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心源

潘心源

潘心源(1904-1931)紅四軍政委,紅十三軍政委,革命烈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潘心源
  • 出生日期:1904
  • 逝世日期:1931
  • 職業:紅四軍政委,紅十三軍政委
個人生平,個人成就,歷史地位,

個人生平

湖南省瀏陽縣(今瀏陽市)人,又名潘心元,化名彭清泉1904年2月生於瀏陽縣豐裕鄉一個富裕家庭。1916年底,由家庭安排,與周坤元女士結婚。1920年考入長沙岳雲中學讀書。他眼界大開,投身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事業,成為青年學生運動的積極分子。1922年把妻子接到長沙,先後在崇實職業學校、明憲女中讀書,直到長沙馬日事變後因被捕而輟學。192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從此與封建家庭徹底決裂,全心全意為勞苦大眾的解放而奮鬥。其時,王震長沙做工,他借用王震的工錢做黨的經費開支,寫借條給王震到鄉下潘家去挑谷還賬。1924年,中共湘區委員會派他到瀏陽,以國小教師身份為掩護,開展革命工作,建立了瀏陽第一個農村黨支部,掀起了農村革命高潮。

個人成就

1926年10月建立中共瀏陽地方執行委員會,任書記。他動員母親參加革命活動,任鄉婦女主任兼管農會財務,工作非常積極。1927年2月,他根據革命形勢的發展,積極培訓農民革命武裝力量,及時組織了瀏陽工農義勇隊,任黨代表。他是中共黨內較早實際從事革命武裝力量組織工作的領導幹部之一。他作為湖南代表,出席了在武漢召開的中共五大。會議期間寫信給瀏陽縣委,要求將工農義勇軍擴大為一個師。他回瀏陽後,用國民黨縣黨部和縣工會、縣農會的名義,收繳全縣團防局的100多支槍,擴大農民武裝。長沙發生馬日事變時,他掌握了用槍枝、梭標、大刀武裝起來的數萬農軍,並率瀏陽農軍參加了湖南10萬農軍圍攻長沙的鬥爭,打到長沙小吳門後奉命撤退。他千方百計保存瀏陽農軍武裝,為毛澤東發動秋收起義準備了有生力量。
1927年9月,他參加了秋收起義的準備工作,出席了在安源召開的軍事會議。陪同毛澤東銅鼓直接指揮起義部隊。曾被國民黨地方武裝兩次逮捕,他都機智地逃脫。協助工農革命軍第二團攻打瀏陽縣城,救出被關押的革命民眾。秋收起義部隊上井岡山後,他留在當地堅持游擊戰爭。組建了北區游擊隊,改組瀏陽縣委後,任書記。1928年任中共湘東特委副書記、中共湖南省委委員兼農民部長,堅持在平、瀏、醴地區領導革命鬥爭。1929年任中央巡視員,到湘贛紅軍中傳達黨的六大精神,檢查工作,參加朱毛紅軍的領導工作。1930年2月當選為紅四、五、六軍總前委常委。歷任紅三軍代理政委、紅四軍政委、紅一方面軍總前委委員,參加了紅軍第二次攻打長沙之役。他多次往來於上海與蘇區之間,傳達黨的指示,了解紅軍鬥爭情況,寫了多篇報告,總結秋收起義和紅軍鬥爭的歷史經驗。1930年底,他以中央巡視員身份留在湘鄂贛蘇區指導反“圍剿”鬥爭。在極度危險的情況下曾寫信給妻子:“吾有隨時犧牲的可能,望汝對俠仙、俠游、俠仁吾兒,萬勿使其失學,務必教其以吾志為志。”他已做好了為革命獻身的準備,並希望兒女繼承父業,革命到底。

歷史地位

1931年,經周恩來安排,他以中央巡視員身份,赴浙南地區工作,任浙南紅十三軍政委。1931年在浙江省玉環縣因叛徒出賣,被捕犧牲,年僅27歲。在其就義地建有“紅十三軍烈士墓”,以志紀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