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泉州市東嶽廟

福建泉州市東嶽廟

泉州東嶽行宮又稱泉州東嶽廟,位於位於泉州古郡城仁風門(東門)外鳳山之南麓(即泉州刺桐北路起始處附近的東嶽前街)。前有鐵路線從門前經過,後為泉州南少林寺護牆,與泉州少林寺僅一牆之隔。

東嶽宮是泉州古城五嶽之一(東嶽鳳山,西嶽龍山,南嶽溜石山,北嶽獅山,中嶽雲山)。始建於宋·紹興二十二年(1152年),且愈修愈大,共有七殿十三壇。1929年幾被燒毀,現僅存正殿一座,其他殿均為新建。奉祀青帝(即東嶽大帝)、五嶽大帝、地藏王、十殿冥王、七娘夫人、織女、陳金李三夫人、痘疹娘娘、冥司百職,檀樾祠奉祀張汝錫。2001年獲批成為泉州第五批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泉州市東嶽行宮
  • 外文名稱:Quanzhou Dongyue palace
  • 地理位置:福建省泉州市豐澤區東湖街道東嶽村
  • 開放時間:全天
  • 門票價格:免費
  • 宗教:道教
歷史沿革,修建年譜,始創,重修,道教傳承,諸神道場,民風習俗,

歷史沿革

東嶽行宮位於福建省泉州市東門外鳳山南坡,俗稱東嶽廟。
宋紹興二十二年(1152年)尚書張汝錫建。韓元吉《南澗甲乙稿》卷19,《東嶽廟碑》亦云:“泉州故有東嶽廟,附於開元觀之側,規制狹陋。紹興二十一年,郡人打算在鳳山建廟,大夫張汝錫,布施五千銀作為表率,用來倡議郡人加入。
明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副使姚尚德、知府姜志禮重建。據明李興縉《第一山青帝宮記》載,明代擴建時將原有一殿拓為三殿,並增建左右回廓;大殿內祀東嶽大帝等神像,東殿稱宏文府,西殿名陰騭司。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提督張雲翼禱雨於此。
乾隆年間(1736年-1795年),山門內及兩廊悉壞。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洛陽司林懋懿捐銀250餘兩,倡諸僚屬、紳士捐助修。嘉慶年間(1796年-1820年),郡守徐汝瀾修青帝宮。道光三年(1823年),邑人陳維逵、林振美、邱克捷修兩廊及後殿。民國以後,屢遭破壞,現僅存正殿,其他殿均為新建。刻有"萬山第一"的明代山門石匾現存放於開元寺。是泉州道教重要廟宇之一。
因東嶽行宮位於此,此境古稱驛路鋪岳口境,宮下村莊則名為東嶽村。

修建年譜

始創

泉州東嶽廟的修建是張汝錫首倡,其婿韓習(參見《泉州人名錄·韓習》)完成的。
清·乾隆《泉州府志·壇廟寺觀》云:“宋紹興二十二年(1152年)尚書張汝錫建。”
《第一山重修地祗忠義廟記》云:“宋·紹興有金紫光祿大夫張公諱汝錫者,彈擊秦檜不中,避地入泉,修玄於此山。”“貽書以其一子婿,載寶南來,大興三清五帝、岱嶽諸寶殿。”“秦檜歿,家人迎大夫歸。臨行傾資置餉田二百畝,以充第一山道供。”
韓元吉《南澗甲乙稿·卷19·東嶽廟碑》云:“泉州故有東嶽廟,附於開元觀之側,規制狹陋。紹興二十一年(1151年),郡人謀於鳳山建廟,右朝請大夫張君汝錫,首施錢五千緡,以倡郡人。施者既集,而張君即世。其子婿右朝奉大夫韓君習始終之。凡廟之位置高下,與夫費用之出納,工役之巨細,皆韓君力也。”  張汝錫之婿韓習,明·何喬遠《閩書》誤為韓元吉。
《閩書·卷7·方域志·鳳山》:“鳳山,自北山而來,勢如鳳飛泉之北邙也。上有東嶽行祠。宋·紹興末,尚書張汝錫捐貲開山,幾落成而歿。汝錫有女嫁為穎川韓元吉妻。聞父歿,悲慟不禁。元吉乃持金來訖功。而汝錫子渤,仕銀青光祿大夫,復買田為供燈費。元吉嘗為建安守。後官吏部尚書。”
韓元吉(1118~1187年),字無咎,穎川人(今河南許昌)人,紹興間歷任南劍州主簿、建安令,遷知建州,累官吏部尚書,龍圖閣學士,封穎川郡公。歸老於上饒,自號南澗翁。曾撰《建安郡志》,建安(甌)地方志之始。著《桐陽舊話》、《南澗甲乙稿》、《焦尾集》。
韓元吉與韓習都為穎川(今河南許昌)人,都與張汝錫有密切關係,且都是同年代人,所以《閩書》會產生這種錯誤。韓元吉是為張汝錫倡建泉州東嶽廟寫《東嶽廟碑》,而韓習才是張汝錫之女婿,具體負責東嶽廟的建造。

