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收起義紀念館

秋收起義紀念館

秋收起義紀念館是紀念秋收起義的專題性紀念館,分為秋收起義修水紀念館、秋收起義銅鼓紀念館和萍鄉秋收起義廣場。

修水紀念館坐落於江西省九江市修水縣城鳳凰山路136號,始建於1977年,紀念館陳列重點反映湘贛邊界秋收起義爆發的背景,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的組建,中國共產黨的第一面軍旗在修水設計、製作、升起等史實。

秋收起義銅鼓紀念館位於江西省宜春市銅鼓縣城西門肖家祠之旁,1977年建館並對外開放。展示了銅鼓是湘贛邊界秋收起義前敵委員會的領導中心、蕭家祠是前敵委員會舊下址,銅鼓是工農革命軍的重要創建地的重要史實。

秋收起義廣場原名昭萍廣場,因建有秋收起義廣場紀念碑而更名。秋收起義廣場由中央廣場、西北廣場、東北廣場和東西廣場組成,占地面積為346.254畝(約23萬平方米)。

秋收起義紀念館被中共中央宣傳部授予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秋收起義紀念館
  • 地理位置:江西省九江市修水縣城鳳凰山路136號
  • 占地面積:346.254畝
  • 開放時間:冬季:8:00-17:00,夏季:8:00-18:00
  • 景點級別:AAA級
  • 門票價格:免費
  • 建立時間:始建於1977年
  • 所屬城市:江西省九江市
  • 所屬國家:中國
行前必讀,景區動態,景區介紹,關鍵信息,修水紀念館,紀念館介紹,結構布局,歷史背景,基本陳列,館藏文物,社會意義,銅鼓紀念館,基本信息,紀念館介紹,歷史背景,基本陳列,珍貴藏品,社會意義,萍鄉廣場,

修水紀念館

紀念館介紹

秋收起義修水紀念館,坐落於江西省九江市修水縣城鳳凰山路136號,屬秋收起義專題性紀念館,占地面積3000平方米,始建於1977年。館標由秋收起義時師部參謀、工農革命軍軍旗設計者之一、原全國政協副主席何長工題寫。秋收起義修水紀念館始建於1977年,先後被中共中央宣傳部、中共江西省委和省人民政府授予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2004年10月份,秋收起義修水策源地被評選為百姓心中的“江西十大紅色景點”之一。2005年修水縣秋收起義紀念地系列景點被國家發改委、中宣部等13個部門為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

結構布局

一樓序廳正面雕塑及其背景、東西牆面布置;二樓展廳版面、文物展櫥、中心大型展櫃、燈光照明設施改造、師部和團部舊址復原陳列。改版後的內容突出反映湘贛邊界秋收起義爆發的背景,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的組建,軍旗的製作並在修水率先升起,師部和第一團以及第二、三、四團在秋收起義中的經歷,修水地方黨組織和工會、農會及人民民眾積極配合併參加秋收起義,重點突出毛澤東和參加秋收起義的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豐功偉績。秋收起義修水紀念館一樓序廳內,與觀眾迎面而立的,是一座新的高達3.07米的大理石基座組合雕塑。東西兩牆分別樹立兩塊用10毫米整體玻璃,深雕製作而成的毛澤東詩詞牆,西牆為《菩薩蠻·黃鶴樓》,東牆為《西江月·秋收暴動》。
二樓三個展廳展覽版面,合計134.8平方米。整個版面以紅色為基調色,採用大小版塊有序組合的方式。展覽版面正文八大部分分別是:一、轟轟烈烈的大革命遭到慘痛失敗;二、以武裝的革命反對武裝的反革命;三、灰色旗號下的紅色武裝;四、毛澤東主張在秋收起義中要鮮明打出共產黨的旗幟;五、光耀人寰的工農革命軍軍旗;六、永遠銘刻在中國革命史上的光輝日子;七、果斷的轉兵———會師文家市;八、偉大的進軍———開創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
文稿以毛澤東親自指揮秋收起義、工農革命軍軍旗率先在修水升起為主線,凸現了毛澤東、瞿秋白、向警予、羅榮桓、何長工、譚政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及其他秋收起義將士的豐功偉績;展示了盧德銘、余賁民、伍中豪、曾士峨、陳毅安、宛希先、袁文才、王佐等革命英烈的卓越功勳;實事求是地介紹了汪澤楷、陳樹華、黃永勝等參與了秋收起義,後來走上各自不同道路的一批人物;突出了修水地方黨組織和農民自衛軍,在秋收起義中的作用;表現了丁健亞、樊策安、余垂成、王鐵猛、甘特吾、陳秋光、余經邦、徐光華等修水先烈對革命所作出的貢獻。
改版後的版面,採用了大量珍貴的歷史資料,以時空為序,系統地展現了有關歷史人物、革命舊址及戰鬥遺址。版面採用圖片275幅;總長67.4米的版櫥上,擺置了68隻玻璃展櫃,展示著106件館藏文物及有關物品。

