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大學生物科學與工程學院

福州大學生物科學與工程學院

福州大學生物科學與工程學院,位於福建省福州市,前身為福州大學輕工業系,創建於1978年,1998年創立為僑興輕工學院,2004年隨著學科建設與發展的需要,整合成立生物科學與工程學院。

該院正在校黨委、校行政的領導下,積極進行本科教學評建工作,並以此為契機,推進學院各項工作的開展,在 "抓質量,上水平,創特色"的辦學方針指導下,努力形成學院自己的優勢與特色,爭取在學科建設方面儘快達到我國同類學科的先進水平,成為我省生物科學與工程領域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的重要基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福州大學生物科學與工程學院
  • 創辦時間:1978年
  • 所屬地區:福州
  • 類別:公立學校
  • 現任校長付賢智
學院簡介,師資隊伍,辦學概況,辦學條件,辦學成就,辦學定位,基本定位,辦學特色,人才培養,教學改革,學科建設,科學研究,合作交流,學院機構,行政管理機構,教學管理隊伍,

學院簡介

近三十年來,學院從小到大,從無到有,教學和科研水平有了顯著提高。 學院現有生物工程、食品科學與工程兩個本科專業;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食品科學和發酵工程三個碩士學位授予點,食品科學和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兩個省級重點學科。教學、科研人員47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17人,博士學位15人,碩士學位16人。現有在讀碩士研究生117人,大學本科生600多人。與英國愛丁堡大學等聯合培養博士生20多人。據統計,至2007年8月為止學院已培養食品、生化、包裝和輕機等專業本專科畢業生3000餘人,研究生100餘人。1996年發展成為以生物工程與食品科學工程兩專業組成的生物工程學科群,現已被列入省"211工程"重點學科建設項目。 1996年以來投入重點學科建設等經費達1000多萬元,購置了具有世界先進水平,價值120 萬元的"蛋白質測序儀"等貴重儀器,建設了具有國內一流水平的生物工程研究所。

師資隊伍

1、師資隊伍數量--生師比
學院專任教師42人,全院現有本科生 615人,生師比為14.6∶1。近三年來新教師都按規定參加上崗及崗位培訓,培訓達標率為100%。
2、師資隊伍結構狀態與發展趨勢
該院目前師資隊伍不僅數量充足,而且學歷、年齡、職稱、學緣等結構合理,發展趨勢良好。師資隊伍中有博士學位的教師比例逐年上升,學位結構日益改善。
該院現有教師42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17人,講師10人,助教(含研究實習員)9人(詳見表四-2-1);35歲以下的青年教師16人,占全院教師總人數的38.1%;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15人,占教師總人數的35.7%,具有碩士學位的教師16人,博、碩總數占教師總人數的73.8%;目前尚在國內外在職攻讀博士學位的教師8人,出國進修2人,在職攻讀碩士學位的1人,預計到2008年,該院具有碩士以上學位的教師將占教師總人數75%以上,50歲以下教師中博士學位比例可達45%以上,還將有一批年輕教師評上高職稱。該院教師隊伍正朝著高學歷、高職稱、年輕化的方向發展。

