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城區

禪城區

禪城區,廣東省佛山市市區。是佛山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位於廣東省中南部。是佛山市五個行政轄區之一,也是由禪城,桂城以及佛山新城組成的佛山市中心區“禪桂新”成員之一。位於廣東省中部,珠江三角洲西北端;鄰近廣州市、深圳市等珠江三角州多個著名城市,是廣東第三城佛山的政治、經濟以及科教文衛的“中心”。

禪城區的祖廟街道原名佛山鎮,是中國古代四大名鎮之一、天下四大聚,嶺南文化發源地之一和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是聞名的武術之鄉、成藥之鄉、民間藝術之鄉,密集地保存著8個歷史文化街區。禪城是佛山市政治、金融、文化、交通、信息中心駐地,第三產業在佛山高度發達。

佛山禪城,明清時期,是中國南方最大的商品集散中心,被列為全國“四大聚”(北京、佛山、蘇州、漢口)之一。

禪城區是粵劇發源地,嶺南文化發源地之一,擁有被外國朋友譽為東方民間藝術之宮的名勝古蹟“祖廟”、嶺南四大名園之一的“梁園”和凝聚中華武術精髓的“黃飛鴻博物館”。

2018年10月,入選2018年度全國投資潛力百強區、全國科技創新百強區全國綠色發展百強區。 2018年11月,入選2018年工業百強區。

基本介紹

建制沿革,行政區劃,區劃沿革,區劃詳情,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質地貌,氣候特徵,人口,交通運輸,經濟,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社會,科技事業,教育事業,文化事業,醫療事業,旅遊景點,地方風俗,城市榮譽,

建制沿革

佛山,“肇跡於晉,得名於唐”,早在唐宋年間,手工業、商業和文化已十分繁榮,至北宋時期,已發展成為商賈雲集、工商業發達的嶺南重鎮,與湖北的漢口鎮、江西的景德鎮和河南的朱仙鎮並稱中國的“四大名鎮”。
先秦時期屬百越。公元前222年,秦王嬴政統一六國後,“因南征百越之君”,派屠睢率領50萬秦軍攻打嶺南;公元前214年,秦軍基本上占領嶺南。隨即,秦始皇將所奪取的嶺南地區,設“桂林、象、南海”3個郡。禪城屬南海郡
禪城區禪城區
晉代,禪城稱“季華鄉”。 唐貞觀二年(628年),季華鄉稱“佛山”,意為“佛家之山”,簡稱“禪”。
五代十國時佛山禪城、順德屬鹹寧縣,宋初重新併入南海縣。
明景泰三年(1452年),敕封佛山為“忠義鄉”,屬南海縣。
民國時期,佛山曾先後設佛山鎮、佛山市、佛山鎮。
1949年10月31日,佛山市人民政府成立。
1950年7月1日,佛山改市為鎮,歸南海縣管轄。
1951年6月26日,佛山鎮改鎮為市。
1954年6月,中共粵中區黨委、粵中行署由江門市遷入佛山市大福路10號。
1956年2月,成立中共佛山地委、佛山專區
1958年佛山、江門改縣級市,由佛山專區領導。
1966年,佛山市升為地級市,由廣東省、佛山專區雙重領導。
1970年,佛山專區更名為佛山地區,佛山、江門改為縣級市。
1983年6月1日,撤銷佛山地區建制,實行市領導縣體制。
1984年6月,佛山市轄汾江區(1986年易名為城區)、石灣區、南海、順德、高明、三水縣,代管中山市。2000年,城區轄6個街道,石灣區轄2個街道、4個鎮。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城區總人口296706人,其中:昇平街道 48879人、祖廟街道 46746人、永安街道 43575人、普君街道 62221人、城門頭街道 36775人、同濟街道 49530人、逕口華僑經濟區虛擬鎮 8980 人;石灣區總人口471950人,其中:江灣街道 40277人、城南街道 27530人、石灣鎮 42017人、張槎鎮 149982人、瀾石鎮 101033人、環市鎮 111111人。
2002年12月8日,國務院批准(國函[2002]109號)調整佛山市行政區劃:撤銷佛山市城區和石灣區,設立佛山市禪城區。以原佛山市城區、石灣區和原南海市南莊鎮的行政區域為禪城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大福南路。2003年1月8日禪城區正式掛牌。行政區劃調整前:城區面積19平方千米,人口32萬,郵政編碼528000;石灣區面積71平方千米,人口17萬,郵政編碼528031。
2002年,禪城區轄8個街道(昇平 祖廟 永安 普君 同濟 城門頭 江灣 城南)、5個鎮(瀾石 石灣 張槎 環市 南莊)。
2003年9月18日,經省人民政府批准,省民政廳批覆,同意撤銷禪城區張槎、環市、瀾石鎮建制,分別設立張槎、環市、瀾石街道辦事處;撤銷石灣鎮、江灣街道辦事處,將其行政區域合併設立石灣街道辦事處。經市人民政府批准,撤銷城門頭街道辦事處,將其行政區域併入祖廟街道辦事處;撤銷永安街道辦事處,將其行政區域併入昇平街道辦事處;撤銷同濟街道辦事處,將其行政區域併入普君街道辦事處。調整後,轄8個街道、1個鎮:張槎街道、環市街道、瀾石街道、城南街道、石灣鎮街道、昇平街道、祖廟街道、普君街道,南莊鎮。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2002年12月8日,撤銷佛山市城區和石灣區,設立佛山市禪城區。以原佛山市城區、石灣區和原南海市南莊鎮的行政區域為禪城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大福南路。
2003年1月8日禪城區正式掛牌。禪城區轄8個街道(昇平、祖廟、永安、普君、同濟、城門頭、江灣、城南)、5個鎮(瀾石、石灣、張槎、環市、南莊)。
截至2005年12月31日,禪城區轄8個街道(昇平、祖廟、普君、石灣、城南、張槎、瀾石、環市)、1個鎮(南莊)
2006年6月29日,禪城區對轄區街道行政區划進行調整。行政區劃調整後,禪城區轄3個街道(祖廟、石灣、張槎)、1個鎮(南莊)。
2007年4月,祖廟街道撤銷永進、紅強、燎原等8個社區,其行政區劃分別併入永安、市東、媽廟等8個社區。

