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立焦作工學院

私立焦作工學院

中國礦業大學是教育部直屬全國重點大學,國家(首批22所)“211工程”和“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台”重點建設高校,設有研究生院,學校前身是創辦於1909年的焦作路礦學堂,相繼經歷私立焦作工學院、中國礦業學院、北京礦業學院、四川礦業學院等時期,1978年,經黨中央、國務院批准,在江蘇省徐州市重新建校,恢復中國礦業學院校名,並再次被確定為全國88所重點高校之一,1988年學校更名為中國礦業大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私立焦作工學院
  • 性質:“211工程
  • 成立時間:1909年
  • 前身:焦作路礦學堂
學校介紹,焦工時期,歷史沿革,

學校介紹

中國礦業大學是教育部直屬的全國重點大學,是國家“211工程”和“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台”重點建設的高校之一。學校設有研究生院,是教育部與江蘇省人民政府、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共建高校。
中國礦業大學的前身是創辦於1909年的焦作路礦學堂,後改稱焦作工學院。1950年,以焦作工學院為基礎在天津建立了新中國第一所礦業高等學府——中國礦業學院。1952年,全國高等學校院系調整,清華大學、天津大學、唐山鐵道學院採礦科系併入中國礦業學院。1953年,遷至北京,改稱北京礦業學院,1960年被確定為全國重點高校。“文革”期間,遷至四川,更名為四川礦業學院。1978年,經黨中央、國務院批准,在江蘇省徐州市重新建校,恢復中國礦業學院校名,並再次被確定為全國88所重點高校之一。1988年,更名為中國礦業大學。1997年,經教育部批准設立中國礦業大學北京校區。2000年,劃轉教育部直屬管理。
中國礦業大學的建設與發展,得到了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關懷。1988年5月,鄧小平同志親筆為學校題寫校名。1996年1月,江澤民、吳邦國同志視察我校。1999年建校90周年前夕,江澤民同志為我校題詞:“開拓創新,嚴謹治學,把中國礦業大學辦成一流的能源科技大學”;李鵬同志題詞:“發展能源科教事業,培養跨世紀優秀人才”;李嵐清同志專程到學校視察,對學校辦學取得的成績給予充分肯定。2005年元旦,國務院總理溫家寶親切接見著名礦井瓦斯防治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我校教師周世寧教授,並指出能源工業發展與安全生產離不開科技創新與人才培養,希望中國礦業大學保持特色,辦成精品。2009年1月29日,在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和德國默克爾總理的共同見證下,江蘇省與德國北威州共建徐州生態示範區合作協定正式簽署,使我校“中德能源與礦區生態環境研究中心”成為這方面國際合作的重要平台。2009年6月21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給我校30名奔赴西部艱苦行業基層一線工作的畢業生回信:“同學們:基層艱苦地方需要你們,那裡大有可為,希望同學們努力奮鬥!”2009年10月12日,正在德國進行國事訪問的國家副主席習近平出席了中德經貿與教育合作項目簽約儀式,我校與德國杜伊斯堡-埃森大學簽署了兩校教育與科技合作協定。2009年10月18日,學校迎來了百年校慶,胡錦濤同志發來賀信,劉延東同志到校視察並出席校慶慶典大會。
中國礦業大學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了以工科為主、以礦業為特色,理工文管法經教育等多學科協調發展的學科專業體系。目前,學校設有20個學院,61個本科專業;設有9個一級學科博士點,14個一級學科碩士點,50個二級學科博士點,96個二級學科碩士點,5類專業學位授權點;現有1個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8個國家重點學科,1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5個省一級學科重點學科(其中4個省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培育建設點),9個省重點學科(其中4個省國家重點學科培育建設點),4個部級重點學科,12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
在長期的辦學過程中,中國礦業大學始終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先後為國家培養了14萬多名畢業生。改革開放以來,學校先後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15項(其中一等獎3項),省級教學成果獎70項;國家級優秀教材獎10項,省部級優秀教材獎64項;國家級精品課程7門,省級精品課程15門;省級優秀課程45門、優秀課程群2個;國家特色專業建設點10個,省級品牌專業10個、建設點5個,省級特色專業3個、建設點6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建設單位2個;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4個、建設點12個。近年來,我校本科生獲得省級以上科技競賽獎勵1600多項,大學生累計獲得專利授權400餘項。1999年以來,我校有14篇博士論文入選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目前,學校共有各類學生46000多人,其中全日制研究生5000多人、普通本科生26500多人、留學生100多人。
中國礦業大學致力於科學研究,取得了一大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進入新世紀以來,學校先後承擔各類科研項目9391項,其中國家級科技項目387項,包括“863”項目22項、“973”項目34項、國家傑出青年基金項目8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40項等;先後獲得國家級科學技術獎30項,省部級科學技術獎270項;申請專利978項,授權625項,出版各類著作818部,編寫教材334部。近年來,學校積極實施國際化教育制度,全方位加強對外交流與合作,同德國杜伊斯堡大學、英國諾丁漢大學、澳大利亞斯運伯恩科技大學、美國肯塔基大學等近50所高校和科研機構建立了學術交流和合作關係,成功舉辦了多次國際性學術會議,學術交流日益活躍。2008年,學校與德國Bochum工業大學、DMT、DBT等知名企業聯合成立“中德能源與礦區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德國前總理施洛德先生出任該中心名譽主任。百年校慶期間,中德中心首屆理事會正式成立,我校與國外10所知名大學發起成立了國際礦業、能源與環境高等教育聯盟,與澳大利亞8所著名高校合作成立中澳學院。2009年12月,我校與西澳大學、昆士蘭大學簽署了共建中澳礦業研究中心的合作協定。
中國礦業大學擁有一支思想素質好、學術水平高、結構比較合理的師資隊伍。現有教職工3000多人,其中專任教師1600多人;在專任教師中,教授238人,副教授384人,博士生導師197人,碩士生導師662人;先後有8人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獲首屆中國青年科學家獎,3人被評為“全國優秀博士後”,2人獲首屆全國百名高校教學名師獎,2人被評為“全國模範教師”,3人被評為“全國優秀教師”,3人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8人獲孫越崎能源大獎,11人被列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第一、二層次培養對象,10人被評為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9人獲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12人獲中國青年科技獎,51人入選煤炭系統專業技術拔尖人才,100人次入選江蘇省“333人才工程”,99人次和8個學術梯隊入選江蘇省“青藍工程”,160多人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
中國礦業大學擁有較為完備和先進的教學科研實驗設施。圖書館藏書210萬冊;現有2個國家重點實驗室、1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和1個國家級大學科技園,3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2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5個其他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以及配套齊全的文化、體育、生活設施。校園占地面積4413畝(文昌校區1555畝,南湖校區2858畝),校舍建築面積100餘萬平方米。
“十一五”期間,學校改革與事業發展總體目標是:經過五年的努力,實現從研究教學型大學向研究型大學的轉變,初步建成多科性、研究型的高水平大學,成為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節點,支撐和引領能源、礦業和區域經濟發展具有不可替代性的創新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基地。2009年3月至8月,經過為期近半年的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學校確立用10年左右的時間,把中國礦業大學建設成為國內一流、在能源和資源領域具有重要國際影響、特色鮮明的多科性研究型高水平大學。目前,學校正朝著建設“特色鮮明、國際一流的高水平礦業大學”的奮鬥目標闊步前行。