辦學概況

辦學條件

學院黨政領導對實驗室建設十分重視,從2004年開始逐步對實驗室經費增加投入,在經費分配上加以傾斜,做到逐年增加,3年購置設備306600元,購置實驗材料161148元;利用其他正常經費和公用經費投入實驗室改造和維修,合計經費支出111541元;利用重點學科經費購置設備787258元,利用科研等經費購置設備1624553元。在2006年"學院十一五規劃"中,學院擬投資800萬元(其中中央和地方共建高等專項資金360萬元和"新校區實驗室基礎設施建設資金"項目440萬元),加強新區實驗室建設。
學院從實際出發,根據學院在新校區的建設規模,廣泛徵求意見,經過認真討論,多次修改,並經專家評審修訂後,確定了本學院在新校區的本科教學實驗中心建設規劃。新校區實驗中心建設經過二次裝修和儀器設備的搬遷、整合、安裝、調試及添置後,現已正常對學生開放。
學院實驗中心的建設目標是:重點建設生物基礎實驗平台,力爭成為省級生物學基礎課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兼顧生物工程和食品科學與工程兩個專業實驗平台建設,使該院實驗中心的生物學科實驗平台不論在硬體還是軟體都在省內具領先水平,能高效地為本科教學服務,同時輻射研究生教育和學科科研工作,成為"福州大學城"中具有福建省領先水平的開放的生物學科實驗教學平台。
該院實驗室包括:微生物實驗室、普通生物學實驗室、細胞生物學實驗室、生物化學實驗室及各專業實驗室,總實驗面積為6000平方米左右,目前本科生約為600人,生均實驗室面積將達到10平方米。
該院資料室為師生提供書刊借閱、文獻複印等服務。目前,院資料室每周5天對師生開放,現有中文圖書778冊、西文圖書54冊、文獻資料132冊、報刊1種、雜誌1349冊。
學院近五年來積極籌措經費,每年的圖書資料經費的投入逐年增加,2002年經費投入5416.70元、2003年年經費投入11952元、2004年經費投入16464.60元、2005年經費投入11134.33元、2006年經費投入1154.92元,投入經費總計59122.55元。