區劃詳情

禪城區轄3個街道、1個鎮:祖廟街道石灣街道、張槎街道、南莊鎮。區人民政府駐祖廟街道大福南路。
街道/鎮面積人口
31.65平方千米
307333人
24.4平方千米
137376人
24.5平方千米
77131人
77平方千米
78550人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禪城區地處東經113°0′41″~113°05′40″,北緯22°35′01″~23°02′24″。位於珠江三角洲腹地,廣州市西南,佛山市中部。轄區東、西、北面與南海區接壤,東南、南面與順德區毗鄰,南北長15公里,東西寬19公里。轄域面積154.09平方公里。
禪城區

地質地貌

禪城區地質屬第四紀地層,以粘土為主,其他歸粒徑不等的沙層,屬七度地震區。礦產資源主要是非金屬礦,石膏石分布廣,層厚床寬,質量好,儲量豐富,屬於與斷陷盆地有關的湖相蒸發膏鹽礦床。
禪城區為平坦的沖積平原,絕大部分海拔1.3~4.6米,有零星的小山丘,海拔在50米以下。地貌以堆積地系列為主,類型單一,屬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平原組成物質是亞砂土和淤泥層,屬珠江三角洲沉積的頂積層。地表大部分被鬆散沉積物所覆蓋,厚約15~25米。

氣候特徵

禪城區地處南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區,春秋季短,夏季長,日照較長,熱量充足,雨量豐沛。冬季多和暖,霜期短,極少結冰。2012年,平均降水量2036毫米,比上年增加759毫米;平均氣溫22.4℃,下降0.7℃。4月,禪城區出現3次較為明顯的強降水過程,最大雨量分別在石灣(32.8毫米)、南莊(77毫米)、南莊(69毫米)。市氣象台共發布禪城區雷雨大風藍色預警信號2次、雷雨大風黃色預警信號1次、冰雹橙色預警信號1次、暴雨黃色預警信號3次、暴雨橙色預警信號1次。7月24日凌晨起,受颱風“韋森特”影響,禪城區普降大到暴雨,局部大暴雨,並出現8~11級陣風。禪城平均降雨量154毫米,累積雨量超過100毫米的有11個站點。

