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德(漢代禮學家)

戴德(漢代禮學家)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戴德(生卒年不詳),字延君,漢代禮學家、學者,家族顯赫。他是春秋時期宋國君主宋戴公的二十二世孫,睢陽(今河南省商丘)人。一說戴德家族世居魏郡斥丘(見《新唐書》宰相世系表)。

戴德活躍於漢元帝時(公元前43年一公元前33年),是後倉的四位弟子之一,曾任信都王(劉囂太傅。他是今文禮學“大戴學”的開創者,代表作《大戴禮記》。 徒弟有同鄉人橋仁

戴德是今文禮學“大戴學”的開創者,代表作《大戴禮記》;曾任信都王(劉囂太傅。與其弟戴仁之子戴聖兩人被後人合稱為“大小戴”。由於二人在禮學上的重大貢獻,也被後人尊稱為儒宗

基本介紹

  • 本名:戴德
  • 別稱:戴延君
  • 字號:字延君
  • 所處時代西漢後期
  • 民族族群:漢族
  • 出生地:梁國睢陽(今河南商丘市睢陽區
  • 主要作品:《大戴禮記
  • 主要成就:禮學“大戴學”的開創者
  • 國籍梁國
人物生平,代表作品,史書記載,文獻記載,

人物生平

戴德是周代宋國君主宋戴公的第二十二世孫,以祖謚為氏。祖籍梁國甾縣(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權縣),出生於睢陽(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戴德生年不早於公元前99年,卒年大約在公元前37年至公元前23年間。早年研究《禮記》,徒弟有同鄉人橋玄。曾經擔任過信都王(劉囂)的太傅。漢宣帝時,被立為博士,以博士的身份與當時著名文人、學士施仇梁丘臨歐陽地余劉向等人在石渠閣參加漢宣帝主持召開的評定《五經》同異的御前會議,論定並博採諸家禮說,輯四十六篇為《小戴禮記》。也叫“太傅《禮》”。
秦朝時,秦始皇焚書,《禮》不得傳,唯有高堂生能言講。遂傳《儀禮》十七篇於蕭奮,蕭奮傳之孟卿,孟卿傳之后蒼,后蒼傳之戴德。後又得仲尼弟子及後學者所記有關禮儀的學說共二百一十四篇。戴德刪其煩重而記之為八十五篇,輯成《大戴禮記》(今殘)。如今所傳的《禮記》為戴聖著《小戴禮記》或稱《小戴記》。
戴德曾選集古代各種禮儀論著,輯注成儒家經典《大戴禮記》八十五篇,今殘。戴德和侄子戴聖都是西漢經學家后蒼的弟子。後世稱戴德為“大戴”。為西漢今文禮學“大戴學”的開創者。《三字經》中有“大小戴,注《禮記》,述聖言,禮樂備”之說。

代表作品

大戴禮記》亦名《大戴禮》、《大戴記》。前人根據唐代孔穎達《禮記正義序》所引鄭玄《六藝論》“戴德傳《記》八十五篇,則《大戴禮》是也”之語,多謂其書成於西漢末禮學家戴德之手。現代學者經過深入研究,推翻傳統之說,論定成書時間應在東漢中期。它很可能是當時大戴後學為傳習《士禮》(即今《儀禮》前身)而編定的參考資料匯集。 該書原有八十五篇,但今僅存三十九篇。其餘的四十六篇,即第一篇至第三十八篇、第四十三篇至第四十五篇、第六十一篇、第八十二篇至第八十五篇,至遲在唐代已亡佚。儘管如此,它的史料價值和學術意義仍不可低估。其中多數篇章記述從戰國到漢代儒家學派的言論,是研究中國早期儒學的基本資料。《諸侯遷廟》、《諸侯釁廟》、《朝事》、《公符》等篇,記錄諸侯禮制,可補《儀禮》之闕。《五帝德》、《帝系》兩篇載上古帝王世系,司馬遷據以撰成《五帝本紀》,是探索史前史奧秘的珍貴文獻。更有《夏小正》一篇,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一部月令,篇中被學者稱作“經”的文字,據說傳自夏代,生動具體地反映了上古先民對一年十二個月天文星宿、氣象物候的認識,在天文史、氣象史、農業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戴德像戴德像
《大戴禮記》和《小戴禮記》(即《禮記》)並行流傳。但《小戴禮記》因得著鄭玄作注而在唐代列為“經書”;《大戴禮記》卻從此長期被冷落,多賴北周學者盧辯的注釋得以流傳。至清代,《大戴禮記》方日益受到重視,陸續有學者進行整理研究。成績卓著者,當推孔廣森的《大戴禮記補註》和王聘珍的《大戴禮記解詁》。
《禮記》為秦、漢以前各種禮儀論著的選集,其中有《曲禮》、《檀弓》、《王制》、《月令》、《禮運》、《學記》、《樂記》、《中庸》、《大學》等篇。是長時期積累起來的繁富的禮制。是研究中國古代社會情況、儒家思想、儀禮、官制、器物等方面的重要典籍。

史書記載

  • 漢·班固《漢書·儒林傳》
  • 唐·徐堅《初學記》
  • 《新唐書·宰相世系表》
  • 明代《成安縣誌》
  • 清·乾隆《新泰縣誌》卷十六《人物·文行·漢》
  • 清·光緒《廣平府志·卷九·選舉表一》

文獻記載

漢·班固《漢書·儒林傳》:“梁國人戴德、戴聖。”
唐·徐堅《初學記》載:“後倉傳於梁國戴德及德從子聖。”
清·乾隆《新泰縣誌》卷十六《人物·文行·漢》載:“高堂生,漢興為博士。以禮書十七篇授瑕邱蕭奮,奮授后蒼,蒼授梁人戴德、戴聖。後世言禮者,鹹宗之。”
清·光緒《廣平府志》卷九 選舉表一:“案舊志載有戴德、戴聖注斥邱人,斥邱如今屬成安縣地。縣誌為德聖作世譜,通志亦沿其誤考。《漢書·儒林傳》梁戴德延君、戴聖文君,無斥邱之說。《地理志韻編》西漢梁國在今歸德府商邱縣地,距今府屬之成安縣甚遠。今之成安置自北齊,漢時之成安縣在今歸德府考城縣地,與商邱縣毘連。通志與縣誌殆誤以商邱為斥邱歟。《後漢書·橋玄傳》橋玄梁國睢陽人,七世祖仁,從同郡戴德學。睢陽今歸德府,仁既與德同郡,則德、聖決非今之成安縣人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