辦學成就

整合後的學院以生物工程學科為龍頭,以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和生物工程專業為兩翼,主攻蛋白科學、製藥工程、基因工程、生物技術、生態養殖、食品生化、食品科學、食品工程、食品檢測、食品安全等方向。目前 學院研究方向已形成特色,並顯示了相當的優勢 。食品蛋白質方向承擔了國家、省科委重大攻關項目"雞蛋抗體的工業製備"等,該研究方向已將研究工作推向國內的最前沿。食品科學與工程、生物工程專業的研究方向近年來開展了多糖生化,食品與功能食品以及醫藥方面的技術開發與革新,進行"速溶凝膠澱粉"、"麥芽低聚糖"、"高效鰻鈣"、"卡那酶素"、"蘄蛇酶"等三十多項科研,取得了重大成果。如 "雞蛋特異抗體規模製備技術及其套用"和"卡那黴素發酵過程溶氧最佳化自動控制節能技術"兩項科研項目獲得福建省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西索米星高產菌株選育研究獲得省科技進步三等獎;乳酸菌飲料"卡爾比"和南海岸高效鰻鈣投入生產後為社會創造出較大的經濟效益。
近幾年,該院教師在教學、科研基礎上已發表論文 300 多篇(其中有 100 多篇被 EI、SCI、ISTP收錄),撰寫專著12部,通過鑑定6項。
三年來,該院教師獲得各項教學獎項如下 :
2004年:獲第八屆全國多媒體教育軟體大獎賽三等獎1項;榮獲霍英東教學基金會青年教師獎三等獎1名;獲校首屆"十佳女教職工" 獎1名;獲校教師教學優秀獎一等獎1名,獲二等獎2名,獲三等獎3名;獲校教學成果獎特等獎和二等獎各1項;獲校優秀教材二等獎1項。
2005年:獲省教學成果獎二等獎1項;獲校教學優秀一等獎1名,校教學優秀二等獎2名;獲校第一屆"十佳教學幹事"獎1名。
2006年:獲校教學優秀一等獎1名,校教學優秀二等獎3名;獲福州大學首屆多媒體教學課件競賽一等獎1名,三等獎2名,優秀獎1名。獲2006年度福州大學科技工作優秀組織二等獎。6位教師入選"福建省高等學校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
2007年度:該院食品生化研究室獲"福建省新長征突擊隊";食品科學教學團隊(負責人:饒平凡)獲2007年度福州大學校級教學團隊;陳劍鋒、孟春、林娟、林向陽等老師入選"福建省高等學校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行列;倪莉老師分獲"福建省新長征突擊手"、福州大學2006-2007學年教學優秀一等獎、2007年福州大學"我心目中的好老師";劉樹滔老師獲2007年福州大學優秀教師;林娟、邱宏端兩位老師獲福州大學2006-2007學年教學優秀二等獎,陳劍鋒老師獲三等獎。
課程組教師積極申報課題與開展課題研究,共獲省基金項目3項,教育部重點課題1項,省科技廳課題3項,省發改委課題1項;在國內外核心刊物上發表論文50多篇;研究成果獲省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省科技進步三等獎2項。
該院先後承擔福建省教育廳多媒體課件和網路課程4項。已建立6門課程網站,還有多門課程通過FTP、email、其它課程網站實現與學生的互動交流。其中有3門課程網站在全國多媒體教育軟體大賽中獲獎,有4門課程網站在校首屆多媒體課件大賽中獲獎。
近年來該院學生科技創新獲獎情況:
(1)開展"丹尼斯克最佳創新獎"大賽
該院學生們參與這項活動的積極性很高,報名人數多達150人(占該院同學在新校區人數的三分之一)。比賽評出一等獎1名,獎金5000元;二等獎2名,獎金3000元;三等獎3名,獎金2000元;鼓勵獎10名,獎金500元。這次的活動給了同學們一個展示自我的舞台,通過這個平台他們讓自己的想法轉變成了現實。無疑,這對每一位參賽的同學科研創新以及迎接挑戰的精神給予極大的鼓勵。
(2)開展主題為"夏天的速食麵"的創新設計大賽
該活動由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主辦,面向全國5所高校。舉辦該活動旨在激發學生創新能力及實際操作能力,普及食用速食麵的科學方法和營養知識,豐富大學生課餘生活,倡導健康生活方式。該活動在暑假期間進行,報名人數多達160人,最終獲得全國二等獎1人(全國共三人),國家推薦獎3人,獲入圍獎6人。
(3)舉行"美國大杏仁"創新大賽
該活動由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和美國加州杏仁商會共同組織,活動的目的是為鼓勵在中國具有領先地位的大學的食品科學專業學生利用美國大杏仁,開發從未在國內或者國際市場上出現過創新產品。該院有幸成為參與活動的五所院校之一。最終獲得全國一等獎1人,三等獎3人(獎勵設定:一等獎1人,二等獎3人,三等獎5人,共5所食品專業TOP高校,該院占近一半獎勵,我校的食品專業被評為在全國最具創新性。)
另:"基於雞骨資源深加工技術的新型動物水解蛋白(HAP)的生產與市場運作"項目在省賽中獲得了銀獎,"福州康乃馨環保科技有限公司創業計畫"獲得了銅獎;"視訊之翼福州傳媒有限公司創業計畫"則獲得了學校比賽的優勝獎。

辦學定位

基本定位

學院的目標定位:學院的總體發展目標是省內一流,部分學科方向在國內領先、在國際上又有一定的影響,總體達到省內先進水平。
學院的辦學指導思想是:以質量為根本,以措施為保證,以需求為動力,通過加強學科建設、師資隊伍建設和教學條件建設,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保證"厚基礎、寬專業、強能力、高素質"的人才培養模式得以實現。
學院的類型定位:在教學方面以培養技術套用型高級專門人才和創新型人才(研究生教育占四分之一強)為主,在科研方面以技術的套用研究和技術創新研究為主,努力把生物科學與工程學院辦成教學研究型的學院。
學院的層次定位 :保證本科層次的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規格,加快發展研究生教育,保質保量地為福建的地方經濟建設輸送優秀的專門人才。積極創造條件,爭取在"十一五"期間二個重點學科專業都有博士點、新增三個碩士點。
學院的學科定位:以教學研究型學科作為我們的近期總體發展定位。近幾年,我們將以進一步鞏固與提高本科教育質量,加快發展研究生教育,作為自己的學科定位,在學科建設上,二個省級重點學科爭取儘快達到省內一流水平,部分學科方向在國內領先、在國際上又有一定的影響,總體達到省內先進水平。
學院的服務面向定位:把學生作為我們辦學的最終服務對象。一切為了學生、一切為了人才的培養,是我們辦學工作的主旋律。面向福建省經濟建設主戰場,培養出更多的適合市場需要的專門人才,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辦學特色