人口

2010年末,禪城區常住人口為1101077人,同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時的923439人相比,十年共增加177638人,增長19.24%。年平均增長率為1.77%。
禪城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戶 299147戶,家庭戶人口為823631人,平均每個家庭戶的人口為2.75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2.99人減少0.24人。
禪城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為574103人,占52.14%;女性人口為526974人,占47.86%。總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男性對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111.69下降為108.94。
禪城常住人口中,0-14歲人口為125479人,占11.40%;15-64歲人口為909229人,占82.57%;65歲及以上人口為66369人,占6.03%。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0-14歲人口的比重下降2.46個百分點,15-64歲人口的比重上升1.3個百分點,65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16個百分點。

交通運輸

禪城區東距南方大都市廣州僅6公里,東南距香港96公里,南距澳門135公里,廣珠(海)、廣湛(江)公路和廣茂鐵路橫貫境內,距佛山機場僅6公里。
水運方面,禪城依西江和北江幹流展開,西江幹流和北江幹流在境內長達133公里和108公里。以西江、北江為主幹,形成潭洲水道、順德水道、陳村水道、東平河水道、容桂水道、佛山水道、東海水道和西南涌、蘆苞涌以及高明河、楊梅河等支流。有對外口岸l7個,其中直通香港客運港3個(順德港、南海港、高明港),貨櫃碼頭11個(瀾石港、佛山新港、容奇港、北滘港、勒流港、三山港、九江港、三水港、西南港和高明港)。

經濟

綜述

2012年禪城生產總值(GDP)1208.25億元,比上年增長8.0%。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0.63億元,下降3.8%;第二產業增加值476.17億元,增長10.0%;第三產業增加值731.45億元,增長6.8%。三次產業結構為0.1:39.4:60.5。在現代產業中,先進制造業增加值86.29億元,增長9.3%;現代服務業增加值431.55億元,增長7.8%。民營經濟增加值463.44億元,增長8.8%。人均GDP109481元,按年末匯率折算為17418美元,增長7.5%。
2017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750.56億元,按可比價口徑計算,比上年增長8.0%。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0.42億元,下降32.0%;第二產業增加值771.14億元,增長5.8%。第三產業增加值979.01億元,增長9.8%。第一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忽略不計,第二產業增加值比重為44.1%,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為55.9%。在第三產業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長9.1%,批發和零售業增長9.6%,住宿和餐飲業增長4.8%,金融業增長3.7%,房地產業增長8.3%,其他服務業增長12.9%。在現代產業中,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62.13億元,增長16.0%,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為9.1%;先進制造業增加值218.09億元,增長13.2%,比重為31.9%。現代服務業增加值570.50億元,增長8.7%,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32.6%,占第三產業比重為58.3%;民營經濟增加值1027.98億元,增長8.3%,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58.7%。按常住人口計算,全區人均地區生產總值152528元,增長6.1%;按當年平均匯率折算22591美元,增長4.3%。

第一產業

2012年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25億元,比上年下降12.6%。禪城農作物播種面積1.25萬畝,下降1.6%。其中,蔬菜種植面積0.55萬畝,下降3.5%;青飼料種植面積0.70萬畝,基本持平。

