祿勸彝族苗族自治縣人民政府關於加快縣域經濟發展的實施意見(試行)

祿勸彝族苗族自治縣人民政府關於加快縣域經濟發展的實施意見(試行)由祿勸人民政府頒布並實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祿勸彝族苗族自治縣人民政府關於加快縣域經濟發展的實施意見(試行)
  • 頒布單位:祿勸彝族苗族自治縣人民政府
  • 實施單位:祿勸彝族苗族自治縣人民政府
  • 所屬類別:實施意見
導語,正文,

導語

縣域經濟是國民經濟的基本單元,是綜合經濟實力的重要體現,在經濟社會發展中具有基礎和關鍵的作用。為貫徹省、市園區、縣域、民營經濟“三大戰役”會議精神,落實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關於大力發展縣域經濟的部署及要求,切實加快我縣縣域經濟發展,根據中共雲南省委、雲南省人民政府《關於推動縣域經濟跨越發展的決定》(雲發〔2012〕5號)和《昆明市人民政府關於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意見(試行)》(昆政發〔2012〕57號),結合祿勸實際,特制定如下意見。

正文

一、加快縣域經濟發展的重大意義
加快發展縣域經濟,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體現,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基礎,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是調整經濟結構的著力點。只有牢固樹立科學發展,切實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強化執政為民理念,樹立縣強必須富民的思想,緊緊抓住發展縣域經濟這一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不放鬆,努力實施“引進來”和“走出去”開放戰略,在激烈的競爭中積極發展特色經濟,努力挖掘縣域經濟潛力,著力攻克縣域經濟難點,不斷增強發展實力、發展後勁和發展活力,才能真正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民眾的根本利益,促進我縣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實現經濟、社會的全面進步。
二、加快縣域經濟發展的思路、原則和目標
(一)發展思路
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牢固樹立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認真貫徹省、市園區、縣域、民營經濟“三大戰役”會議精神,圍繞全縣經濟社會“1234567”發展思路和農民增收、工業增效、財政增長、後勁增強的要求,搶抓加快推進“兩強一堡”建設黃金期和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機遇期等重要戰略機遇,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以特色經濟為依託,城鎮化為載體,加大招商引資和體制創新力度為動力,切實加快縣域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步伐,全力實現富民強縣、爭先進位,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發展原則
1.統籌協調、全面發展。促進經濟建設與人口、資源、環境相互協調,促進經濟、社會、生態三個效益相統一,努力縮小城鄉差距和區域差距,推進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
2.發揮優勢、突出特色。深化縣情認識,因地制宜,揚長避短,發揮優勢,選擇具有較強市場競爭力的特色產業加大扶持力度,將潛在優勢儘快轉化為現實經濟優勢,逐步形成獨具特色的縣域產業和產品體系。
3.市場導向、合理布局。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圍繞市場需求調整結構、開發產品;突破行政區劃界限,力求做到合理布局,優勢互補,資源聯合開發,產業聯動發展。