--構建多元學習平台,激勵學生自主創新
1、邀請國外專家來校講學,讓學生體驗國際化教學
長期以來,該院與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Davis)、英國女王大學(Queens University)、愛丁堡大學、阿爾斯特大學等國外知名大學建立了良好的交流互訪關係,不僅派出多位教師到這幾所學校進修深造,而且還邀請這些學校的專家到該院進行交流指導,並為研究生、本科生講課,使該院學生有機會在自己的課堂真正體驗國際化教學,大大開拓了視野,為培養國際型人才打下很好的基礎。
2、豐富課外實踐活動,提高學生動手能力
為鼓勵學生儘早進入專業科研領域,接觸學科前沿,了解學科發展動態,增強學生創新意識,培養學生創新和實踐動手能力,該院積極組織學生申報SRTP項目,近三年已有95個項目得到立項資助,參加學生數超過300人,取得了很好的研究成果,產學研合作項目還讓學生有機會到企業進行實習和研究,使學生提前進入預就業階段。
另外,該院開展具專業特色的暑期社會實踐活動,與省農業廳農產品加工推廣總站聯合開展"一村一品" 科技下鄉服務活動,得到了眾多新聞媒體的廣泛關注和當地政府、企業的高度評價。
在平時,為豐富學生的課外實踐活動該院還邀請專家為學生進行職業技能培訓,如邀請國家級評酒師為學生進行酒的品評的培訓,請食品安全專家進行食品安全內審員培訓等。2006年以該院為依託成立福州大學食品俱樂部,俱樂部開展豐富多彩的知識講座和創新競賽活動,吸引了院內外的許多同學參加。
3、組織各種創新競賽,激勵學生自主創新
在積極組織科研訓練的同時,該院積極鼓勵學生參加由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和國際知名食品企業和協會等組織的各種大學生食品創新大賽,如:"丹尼斯克最佳創新獎"、"夏天的速食麵"和"美國大杏仁"等創新設計大賽,均取得了優異的成績。通過創新競賽,不僅培養學生自主創新和實踐動手能力,而且還加強合作交流和團隊協作精神的培養,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人才培養

近三年來,該院把培養人才作為根本任務,在保證教學工作中心的前提下,對各專業的培養目標和培養模式進行了研究和探討。在食品工程專業實行"3+1"教學改革,並取得初步成效,目前已輻射影響到該院的生物工程專業。同時,學院重視轉變教育思想,更新教學觀念,積極發動教師參加本科教育思想與觀念研討會,大力提倡採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和方法,不斷提高教學質量。
自1978年建系以來,該院已培養食品、生化、包裝和輕機等專業本專科畢業生3000餘人,同時還培養出研究生100餘人,他們在我省以及華東部份省市的食品、生化、包裝和輕機等行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現有在讀碩士研究生117人,大學本科生616人。另與英國阿爾斯特大學聯合培養在讀博士生還有8人。