第二產業

禪城區已形成了陶瓷、紡織、不鏽鋼、童服、鋁型材、機械製造、電工器材、電子、雷射音像製品、製藥、新材料、造紙、塑膠和食品等支柱行業,擁有建陶、照相機、顯像管、照明材料、製冷、針織品、不鏽鋼、鋁型材、機車、電纜、雷射儲存檔、冷櫃、人造革、中成藥等一批競爭力強、市場前景較好的產品。
禪城區擁有一批著名企業和產品品牌,如佛山照明、海天味業、興發鋁材、東鵬、鷹牌、新中源、蒙娜麗莎、金舵陶瓷、興發鋁材、星星冷櫃、中寶光纜、佛斯弟機車等。禪城區擁有“中國名牌產品”12個,“中國馳名商標”1件,“國家免檢產品”43個,“廣東省名牌產品”33個,“廣東省著名商標”28 件,入選“中國企業500強” 企業2家。
2012年工業總產值2098.20億元,比上年增長12.2%;工業增加值446.76億元,增長10.8%。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948.49億元,增長12.5%;工業傳統產業產值566.16億元,增長16.7%;先進制造業產值422.54億元,增長8.2%;高技術製造業產值107.26億元,增長28.7%。
2012年規模以上工業中,有23個大類行業實現不同程度的增長。其中以紡織業和紡織服裝、鞋、帽製造業,橡膠和塑膠製品業,非金屬礦物製品業,電氣機械及器材製造業,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文教、工美體育和娛樂用品製造業,金屬製品業、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等為重點支柱行業繼續強勢支撐和引領了禪城工業的穩步發展,完成產值1629.36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的83.6%,增長13.1%,增速快於規上工業0.6個百分點。

第三產業

2012年禪城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80.81億元,比上年增長9.4%。分行業看,批發零售業440.26億元,增長9.3%;住宿餐飲業40.55億元,增長11.2%。從銷售類別看,在限額以上企業商品零售中,主要商品零售額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長,日用品類(增長40.4%)、糧油食品飲料菸酒類(25.2%)等剛性需求增長較快。五金電料類、建築及裝潢材料類、通訊器材類、文化辦公用品類分別增長5.4倍、2.5倍、1.8倍和1.2倍。

社會

科技事業

2012年末共有區級以上各類工程技術(研發)中心135個。其中,省級21個;市級76個;區級38個。累計認定省級高新技術企業88家;累計建立院士工作室11個;累計建立公共創新平台18個。2012年獲省科學技術獎4項、市科技進步獎33項、區科學技術獎45項。省智慧財產權優勢企業17家,省智慧財產權示範企業3家,2012年新增一家。2012年專利申請總量0.28萬件,其中發明專利申請量0.06萬件,增長19.2%。專利授權量0.23萬件,其中發明專利授權0.02萬件。2012年共簽訂技術契約50項,契約金額達到1.05億元,增長16.9%。2012年投入研究試驗發展(R&D)經費22.23億元。實現高新技術產品產值1036.5億元。
禪城擁有國家級生產力促進中心1個,國家級工程研發中心1個,省級工程研發中心12個,市級研發中心25個,省級高新技術企業124家。南莊鎮和張槎、瀾石、石灣街道為廣東省專業鎮技術創新試點。禪城區擁有“國家建築衛生陶瓷特色產業基地”、“中國童裝設計研究中心”以及“國家火炬計畫佛山精密製造產業基地”,是廣東省首批智慧財產權區域示範試點。區內有100多家企業與省內外40多所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建立了合作關係,開展了130多項技術研發合作。張槎和石灣已成為廣東省製造業信息化建設示範點。

教育事業

2012年禪城域各類教育學校(不含高校、技工學校)234個,比上年增長1.7%;招生3.72萬人,下降4.1%;在校學生15.64萬人,下降0.4%;畢業生3.88萬人,增長2.6%;教職工1.26萬人,增長5.0%。其中特殊教育學校2個,招生60人,在校生372人,教職工117人。幼兒入園率99.9%,學齡兒童入學率達到100%,國中畢業生升學率為99.4%,高中畢業生升學率為96.5%。

文化事業

2012年末禪城文化系統共有各類藝術表演團體87個,社區文藝團隊298個,新增民眾性活動點48個。公共圖書館2個,共有藏書量164.98萬冊,比上年增加33.42萬冊,增長25.4%。廣播電台和電視台各1個,禪城有線數位電視用戶達到32.03萬台,年末廣播人口覆蓋率和電視人口覆蓋率均為100%。至2012年止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共55項。其中,國家級的8項、省級18項、市級29項。禪城共有75名體育健兒在國內外重大比賽中獲獎,增長44.0%。政府購買文化公共服務的投入增長48.0%,組織開展各級各類文藝演出增長69.0%,舉辦各類培訓講座場次增長7.2倍,吸引近4萬人次參與,增長4.3倍。

