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華里

東華里

東華里在廣東省佛山市禪城區福賢路,100多年前,佛山城裡的“第一街”,原名“伍楊街”,是佛山現存最完整的清代莊宅式府第建築群組,具有典型的嶺南民居建築風格,以清初聚居此地的楊族和伍族姓氏命名,其後兩族相繼衰落,房產逐漸轉賣與他姓,至清乾隆年間更名為“東華里”,至嘉、道年間,遷入駱氏家族,該族的駱秉章當時在朝中為協辦大學士、四川總督,曾對該里後半段北側宅第大加修葺改造,屋宇更為規整美觀。清末時,華僑富商招雨田家族又遷入該里,招氏為市郊瀾石石頭鄉人,初經商於佛山,後轉香港創“廣茂泰”洋行,發家成巨富後,將其東華里中段南側的宅第進一步改建裝修,遂成目前之面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東華里
  • 外文名稱:In donghua
  • 地理位置:廣東省佛山市禪城區福賢路
  • 全程:112米
基本概況,民俗文化,歷史演變,社會影響,改造工程,

基本概況

東華里在廣東省佛山市禪城區福賢路,100多年前,佛山城裡的“第一街”,原名“伍楊街”,是佛山現存最完整的清代莊宅式府第建築群組,具有典型的嶺南民居建築風格,以清初聚居此地的楊族和伍族姓氏命名,其後兩族相繼衰落,房產逐漸轉賣與他姓,至清乾隆年間更名為“東華里”,至嘉、道年間,遷入駱氏家族,該族的駱秉章當時在朝中為協辦大學士、四川總督,曾對該里後半段北側宅第大加修葺改造,屋宇更為規整美觀。清末時,華僑富商招雨田家族又遷入該里,招氏為市郊瀾石石頭鄉人,初經商於佛山,後轉香港創“廣茂泰”洋行,發家成巨富後,將其東華里中段南側的宅第進一步改建裝修,遂成目前之面貌。
東華里

民俗文化

東華里全長112米,街首閘門樓尚存道光二十三年(1843)的石刻街額,街道寬闊暢順,花崗石鋪砌的路面潔淨平整。街內兩旁的宅第儼然清代舊貌,因歷來是官家富戶所居,故無論建築形式或裝修,均極為講究,門房高大,石砌台階,門牆多為水磨青磚結砌;室內的廳堂裝飾亦不俗,多有木雕屏風、花架及隔扇等高檔設定。街之前段為互相毗連的屋宇,其中尚存“伍氏宗祠”、 “招氏宗祠”、 “招雨田祠”及招氏“敬賢堂”等建築物;街後段兩旁各有小巷四條,巷內為宅第後三進的住宅,排列整齊,格式統一,均鍋耳式封火山牆,“三間兩廊”式平面布局,室內設定除個別略有改動外基本為舊貌。
東華里

歷史演變

名門望族、達官貴人聚居
據市文化局考證,東華里曾經是名門望族、達官貴人聚居之地。歷史上清嘉靖、道光年間朝中協辦大學士、四川總督駱秉章攜家人遷入東華里,他對東華里北側的自家宅第進行了重新修葺,屋宇更加整齊美觀。1843年(道光二十三年),街口建起閘門樓,並將石刻街額“東華里”鑲嵌其上,整個街面也鋪砌了花崗岩。清代末期,富商招雨田又遷居此處,招為南海瀾石石頭鄉人,初經商於佛山,後轉香港創“廣茂泰”洋行,發家成巨富後,買進東華里中段南側的宅第,進一步擴建裝修,遂成目前之面貌。及至光緒年間,軍機大臣戴鴻慈之弟戴鴻惠(清末民初南海勸學所所長)也買入東華里北側中段宅第,並加以修葺。近年來佛山市文物部門經考證,發現7號民居還有嶺南畫派代表人物黃少強建立的“止廬畫塾”,他有一段時間就在那裡生活與教學。在名人、富豪、官宦聚居地的意義上講,東華里應該算是“嶺南第一街”。
東華里街道全長146 .4米(主街道長112米,副街道長34 .4米),總占地面積10217平方米,共有房屋58間。及至今日,雖然拆遷過後的東華里已然破落而殘敗,但隱約可見鑊耳牆、房檐和窗欞上的鏤空花紋。仍然能夠感受當年的富庶與繁華。東華里17號,曾是清朝一品大官、四川總督駱秉章的宅第,而現在這裡分成好幾戶人家了。
東華里

社會影響

東華里不僅是佛山,也是珠江三角洲乃至整個廣東省保存最完整的清代城鎮街道,是佛山現存最完整的清代莊宅式府第建築群組,具有典型的嶺南民居建築風格,是研究佛山地方史、建築史以及居住習俗等問題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1989年定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改造工程

祖廟東華里,承載著佛山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也記載著千年古城的滄桑,延續著佛山歷史的脈絡。祖廟東華里片區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和歷史文物,改造過程中佛山嶺南天地不僅延續它的歷史文化內涵,同時也注入時尚現代的生活元素與配套設施 。
佛山嶺南天地以祖廟、東華里、歷史風貌區為發展主軸,用現代化的手法保護和改造片區內的22幢文物建築及眾多的優秀歷史建築,延續歷史街巷,創造尺度適宜的開放空間,使佛山的歷史風貌與城市脈絡得以傳承,並賦予新的生命力。同時,佛山嶺南天地將充分挖掘佛山粵劇之鄉、陶藝之鄉、武術之鄉、美食之鄉等文化特色,並將這些特色引入片區改造的各類文化設施及現代化設施之中,使其成為佛山展示城市文化精髓的綜合社區,推動佛山文化名城的建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