焦工時期

1931年4月,河南省政府將學校改名為“私立焦作工學院”(今中國礦業大學)。這是學校發展歷史上的一次重要轉折。成為國內惟一的私立工學院。1933年8月教育部批准私立焦作工學院正式立案。抗日戰爭前,學院進入鼎盛時期。
學院辦學宗旨:“教授工程學術養成建設人才而應社會之需要”;學院辦學使命:“教育英才,備物質建設之先鋒;從事研究,求吾國學術之獨立”。
學校制定了《私立焦作工學院董事會章程》和《私立焦作工學院組織大綱》,建立健全了規章制度,使管理工作走上了正軌。
學院的教育體系是以美國的高校、特別是科羅拉多礦務大學、密蘇里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為藍本的,辦學頗有章法,基礎頗稱穩固。全院師生以“同舟共濟之精神,樸實耐勞之習慣”努力奮鬥,使學校能夠獲得不斷的發展。
焦作工學院的學科課程由採礦冶金和土木工程兩科,改為採礦系、冶金系、路工系和水利系4系,本科學制4年。
校董會為學校最高機關,校董會由地方長官、中福公司有關人員、前任校院長、學院知名教授及熱心贊助學校的人士組成並設立名譽校董。
我國著名的煤礦和石油專家孫越崎、著名的地質學家翁文灝等也曾多次到校講學。焦作工學院在國內名聲日振。
1934年,學院第23級畢業同學編輯《焦作工學院同學錄》,名譽校董蔡元培親筆題詞“好學力行”。
1936年,焦作工學院參加了在天津舉辦全國礦業地質聯合展覽會,參展的礦業地質模型和展品,引人注目,受到了廣泛好評,揭開了學校參加全國性活動的開端。
焦作工學院組織了籃球隊、排球隊、足球隊和網球隊,各項頗具特色。
自1935年起,兩系8班完組建完成,在校學生為158人,來自17個省區。教學條件、圖書資料、實驗設備日臻完善,漸為國內私立的最著名工程學院。
先後創辦了《焦作工學生》、《焦作工學院院刊》、《焦作工學院周刊》等。
1931年以後焦作工學院的學生“盡匹夫應負之責任”,積極投身抗日救亡運動。“九一八”事變發生後成立焦作工學院學生抗日救國會。
1932年9月,共青團河南省委在焦作礦區恢復和發展團的組織,建立焦作工學院第一個共青團支部,由木土系學生陳荻羅擔任團支部書記。
1935爆發了“一二·九”愛國學生運動,12月24日上午10時,焦作工學院144名學生高舉“焦作工學院南下請願團”的門旗,登上赴南京請願的列車,歷經艱辛,顯示了焦工學生高度的愛國熱情,喚起了沿線廣大民眾的救國覺悟,成為當時日益高漲的全國抗日救亡運動的組成部分,為該院的愛國進步學生運動寫下了閃光的一頁。?
1937年7月7日,抗日戰爭爆發。焦作工學院內遷西北大後方,歷盡千辛萬苦,足跡遍及西安、甘肅天水、陝南城固、河南洛陽、鄭州、蘇州,頑強的生存下來。
40年的艱苦辦學,學校形成了愛國進步、樸實耐勞、團結奮鬥的優良傳統。1934年,張清漣在為《焦作工學院同學錄》作序時曾這樣寫道:“出與世處,善推敬事愛人之心;退而自修,常有精益求精之志;貨惡棄地,力必己出;盡匹夫應負之責任,服民生在勤之義務;……於科學有新發明,於社會有真貢獻;為國家爭人格,為母校增光榮。”這正是焦作工學院師生精神面貌的真實寫照,是學校賴以在艱難困苦中生存和發展的最寶貴財富。