4.分類指導、扶優扶強。遵循經濟規律和競爭法則,根據實際確定加快發展的方向、重點和空間,按照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突出重點、兼顧一般的要求,形成重點鄉鎮率先發展,一般鄉鎮加快發展的縣域經濟發展新格局。
(三)發展目標
以省第九次黨代會確定的“四個翻番”、“兩個倍增”為奮鬥目標,到2016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00億元以上,在全省縣域經濟綜合排名中每年上升5位以上,力爭“十二五”末進入全省前50強、在全省29個少數民族自治縣中處於前10名、在全市14個縣(市、區)中處於中游位置,縣域經濟實力、競爭力明顯增強,農業基礎設施得到較大改善,農業結構明顯最佳化,農村經濟快速發展,非農產業就業比重、人民民眾生活質量、社會基本保險覆蓋率等大幅提高,生態環境不斷改善,人與自然更加和諧。
三、加快縣域經濟發展的重點
(一)調整農業結構,加快農業產業化步伐
1.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大力發展高原特色農業,最佳化我縣農業結構及布局,以高產創建為抓手,全面提升糧煙等優勢傳統農業,到2015年,農業增加值達到162958萬元,全縣計畫種植烤菸12萬畝,收購菸葉32萬擔,畜牧業總產值達19.07億元。大力發展以“菜、花、果、桑、藥、薯”為主的特色優勢經濟農作物,三年內完成萬畝以上蔬菜示範基地、中草藥示範基地建設,花卉種植4000畝以上,建成精品桑園1個,推廣薯類種植16萬畝以上。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12%以上,達到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目的;認真做好核桃基地建設;以規範化、規模化、標準化養殖為目標,加快畜牧業發展。積極發展農村經濟合作組織,推行“公司+基地+農戶”等成功的生產、經營模式,全力推動英茂集團等農業龍頭企業發展,走農特產品精深加工道路,不斷延伸產業鏈,提升產業化水平。
2.培育農業龍頭企業。全力扶持產業化龍頭企業的發展和壯大,加大財政對龍頭企業的扶持力度,對具有明顯產業優勢,市場容量大,經濟效益高的企業或基地實行重點傾斜,重點扶持,把龍頭企業做大做強,使其充分發揮帶動農戶、推進產業化經營的作用,有效地做大做強優勢產業和特色產業。一是要把發展龍頭企業與培育區域主導產業結合起來,圍繞主導產業發展一批輻射面廣、帶動能力強的龍頭企業。二是作為農業龍頭企業必須確立立足農業求發展的經營思路,避免不切實際地盲目上項目,鋪攤子,搞多角經營。三是要以工業化的理念求發展,大膽探索運用工業生產中現代的、科學的、市場的方法去管理農業企業,以市場引導生產,以流通帶動生產,每年各鄉(鎮)街道至少支持1戶以上農業龍頭企業規模發展。
3.發展農副產品加工業,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農副產品加工業是提升初級農產品附加值的必然途徑,是增加農民經濟收入的最佳方法,進一步對我縣農產品加工區進行規劃,以屏山街道、團街、茂山鎮為主要區域,通過招商引資引進企業建設農產品加工廠,三年內農副產品加工企業達10戶以上。
(二)實施工業強縣戰略,加快縣域工業發展
1.構建特色鮮明的現代工業。加快提升五大傳統優勢產業,加快發展精細磷化工、鈦實業,做大做特化工產業;加快建築石材發展,加強資源綜合利用,發展環保型、節能型新型建築材料;發揮資源優勢,做大做強農副產品加工業。在穩步發展水電的同時,以太陽能、風能為重點,著力發展新能源產業;以金屬新材料、光電伏材料、化工新材料、無機非金屬新材料為重點,加快培育發展新材料產業;以資源綜合利用為重點,發展節能環保產業。力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30%以上。
2.提高工業自主創新能力和名品名牌創建能力。突出企業自主創新主體作用,推動企業成為技術創新投入主體。實施品牌戰略和標準化戰略,大力培育品牌企業和品牌產品,推動我縣更多產品向省級品牌躍升。加強產品質量標準體系建設,鼓勵企業採用國內外先進管理方法和技術,引導企業導入卓越績效管理模式,爭創雲南省政府質量獎和昆明市市長質量獎,切實提高企業質量安全管理能力。
