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地區

佛山地區

佛山地區有兩個定義,第一是佛山地區(前身粵中行署、1970年前稱佛山專區、1970年後佛山地區),另一個是今天佛山市。

佛山原名季華鄉,“肇跡於晉,得名於唐”。唐貞觀二年(公元628年),因在城內塔坡崗挖掘出三尊佛像,以為是佛家之地,遂立石榜改季華鄉為“佛山”。

唐宋年間,佛山的手工業、商業和文化已十分繁榮。明清時,更是發展成商賈雲集、工商業發達的嶺南重鎮,與湖北的漢口鎮、江西的景德鎮、河南的朱仙鎮並稱全國“四大名鎮”,與北京、漢口、蘇州並稱天下“四大聚”。清末,佛山得風氣之先,成為我國近代民族工業的發源地之一,先後誕生了中國第一家新式繅絲廠和第一家火柴廠。

改革開放30多年來,佛山市以敢為人先的氣魄,解放思想,大膽改革,開放搞活,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1978-2011年,全市生產總值保持年均16.97%的速度增長,成為珠三角地區經濟發展快、投資環境好、綜合實力強的城市之一。據中國社科院發布的《2011中國城市競爭力藍皮書》,在兩岸三地294個城市中,佛山市綜合競爭力位居第12位,居全國地級市之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佛山
  • 別名:季華鄉
  • 行政區類別:地級市
  • 所屬地區:廣東
  • 下轄地區:禪城、南海、順德、三水、高明
  • 政府駐地:禪城區
  • 電話區號:0757
  • 郵政區碼:528000
  • 地理位置:位於廣東省中南部
  • 面積:3813.64平方公里
  • 人口:常住人口335.85萬人
  • 方言:粵語
  • 氣候條件:雨熱同季,春濕多陰冷,夏長無酷
  • 著名景點:南海西樵山、青暉園、祖廟
  • 車牌代碼:粵E 粵Y 粵X
歷史沿革,佛山市,

歷史沿革

春秋戰國時期,佛山屬於百越地。
秦、漢時期,現禪城、順德、南海、三水屬南海郡番禺縣;高明屬高要縣。
晉代,禪城稱“季華鄉”。
隋開皇十年(590年),從番禺縣分置南海縣,因舊置南海郡得名。
唐貞觀二年(628年),季華鄉稱“佛山”,意為“佛家之山”,簡稱“禪”。
五代十國時佛山禪城、順德屬鹹寧縣,宋初重新併入南海縣。
明景泰三年(1452年),敕封佛山為“忠義鄉”,屬南海縣。同年,置順德縣,意為“順天威德”。明成化十一年(1475年)置高明縣,因原有高明巡檢司而得名。
清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置三水縣,意為“三水合流”。
民國時期,佛山曾先後設佛山鎮、佛山市、佛山鎮。
1949年10月19日,高明縣全境解放,高明縣人民政府由合水移至明城。10月29日,佛山軍管會成立,並接管南海縣;順德縣、三水縣、高明縣也分別由中國人民解放軍實施軍事管制。10月31日,佛山市人民政府成立。
1950年2月15日,成立三水縣人民政府。3月1日,成立南海縣人民政府。3月20日成立順德縣人民政府。7月1日,佛山改市為鎮,歸南海縣管轄。
1951年6月26日,佛山鎮改鎮為市。
1954年6月,中共粵中區黨委、粵中行署由江門市遷入佛山市大福路10號。粵中行署轄24縣(中山、順德、南海、三水、番禺、東莞、寶安、增城、博羅、龍門、珠海、新會、高明、鶴山、封開、 懷集、高要、廣寧、四會、新興、羅定、雲浮、鬱南、德慶),1市(石岐)和2省轄市(江門、佛山)。
1956年2月,成立中共佛山地委、佛山專區,轄13縣(中山、珠海、番禺、順德、南海、三水、新會、鶴山、高明、台山、開平、恩平、花縣),1市(石岐)和 2 省轄市(佛山、江門)。
1958年佛山、江門改縣級市,由佛山專區領導。
1966年,佛山市升為地級市,由廣東省、佛山專區雙重領導。
1970年,佛山專區更名為佛山地區,佛山、江門改為縣級市。佛山地區轄南海、順德、三水、高鶴、台山、恩平、番禺、中山、珠海、新會、開平、斗門12縣和佛山、江門兩市。
1983年6月1日,撤銷佛山地區建制,實行市領導縣體制。佛山市轄中山、南海、順德、高明、三水5縣。
1984年6月,佛山市轄汾江區(1986年易名為城區)、石灣區、南海、順德、高明、三水縣,代管中山市。
1992-1994年,順德、南海、三水、高明先後撤縣設市(縣級),由佛山代管。
2002年12月,佛山市轄禪城(含城區、石灣、南莊)、順德、南海、三水、高明五區。

