的19世紀為對象,創作了《革命的年代1789-1848》、《資本的年代1848-1875》、《帝國的年代1875-1914》三部曲,描述了歐洲已開發國家的資產階級、市民、勞動者走上歷史舞台,不斷壯大,彼此之間的矛盾不斷激化的一段歷史。第一次世界大戰使“帝國的時代”落下帷幕,也使一系列矛盾急劇爆發,歷史由此進入到了“短暫的20世紀”。20世紀是一個圍繞這一系列矛盾發生變革的“極端的年代”,它經歷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納粹、第二次世界大戰、核子彈爆炸、民族解放、冷戰體制、越南戰爭、大量消費、環境破壞、蘇聯解體等一系列歷史事件,確實是一個走向極端的年代。
首先,19世紀是科學技術從人民大眾的心目中的神聖領域轉向世俗領域的一個轉換時期。國家主義(national)就是這個漫長的19世紀孕育出來的意識形態,而後出現的社會主義、民族解放運動使之進一步強化,走向了世界化。科學技術承擔起了國家主義體制下的國家建設之任務,它的公共性也就顯著地體現於此。之所以會這樣,其重要原因之一乃是在於科學技術對於舊體制具有強大的破壞力,它不僅可以帶來富國強兵的社會變革,而且也標誌著人才與知識權威的新舊交替。因此,科學技術在國家建設的教育制度之中得到了優待與重視。
其次,科學技術被委以維持新出現的流動型社會結構之原動力的重要使命。它在被期以“破壞力”的同時,也被世人賦予了“構築力”的屬性。由此,科學技術扮演了一個救世主的形象,使人類脫離了“零和遊戲”(zero-sum game)之規則,即避免人類陷入一方以革命或者鬥爭的形式來掠奪另一方之陷阱,體現為了站在人類社會之外,為人類社會帶來富裕的“價值投資”。這樣的第一次產業革命所形成的科學技術的形象,毫無懸念地成為了超越階級或者階層,統合整個國民的目標。
最後,冷戰體制決定了20世紀後半期的社會發展。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之後,科學技術成為了保障國家安全不可缺少的條件,原子能開發、火箭技術、雷達技術使人們認識到國家安全與研究最前沿之間的密切關係。而且,在資本主義的邏輯之外,出現了一個投資科學研究的新契機。這一認識在冷戰體制下得以拓展,它為科學的基礎性研究——我們可以不必在意這一研究是否會帶來收益——提供了一個絕好的環境。不僅如此,冷戰體制的長期化不僅體現在了軍事領域這一方面,而且也進一步加劇了知識權威之間的競爭。由此,科學技術的研究如同競技體育一樣,展現為一個履行新的“神聖”使命的國際主義者的行為。正如奧林匹克運動會所體現出來的競爭一樣,諾貝爾獎的角逐也成為了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彼此競爭。
蘇聯解體為“短暫的20世紀”畫上了一個句號,與此同時,20世紀的科學技術的諸多矛盾也開始走向表面化。由此,超越民族主義的國家體制的公共性究竟是什麼,這樣的課題研究開始浮現出來。
一方面,以豐富人類生活為目的的大量生產、大量的能源消耗、大量的輸送、大量的廢棄物等一系列人類的經營行為,使地球環境的負荷達到了一個可容忍的極限。醫療的普及、衛生條件的改善、傳染病的防治等科學技術的提高,帶來了開發中國家的人口激增、已開發國家的老齡化與少子化等人口結構極為異常的新的社會問題。複製人、基因圖譜、生物醫學、信息科學、納米技術、環境保護、能源問題等科學技術的研究呈現出了一片繁榮的景象,從而縮短了技能、產業、企業的變動周期,加速了競爭與優勝劣汰、勝敗之間的不斷交替。面對這樣的現實,大多數人對於放肆性地宣揚“科學進步將會解決一切問題”這樣的觀念開始出現懷疑與不安。
另一方面,不斷擴大的科學技術的內部問題也是層出不窮,既出現了科學制度即不予進行市場評價所造成的普遍性問題,也存在了圍繞評價本身而出現的科學技術自身的問題。科學技術研究的量的擴大導致了相互評價的官僚化,助長了大型研究課題的無責任化。科學技術的研究本身就是“向未知的挑戰”,投資失敗的責任究竟由誰來負責,確實存在著難以判斷的一面。進而,研究領域不斷細化,研究者們投入到這樣的研究領域之中,給人類的整體性的世界觀帶來了誤解,使一批具有單一技能的怪人登上科學的舞台。不僅如此,科研資金的支持團體從國家逐漸轉向了市場,過去的科學研究理念即“公有制、普遍主義、從私利之中解放出來、系統性的懷疑主義”開始出現崩潰,取而代之的,則是專利、資金、下層經濟基礎、技術培養等制度走到了歷史前台。這樣一個事實,標誌著科學技術乃是“對於人類社會整體的價值投入”這一理念的崩潰,從而改變了科學技術的社會形象。
19世紀末作為制度而展現出來的科學技術,而後在國家主義的國民國家建設與冷戰體制之中走上了不斷擴大的道路。但是,到了經濟、政治的環境發生劇變的現在,我們站在國家主義體制下來探討科學技術的公共性已經是不可能了。在公共性開始脫離國家主義體制,走向多樣化的今天,我們要站在新的公共哲學的視角,重新探討與科學技術交織在一起,不斷湧現出來的大量問題。
這是一個重要的課題。本書是對第26次公共哲學共同研究會——“科學技術與公共性”的講演與發言的編輯,其目的即在於為此而提供廣泛的問題意識,以期為解決它發揮出一定的貢獻。