3.推動工業化與信息化融合。加快推進工業經濟信息化建設,努力提高重點工業企業計算機輔助設計、輔助製造、輔助工藝計畫、輔助工程和產品數據管理、能源管理等技術的套用水平和生產裝備自動化、半自動化水平。加快推進中小企業“兩化”融合綜合服務平台、行業信息化共性技術平台等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加快推進“三網”融合,切實抓好信息網路基礎設施建設。
4.促進工業綠色低碳發展。積極爭取省、市支持節能減排、技術創新、新產品開發、結構調整等方面的項目和資金,引導和支持企業研究開發和套用節能、節水、節地、資源循環利用的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新材料、新設備,努力提高資源綜合利用率和節能環保水平。以工業園區、部分行業為重點推進工業循環經濟發展,建立綠色產業鏈和資源循環利用經濟鏈。落實國家資源綜合利用稅收優惠政策,推動化工、建材等領域清潔化、低碳化發展。積極推進清潔生產審核工作,嚴格控制區域主要污染物總量排放指標,大力實施污染減排,積極探索建立環境指標有償流轉機制。
(三)加快園區建設,促進產業聚集發展
1.省級工業園區建設。全力提升工業園區,按照園區上山、工業上山的要求,積極完善園區產業規劃布局,大力發展山地工業。進一步理順園區管理體制機制,加快園區實體化管理改革步伐,充實園區幹部隊伍,建立優質、高效、專業的園區管理服務機構,著力提升服務能力和水平。拓寬融資渠道,加大融資力度,加快園區土地收儲和基礎設施建設,推動園區提檔升格,確保成功升格為省級工業園區。到2016年,實現園區規模以上企業主營業務收入超30億元以上。
2.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建設。加快農業產業園區建設。加快推進綠槐片區和魯溪片區兩個現代農業核心區水、電、路、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夯實園區發展基礎;以園區為平台,加強產業招商,確保引進一批農業龍頭企業,發展規模化種養殖和精深加工,輻射帶動13個鄉鎮(街道),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到2016年,入園企業達到20家。
3.市級特色園區建設。打造市級特色產業園,堅持走差異化發展的路子,儘快完成以團街鎮為龍頭的市級特色產業園規劃,促進資金、技術、人才、管理等生產要素的有效聚集,輻射帶動周邊鄉鎮,形成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的發展格局。2014年,入園企業達到10家以上,到2016年達20家以上。
4.民族文化創意產業園建設。加快規劃建設民族文化創意產業園,高水平、高起點開展規劃編制,全力把園區打造為立足雲南、服務西部、面向全國的文化新城、旅遊新區。2012年要完成園區總體規劃設計前期調研、論證、策劃、宣傳工作,力爭完成總體規劃和項目包裝工作。通過項目實施,帶動文化品牌的提升,促進文化產業的繁榮發展。
(四)發展民營經濟,增強縣域經濟發展的活力
到2016年,力爭實現民營經濟增加值達50億元以上,年均增長25%以上,占全縣生產總值的比重高於50%;力爭培育5戶年銷售額過億元企業;吸納從業人員年均增長10%以上;實繳稅金在2011年基礎上翻番,達到5.6億元。
1.放寬市場準入,實行公平待遇。
(1)貫徹平等準入、公平待遇原則。凡國家法律法規未明令禁止的行業和領域,各類資本都可平等進入;凡國家承諾對外開放的領域和國有資本退出的領域,都鼓勵民間資本加快進入,全縣各級各部門不得自行設定限制條件、在專項資金分配和爭取國家、省、市專項資金支持、固定資產投資項目核准或備案、科研立項、人才引進、職稱評定、智慧財產權保護、土地使用、政府採購、財稅政策、信貸和保險服務、品牌發展、資格認定、商標認證、證照辦理、對外經濟貿易等方面,非公企業與其他所有制企業實行公平待遇政策。在資源配置和生產要素協調供給上,對非公企業一視同仁。
(2)鼓勵非公有資本進入壟斷行業和領域。允許非公有資本按照政府規劃投資建設加油站及倉儲設施,從事成品油零售經營業務。除法律法規等另有規定的外,允許非公企業依法平等取得礦產資源的探礦權、採礦權;鼓勵非公有資本進行商業性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對投資風險勘查並探明可供開採的礦產地,可依法轉讓探礦權或直接申請採礦權。