教學改革

1、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
依據學院培養套用型人才的目標定位,學院所制定的教學內容與課程體系改革的總體思路是: 一是按照"增強兩個能力--適應能力及實踐能力"的原則進行課程體系改革;二是按照"強幹削枝、整合集約"的原則進行課程及教學內容整合、重組;三是按照"保證共性培養、鼓勵個性發展"的原則搭建公共基礎課程及學科 、專業基礎課程的專業大類平台;四是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的改革要體現"時代性",教學內容要反映當代最新的科技成果。學院課程建設的指導思想,即以課程教學改革促發展、促建設,以課程建設推動各項教學基本建設,以精品課程建設帶動整體課程建設水平的不斷提高,實現教學質量的穩步提高。學院鼓勵教師進行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課程建設成效顯著。
一是高度重視學科基礎課程建設,目前該院生物化學和微生物學分別是省級和校級精品課程。
二是建設了各專業的主幹課程體系。參考教育部本科專業主要課程設定的指導性意見,結合學院實情,各專業已建成符合專業培養目標要求的主幹課程體系。
三是課程基本建設日趨完善。將各專業的所有必修課和專業選修課,納入規範管理範圍。各門課程都有配套的教學大綱、高質量的教材和教學參考書,多數課程都有多媒體課件。學院制定有嚴格的命題、閱卷、試卷分析等制度。課程考試改革步子大,效果良好。
四是精品課程建設成果突出。學院按照學校的標準對精品課程教學質量定期檢查和評估,使課程建設的水平和課程教學質量不斷提高。近年來,已建成省級精品課程2門、校級精品課程4門、校院共建核心課程3門。
五是教學內容與課程體系改革初見成效。自2004年以來,學院教學教改研究課題立項 20 項,其中省級精品課程2門、校級立項精品課程4門、省級網路課程和多媒體課件立項 3項,承擔校級教改立項7項,校級首批雙語教學立項5項。教師發表教學研究論文36 篇。近年來獲得省級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校級教學成果特等獎1項。校級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校優秀教材二等獎1項。3項省級網路課程通過鑑定。生物化學網路課程獲得第八屆全國多媒體軟體大賽三等獎、蛋白質網路課程(雙語)和食品化學模擬實驗室雙語平台分別獲第十屆全國多媒體軟體大賽三等獎和優秀獎。
該院課程設定體現多學科綜合與交叉特徵,有利於多種模式培養人才。各專業課程設定是按學院大類招生、大類培養的專業要求安排公共基礎課程、學科基礎課程和專業(方向)課或課群組的,每個專業均已整合完成相應的大類學科平台課程。學院各類選修課程充分滿足學生自主選擇的要求。
該院重視加強實踐教學,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加大人才培養方案中實踐性環節的比重,在原有的生產實習、畢業實習的基礎上,增加了生物工程專業基礎、專業和綜合實驗、食品工程專業基礎綜合實驗及食品專業綜合實驗內容,加強學生實驗設計能力、動手能力和實驗技能的培養。
2、教學方法與手段改革
學院積極進行教學方法改革,致力於啟發式、研討式、自學式、互動式、雙語式課堂教學方法改革,成效顯著。
購買了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生物化學和微生物學考試平台,題庫量大,較好地實現了教考分離。
學院制定政策,大力提倡和鼓勵有條件的教師承擔雙語教學課程,按照《福州大學關於雙語教學的管理規定》要求,引進了國外原版教材或影印版教材。近年來有計畫地選派青年教師出國深造,既提高了青年教師的學術水平,也為從事高質量的雙語教學提供了師資儲備。目前該院開設的學科基礎課與專業(方向)必修課程共27門,已開設及立項的雙語課程5門,雙語課程比例為13.5%,教學質量較高、效果較好。
實踐教學體系設計科學合理,符合培養目標要求,增強了"三性"實驗的開設,注意對學生的創新思維和綜合能力的培養。
學院注重把教學研究與教學實踐緊密結合起來,以教學研究促進教學改革,以教學研究成果指導教學實踐,取得了對教學管理具有積極指導意義的成果,有力地促進了教學改革的深化和教學管理水平的提高。
為了保證各教學環節及其內容與程式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學院制定了《生工學院關於加強基礎課教學的幾點意見》、《導師制度實施條例》、《關於教材建設的幾點意見》、《生工學院實驗室規則》、《生工院本科生課程教學大綱管理實施細則(修訂)》、《生工學院本科生課程設計管理實施細則(試行)》、《生工學院本科生課堂教學管理實施辦法(修訂)》、《生工學院本科生實習工作管理實施細則(修訂)》等教學管理規章制度,實行每周一次教務例會制度,按期召開教學、學籍管理、實驗室管理等的研討會和工作會。每學年召開一次基礎課教師座談會,及時反饋學生的情況。在體制、制度及檔案管理方面基本形成較為明確和健全的院、系(室)兩級管理體系。
教學管理檔案專人負責、定點存放、及時整理、不斷更新、進出有序、保存完整、執行嚴格。及時更新率達100%。各種教務檔案包括教研室教務檔案完整有序、記錄及時、查閱方便、保管妥善。近幾年來,院、系(室)基本上都能按規定存放比較完整的各種檔案和教學信息。
學院形成了教學質量保證與監控體系,近三年來,該院制定和修訂了《教學檢查和報告制度》,規範了教學檢查、記錄報表,質量管理與過程控制,成立了院督導組,組織了學生信息員,加大了教學檢查力度,對教學差錯、違紀、事故和問題及時通報,對學生作弊、違紀、替考、缺考都能嚴格按學籍管理及時處理,對課堂教學、實踐教學、考試管理更加規範、嚴格,保證教學秩序穩定、正常、有序地運行。由學生信息員、教學督導組、教研室(系)主任、教研室(系)秘書、教學幹事、學校督導組、院領導聽課與巡視等組成了較為完整的教學信息採集、加工、反饋系統,加之廣大教職員工的積極協助,保證了教學信息傳遞的通暢和完整有效。

