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火神(祭祀風俗)

祭火神(祭祀風俗)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火神中國神話中火神民間俗神信仰中的神祇之一,中華各民族都有火神祭祀的風俗。但是,漢族史上記載和各民族傳說中的火神形象和來歷行事差異甚大,相關的信仰民俗也有不少區別,甚至在火神崇拜緣何而起這一關鍵問題上,專家們的觀點也互相有分歧,相爭不下,至今沒有唯一一個統一的說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祭火神
  • 相關民族蒙古民族
  • 風俗:火撐子架在火盆上,裡邊放乾柴
  • 節日:正月初七火神節
蒙古族祭祀,簡介,傳說,祭祀,風俗,祭火,正月初七火神節,鄂倫春族祭祀,簡介,傳說,禮節,鄂溫克族祭祀,簡介,傳說,彝族祭祀,簡介,傳說,祭祀,

蒙古族祭祀

簡介

蒙古民族最古老的祭把活動之一。也就是祭火神祭灶神。普通牧民的祭火神,都在農曆臘月二十三;一少部分台吉則在臘月二十四。有個別地方在秋季祭火神,在婚禮上還要祭火神。不同於漢族祭灶。蒙古民族,認為火是純潔的象徵和神靈的化身,灶火是民族、部落和家庭的保護神,可賜予人們幸福和財富,也是人丁興旺、傳宗接代的源泉。古代蒙古族薩滿教巫師認為火與火神可以驅逐各種妖魔與邪惡,醫治疾病,施恩惠於人類。由此也可以說蒙古民族的祭火是原始宗教信仰的一種遺俗。
祭火神祭火神

傳說

農曆臘月二十三,傳說是火神密仁扎木勒哈降生的日子,崇拜火的蒙古民族最隆重的“祭火”儀式就在這一天舉行,屆時家家戶戶都在家裡祭祀火神。舊時,普通牧民的“祭火”一般都在農曆臘月二十三,皇親貴族則在臘月二十四。

祭祀

崇拜火是蒙古民族的古老傳統。在蒙古人看來,火是神聖的。一家一戶的祭火,有繼嗣之義,舉行婚娶大事、新年,都要祭火。圍繞火盆、爐灶,有著一系列祭禮和禁忌。
蒙古族祭火蒙古族祭火
漢族“祭灶神”不同,蒙古族祭祀火神要用羊胸叉、奶食品、酒等供品。通常在胸叉內填滿紅棗、黃油、冰糖乳酪柏葉哈達等,用白色羊毛線纏繞九圈後煮熟。到了晚上上燈時辰,在灶膛內填入沙蒿根、香柏片,上圍乾牛糞,將灶火點燃。“祭火”時,男主人雙手托起煮好的羊胸叉放入火中,全家人對著火焰向火神祈禱。之後,他們還在煮肉的湯里下米煮粥,並放入乳酪、糖和黃油等,享用“祭火”的“口福”。

風俗

火撐子,蒙古語叫突力嘎,是一種腰纏三箍,上有四個支撐點的火架子。火撐子架在火盆上,裡邊放乾柴。有的不用火撐子,便在火盆里搭起四邊形乾柴架。把藍、白、黃、紅、綠五彩布條,掛在火撐子或木柴的四眉上,分別代表藍天、白雲、黃教、紅火、綠色的生命。
最隆重的祭火是在臘月,臘月二十三,傳說這一天是火神密仁扎木勒哈降生的日子。儀式非常隆重,往往在一兩天前就開始打掃庭院、房屋,準備祭品。
傍晚,夜幕剛剛垂下,家主點燃一把香,繞行住宅一周,來到裝備好的火撐子前,舉香在火撐子左右各繞三圈,把香插在火盆內,祭儀便算開始。
火撐子前,鋪一席白毛氈,擺一張木桌,白氈上用炒米撒上圖案,蒙古語稱哈斯塔嗎嘎,譯意即玉璽。桌子中央的一隻碗裡盛著炒米茶葉紅棗黃油、羊胸脯肉等,上插燃燒著的香。桌上還有一個盤子,盛著綿羊的四根肋條、頸骨、灌腸、胸脯、羊尾……裝盤的次序是用頸骨、肋骨墊底,灌腸居中,再上是胸脯,最上是肥腴的大綿羊尾,盤中祭品在當晚的儀式上用。碗中的祭品留待二十四日以後、大年初一以前,每日早晚兩次向火撐子裡投祭,火撐子裡的火至少三天不斷。有的保持三個月,甚至到下一年祭火。蒙古人將最小的兒子叫守火盤的人,即含接續香火之意。
祭火神