(3)鼓勵非公有資本進入公共事業和基礎設施領域。完善政府特許經營制度,引入市場競爭機制。加快市政公用事業改革。支持非公有資本積極參與供水、供氣、供熱、公共運輸、污水處理、垃圾處理等市政公用事業和基礎設施的投資、建設與運營,在規範轉讓行為的前提下,具備條件的公用事業和基礎設施項目,可向非公企業轉讓產權或經營權。鼓勵非公企業通過收購、兼併、參股等方式參與市政公用事業單位改制。支持非公有資本進入市政設施維護、道路養護、綠化養護和環衛保潔等作業市場。
(4)鼓勵非公有資本進入教育衛生等社會事業領域。支持、引導和規範非公有資本投資教育,特別是民辦職業教育和非學歷教育。支持非公有資本參與非義務教育階段公辦學校的改制和重組。支持非公有資本興辦醫療機構,投資興辦公益性或經營性醫療機構,允許非公有資本採取多種形式參與公立醫療機構的改制,組建醫療投資公司、醫院管理公司和醫療集團。支持非公有資本參與城鎮社區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體系建設。
(5)鼓勵非公有資本進入金融物流等現代服務業領域。鼓勵非公有資本參與投資區域性股份制銀行、合作性金融機構,創辦產業投資公司、創業投資公司、財務公司、融資擔保公司、資產管理公司、資信調查與資信評估公司、租賃公司、典當拍賣及其他金融中介服務機構。鼓勵非公企業發展倉儲分撥業務、零擔快運服務、第三方物流業務、綜合物流服務等。引導商貿物流型重點非公企業進入物流園區。鼓勵非公有資本投資商貿流通、電子商務、信息服務等現代服務業及社區服務等勞動密集型產業。
(6)鼓勵非公有資本進入現代農業和新農村建設領域。圍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鼓勵非公有資本以協作、參股、合作、獨資等多種形式投資農業科研、農業技術社會化服務、種養殖業、農產品流通、農業專業合作社等現代農業建設領域。大力培育和支持發展非公農業龍頭企業。引導和支持非公有制經濟圍繞生產基地和原材料基地建設。
2.大力發展中小(微)企業。
(1)扶持中小(微)企業發展。每年培育2家工業企業成長為規模以上企業,凡中型企業成長為大型企業、小型企業成長為規模以上企業的應給予優先扶持。大力建設標準廠房,引導中小企業向園區聚集發展。縣財政、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工商、地稅、國稅、工商聯等部門要切實加大對小微型企業的扶持力度,進一步清理、取消和減免部分涉企收費。加快推進中小(微)企業服務體系建設,建立縣中小企業綜合服務中心,有條件的鄉鎮(街道)也要設立中小企業服務視窗。
(2)支持和引導中小(微)企業開拓市場。採取財政全額補助的方式,支持中小(微)企業參加全國性和區域性貿易洽談會、訂貨會、展銷會、產品推介會等活動。支持符合條件的中小(微)企業參與產品進村下鄉活動。大力發展行業性電子商務平台,引導和推動中小(微)企業開展電子商務活動。引導中小(微)企業加強市場分析預測,增強行銷意識,改善售後服務,提高自身市場開拓能力。
(3)實施中小企業成長工程。加快實施以創業扶持、創新發展、提高素質和增強競爭力為工作重點的“中小企業成長工程”。在優勢行業和規模以上中小企業中優選一批具有成長潛力的企業,著力培育其做大做強。將非公企業重大項目納入縣級重大推進項目範圍,由縣級領導親自掛帥,協調有關部門實施重點推進。
(五)促進全民創業,帶動就業
1.積極擴大就業,強化政策獎勵。
(1)大力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深化勞動就業體制改革,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引導全社會轉變就業觀念,推行靈活多樣的就業形式,鼓勵自謀職業和自主創業,堅持勞動者自主擇業、市場調節就業和政府促進就業的方針,基本形成市場導向就業機制,健全再就業援助制度,政府開發的公益性崗位要優先安置就業困難人員,特殊困難群體就業。至2016年實現開發就業崗位3000個,城鎮新增就業人數2500人;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培訓10萬人次,轉移輸出6.5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