醫療事業

2012年末禪城共有各類醫療衛生機構261家。其中,醫院18家;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9家;門診部(所)、醫務室、衛生所136個;農村衛生站30個;專科防治所4個;衛生監督所、疾病預防中心和健康教育所各2個;社區衛生服務站54個;婦糼保健院 (所、站)2個和其他1個。擁有醫院、衛生院床位0.75萬張,比上年增長1.2%。衛生技術人員0.90萬人,增長0.5%;其中醫生0.31萬人,護士0.37萬人。2012年醫療機構診療量達到1816.13萬人次,每診療人次平均費用139.98元,增長4.3%。免費婚檢人數為0.64萬人,婚檢率達到57.7%。

旅遊景點

東華里始建於清初,原名“楊伍街”,至清代乾隆年間改為今名。因歷來都是官家富戶所居,故無論建築形式或室內裝修,均極為講究,其古建築群保留有清代各時期風格各異的建築,是目前廣東省內保存最完好、具有珠江三角洲典型風貌的清代古街道,對研究珠江三角洲建築史及居住習俗具有重要的價值。
保護範圍北至石巷,東至石巷,西至福賢路東側,南至福慶巷。建設控制地帶北至石巷、錦榮里,西至福賢路,東至祿豐大街和祿豐新巷,南至居仁里。
佛山市中山公園
佛山市中山公園位於市區東北部汾江河畔,是一個集宣傳、展覽、科普、娛樂、飲食、休閒、於一體的綜合性公園。該園始建於1928年,當初僅0.5公頃,是為紀念孫中山先生而建成的紀念性公園。1958年,公園擴建,在其西北部挖湖堆山,形成秀麗湖及駱駝山景觀。80年代,公園再沿周邊擴建,在北邊及南入口擴大面積。現公園占地面積31.2公頃。其中水面12.5公頃,占整個公園面積的40%。
南風古灶
南風灶窯址在廣東省佛山市石灣鎮日用陶瓷三廠西南角鎮崗上,窯體依山勢向南伸展而緊靠東平河畔,因窯向正南,故稱。是明代正德年間(1506~1521)始建,沿用400餘年至今仍在使用的國內罕見的古龍窯。
禪城區博物館是地方性綜合博物館,於2008年3月21日正式掛牌,下轄廣東省四大名園之一的佛山樑園,廣東粵劇博物館、鴻勝武術館等文物旅遊景點,館藏以各個歷史時期的佛山地方文物為主,兼陶瓷、書畫、玉器、木雕等民間風俗文物。
梁園
梁園是佛山樑氏宅園的總稱,主要由“十二石齋”、“群星草堂”、“汾江草廬”、“寒香館”等不同地點的多個群體組成,規模宏大,主體位於松風路先鋒古道。梁園由當地詩書畫名家梁藹如、梁九章、梁九華及梁九圖叔侄四人,於清嘉慶、道光年間(1796-1850)陸續建成,歷時四十餘年。
佛山孔廟
佛山孔廟在市區祖廟路祖廟大院內,舊稱尊孔會。是清未宣統三年(1901)本地一批尊孔士紳集資所建,屬小型紀念性建築物和尊孔活動場所,而並無依照一般文廟之制。原建築包括孔聖殿、招待室、治事室、小亭以及荷池花園等計置,占地紅2000平方米。
通濟橋在佛山有著悠久的歷史意義,是佛山最早興建的第一座大木橋,據專家考證,該橋早期由鄉民集資修建的木質人行橋。
通濟橋橫跨洛水河,北連金魚街,始建於明代,分別於嘉靖38年(1559年)、隆慶2年(1568年)、萬曆9年(1581年)三次重修。天啟六年(1626)戶部尚書李侍問再次發起募捐重修,取名“通濟橋”取其“必通而後有濟也”之意。

