灄水

灄水

灄水是長江支流灄水發源於湖北省大悟縣三角山,流經孝感市大悟縣、黃岡市紅安縣和武漢市黃陂區三地,全長142.14公里,流域面積2312平方公里, 黃陂區境內流域面積1700餘平方公里。灄水河黃陂段長約90公里,年入江水量達10.9億立方米。大小支流51條。全流域呈長方形,上中段為丘陵區和少量低山區,水能資源主要在上段乾支流上。黃陂區馬寨城遺址城門潭遺址三姑井三大古城遺址就在灄水河畔。灄水河保護已列入環保部長江中下游水環境綜合治理規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灄水
  • 所屬支流:長江支流
  • 發源地:湖北省大悟縣三角山
  • 黃陂段長:約90公里
  • 流域面積:2312平方公里 
  • 全長:142.14公里
  • 水文特徵:季節性河流
  • 支流:11條
流域面積,幹流,支流,水文特徵,水利開發,歷史記載,

流域面積

幹流

長江支流灄水發源於大悟三角山,流經孝感市大悟縣、黃岡市紅安縣和武漢市黃陂區三地,全長142.14公里,流域面積2312平方公里, 黃陂區境內流域面積1700餘平方公里。灄水河黃陂段長約90公里。

支流

大小支流51條。全流域呈長方形,上中段為丘陵區和少量低山區,水能資源主要在上段乾支流上。黃陂區馬寨城遺址、城門潭遺址、三姑井三大古城遺址就在灄水河畔。
灄水有東西兩支。東支源出三角山南坡湖北省紅安縣境內的土地嶺,自北向南,流經獅子沖水庫,出經熊家河、華家河至鄒家店。西支源出大悟縣響鈴寨,南流經劉家河、熊家畈、呂王城,於聶劉家畈入縣境,至鄒家店與東支匯合,再經大悟縣河口鎮進武漢市黃陂區,於武漢諶家磯附近的錢耿嶺注入長江。

水文特徵

灄水屬季節性河流,有大小支流11條,黃陂境內流域面積約650平方公里,年均徑流量3.04億立方米。主河道為沙礫河床,其特點是:大雨來河水暴漲,雨停水位迅速回落,間有斷流現象。解放前,河口鎮為灄水一重要船埠,汛期時,每日數百條貨船往來於此,有“小漢口”之譽。解放後,為抗禦天災,改善河流狀況,自1957年起,先後在灄水上遊興建中、小型水庫61座、塘堰11146處、壩後式小水電站6座、大型橋樑2座,這些基礎設施的建設,大大改變了山區的自然面貌,為綜合利用豐富的自然資源創造了有利條件,對工農業生產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具有重大的推動作用。

水利開發

灄水在此轉了一個大彎,長堰河也在此注入灄水。灄水兩岸形成連山彎,因地質構造發生斷裂層,形成落差約10多米高的峽谷。20世紀70年代這裡建造過小型發電站,改建為人工庫閘。
新石器時代(距今5千年至2萬年)的遺址在一個石丘上,石丘高出河面近20米。遺址的絕大部分本應在城裡低凹處,因後來築城取土,把它翻到城牆上了。城門潭東部被一個後代土城破壞嚴重,當地人介紹,後代的城是太平天國時所築。
古城內的菜地被農民精耕細作,不像在馬寨城和三姑井古陶片俯拾即是。田間地頭倒有許多灰瓦片,撿起來一看,兩面光。

歷史記載

灄水之名源於晉。據《湖北通志》載:“黃陂縣、漢西陵安陸二縣地,……晉太康元年廢,惠帝分安陸東界置灄陽縣屬江夏郡”,又:“黃陂縣四鄉,……在城北者曰灄源鄉;灄源鄉轄里九,曰灄東里五,曰灄西里四。黃安縣,三鄉,在縣西北者曰灄源鄉。”
據《江漢考古》記載,城門潭遺址,王家河街道東南500米,新石器時代。面積約1.5萬平方米。採集陶片以夾砂灰陶為主,紋飾有籃紋、弦紋、刻劃紋及鏤孔,器形有鼎、豆、罐、壺及器蓋等。屬屈家嶺文化、石家河文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