(2)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和職業技能培訓,最佳化結構,提高質量。建立與我縣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職業教育和職業技能培訓、鑑定體系,推動技能人才制度創新和改善技能人才成長環境,營造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社會氛圍。至2016年完成“兩後雙百”培訓1.5萬人;城鎮失業人員再就業培訓2400人,其他社會化培訓3000人。
2.不斷健全社會保障體系,最佳化創業環境。
(1)不斷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到2016年實現城鎮職工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人數達到10000人;失業保險的參保職工達到11000人;城鎮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達到30000人;工傷保險參保人數達到9000人;生育保險參保人數達到5000人的工作目標。
(2)推進創建創業型城市活動,促進以創業帶動就業。充分利用各種培訓資源,組織開展在崗技能提升、各技術工種等各類職業技能培訓,提高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圍繞產業發展用工需求,結合產業投資建設項目的用工崗位需求,開展定向培訓、訂單培訓,為用人單位輸送合格的熟練工人,第三產業從業人員的比例逐步提高。積極推行國家職業資格制度,不斷提高勞動者技術素質,至2016年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達到15000人。
(3)大力加強勞動保障法制建設。貫徹落實《就業促進法》、《社會保險法》、《勞動契約法》、《勞動爭議仲裁法》和《雲南省失業保險條例》;加大勞動保障執法監察工作力度,至2016年確保勞動契約簽訂率達到100%,勞動監察日常巡查面達到90%以上,勞動爭議、投訴舉報案件結案率達98%以上;勞動保障監察“兩網化”管理地級城市覆蓋率達到90%。
3.加強創業平台建設,建立創業孵化基地。
(1)提高創業培訓質量。除按照統一的SYB培訓技術標準組織教學外,緊密結合本縣實際情況,提高參訓學員的創業意識和創業能力,增強培訓的針對性和實用性。
(2)跟蹤服務助推創業。多渠道、多形式徵集創業項目,並邀請專家對項目進行可行性論證,彙編成冊,向創業者推薦,指導創業者根據自身需要,選準創業項目,定期舉辦創業論壇、創業講座,為創業人員搭建互通信息、互相學習、取長補短的交流平台,促進創業工作的深入開展。
(3)注重宣傳鼓勵創業。注重發揮輿論宣傳的導向作用,一方面,充分利用電視、廣播、報紙、網路、黑板報等宣傳平台,廣泛宣傳國家政策、支持創業帶動就業的方針政策,深入報導創業典型的先進事跡,積極推介創業者自力更生、艱苦奮鬥、開拓創新的創業精神,逐步引導勞動者轉變就業觀念,形成鼓勵創業、支持創業、投身創業的濃厚氛圍,激發更多的勞動者踴躍投入到創業熱潮中來。
(六)突出特色優勢,促進縣域服務業發展
1.發展縣域商貿流通業。大力發展以現代物流、批發、零售、餐飲為重點的商貿流通產業。加快發展物流園區,構建高效銜接的綜合物流運輸體系,推動傳統物流向現代物流轉型,以國家橋頭堡、滇中城市經濟圈和烏東德電站建設為契機,把祿勸建設成為滇中城市經濟圈北部商貿中心和滇中面向成渝經濟區重要的物流節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長18%以上。建設一批商業購物中心,發展連鎖經營企業和大型綜合百貨零售企業,建設特色商業街和商業示範社區,加快發展一批配送中心和農家店。新建、改造一批縣、鄉農(集)貿市場或生鮮超市,每個鄉鎮建立一個日用品或農資配送站,每個自然村建設一個便利超市或農家店,重要鄉鎮建設一個農產品專業交易市場。
2.發展縣域特色文化旅遊業。以民族文化、紅色文化和地方民俗文化為內涵,以革命勝景、彝苗文化、河谷溫泉為特色,將祿勸打造成以康體休閒、民族風情、紅色教育、溫泉養生功能為主,峽谷觀光、科考探險、休閒運動、藝術攝影、商貿購物、都市農莊為輔的旅遊經濟試驗區。同時,充分發揮祿大路生態環境、文化底蘊和區位優勢,高起點、高品位、高標準規劃建設市場需求大、企業願意投入、村莊居民受益的文化旅遊項目,與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農業園區建設、文化產業發展、水利設施建設、林業工程建設、城鎮化建設、新農村建設等融合互動,打造祿大路文化旅遊經濟帶,將其培育成為祿勸文化旅遊產業發展的核心引擎,帶動全縣旅遊產業成長為縣域經濟的支柱產業、昆明市重要的休閒度假旅遊目的地。