學科建設

該院目前擁有"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理學)"和"食品科學(工學)"兩個省級重點學科。以兩個重點學科為依託,學院設有生物工程專業和食品科學與工程兩個專業,其中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是校重點專業,該專業分為食品科學與工程、食品質量與安全二個方向,另生物工程專業分為生物製藥、微生物工程、生物技術三個方向,根據社會發展對專業需求的變化調整專業布局,使專業組成結構日趨合理。學院還擁有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食品科學、發酵工程等三個碩士點。

科學研究

(一)科學研究:
長期以來學院堅持走科研與教學相結合的道路,教師在教學同時,積極參加科研活動,通過科研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
現在學院有福州大學生物工程研究所、藥物生物技術研究所、食品生化研究室、套用生態學研究室以及生物腐殖酸研究室等科研機構。學科帶頭人為饒平凡教授、葉秀雲院長和郭養浩教授,並有一批有科研、教學實力,又有衝勁的學術骨幹,他們包括年齡在40歲以下的12位副教授(孟春、倪莉、陳劍鋒、林娟、石賢愛、林向陽、汪少芸、劉樹滔、李昊、周建武等),其中校聘責任教授3人,省高等學校新世紀優秀人才6人。
學院科研隊伍在蛋白質與酶工程、藥物生物技術、食品生化、水產品生態養殖等方向形成團隊,在國內外有一定的影響:
1. 蛋白質與酶工程方向: 重點對工、農業和人類健康有重要意義的功能蛋白質進行分離、純化和表征(上游),基因克隆、重組和表達菌株的構建(中游)和規模化製備和生產(下游)。該方向是當今生物學的重心----即以功能基因組學、蛋白質組學等為代表的系統生物學的重要組成,將為在21世紀真正實現生物技術的世紀奠定基礎。
在國內同類學科中,本方向目前在蛋白質的分離、純化和表征以及規模化製備和生產方面具有的明顯的優勢;但與頂尖的蛋白質研究機構相比,基礎理論方面的研究有待加強。
2. 藥物生物技術方向:本研究方向的特點是結合醫藥發展需求,進行關鍵的生化產品和生化過程的本徵動力學和巨觀過程動力學的研究,進行相關生化產品的分離純化,進而實現工程放大和過程最佳化。本研究方向包括:微生物反應過程最佳化、新型生物反應器的研製和相關生物化工新產品的分離純化等。
(1)微生物過程特性及最佳化研究
本方向主要從事微生物反應的本徵動力學和過程動力學研究,並進行生物反應過程的最佳化和相關反應器的最佳化設計和最佳化控制,從而實現目標生化反應過程的高效運行。
(2)新型環境生物反應器研究
針對高濃度有機廢水和低濃度生活污水的厭氧生物降解過程,重點研究厭氧生物反應器特性,分別從工程角度和微生物角度探討生物反應器最佳化控制措施,並開發實用的相關廢水生物治理技術。
(3)生化分離新技術
生化分離工程在生物技術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方向主要根據生化反應產物的特性,研究生化分離新技術與新工藝。重點是膜分離、層析分離、離子交換分離、超臨界流體萃取過程。