重修

1、清·道光《晉江縣誌·卷16·祠廟志》載:“明·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副使姚尚德、知府姜志禮重建。國朝(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提督張雲翼禱雨於此。
乾隆間(1736年~1795年),門內及兩廊悉壞。
二十五年(1760年),雒陽司林懋懿捐銀二百五十餘兩,請之府縣,倡諸僚屬、紳士捐助修建。
嘉慶年間(1796年~1820年),守徐汝瀾修青帝行宮前進。
道光三年(1823年),邑人陳維逵、林振美、邱克捷修兩廊及後殿以北三宮,妝飾八十六位諸神像,林嘉猷獨修殿內女官像……”
清·道光《晉江縣誌·卷12·古蹟志坊宅附·城外古蹟·環翠亭》:“環翠亭:在東嶽行宮之側。(明)永樂(1403—1424年)間建。”
2、2002年5月10日,泉州東嶽行宮舉行重修東嶽仁聖大帝殿(正殿)謝土暨東嶽仁聖大帝神像開光儀式。
3、2014年農曆三月廿八,舉行東嶽大帝誕辰暨西嶽、南嶽、北嶽、中嶽四大帝神像開光儀式。

道教傳承

道光年間,有泉州籍人在新加坡建立道教天公壇、天福壇、天福宮。民國14年(1925年),泉州岳廟道士陳高迨旅居新加坡,設立混元道堂,傳播道教文化。陳高迨的第三子陳國顯、四子陳國銘父職。故今日新加坡的道士,均為陳氏的嗣傳。法國漢學家施舟人教授,研究道教法事儀式,赴新加坡拜陳氏為師,成為陳氏道家第24代嫡傳弟子。
東嶽村陳姓道士世代傳承,為正一派在家道士,不持齋。主要為人齋醮、度亡、做法事,畫符念咒,驅鬼降妖,祈福禳災。但難有道教理論修養較高的道士。
1957年4月,泉州東嶽廟道士陳犁頭赴北京,參加中國道教協會成立,選舉陳犁頭為會長。
陳犁頭:道號通恪,泉州東嶽廟著名道士,生於1900年,道士世家出身。1954年參力日籌備“泉州道情組”,1957年赴北京參加全國道教協會的成立大會,被推選為理事,1958年泉州道教協會成立,為會長。1980年病逝。

諸神道場

青帝(即東嶽大帝
七娘夫人
織女、
陳金李三夫人
冥司百職,
檀樾祠奉祀張汝錫。

民風習俗

農曆三月廿八為東嶽大帝誕辰,由東嶽行宮發起,東嶽村主辦的祭祀活動影響頗大,吸引大泉州範圍內乃至東南亞香客到此,或祈求平安,或趕集廟會,或外出郊遊,熱鬧非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