3.發展縣域其他服務業。逐步構建縣、鄉鎮、社區三級設施配套、功能完善的社區服務網路體系,探索社區服務公司化運作模式。積極發展社區物業管理、家電維修、健身養老、中介諮詢、文化娛樂、陪伴護理、電子商務、信息服務、研發設計、文化創意等服務業,滿足居民多方面需求,增強社會就業吸納能力。全面開放服務業市場,加大服務業招商引資工作力度,鼓勵引進國內外知名服務企業來我縣投資。
(七)加強基礎建設,增強縣域經濟發展後勁
1.城鎮建設。要按照縣級市的規模要求加快縣城建設,開發新區與改造舊城並舉,完善市政功能設施,提升城市品位,創建國家級衛生城市,要統籌考慮與武定縣城的融合,建設“現代新昆明生態新城”、“滇中城市經濟圈北部新城”;按照“一芯、一核、一片、兩帶、多組團”的發展結構,發展東南部文化旅遊片區、老城片區、北部迎春里片區、縣城面山公園城市綠芯和崇德工業園區建設。通過實施“城鎮上山”戰略,加快推進東繞城公路、民族文化創意產業園、園博園等項目建設。加快掌鳩河迎春里至崇德沿河市政景觀工程建設和練甸溫泉休閒小鎮開發,形成南北貫穿的十里綠化景觀長廊和城市建設新亮點,打造出新的城市名片,塑造新的城市形象。
要加強縣城永平村至崇德市政大道、祿武市政大道、管道天然氣、縣城垃圾處理場、垃圾中轉站、縣城污水處理場二期、掌鳩河及南塘河河道治理改造等基礎設施建設,推進普通商品房、保障性住房和舊城改造項目建設,進一步提升城市承載能力,顯現昆明市北部區域性中心城市的輻射和帶動作用。逐步完善城鎮體系,將烏東德、撒營盤、皎平渡、團街、茂山、中屏、翠華、九龍八鎮為發展重點,加快城鄉一體化進程,實現城鄉統籌發展。
2.交通建設。以我縣“四縱五橫”的公路網路總體規劃和思路,新建祿勸至倘甸一級公路、撒營盤至轉龍二級公路,改建通鄉、通村建制村公路路面硬化工程,實施祿武二級公路提升改造工程,改擴建半角至皎平渡大橋二級公路,新建半角到烏東德電站二級公路,實施工業園區和農業園區聯網路建設,全面完成建制村公路路面硬化工程。
3.農田水利建設。全力推進大河邊水庫建設,啟動實施真金萬水庫工程,加快甲甸二庫前期工作,新建一批“五小”水利項目,不斷改善山區民眾生產生活條件;實施列入省級規劃的五座小(二)型水庫除險加固項目;積極爭取中央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建設、省級小型灌區建設及省級乾支渠防滲加固項目,不斷改善灌溉條件;實施九龍河治理工程,治理河道6km。
4.電力電網建設。加快推進110kV撒營盤變電站、220kV中屏變電站、35kV烏東德變電站增容。新建35kV馬鹿、則黑、麗山、雪山變電站,實現每個鄉鎮一個變電站,縮短祿勸電網35kV、10kV線路供電半徑。實施35kV祿武線改造及10kV馬鹿線、湯郎線、中碗廠線、民權線、茂山線、雙化線、永崇線、永新線等主幹線及其次幹線,加快742個配變台區改造升級,解決配變過負荷問題、淘汰高耗能配變設備,實現節能降耗。
(八)圍繞民生抓好扶貧工作,促進城鄉統籌發展
1.加快實施烏蒙山片區扶貧攻堅規劃。緊緊抓住貫徹落實中央新十年農村扶貧開發綱要和國家支持雲南加快橋頭堡建設兩大歷史機遇,圍繞“鞏固提升現有扶貧成果、全面推進貧困人口脫貧、對深度貧困人口進行重點扶貧攻堅”三大任務,依託專項扶貧、行業扶貧、社會扶貧三大支撐,實現“一翻番、一高於、兩基本、兩不愁、三保障”目標。
2.實施“幸福鄉村·生態家園”行動。以兩個“三年行動計畫”(扶貧攻堅三年行動計畫和新農村建設三年行動計畫)為依託,在全縣範圍內實施“幸福鄉村·生態家園”建設。通過“幸福鄉村·生態家園”建設,實現經濟支撐產業化、農戶住房特色化、鄉村道路暢通化、人畜飲水安全化、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村莊環境生態化、管理決策民主化,城鄉差距逐步縮小,農村社會事業得到發展,健康文明新風尚逐步形成,農民整體素質不斷提高,基層組織不斷鞏固,積極探索具有祿勸特色的扶貧攻堅和新農村建設新路子。爭取到2014年底,全縣80個扶貧重點村,4個縣級示範村和各鄉鎮(街道)鄉級示範點全面建成“幸福鄉村·生態家園”。
3.加快整村推進。以全縣80個貧困村為主戰場,大力實施整村推進戰略。堅持“產業支撐,強化基礎,綜合配套,整村推進”的工作方針,走產業富村、科技興村、民眾建村、民主管村、和諧穩村的路子,全面推進經濟社會更好更快發展。力爭到2015年基本實現一通六有目標,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16%以上,達3630元以上。