歷史背景

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為挽救中國革命,黨中央在漢口召開了“八七”會議,會議確定由毛譯東同志在湘贛邊組織和發動秋收起義。修水是秋收起義的主要策源地,是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師部和第一師第一團團部駐地,是我黨公開打出的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面軍旗設計、製作並率先升起的地方。1927年9月9日清晨駐守在修水的師部及其所屬一、四團,師直特務連在修水縣城紫花墩舉行了氣壯山河的誓師大會,打響了秋收起義的第一槍。第二次國內革命戰鬥時期,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彭德懷、羅榮桓、何長工、騰代遠、蕭克、王首道均在修水留下戰鬥的足跡。數萬名修水兒女為革命獻出了寶貴的生命。為進行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在紀念秋收起義50周年之際,1977年9月,該縣興建了秋收起義修水紀念館,維修了一師師部和一團團部舊址並對外開放。

基本陳列

陳列重點反映湘贛邊界秋收起義爆發的背景,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的組建,中國共產黨的第一面軍旗在修水設計、製作、升起,師部和第一團以及第二、三、四團在秋收起義中的經歷,修水地方黨組織和農會、工會以及人民民眾積極配合併參加秋收起義的史實,突出毛澤東和參加秋收起義的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豐功偉績,謳歌秋收起義開創井岡山革命根據地,使星星之火燃遍全中國的歷史功勳。展館裝飾和廳內布置互相依存,相輔相成,追求莊重、簡潔、大氣、典雅的氛圍,史料詳盡真實,得到社會各界的一致好評。

館藏文物

為了追溯歷史,緬懷先烈,該館於1976年開始大量徵集革命文物,蒐集整理資料。2009年館藏文物330件,其中國家一級文物7件,二級文物12件,三級文物58件。管轄修水縣60餘處革命舊址,其中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3處。

社會意義

建館以來,紀念館接待觀眾百萬人(次),是進行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弘揚秋收起義精神的重要陣地。紀念館先後被九江市人民政府、中共中央宣傳部、中共江西省委和江西省人民政府授予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2004年10月份,秋收起義修水策源地被評選為百姓心中的“江西十大紅色景點”之一。2005年修水縣秋收起義紀念地系列景點被國家發改委、中宣部等13個部門為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

銅鼓紀念館

基本信息

地 址:江西省銅鼓縣定江東路489號
交通線路:武吉高速、南長公路直達
門票價格:免費
開放時間:8:00~12:00,14:30~17:00
閉 館 日:星期五下午

紀念館介紹

秋收起義銅鼓紀念館,位於江西省宜春市銅鼓縣城西門肖家祠之旁。1977年,銅鼓縣建了一座雄偉、莊嚴的秋收起義紀念館。1977年8月16日,正式陳列開放,全館陳列文物一百二十七件,照片一百一十四張,圖表三十九張。 全館建築面積3300多平方米,高十八點六米,分前後三棟,前棟中間為三層,其餘都是兩層。鋼筋水泥磚木混合結構,館房前後門過道各有兩根大理石、花崗石貼牆的大方柱。館房前棟外牆各有一條五米多寬的大理石貼牆。房內有寬闊明亮的序廳、展廳(六個廳),接待室、會議室(三樓)。近幾年來,抓緊了綠化、美化。現在館房周圍已是綠樹成蔭,繁花似錦,成了一處重要參觀學習聖地。
秋收起義紀念館