佛山市

佛山位於廣東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腹地、東倚廣州、西接肇慶、南連珠海、北通清遠、毗鄰港澳、地理位置十分優越。佛山市下轄禪城區、南海、順德、三水、高明5區,總面積3813.6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35.85萬人,其中市區48.86萬人,是著名的僑鄉。
境內地勢平緩,多為沖積平原,河渠縱橫,魚塘密布。年平均氣溫21.7℃,1月平均氣溫12.8~C,7月平均氣溫27.3~C。年均降雨量1630毫米。明清時為中國四大名鎮之一,現為粵中重鎮,工廠企業集中,工業門類齊全,輕工業尤為發達。紡織、陶瓷、家用電器、電子、塑膠為佛山5大支柱工業,食品、皮革、化工、印刷、建材、製藥、五金、造紙,鑄造和機械等行業也有相當基礎。
禪城區——位於佛山市中心,面積153.6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0.08萬人。下轄一個鎮:南莊鎮,十二個街道辦事處:張槎街道辦事處、瀾石街道辦事處、環市街道辦事處、石灣街道辦事處、祖廟街道辦事處、城門頭街道辦事處、普君街道辦事處、昇平街道辦事處、同濟街道辦事處、永安街道辦事處、城南街道辦事處和江灣街道辦事處。禪城區有著優越的地理環境和自然條件,地處珠江三角洲腹地,境內河流縱橫,地勢平坦,土地肥沃,氣候溫和,特產豐富,經濟文化一向較為發達。禪城區東距南方大都市廣州僅6公里,東南距香港96公里,南距澳門135公里,廣珠(海)、廣湛(江)公路和廣茂鐵路橫貫境內,距佛山機場僅6公里,是個適合發展經濟的好地方。禪城區擁有被外國朋友譽為東方民間藝術之宮的名勝古蹟“祖廟”,嶺南四大名園之一的“梁園”,以及凝聚中華武術精髓的“黃飛鴻博物館”。禪城素有“南國陶都”的美譽,南風古灶、中國陶瓷城、華夏陶瓷城把陶都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獨特魅力展現在世界的面前。
南海區——位於珠江三角洲腹地,緊連廣州,鄰近香港、澳門。轄區面積1073.8平方公里,戶籍人口109.7萬人,流動人口83.5萬人,海外僑胞和港澳台胞40多萬人。 南海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早在6000年前,就孕育出新石器時代的“西樵山文化”。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設定南海郡。隋開皇十年(公元590年)設定南海縣。千百年來,南海人民在這裡辛勤勞作、開基拓業,創造出燦爛的文明,農業、手工業、商業曾盛極一時。進入近現代,更是名人輩出,湧現了康有為、陳啟沅、詹天佑、鄒伯奇、黃飛鴻等一大批熠熠生輝的傑出人物。1992年,南海撤縣設市。10年間,勇於開拓、敢於創新的南海人創造了輝煌的業績。20世紀90年代,在全國綜合實力百強縣(市)評比中,南海連續兩屆名列第三,居廣東之冠;2001年,被評為全國縣(市)社會經濟綜合發展水平的第二位。與1992年撤縣設市時相比,2002年,南海的國內生產總值增長3.5倍;工農業總產值增長5.2倍;財政總收入增長14倍;出口總值增長3.4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5倍;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2.2倍;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2倍。經濟結構進一步最佳化,第一、二、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為6.2:51.4:42.4。
1995年以來,南海積極實施“以信息化推動現代化”戰略,以套用為龍頭,全面推進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建設,取得了實實在在的社會和經濟效益,初步形成信息城市的雛型。南海信息化建設成果得到江澤民、朱鎔基、尉健行、李長春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讚賞。