圖書目錄

前言
論題一 科學技術的公私問題
1. 研究開發組織
2. 科學技術與社會
3. 研究開發的國內體制
4. 日本科學技術的現狀與課題
圍繞論題一的討論
論題二 尖端科學技術與公私問題
1. 尖端科學技術
2. 公共的研究經費與個人
3. 國家與尖端科學技術的政策
4. 科學技術政策
5. 國立大學與私立大學
6. 獨立行政法人
結語
圍繞論題二 的討論
論題三 工程學倫理教育的提倡與公私問題
1. 工程學倫理的日美比較
2. 工程學倫理教育的提倡
3. 如何進行教授
結語
圍繞論題三 的討論
綜合討論一
專門知識與公共知識/自然科學與公共性/科學技術與人類/科學家的說明責任/正確知識的獲得與傳播/超越文科與理科之判斷的重要性/專業知識與倫理/科學家的公共責任
論題四 國際比較視野下的產學共同體的公私問題
1. 美國的現狀
2. 日本的現狀
3. 東京大學的現狀
4. 產學合作與公私問題
圍繞論題四 的討論
論題五 生命工程學的公私隔閡
1. 生命工程學的前沿問題
2. 生命工程學與倫理
3. 個人隱私與問知的權利
4. 新的公共管理系統
圍繞論題五 的討論
論題六 科學·技術與公私
1. 前科學期=公私意識的前階段
2. 原科學期=集團(community)內部的自我完結性
3. 新科學期=面對集團(community)外部的責任
4. 科學·技術與公私
圍繞論題六 的討論
綜合討論二
作為科學之原動力的好奇心/輿論會議=科學的公共的理解/社會科學與科學技術論/作為實踐公共哲學的輿論會議/科學技術·行政·公私/當事人與公共的討論/一致意見的形成與信息的公開/核戰略與宇宙開發/科學技術政策的制度變革/跨國境(transnational)的公共哲學/科學技術的方向性/以變革學問觀念為目標
論題七 基因圖譜與公私問題
1. 遺傳認識的變化
2. 複製人的問題
3. 人的選擇分類
4. 基因圖譜解析的倫理問題
圍繞論題七 的討論
論題八 專利制度與科學技術的公私問題
1. 專利制度的發展史
2. 19—20世紀的技術革新與專利制度
3. 技術信息化導致的“壟斷”與“共享”的問題及其調整
4. 新原理的探索
圍繞論題八的討論
論題九 科學與公私問題
1. 冷戰結束之後
2. 諾貝爾獎
3. 不計虧盈的科學研究
4. 科學、技術與人類
5. 物理學的世紀
6. 何謂偉人
7. 真理的探索
結語
圍繞論題九的討論
拓展
科學技術與公共哲學/作為“事例”的曼哈頓計畫/科學知識的全球化標準/作為跨國界之公共性的承擔者的科學家集團/科學技術與國家戰略/紮根於地域的科學/科學技術與人類未來後記
譯者後記

作者簡介

佐佐木毅(Sasaki Takeshi),1942年生,東京大學副校長,現為學習院大學教授,政治學家。主要著作:《馬基亞維利的政治思想》(岩波書店,1970年);《柏拉圖與政治》(東京大學出版會,1984年);《政治學講義》(東京大學出版會,1999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