歷史沿革

一、1909——1915年,焦作路礦學堂
1909年3月1日,河南焦作,焦作路礦學堂開學典禮。
二、1915——1919年,福中礦務學校
1915年6月1日,河南開封,福中礦務學校開學典禮。
三、1919——1921年,福中礦務專門學校
1919年2月,改名為福中礦務專門學校;
1920年4月,由開封遷回焦作。
四、1921——1931年,福中礦務大學
1921年夏,改名為福中礦務大學。(本部在焦作)
五、1931——1938年,私立焦作工學院
1931年,改名為私立焦作工學院;
1937年10月,舉校遷至陝西西安;
1938年3月,由陝西西安遷至甘肅天水。
六、1938——1946年,國立西北工學院
1938年7月,國民政府教育部決定將焦作工學院與國立北洋工學院、國立北平大學工學院、東北大學工學院合併改組,成立國立西北工學院。
1938年11月,焦作工學院從甘肅天水遷至陝南城固古路壩。(至此,本院教育暫告停止。)
七、1946——1949年,私立焦作工學院
1946年夏,河南洛陽關林,私立焦作工學院復校;
1947年,9月,遷至河南鄭州;
1948年8月,遷至江蘇蘇州。
1949年4月,蘇州解放。隨即,華東人民政府接收了私立焦作工學院。
1949年6月1日,焦作工學院在蘇州舉行了建校40周年慶祝活動。
八、1949——1950年,國立焦作工學院
1949年8月,華北人民政府接收了國立焦作工學院;
1949年9月,學校返遷焦作(成為國立高等學校)。
1950年1月,燃料工業部正式接管了國立焦作工學院。
1950年3月,華北煤礦專科學校併入國立焦作工學院。
九、1950——1953年,中國礦業學院
1950年,天津,籌建中國礦業學院。
1951年4月26日,焦作工學院結束,中國礦業學院成立。
1952年,清華大學採礦系,天津大學(原北洋大學)採礦系,唐山鐵道學院採礦系併入中國礦業學院。
十、1953——1970年,北京礦業學院
1952年春,中國礦業學院籌備在北京建校。
1952年10月,進入了天津、北京兩地辦學的過渡時期。
1953年9月,改名為北京礦業學院。
1961年,北京煤炭學院併入北京礦業學院。
十一、1970——1978年,四川礦業學院
1970年5月,學校遷至四川三匯壩;學校改名為四川礦業學院。
十二、1978——1988年,中國礦業學院
1978年6月23日,恢復中國礦業學院校名,並開始在江蘇徐州籌備建校工作。
1978年11月,成立中國礦業學院北京研究生部
1982年12月,學校從四川至江蘇徐州的搬遷工作全部結束。
1984年12月22日,學院在徐州建校一期工程竣工。
十三、1988年,中國礦業大學
1988年4月2日,學校正式更名為中國礦業大學;5月11日,鄧小平為學校題寫了校名。
1997年,設立中國礦業大學北京校區。
1998年9月,北京煤炭管理幹部學院併入中國礦業大學(北京校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