(九)深化改革,擴大開放
1.深化改革。推進以農村綜合改革、農村金融體制改革、土地徵用改革和農村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為重點的農村改革,嚴格控制縣鄉機構和財政供養人員,充分發揮事業站所在科技推廣、鞏固基層政權、和諧黨群關係中的作用。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引導城鎮、工業上山,充分利用山地資源。深化農村集體資產、鄉鎮企業產權、農村小型基礎設施產權和集體林權制度改革。
2.擴大開放。以更寬廣的國際視野、更敏銳的戰略思維,擴大對外開放,提升合作水平。以省內外各種商會、協會為載體,廣泛開展雙方在經貿、科技、人才、資源等方面的交流與合作。抓住昆交會、旅交會、農博會、南亞商品展等活動契機,不斷拓展對外交流合作的範圍和領域。加強與四川攀枝花市和會理、會東兩縣的溝通聯繫,打造昆攀經濟帶上的重要節點,增強祿勸連通川渝的橋樑作用。深化與武定、元謀兩縣的交流合作,推動三縣在資源開發、交通路網、產業發展、商貿流通、文化旅遊等方面的全面合作,促進區域一體化發展。
四、推動縣域經濟跨越發展的政策措施
(一)拓寬融資渠道,增加縣域經濟發展的資金投入
在基礎設施、市政設施領域推行“建設—運營—移交”(BOT)等多種投資方式。加快市政設施的收費改革,全面推行污水和垃圾處理收費制度。鼓勵有實力的企業以收購、兼併、參股等形式,參與縣域基礎設施、市政設施建設。政府還貸公路收費權以及碼頭、電站和城鎮基礎設施等的經營權要加快推向市場,公開拍賣或轉讓,其收入轉投基礎設施建設。申請建設項目的國債資金和財政專項資金。鼓勵市政公用企業結合公司制改革,以股權融資等方式籌集建設資金。建立和完善“商業銀行+農村信用社+政策性金融”的縣域金融服務體系。
創新貸款方式,拓寬中小企業融資渠道,不斷完善擔保辦法,擴大投保規模,切實緩解中小(微)企業融資困難。建立財政部門、行業主管部門、銀行業金融機構的工作聯動機制,採取貸款貼息、融資風險補償、配置財政性資金存款等方式,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中小(微)企業融資支持。鼓勵金融機構在工業園區設立分支機構或服務視窗,建立中小(微)企業信貸服務專營部門,加快信貸產品和服務方式創新,提高貸款審批效率。建立金融機構支持工業、中小(微)企業的考核獎懲機制,確保每年信貸增量中用於支持工業的比例不低於60%,其中用於支持中小企業的比例不低於30%,用於支持小(微)企業的比例不低於20%。落實國家加快發展小型金融機構的政策,加快發展社區銀行、村鎮銀行、小額貸款公司、擔保公司、融資租賃公司等中小金融服務機構。完善差別化監管政策,對小型金融機構在減免營業稅的基礎上按有關政策減免所得稅,提高小型金融機構存貸比。完善擔保補貼制度和發展政策性擔保機構,培育1家中小企業融資擔保示範企業。列入縣重點培育對象的中小(微)企業享受金融、信用擔保、專項資金與貼息資金的重點支持。
(二)加大縣域主導產業財政扶持力度
縣級各有關部門要積極整合利用已有的項目資金,扶持縣特色優勢產業發展。對園區的基礎設施建設、標準廠房、創新體系和公共技術服務平台建設積極爭取上級補助和貼息,全力支持園區經濟加快發展,儘快形成縣域經濟發展的有效載體。園區基礎設施項目要統一規劃、優先建設,爭取的國債資金或國家政策性貸款要給予優先支持。鼓勵縣域企業加強技術創新,縣級相關專項資金要向縣域企業傾斜。鼓勵科技人員通過合作開發項目、技術入股等多種形式參與縣域高科技創新型中小企業發展。
縣級財政每年預算500萬元,用做對當年達到規模以上的各類企業,或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000萬元以上的各類企業,或納稅200萬元(縣級收入)以上等各類民營企業的獎勵資金。對企業投資總量大、產業關聯度高、帶動性強的重大項目,採取“一企一議”、“一事一議”的辦法給予政策支持或獎勵。實行上規模企業獎勵制度,對地方財政貢獻大、年主營業務收入首次突破5億元的,由縣政府一次性獎勵企業5萬元。提高企業家政治和社會地位,縣級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中要有一定數量的工業企業法定代表人,重要經濟工作會議應邀請重點企業主要負責人參加,重大經濟決策要充分聽取重點工業企業意見。
