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協和大學

福建協和大學

福建協和大學(Fukien Christian University,1915~1951)系創建於1915年的一所教會大學,清宣統三年(1911),由世界基督教大會推舉的高等教育委員會會長高綽博士(Dr.John Goucher)來福州,與福建基督教六公會聯議創辦大學。

幾經醞釀、籌備,於民國四年(1915)成立董事會,以俾益知(W.L.Beard)為主席,推選莊才偉(Aduin C.Jones)為首任校長,校名定為福建協和大學((Fukien Christian University)。

學校是今福建師範大學福建農林大學的主要前身之一,學校原址為福建省福州市鼓山東南麓、閩江之畔的馬尾區魁岐村福州製藥廠(今海王福藥製藥有限公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福建協和大學
  • 外文名:Fukien Christian University
  • 簡稱:福建協大
  • 校訓:博愛、犧牲、服務
  • 類別:私立教會大學
  • 知名校友:鄭作新、林蘭英、黃維垣等院士
  • 所屬地區:福建省福州市
  • 主要院系:文學院、農學院、理學院等
  • 成立時間:1915年
  • 撤銷時間:1951年
  • 學校地址:福建省福州市馬尾區魁岐村
  • 首任校長:莊才偉(Aduin C.Jones)
  • 畢業生數:1300多人
  • 現名:福建師範大學、福建農林大學
辦學歷史,校園環境,教學樓,教師宿舍樓,學生宿舍樓,辦公樓,樓群的保護,行政機構,歷任校長,院系設定,概述,文學院,農學院,理學院,師資教育,名師,人才培養,進步思想,其它,校歌,文化傳承,