地方風俗

北帝誕
佛山祖廟北帝誕是流行於珠江三角洲一帶的一個融宗教性、娛樂性、世俗性、民眾性為一體的綜合性民間文化活動。它的起源與北帝崇拜和佛山祖廟的修建密切相關。北帝,又名玄武、真武、玄天上帝、黑帝等,在珠江三角洲民間則多習稱為北帝。作為北帝崇拜的載體,佛山祖廟從宋代元豐年間(1078-1085)建立以來,以其“歷歲久遠”,成為佛山“諸廟之首”,很早就形成了鄉耆、士紳來祖廟議事的“廟議”規矩,使祖廟成為一個集政權、族權、神權為一體的著名廟宇,華南著名的民間信仰中心之一。
行通濟
“行通濟,無閉翳”的諺語在佛山盡人皆知,意思是走走“通濟”,就沒有煩惱、憂愁,事事順利,“行通濟”這一民間活動寄託著佛山人的美好祝願。每年的農曆正月15日夜晚到16日,沒有任何人出面組織,佛山萬人空巷,為了一個共同的希冀,同走一條橋,附近南海三水高明順德的一些村鎮的民眾也趕來參與“通濟行”。這一習俗從明末清初就已開始,家家戶戶都會扶老帶幼,自清晨到夜幕,舉著風車、搖著風鈴、提著生菜浩浩蕩蕩地由北到南走過通濟橋,至今已延續400多年。
傳統秋色
著名的佛山傳統秋色,早在明代永樂年間(1403年-1425年)就已經出現了,距今已有500多年歷史。佛山秋色作為一種綜合性的藝術表演,以民間生活、愛好、風情為依據,是表演藝術與工藝美術結合的民間文化娛樂活動。主要內容包括“色”:車色、馬色、飄色、水色、地色和燈色;“品”:扎作工藝品、仿古工藝品、花卉工藝品、果品工藝品、鱗蚧工藝品五個門類。兩廣地區盛行的民間花燈巡遊活動,就是出自佛山秋色。
剪紙藝術
佛山的民間剪紙,宋代已有流傳,盛於明清兩代。由於其剪紙製作方法採用了剪、刻、鑿、印、寫、襯等,在種類上便可分純色剪紙、銅襯料、銅寫料、紙寫料、金花、銀寫料等。其作品在剪刻時很講究,多用小刀或剪刀在紙上或特製的銅箔、錫箔上剪刻而成。尤以銅寫料最具特色,融匯了繪、刻、寫的技法,使作品蒼勁有拙、金碧輝煌。佛山剪紙在一百多年前也用作建築、家具雕刻的底稿,後又用於室內裝飾,貼在門楣、柱枋上,也用於祭禮、扎作、花錢、炮竹等裝飾。
粵劇粵曲
粵劇粵曲是廣東的重要文化標誌和文化品牌。明末清初,佛山粵劇活動相當興盛,並建有“瓊花會館”,是粵劇界最早的戲行組織,佛山遂被稱為粵劇的故鄉。
石灣陶藝
石灣陶藝一直是石灣窯賴以維持的經濟來源的一脈支流。假如昔日石灣沒有大宗日用陶器的製作,陶藝根本沒有依存的餘地,充其量不過是石灣窯的錦上之花而已。從來沒有人去記錄石灣窯每年生產若干萬個瓦煲的數字,但石灣陶藝的每一件佳作都被人們珍藏起來。它的"瘦骨仙""彌勒佛"以至離奇古怪的"金蟾"、"福獅"都令人念念不忘。"石灣公仔"成了口碑,成了文化的積澱。

城市榮譽

2017全國綜合實力百強區,2017中國工業百強區。
2018年9月,《2018年中國百強區發展白皮書》在京發布,白皮書以高質量發展為導向,綜合評析了全國968個地級市市轄區發展情況,並以統計數據為依據,量化評選出2018年中國百強區,其中禪城區位列第20名。
2018年10月,入選2018年度全國投資潛力百強區和2018年全國科技創新百強區。
2018年10月,榮獲《中國中小城市綠皮書2018》2018年度全國新型城鎮化質量百強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