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王城(大悟禹王城)

禹王城(大悟禹王城)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4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大悟禹王城位於湖北省孝感市大悟縣禹王鎮,地處鄂東北山區,地處大別山南麓西段山脈,仙居山山脈東南,是大悟縣東部一邊緣山區鎮,西距縣城50餘公里,北近宣化河南,東依紅安縣,南接河口黃陂。地形狹長,南北長約13.8公里,東西寬約5.5公里,全鎮總版土面積75.7平方公里。以山地為主,境內東、西部山巒起伏,西部以海拔680米高的“九州十八省,尖不過仙居頂”的仙居頂山脈向南延伸,重巒疊翠,如同綠色屏障;東部山丘迭出,婉若巨蟒爬動,中間狹窄平坦,猶如條條綠緞,河流乃灄水河上源。低山、丘陵、崗地、河畈兼備,屬低山區。

基本介紹

歷史沿革,建制沿革,民間傳說,

歷史沿革

在遠古的人類社會裡,禹王城就有人類居住。據1958年全省文物普查表明,禹王城遺址含有屈家嶺龍山西周春秋戰國漢代6個時期的遺物。相傳這裡曾是楚北的重要軍事要地,是楚國與北方諸國的重要貿易集散點。《春秋左傳》上說:“僖公五年,楚人滅弦,弦子奔。”《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上說:“弦,周國名。子爵,春秋時滅於楚。”又說:“春秋僖公五年,楚人滅弦,弦子奔黃。故城在今河南潢川縣西南。””《元和郡縣誌》第九卷上說:“仙居縣,本漢~(左邊一個車右邊一個伏)縣,春秋弦國滅之。以為縣,屬江夏郡。至宋分立樂安縣,唐天寶元年改為仙居縣,因縣西有仙居山而得名。”以上史料說明,弦滅於楚後,漢之~縣、南朝宋樂安、唐之仙居縣均建於弦之故城。其故城是哪裡呢?《寰宇紀勝》上說:“仙居山,原名樂安山,在河南光山縣西南六十里。”

建制沿革

禹王轄區1933年以前,屬黃安縣(今紅安縣)五區,
1933年禮山縣國民政府設立,劃歸禮山縣,始設禹黃區。
1941年秋改名禹黃鄉。1948年改建為禹黃區,領導機關均駐禹王城。
1956年在禹王黃站建立第七區,
1958年10月建立蘇紅人民公社,同年7月改稱禹王人民公社,
1961年4月撤社建禹王區,
1968年3月成立禹王區革委會,
1975年1月,更名禹王公社革委會,
1981年1月改稱禹王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
1983年12月建立禹王區公所,
1987年9月與黃站分開,建立禹王鎮人民政府。
1989年,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軍委副主席劉華清同志回籍視察工作時,為鎮中學題寫校名“禹王中學”,就是沿襲的注證。

民間傳說

禹王城亦名禹旺城、禹王城。據清宣統元年《黃安鄉土志》云:禹旺古城,不詳始於何代。南北朝時有女酋據此,俗以女王呼之。至於禹旺城於何時、何故更名為“禹王城”,無法考證。相關民間傳說二則記錄如下:
傳說一:洪荒時期,天下一片汪洋,江西筷子巷陳氏族中有一青年名陳圓,駕一木船隨洪水飄流至鳳凰山(今仙居頂)下。他白天救渡災民,晚上就船歇息。一次,一位富戶女子不慎落水被他救起,為感謝救命之恩,女子與之結為夫妻。他們在山中結草為廬,開荒種地,生兒育女。天長日久,渡船卻被風吹浪打、泥沙衝壓,沉入河中。大禹治水成功後,沉船的地方已成為船形崗地,與鳳凰山緊緊相連。陳圓的後代便在崗地上建房造屋,並起地名為“渡船村”。至西漢時期,禹氏後裔因朝廷追殺,逃至渡船村落草為王,自封“禹王”,並大興土木,建起一座繁華的都城,原渡船村遂改稱“禹王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