歷史背景

1927年9月,毛澤東根據黨的“八七”會議精神和中共湖南省委的決定,以中央特派員、中共湖南省委常委和中共湖南省委前敵委員會書記的身份,不畏艱險、親臨銅鼓領導和發動了震驚全國的湘贛邊界秋收起義。秋收起義是繼“八一”南昌起義之後,中國共產領導中國人民拿起武器,向國民黨反動派的一個有力反擊。秋收起義創建了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首次打出紅旗,開闢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以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新型革命道路,為中國革命的勝利指明了前進的方向。銅鼓是湘贛邊界秋收起義前敵委員會的領導中心、蕭家祠是前敵委員會舊下址,銅鼓是工農革命軍的重要創建地。革命的烽火,偉人的足跡,為銅鼓鑄造了永恆的光榮和不朽的歷史豐碑。一九七七年,秋收起義五十周年之際。在上級黨委的重視,老同志的關心和全縣人民的努力下,投資五十六萬餘元,建了一座雄偉、莊嚴的秋收起義紀念館。

基本陳列

秋收起義專題陳列 全館共分五個部分。
秋收起義紀念館
第一部分:“軍旗獵獵”,主要介紹銅鼓成為湘贛邊秋收起義策源地之一的歷史背景;
第二部分:“沙洲閱兵”,主要介紹毛澤東同志親自領導三團和銅鼓人民舉行秋收起義的光輝歷程;
第三部分:“排埠思索”,主要介紹起義受挫後毛澤東同志率三團回師銅鼓排埠,在這裡思索部隊前進的方向;
第四部分:“引兵井岡”,主要介紹工農革命軍第一、二、三團在瀏陽文家市勝利會師,毛澤東同志率領部隊到達井岡山,創建了一塊農村革命根據地,指明了中國革命的航程;
第五部分:“星火燎原”,主要介紹了這支由毛澤東同志從秋收起義中帶出來的經三灣改編後的革命軍隊,參加了中國革命武裝鬥爭的全過程,為中國人民的解放和社會主義建設立下的不朽功勳。

珍貴藏品

水桶 1927年9月11日,毛澤東同志親自領導秋收起義部隊——第一軍第一師第三團,從銅鼓橋頭大沙洲出發,途經石橋,直攻白沙。這副水桶是上莊農民為三團部隊送茶用過的,它凝結著軍民魚水深情。
馬燈 這盞馬燈的主人為李承清,是當年參加秋收起義駐銅鼓的瀏陽工農義勇隊的一名戰士。
軍徽 1992年,紅一團這支優秀的人民軍隊抽調一部分部隊,組建駐港步兵旅,為保衛香港繁榮穩定,書寫了新的歷史篇章。2007年7月,該軍徽由駐港部隊步兵旅贈送。

社會意義

紀念館建成開放後,觀眾甚多,有中央部委的領導同志,全國各地黨史新聞工作者,最多的是本縣和鄰縣的工農民眾、幹部、解放軍戰士、學生等。據統計,開館二十七年多來,共接待觀眾八十餘萬人次。有關新聞單位都先後來館採訪錄相、廣為宣傳。其中有上海市人民出版社任於同志撰文,在一九七七年《上海文藝》第一期上,發表了題為“秋收季節”的長篇散文。謳歌了銅鼓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鬥爭業績。同年九月初,省電台受中央電台的委託,拍攝了有關秋收起義和紀念館陳列宣傳的紀錄片。並於同年九月九日,在中央電視台放出。以後高教部和省電台多次來館拍攝紀錄片。先後在中央和省電視台放出。省廣播電台也專程來採訪過稿件並播放。現在,秋收起義銅鼓紀念館成為我省一處重要文物事業單位。革命紀念設施,也是我縣一處重要宣傳教育陣地。於一九八三年列為我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二○○一年被中宣部命名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同年,江西省人民政府命名為全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萍鄉廣場

一九九八年九月經萍鄉市委常委會討論通過,“秋收起義廣場紀念碑”建在原萍鄉“昭萍廣場”,同時將“昭萍廣場”更名為“秋收起義廣場”。廣場總面積為346.254畝(約23萬平方米)。由中央廣場、西北廣場、東北廣場、東西廣場四塊組成,中央廣場占地面積109054.7平方米(163.57畝)。
廣場建設投資總計1.2個億,秋收起義廣場的建成,大大提高了我市城市品味,改變了我市的對外形象。在2001年6月,經中共中央宣傳部批准為第二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是我市繼安源工人運動紀念館和安源路礦工人俱樂部之後的又一處革命傳統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秋收起義紀念碑被中宣部公布為第二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它既是對廣大人民民眾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的重要場所,也是萍鄉市的標誌性建築。有“江南第一大廣場”美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