辦學歷史

福建協和大學(Fukien Christian University,1915~1951)系創建於1915年的一所教會大學,是今福建師範大學和福建農林大學的主要前身。1951年1月,教育部決定接辦福建私立協和大學和私立華南女子文理學院,將兩校建制撤銷 ,成立“福州大學”。“福州大學”成立典禮,於1951年4月12日在福州馬尾魁岐原協大舉行,福建協和大學(Fukien Christian University,1915~1951)學校原址為福建省福州市鼓山東南麓、閩江之畔的馬尾區魁岐村福州製藥廠(今海王福藥製藥有限公司)。新成立的福州大學領導機構為校務委員會,由許彧青任主任,嚴叔夏王世靜任副主任。原私立福建協和大學校區內設福建農學院。1952年廈門大學農學院,併入福建農學院,統稱為福建省立農學院。1953年“福州大學”改名為福建師範學院。1970年福建農學院福建林學院(原福建農學院森林系)合併組建福建農林大學,1972年,福建師範學院改名福建師範大學。1978年受中央政策影響福建農林大學重新拆分成福建農學院、福建林學院。1980年福建農學院回遷福州金山,成為當時福建省最大高校(保持至2002年),1994年福建農學院更名為福建農業大學。2000年10月福建農業大學、福建林學院合併組建福建農林大學。
福建協和大學福建協和大學
清朝宣統三年(公元1911年),由世界基督教大會推舉的高等教育委員會會長高綽博士(Dr.John Goucher)來福州,與福建基督教六公會聯議創辦大學,幾經醞釀、籌備,於民國四年(1915)成立董事會,以俾益知(W.L.Beard)為主席,推選莊才偉(Aduin C.Jones)為首任校長,校名定為福建協和大學((Fukien Christian University)。
曾經的女生宿舍曾經的女生宿舍
民國五年(1916)二月,該校於福州倉前山租舊俄商茶行正式開課,將福州的英華、格致、三一及閩南的英華、尋源五書院的高年級學生為一年級學生,總數有81人,但不招收女生。老師專任者5人,兼任者4人。民國六年(1917)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承認私立福建協大是一所合格大學,並且參照美國大學畢業生的管理辦法,承認其畢業生同樣可取得學士學位。翌年,美國羅氏基金董事會鑒於協大辦學漸具規模,乃逐年指定一筆巨款,撥作添聘教授和購置設備之用。民國八年(1919)一月,羅氏基金社撥助該校科學館的建築設備及常年維持費,並設科學講座六名。莊校長之兄嫂亦捐建文學院一座,及逐年圖書購置經費。民國十一年(1922)學校擇定福州魁岐鄉為校址,於鼓山之麓,閩江之濱,建築新校舍,大小數十座饒有東方古典風味的精緻建築峙立江東,背倚鼓山,面俯閩江之流,遠山凝翠,江帆如畫,不愧為一所實施大學教育的好學府。
民國十二年(1923),莊偉才校長積勞病逝,由高智(John Gowdy))繼任。民國十四年(1925),文學院、科學館及大小30座校舍先後落成,為紀念莊校長即以科學館命名Edwin C. Jones Memorial Science Hall。
民國十六年(1927),校董事會改組、高校長辭職回美,校務收回國人自辦,由校友林景潤繼任校長,並遵照國民政府頒布的私立大學規程報請立案,民國十七年(1928)得何氏中國文化研究基金會的津助,擴充文學院各學系。民國二十年(1931)國民政府教育部因協大只有文、理兩科,不符合大學至少要有3個學院的規定,遂準以“私立福建協和學院”立案。民國二十三年(1934)女生宿舍竣工,始兼收女性。民國二十五年(1936)得福建省政府補助,添設農學與農業經濟兩個學系,開辦農業試驗場,民國二十六(1937)並在邵武設立閩北農林試驗場,作為發展農科學系的準備。這時該校文學院共分文史、西哲、教育3學系;理學院共分生物、化學、醫預、數理4學系。
福建協和大學校門福建協和大學校門
抗戰開始,福州地處沿海,深受日寇威脅,協大就在民國二十七年(1938)五月遷到閩北山城邵武。在邵武除借用漢美及樂德兩中學舊址的樓房數十餘座外,又新建才偉樓和高智樓,作為男生宿舍和圖書館。當時群山環抱中的邵武,便成為戰時的文化城,兩個中學的舊址,校舍矗立,綠樹如蓋,環境之幽靜、寬敞,於戰時可稱首屈一指。最難得的是該校重要的圖書,幾已全部運到了邵武,在戰時能夠儲備這樣完整豐足的圖書,的確是十分的可貴的。邵武校舍分為東、北門兩部,相距約2華里,文學院、農科及總辦公廳設在東門,理學院設在北門。當時校舍有樓房30餘座,大半是借用原有房屋,一部分系新建,林場占地1000餘畝,遍植馬尾松。農場150畝,附設倉庫加工場、水碓及制茶試驗所。園藝場135畝,蕃殖各種果樹苗木,達20餘萬株,花卉2000餘盆,校內並自備電廠及印刷所。
民國二十九年春(1940),教育部令農學系擴充為農藝學系及園藝學系,加上原有的農業經濟學系成立農科。同時將文史系分為中國文學系和歷史系,數理系改為物理系。
民國三十一年(1942)四月教育部批准將私立福建協和學院改稱私立福建協和大學,文、理、農三科改稱文、理、農三學院。並頒發新校印。於同年10月16日啟用。學校辦學宗旨,據董事會章程(1929年2月經教育部立案)規定,是以"博愛犧牲、服務精神,研究高深學術,養成高尚健全人格,適應社會需求"為宗旨。因而"博愛、犧牲、服務"亦定為協大校訓。
民國三十三年(1944)十月,福州第二次淪陷,魁岐鄉校舍遭日軍洗劫,留在校內的儀器、設備,無一倖存,連門窗地板也被拆毀,樹木被砍伐三分之二;文學院於民國三十三年(1944)十月被縱火焚燒,屋頂及非水泥部分全毀,膳廳、遊藝廳及職員住宅,亦壁穿梯折,僅存外殼,總計校舍被毀損失達30餘萬美元。其中以沙氏考古館的損失最為慘重,館中所存古物3600餘件,包括夏、商、周以來的磁器、銅器、陶器、石斧等,是沙善德教授費數十年心血,耗巨資匯集的,均蕩然無存。
福建協和大學福建協和大學
民國三十四年(1945)五月,日軍撤離福州,八月宣告投降。抗戰勝利了,協大於十一月籌備復員,遷回福州。民國三十五年(1946)夏,文學院及其他各部房舍先後修建完成,並添建臨時校舍如大禮堂、農學院辦公廳及教職員住宅等計共5座,五月一日宣告複課。經過數月艱巨的工程重整之後,高山蒼蒼,流水泱泱,始重聞昔日的弦歌了。九月二日林景潤校長休假赴美,十月二十日陳錫恩代校長及教師多人由美抵校。
民國三十六年(1947)一月六日林校長積勞成疾,卒於紐約。三月校董會聘陳錫恩博士繼任校長,六月底陳氏任期屆滿,赴美國加州大學復任。由校董會推楊昌棟博士代理校長。1948年10月,楊請辭職,12月校董會準楊休假,另組校政委員會主持校務。先後擔任校政委員會主席的有林冠彬、鄭德超、王調謦等教授。福建協和大學英文名為"福建基督教大學",後來宗教教育趨於淡化。
1958年“福建農學院”從魁岐遷往福州西郊梅峰,原私立福建協和大學校舍由鐵路部門使用。
1970年,福州鐵路局把大部分校舍移交福州製藥廠(現海王福藥製藥有限公司)使用至今。