(4)在本方向研究中,由洪文榮教授帶頭的藥物基因組學研究聚焦於製藥微生物的菌種篩選、菌種改良、微生物藥物基因組學、抗性基因克隆、抗生素生物合成基因簇克隆、基因敲除、基因阻斷、基因替換、細胞工程育種、次級代謝產物代謝網路調控與發酵工藝最佳化,抗生素分離提取與精製及抗生素產業化研究等。其中妥布黴素生產菌經過品質改良和最佳化,已實現產業化,其技術指標達到國內領先水平。不同遺傳性狀的西索黴素產生菌--依紐小單孢菌的基因簇克隆已取得突破,已申請專利並獲得省科技進步三等獎,填補了國內在這一研究領域的空白。其它研究品種有卡那黴素、慶大黴素、妥布黴素、小諾黴素、西索米星、核糖黴素、金黴素、土黴素、四環素、利福黴素、紅黴素、環孢菌素A、頭孢菌素類、克拉維酸、萬古黴素和環孢菌素A等。其生產技術指標大部分已高於工業化水平。
3.食品生物化學方向:在堅實的生物化學的理科基礎上,開展對於傳統食品的研究。具體而言,目前的研究方向包括1.食品分析方法研究2.蛋白類傳統食品研究3.發酵類傳統食品研究。引入最新的分析手段,是傳統食品研究實現突破的前提。本學科開發的色譜、毛細管電泳分析食品的組分及功能的新方法,有效地揭示了傳統食品的組分和機理,體現了本學科研究工作的深入性和手段上的優勢。在普遍的模仿跟蹤國際現成食品科技的風潮中,本學科堅持開展對於中國傳統食品的研究,視之為建造中國食品工業核心競爭力的神聖職責,視之為本學科自立於國際食品科技之林的根基。
本方向對黃酒、福州肉燕、豆腐乳以及中國水果涼熱性的生化依據等項目開展了研究,從分子水平上為人們認識這些重要傳統食品提供了嶄新的視角,為相關食品的產業化和國際化奠定了基礎。這些工作開始得到國內和國際食品工業界的支持,出現產學合作的嶄新局面,正在進入成果紛呈的豐收季節。
本方向的另一鮮明特色是,具有學術界所罕見的成功的創業經歷,具有較強的產業化能力,與食品工業界的溝通有天然的優勢,實現了與國內乃至國際食品企業的高層次技術合作和交流。目前已與聖農集團、蠟筆小新、福馬集團等三家福建省主要食品企業分別組建共同研發機構;雀巢、達能、愛芬、日本味之素等公司的合作研究已經開始。本學科正在成為推動我省食品產業發展的技術動力源。
本學科比較突出的薄弱之處在於爭取政府資源支持學科開展的具有前瞻性的研究方面的溝通能力不足。
4.套用生態學方向:
(1)開拓一種全新的海水魚內陸養殖技術,已經在南美白對蝦和石斑魚的養殖中獲得成功,目前正在想內地推廣。這種技術既可以避免海區多變而惡劣的氣候造成潛在的風險,又可以充分利用土地資源,人為隨意改善生態條件,縮短生長周期,降低生產成本。
(2)淡水魚生態養殖新技術,已經在甲魚、羅非魚養殖中獲得成功,甲魚養殖已經推廣到福建、浙江、廣東、江西、海南等省,獲得極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學術帶頭人袁崇桂副教授被養殖戶稱為"甲魚博士"。
(二)科技服務
1.科技首先為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服務。該院利用重點學科和各個科研機構的軟硬體條件,積極為本科生的教學服務。近年來該院本科生中開展的科研小組手、SRTP科研訓練以及科研創新活動都在學校中名列前茅,在全國大學生創業大賽、國家科協組織的科技創新等賽事中獲得獎項超過30項。
現在又以新校區實驗室建設為契機,建設省部共建生物學實驗中心、教育部高校特色優勢學科實驗室---生物醫藥工程技術實驗中心和福建省醫藥生物工程技術創新平台。這些實驗與創新平台不僅使學生掌握新科技,還能激發學生對科學的探索和創新精神。
2. 科技其次為地方建設服務。近年來該院科技開發方面都取得可喜的成績。橫向經費連續三年實現倍增,2006年人均經費將近10萬元,連續兩年位列全校第二並獲得科技套用推廣先進單位。劉樹滔等老師連續獲得科技推廣先進個人。