近年,南海還分別榮獲全國創建文明城市工作先進城市、國家首批信息化試點城市、國家衛生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廣東省首批文明城市、廣東省首批教育強市、廣東省文化先進市、廣東省現代化科技示範城市、廣東省信息化綜合示範城市等稱號。
2003年1月8日,南海撤市設區,區政府駐桂城,轄11個鎮、6個街道。轄區面積1073.82平方公里,戶籍人口103.7萬。與時俱進的南海人正沿著黨的十六大精神指引的方向,朝著全面建設寬裕的小康社會、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目標闊步前進。
順德區——位於珠江三角洲腹地,地勢西北稍高,東南略低,除南部和西部有零星小山崗外,均為三角洲沖積平原,地勢平坦,河涌縱橫。年平均氣溫21.9℃, 1月平均氣溫13.1℃,7月平均氣溫28.7℃。年均降雨量1649.9毫米。夏秋常有颱風。明景泰三年(1452年)置順德縣,1959年曾與番禺縣合併置番順縣,1960年恢復順德縣, 1992年撤縣建市。面積802平方公里,人口104萬。有華僑和港澳台同胞約40萬人,是著名僑鄉。轄6個街道辦事處, 6個鎮,區政府駐大良鎮。 向以桑基魚塘、蔗基魚塘聞名中外,是著名的塘魚、糖蔗、蠶繭產區,塘魚產量居全國首位,糖蔗、香蕉和花卉盆景生產在省內占重要地位。近幾年農業規模經營和集約經營發展很快,逐步形成了專業化、集約化、企業化的雛形。工業有較好的基礎,鄉鎮企業發展較迅速,除傳統的繅絲、紡織、製糖工業外,目前已形成了機電、家用電器、燃氣用具、紡織、印染、塑膠、食品、飼料等工業體系。電風扇、燃氣熱水器、電冰櫃、電飯煲、空調機、洗碗機、針織、服裝等產品暢銷國內外, 1997年國內生產總值221.1億元,被譽為廣東經濟發展迅速的“四小虎”之一。名勝古蹟有清暉園、順峰山旅遊中心,西山廟等。土特產有金榜牛乳(即乳酪)、刺繡工藝品等。
三水區——明嘉靖五年(1526年)建三水縣, 1959年併入南海縣,1960年復設,1993年撤縣建市,2003年撤市變區。面積828平方公里,人口37.7萬人,是著名僑鄉。轄4個街道辦事處, 7個鎮,市政府駐西南鎮。 境內西北部多為低山丘陵;中部、東北部為台地平原,坡度極平緩,多積水窪地;南部是台地圍田。西江、北江、綏江流經境內。年平均氣溫21.5℃, 1 月平均氣溫12.7℃, 7月平均氣溫28℃。年均降雨量1687毫米。礦產資源主要有石油、天然氣、煤、硫鐵礦、石膏、油頁岩、岩鹽以及優質礦泉水等。隔坑鹽礦,儲量甚豐。 農業持續穩定發展,人均產糧及商品糧均居全省前列,成為廣東糧食生產基地。工業近年發展迅速,形成了以建材、飲料、紡織為三大支柱的工業體系。建材以生產水泥為主;飲料以健力寶、強力啤酒為主,其產值在全國飲料行業中名列前茅;紡織工業已形成紡、織、印染及成衣加工一條龍。製鞋、皮革、機械,通訊器材等行業也蓬勃發展。 1997年國內生產總值63.5億元。名勝古蹟有建於南宋的蘆苞祖廟、建於明代的魁崗文塔及森林公園、大南山等。本縣土特產有河鮮、南邊雞、蘆苞芥藍、西南醬酒等。
高明區——明成化十年(1475年)置高明縣, 1959年與鶴山縣合為高鶴縣,1981年復設, 1994年撤縣建市,2003年撤市建區,屬佛山市。面積954平方公里,轄3個街道辦事處, 7個鎮,市政府駐荷城街辦。人口 27.3萬人,有華僑及港澳台同胞10萬人,為廣東省著名僑鄉。 地勢西南高、東北低,山地、丘陵、平原從西南到東北依次過渡。年平均氣溫21.4 ℃ , 1月平均氣溫12℃, 7月平均氣溫27℃ ,年均降雨量1702毫米。礦產資源有煤、石灰石、錳,以及鐵、水晶、鉛、鋅、獨居石、高嶺土等。糧食作物主要是水稻,經濟作物主要有西瓜、花生、粉葛、木薯、蓮藕、生薑、甘蔗、茶葉、蠶桑等。工業以塑膠、紡織、建材、食品為主要支柱行業,中國大陸最大的紡織、染紗、織布、成衣一條龍的大企業正在建設中,產品有尼龍綢布、色織布、地板膠、旅遊鞋、拉舍爾毛毯、水泥、羊毛衣等。 1997年國內生產總值42.3億元。旅遊勝地有凌雲山、鹿洞山、靈龜塔。土特產主要有合水西瓜、西安蓮藕、楊梅山桔、更樓青梅、對川茶葉、三洲黑鵝、高明麻雞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