祭火

參加祭儀的主要是家主和男孩。左鄰右舍、親戚朋友也可以參加,女孩和外姓迴避。供品也不贈出嫁姑娘吃。
祭火開始,參加者各端一個盛食品的小木盤或碗,坐地準備招福。
祭辭有的是藏經,有的是蒙語,有的深奧,有的通俗,都是優美的韻文,譬如其中的一篇說:
“燧石為母,鐮鐵為父,
榆木的生命,仁慈的火神。
奉上滿杯的美酒,奉上豐盛的祭品。
祈求人丁興旺,祈求五畜昌盛……
福來!福來!福來!福來!”
祭火完畢,全家人吃“阿木斯” 一種加進黃油、大棗的米粥 。

正月初七火神節

在魯、豫、皖、蘇四省交界的地區(如孔子誕生地曲阜)至今流傳著正月初七祭火神的民俗,火神,民間稱之為“火德真君”,或直稱“火神”。它是人們信奉的諸神中資格最老的神祇之一。相傳遠古時期燧人氏教人鑽木取火,使人類以熟食為生,為了紀念他,人們尊稱他為“火神”,把農曆正月初七定為他的生日,這便是正月初七祭火神的由來。
祭火神的形式在周邊地區各不相同,如民間“朝台”的習俗,在朝台活動中,有不少人跪在火神台上祈求“火神”保佑,在朝拜的時候,往往有人特意帶著幾個雞蛋或饅頭放在香爐里燒,認為這種經過“火神爺”的香火食物就是靈丹妙藥,拿回家去就能包治百病。在菏澤最聞名的祭祀火神形式就數曹縣桃源花供。“花供”是人們為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人丁興旺、消災祛病的特有的祭祀供奉習俗。當地人們稱這種祭祀活動為“看花供”。花供會,又叫“火神節”。據傳說,桃源集很早以前就有祭祀火神的習俗,即正月初七“給火神爺做生”,他們把這一天定為“火神的生日”。即時,桃源集家家戶戶燒香擺供,祈求火神賜福。那時候,窮苦人家拿不出雞、魚、肉等較好的禮品,只好用白面捏蒸成雞、鴨、魚、豬頭等仿生麵塑代之。後來又發展成用白蘿蔔刻成香瓜聖果、亭台樓宇等藝術品。種類也由原來單純的雞、魚、肉發展為水果、蔬菜、花草及戲劇人物、瑞禽珍獸等等,其形象逼真,生動傳神,五彩繽紛,故謂之“花供”。漸漸地,在每年的春節伊始,製作供品成了桃源集人一年一度民間藝術大比武的活動。後來做花供由一家一戶逐漸演變為全村統籌辦理,一年一辦;從1990年起改為一年一小辦,三年一大辦。桃源花供正在準備申請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如果此事真的辦成,那么,桃源花供將無疑成為菏澤人民的寶貴精神財富!
祭火神(祭祀風俗)

鄂倫春族祭祀

簡介

每年的臘月二十三,鄂倫春人要給火神上供,送火神上天。他們將供品扔到火里,表示對火神的敬意。

傳說

相傳,火神是一位老太婆。過去有個小孩不慎被火燙傷,他的母親非常生氣,用獵刀在火上亂砍一氣。到了晚上她家裡的火就點不著了。第二天搬到一個新的地方,可是火還是點不著,她的妯娌告訴她到原處看看有沒有餘燼。她回去一看,一堆火正在燃燒,但在火堆旁坐著一個老太太,滿臉是血,她這時才恍然大悟,原來是她把火神的臉給刺傷了。火神嚴厲地斥責了她,給了她一點火炭,她回家才點著了火。從此鄂倫春人對火就非常恭敬了,尤其是婦女。所以在祭火神時,一般都是以婦女為主。