推進民營企業技術創新,鼓勵非公有資本創辦科技型中小企業和科研開發機構,新認定的國家級和省、市級企業技術中心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分別給予獎勵30萬元、20萬元、10萬元。推動民營企業實施品牌戰略,對新獲得中國馳名商標、省級著名商標和國家、省級名牌產品的非公企業,優先列入技術改造、技術創新和新產品開發項目計畫,享受現有各項政策優惠。對新獲得國家名牌產品或中國馳名商標的企業,由縣財政獎勵20萬元;對新獲得雲南省名牌產品或雲南省著名商標的企業,由縣財政獎勵10萬元;對新獲得昆明市名牌產品或昆明市著名商標的企業,由縣財政獎勵2萬元。加大財政資金扶持,增加政府對民營經濟、中小微型企業扶持的財政投入。
(三)加強建設用地需求保障
城鎮尤其是縣城、重點鎮,納入城鎮總體規劃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用於工業發展和城鎮建設用地。穩妥推進農村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流轉,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可在自願、有償和用途管制的前提下,依法進行使用權流轉,享有與城鎮國有土地使用權同等權益。允許以農村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入股興辦企業。妥善解決被徵用土地農民的就業、住房等問題。從土地有償使用收益中提取一定比例,用於失地農民基本養老保險。因舊村改造、遷村並點新增的耕地,允許在本縣範圍內置換成建設用地指標。舊城改造騰出的土地,可作建設項目用地或土地置換的周轉用地。實行產業化經營的畜禽飼養地、農業設施用地和養殖水面用地,經依法批准,可修建必要的非永久性附屬設施。
(四)提高項目審批效率
切實減少審批環節,縮短審批時間,強化對縣域經濟發展的指導服務工作,及時解決項目建設中涉及的土地、環保、稅收、煤、電、油、運、水等方面的實際問題,為縣域經濟發展提供良好的環境和條件。
五、推動縣域經濟跨越發展的組織保障
(一)成立加快縣域經濟發展指揮部
為加強對我縣縣域經濟發展的組織領導,加快我縣縣域經濟的發展,成立加快縣域經濟發展指揮部,由縣委書記任政委,縣長任指揮長,縣委副書記、縣政府常務副縣長任常務副指揮長,縣委組織部長、縣紀委書記、縣人大常委會分管聯繫副主任、縣政府副縣長、縣政協分管聯繫副主席任副指揮長,縣級相關部門主要負責人、鄉鎮(街道)黨政主要負責人為成員。指揮部下設辦公室在縣發改局,縣政府常務副縣長兼任辦公室主任,縣發改局局長兼任辦公室常務副主任,縣財政局、縣統計局局長任副主任,辦公室工作人員從相關部門抽調。各鄉鎮(街道)、縣級各部門要認真履行職責,密切配合,以更高的工作目標、更大的工作力度、更強的工作舉措,切實抓好縣域經濟的發展工作。
(二)建立鄉鎮(街道)縣域經濟發展綜合評價及考核制度
科學設計縣域經濟發展考核指標,每年對各鄉鎮(街道)經濟發展進行考核評價,對綜合成績突出的鄉鎮(街道)給予精神鼓勵和物質獎勵。考核評價結果作為幹部任免的重要依據,對連續2年完不成目標任務的鄉鎮(街道)黨政主要負責人、部門負責人,要進行誡勉談話或必要的組織調整,以進一步增強領導幹部發展縣域經濟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形成比學敢超、奮發有為、求真務實的幹事環境和幹部選拔任用機制。
(三)強化幹部隊伍建設
創新造人用人機制,在縣域經濟發展主戰場上培養鍛鍊幹部,造就一批敢幹敢擔、勇於發展、年富力強的幹部隊伍,為縣域經濟發展提供人才保障。加大領導幹部交流培養力度,安排一批幹部到縣域經濟發達地區掛職鍛鍊。加大對縣域領導幹部的培訓力度,提高領導幹部謀劃全局、科學決策和貫徹路線方針政策的能力和執行能力。
(四)加強人才梯隊建設
努力開發人力資源,千方百計引進優秀專業技術人才,為人才的成長和選拔創造良好的環境;繼續創新人才管理的機制體制,不斷完善我縣的幹部人事管理制度。激勵公務員忠於職守,勤政廉政,提高效能,充分調動公務員工作的積極性。加大公務員培訓工作力度,大力提升公務員素質。開展公務員初任培訓和提升能力培訓,拓寬培訓方式和渠道,不斷提高公務員的綜合素質。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