校園環境

教學樓

今片割車間。西南內,建於1925年。磚石木結構,四層,二層以上每層面闊九間,進深五間。占地面積813.7平方米,建築面積3012平方米。一層為石構地下室,二層以上為磚木結構,檐掛均為混凝土圓柱,單檐歇山頂,屋頂置雙重椽子,上覆以疏璃瓦,屋脊洞開二窗,窗上均建八角小亭。
教學樓,今針織車間。西南內,建於1935年,五層,每層面闊十五間,進深8間,占地面積549平方米,建築面積2358平方米。一層為石構,半地下室,二層亦為石構;三層以上為磚木結構,外牆施混凝土圓柱,單檐歇山頂,上覆以琉璃瓦。
教授樓教授樓

教師宿舍樓

教師宿舍樓,今為託兒所。南向,三層,每層面闊三間,進深二間,占地面積111平方米,建築面積240平方米。一層為地下室,石構;二、三層為磚木結構,硬山屋頂,上覆以琉璃瓦。房屋建築精巧,房間內設壁爐,門庭護以瓷欄桿。
一部分為託兒所宿舍。西南向,二層,每層面闊四間,進深三間,設有後陽台,占地面積317平方米,建築面積559平方米,懸山屋頂。
一部分為衛生所。南向,磚石木結構,二層,一層面闊三間,進深四間,二層面闊三間,進深一間,置有陽台(部分屋頂做陽台),占地面積151平方米,建築面積278平方米。卷棚歇山頂。室內建築精緻,置有壁爐。

學生宿舍樓

第一宿舍樓,今製藥廠醫藥研究所。西南向,磚石木結構,三層,一層為石構,二層以上為磚木結構。二層面闊十間,進深一間。三層面闊十間,進深三間。占地面積414平方米,建築面積879平方米。重檐(三檐)歇山頂,上覆以琉璃瓦。房屋依山而建,整體建築呈階梯形。
第四宿舍樓,今為製藥廠職工宿舍。南向,建於1932年。磚石結構,五層,每層面闊八間,進深三間,占地面積335平方米,建築面積1486平方米,硬山屋頂,上覆以琉璃瓦。
第五宿舍樓,今製藥廠職工宿舍。南向,磚石木結構,三層,每層面闊五間,進深二間,占地面積216平方米,建築面積642平方米,面坡屋頂。

