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昌棟

楊昌棟

楊昌棟,福建平潭縣人,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生於梧井村(今蘇沃鎮)。楊家世代務農,一家人均為基督徒。昌棟兄弟4人,家境貧寒,父母見昌棟自幼聰明,就節衣縮食供他讀書。昌棟5歲起在私塾讀書,課餘從事割草、放牛等農活。14歲到福清融美學校就讀,17歲入福州格致書院,學費由學校補助解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楊昌棟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福建平潭縣
  • 性別:男
簡介,事跡,

簡介

楊昌棟,福建平潭縣人,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生於梧井村(今蘇沃鎮)。
楊昌棟

事跡

民國8年(1919)“五四運動”期間,昌棟積極參加愛國運動,回平潭聯合進步青年上街遊行,宣傳抵制日貨。民國10年秋,格致書院併入福建協和大學,民國14年初畢業,獲文學士學位,回平潭開宗中學(後改為嵐華中學)任校長。同年秋,入燕京大學攻讀神學,民國17年獲神學碩士學位。他的論文《基督教對中古歐洲的貢獻》獲得教會人士的好評。後該文經補充、修改成書,約40萬字,由上海光學會書局出版。
昌棟畢業後在平潭基督教蘇沃教堂任牧師,並在梧井村、鐘門下村、大練島等地建立支堂。民國19年,昌棟應聘到福清龍田的融美中學任校長。民國22年秋赴美國新澤西州耶魯大學留學,僅用一年時間就修完全部課程,獲社會學博士學位。
民國23年,楊昌棟學成回國,任福州協和農業職業學校校長。他到任後大力發展該校勤工儉學的傳統,使許多貧苦學生得到就學的機會。民國27年,昌棟兼任福建協和道學院院長,遂定居福州倉前山。他把道學院的學制改為5年,第一年在道學院學聖經,第二、三年到協和農業職業學校學農業課程,第四、五年再回道學院學神學課程。這樣使道學院的學生適應農村的傳教活動。
民國30年,日軍進攻福建沿海地區,美國衛理公會在福建及附近沿海各縣所辦的10所中學聯合組成衛理聯中,昌棟為校長,先遷閩清再遷順昌辦學。他率領師生,勤儉辦學,發展生產,克服種種困難,使學校得以在順昌繼續辦學。民國31年秋,昌棟專任道學院院長,民國34年秋,道學院遷回福州成立福建協和神學院,昌棟任院長。他一面與南京金陵協和神學院合作,使福建協和神學院的學生讀完兩年課程後,可以去金陵協和神學院再念兩年後畢業;一面與福建協和大學以及華南女子文理學院合作,凡是正式高中畢業後入協和神學院者,念完兩年之後,男生可到協和大學再讀兩年,女生可到華南女子文理學院再讀兩年後畢業。
民國36年夏,昌棟受聘為福建協和大學代理校長,他努力團結全校師生員工,協調學校同政府、教會各方面的關係,以發展教育事業。他聘請鄭作新、嚴叔夏等著名教授加強師資力量,還派遣林蘭英、趙修復、林一等優秀青年教師到美國深造,並積極從事改造農村工作,提出:“學校要聯繫農民,教育服務農村。”但由於國民黨政府發動反共反人民的內戰,校內不斷爆發學生革命運動,遭到反動當局變本加厲的鎮壓。昌棟感到國事日非,學校已無法正常辦學,於民國37年10月7日向校董會請求辭職。未準,不久又再次堅辭。校董會不得已於12月4日決定,準他請假休息。
民國38年5月,昌棟再次赴美進修。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他決意回國參加建設,於1950年秋同300多位旅美中國學者及留學生一道回國,受到黨和人民政府的歡迎,任衛理公會福州年議會主席;福州天安堂主任牧師,並積極參加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1954年3月,他作為福州基督教代表之一參加全國的基督教代表會議。1956年6月,福州市第一屆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成立,楊昌棟任副主席。其後連任市第二屆、第三屆副主席,並擔任省第一、二、三屆基督教三自愛國委員會副主席,全國基督教協會委員。1981年擔任市基督教教務委員會總幹事,為落實黨的宗教政策、開展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作出貢獻。
昌棟還先後被選為福州市政協委員、福州市人民代表、省文史館館員。他雖然在社會上有相當的地位,但始終保持勤儉樸素的生活作風,喜歡種植蔬菜,飼養良種禽畜,自食其力。1983年,楊昌棟病逝,享年86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