合作交流

在留日博士饒平凡教授和院長葉秀雲教授的領導下,學院積極開展對外學術交流,不斷擴大開發領域,與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Davis)、英國劍橋大學、愛丁堡大學、女王大學、阿爾斯特大學以及日本廣島大學、山口大學和台灣大學等建立了良好的交流互訪關係,該院不僅派出多位教師到這幾所學校進修深造,而且還邀請這些學校的專家到該院進行交流指導,先後有日本、美國、英國以及台灣地區的生物與食品學科的專家、學者來院訪問、講學以及進行學術交流、科技合作、人才培訓等, 10餘人被聘為學院的客座教授、兼職教授等。建院以來先後派出22人次出國攻讀博士學位、進行博士後研究或者短期訪問研究;學院教師經常到美國、日本、英國參加學術活動與交流。

學院機構

行政管理機構

院 黨 委書記:莊晨忠 院長:葉秀雲
院黨委副書記:葉志清 副院長:劉樹滔 倪莉
院 黨 委秘書:林燕南 院行政辦公室主任:蔣建霖
院 工 會主席: 林 娟 院辦科員:施小萱
團 委 書 記 :顏芳傑 院教學辦公室科員:張遵文、卓林
學 生 輔導員: 趙 鵬、黃貴閩、林婧燁 院辦行政人員:陳建
教學、科研機構
教學機構
生 物 工 程 系 主 任:孟 春 副主任:林 娟、石賢愛
食品科學與工程系主任:倪 莉 副主任:林向陽、汪少芸
實 驗 中 心 主 任 : 陳劍鋒
科研機構
生物工程研究所,所長:饒平凡
藥物生物技術研究所,所長:郭養浩

教學管理隊伍

姓 名 / 文化程度 / 職稱 / 職務
葉秀雲 / 博 士 / 教 授 / 院長
劉樹滔 / 博 士 / 副教授 / 常務副院長
倪 莉 / 博 士 / 副教授 / 副院長、食品工程系主任
陳興才 / 學 士 / 副教授 /原副院長、現院督導組成員
黃椿鑒 / 學 士 / 教 授 / 退休教師、院督導組成員
陳劍鋒 / 博 士 / 副教授 /院實驗中心主任
孟 春 / 博 士 / 副教授 /生物工程系主任
卓 林 / 學 士 /研究實習員 /教學幹事
張遵文 / 中 專 /助理實驗師 /教學幹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