辦公樓

一部分今為製藥廠行政科辦公室。西南向,磚石木結構,三層,每層面闊八間,進深五間,占地面積367平方米,建築面積1007平方米,單檐歇山頂,屋頂置雙重椽子,上覆以琉璃瓦。一層為石構地下室,二層以上為磚木結構,檐柱均為混凝土圓柱,二樓門口設門亭,檐下斗拱出跳,吊柱下端飾蓮花浮雕。
一部分今為福州鐵路分局新光招待所。西南向,三層,面闊八間,進深五間,占地面積315平方米,建築面積946平方米。檐柱均為混凝土圓柱,單檐歇山頂,屋頂置雙重椽子,上覆以琉璃瓦,二樓門口設門亭,門亭檐下亦置吊柱,吊柱下端飾蓮花浮雕。

樓群的保護

私立福建協和大學為近現代中國培養了大批人才。保存至今的協和大學校舍為研究中國近代教育史、近代中西文化交流、近代建築藝術提供了實物例證。
1998年2月,福州市晉安區人民政府發布“榕晉政綜[1998]29號”檔案,將私立福建協和大學校舍列為晉安區第四批文物保護單位。其保護範圍定為:“各樓房周圍30米。”
原福建協和大學第四宿舍樓(女生宿舍)原福建協和大學第四宿舍樓(女生宿舍)
2009年4月,配合機場高速二期工程建設,福州製藥廠(現海王福藥製藥有限公司)廠區內原福建協和大學第四宿舍樓(女生宿舍)向西南方向平移約二十米。

行政機構

學校的行政組織:校長由校董事會推選,下設校長室,校長室下分學制組織,管轄3個學院。並設教務、訓導、總務3處,秘書及會議2室。

歷任校長

莊才偉(Edwin C. Jones):1916年—1923年高智(John Gowdy):1924年—1926年
理科樓,建於1929年理科樓,建於1929年
林景潤:1927年—1946年,此校長離任後不久福建協和大學撤銷
陳錫恩:1947年部分
楊昌棟:1947年部分—1948年

院系設定

概述

學校文、理、農3學院的學系設定是:文學院設中文、歷史、外語、教育四學系;理學院設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四個學系;農學院設農藝、園藝、農業經濟、農業教育四學系(民國三十二年文學院教育系被取消後轉辦此系,民國三十七年又停辦此系,復辦文學院教育系)。在理學院生物系和化學系中,設有醫學預科(簡稱"生物醫預"和"化學醫預"),專為北京協和醫院和山東齊魯醫學院培訓醫大前四年基礎課。學士學位要修滿136學分。
教授樓教授樓

文學院

協和大學三個學院的成就,各有所殊,文學院中的文史系,後分為中國文學系和歷史系,出版《福建文化》、《協大藝文》等定期刊物。福建的國學,晚清以來,素具淵源。西洋哲學系,後來改為外文系,教授幾乎都屬於外國籍,某一時期陣容之強,為他校所不及。歷屆畢業生,或在東南亞一帶奠下了事業,或在全國各地工作,都不乏傑出人才。教育系,在福建是師資儲備之所,全省執掌學校行政者,不少出於此系,校中又附設社會教育推行委員會,深入農村,為農民輔導教育。該系畢業的,有一批無名英雄,視教育為終身事業,盡瘁於桑梓以終老。

農學院

曾在邵武附設高級農校,訓練農業人才。農經、農藝、園藝、與農教四學系的研究風氣,也不在文理學院之後,東南各報副刊,時常為該院各系專辟旬刊或半月刊,刊載各種專題文章,作者中不少是各系學生,也不乏教授的作品。除農藝系附設農業試驗場外,園藝系也設有園藝試驗場,並有加工的產品外售。此外,每個系都辦有一種或數種不同名稱、不同內容的定期刊物。

理學院

設備最稱完善,如生物學系,實驗室中每人便有顯微鏡一架,該系著作較多,其中若干著作已刊入商務印書館的大學叢書,其他如單行本,或定期的刊物,都不乏出版。化學系的藥品與實驗器材之豐,為東南諸大學屈指可數者,無論那一種的實驗,該系都可應付裕如。物理系,則自備發電廠和修理廠,包括鋸木及一切機械的修理。化物兩系,平時也在刊物出版。

師資教育

名師

福建協和大學是人才薈萃之所,有一批著名專家、學者、教授先後在這裡任教。如著名文學家、文論家、教育家葉聖陶、郭紹虞,名儒陳寶琛入室弟子陳易園,嚴復的哲嗣、著名教授嚴叔夏,著名專古學家、甲骨文專家董作賓,著名歷史學家傅家麟,著名黃麻遺傳學者盧浩然,著名動物學家、兩棲爬行動物國際委員會委員丁漢波,著名微生物學家、"慶大黴素"發明者王岳,著名昆蟲學家、博士生導師趙修復,以及著名學者陳文淵、陳錫恩、陳興樂諸博士。
現已廢棄的校長樓現已廢棄的校長樓

人才培養

協大畢業生在科技、農業、教育方面有不少出類拔萃的人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的有鄭作新(中國鳥類世界聞名的學者,曾被美國國務院聘為客座教授赴美講學)、林蘭英(著名半導體物理學家)、黃維垣(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副院長、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所長)、唐仲璋(寄生蟲專家,廈大教授)、唐崇惕(寄生蟲專家、廈門大學教授)等。還有著名農業專家李來榮(原福建農學院院長,國際上著名園藝學家)、張先光(美國密執根州立大學教授,進入世界名人錄的著名禽病專家)等。

進步思想

民國十六年(1927)一月,中共福州地委直接領導的進步團體"福建滌社"出版了《收回教育權專號》,該校教授陳錫襄就主持籌備召開"福州各界反抗文化侵略大會"。二十六年(1937)十月,協大百餘名師生舉行抗日救亡大會。本世紀30年代初,該校學生中就有共產黨員組織讀書會,進行革命活動。三十五年(1946)十一月,中共協大支部在學校駐地魁岐鄉舉辦民眾夜校,吸收100多名青年參加學習,並培養一批進步青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到本世紀40年代中期以後,該校已有3個共產黨支部,黨員學生數十人。歷來福州各校師生髮動的愛國民主運動,該校都是主力之一。
文科樓,建於1925年文科樓,建於1925年
1947年5月16日,協和大學學生自治會在我地下黨組織領導下,經過周密的策劃,發動全校絕大部分學生計600餘人,衝破國民黨的威脅與重重阻撓,組織福州市有史以來人數最多、聲勢浩大的"三反"("反飢餓、反內戰、反迫害")大遊行,散發《告福州市民書》。隊伍浩浩蕩蕩地沿著市區台江、小橋、洋頭口,穿過南門兜,一路直達鼓樓的國民黨省政府,向當局遞交《請願書》。沿途群情激奮,受到了廣大市民的歡迎,有的紛紛加入遊行隊伍,此舉也得到了福州各大專院校學生的聲援和支持。

其它

學校員生人數:1947年第一學期有教員63人,職員51人,學生587人,其中女生100人。
圖書設備:計有中文76,913冊;西文25,505冊;又中文雜誌17,843冊;西文雜誌15,605冊,總共合計135,857冊。
協和大學辦學35年,共培養畢業生1300多人。

校歌

協和大學閩江東,世界潮流此匯通;
高山蒼蒼,流水泱泱,靈境產英雄;
萃文化,作明星,明星照四方。
無遠弗屆,真理是超;
樂民眾於一堂兮,作世界大同之先聲;
協和協和,大德是欽!

文化傳承

福建協和大學的優良文化現正由福建師範大學協和學院進行傳承。福建師範大學協和學院成立的“協和文化尋根課題組”得到了福建協和大學校友的支持,使福建協和大學的文化能得到延續。同時,福建協和大學校友會也設立在了福建師範大學協和學院。
關於福建協和大學的文化追尋,可以到福建師範大學協和學院官方網的“協和文化尋根”的專題網站查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