禮節

到了正月初一,一大早全家就得起來祭火神,將火塘燒得很旺,向火燒香、磕頭,並向火里扔一塊獸肉,然後再灑上一杯酒,作為對火神的敬獻,同時向火神祈禱,希望其保佑全家幸福、狩獵豐收。祭完火神之後,才能到各家去拜年。
進了“仙人柱”之後,不是先向主人拜年,而是要先向火塘磕頭,這時主人全家也要陪著客人向火塘磕頭,這個儀式結束後,才能向主人拜年。而在吃飯的時候,人們要先往火里投一些食物,以此來表示對火神的恭敬之心。他們認為火是神聖的,所以不許向火潑水,不許用刀子在火上烤肉,不許用棍子亂捅火等等,否則就會得到火神的懲罰。

鄂溫克族祭祀

簡介

每年的十二月二十三日,鄂溫克人家家戶戶都要祭火神。因為在他們的生產生活中起著非常大的作用,他們認為,火的主人是神,每戶的火主就是自己的祖先,火主死了,這戶人也就滅絕了。因而自古以來就流傳著火神使窮苦的鄂溫克人生活好起來的故事。

傳說

相傳在很久以前,有個窮獵手在山裡轉了一天也沒捕獲任何獵物,他又餓又累,就到一個山洞裡睡下了。也不知是過了多少天還是多少年,獵手從洞裡出來一看,自己放在洞口的槍把子已經腐爛了,槍筒也生滿了黃銹。他看看四周沒有一個人影,聽一聽,遑遠的地方似乎有說話的聲音,於是他便向前走去。一路上他所看到的,都與記憶中的景色不一樣了。不一會兒,在一座山崗上看見兩座氈房,看樣子一家是窮人,一家是富人,他便向窮人家裡走去。主人給他沏好奶茶,他剛要喝,就聽氈房頂上好像有人在說話“牧民兄弟,你家不是窮得連背鞍子的馬都沒有嗎?我看那倒是很幸福的喲;我家飼養的羊群倒擠滿了木頭棚欄,可是連一隻都不歸我家所有”。聽了這話,獵人很奇怪,他望望這家主人,見他什麼也沒聽見的樣子依舊在喝茶。這時,氈房頂上又說話了:“我們幾世幾代都忍受過來了,可是如今再也不要像待宰的呆羊那么悶聲不響,非連夜把那貧得無厭的主人的牲口都弄死不可”!
這時獵手才聽出說話的聲音是從火神的口裡發出來的,火神說完,便飛走了。當時,草原上的牧民和獵手都還不知道怎樣使用火。獵手在這裡住了一夜,第二天,草原颳起了暴風,獵手到外面一看,窮牧民們趕著家畜躲著風暴集攏到氈房後邊,又暖又背風;再看富人家的氈房及門前的大車和羊群,被颳得七零八落的,有的摔進沼澤,有的吹進河心淹死了。看到眼前的一切,獵手知道一定是火神的聖靈降臨到草原,給窮苦的牧羊人送幸福來了。從此,草原上年年都長出來豐盛肥美的水草,越來越多的窮苦牧草人自己也養起了畜群,生活也好過起來了。
因此,鄂溫克人都崇敬起了火神,吃飯,飲酒以前都要先敬火神,有客人到主人家吃肉時,要先切一小塊肉放進火里,然後自己才能吃,客人也要先把酒獻給火後自己才能喝,不能用水潑火,不能將髒東西扔進火里等等。每年十二月二十三日火神節這天都要宰殺一隻肥羊,把羊胸口一塊最好的肉和羊頭放在火里烤著,以此表示鄂溫克人對保佑牧羊人的火神的虔誠
祭火神祭火神

彝族祭祀

簡介

彝族人崇尚火,從生下來在火塘邊進行的命名儀式,到與火離不開的各種活動,一生都與火結緣。他們認為,火給人們帶來了光明和溫暖,帶來了熟食,驅走了兇猛的野獸,因此把火尊為神。
保留火種保留火種
紅萬村彝族阿細人的祭火神節是祖輩留傳下來的古老傳統,相傳已有近千年的歷史。節日的形成,與信仰萬物有靈的阿細人對火的崇拜有密切的關係。阿細人的創世史詩《阿細的先基》記載了阿細人與火的淵源:“相傳遠古時候,阿細先民與獸同處,生命經常受到威脅。一天,雷電交加,大雨傾盆,一樣紅彤彤的東西自天而降,落入樹洞。人們從來沒有見過這種東西,就用樹枝撬樹洞,結果撬出了火。火嚇跑了野獸,驅走了寒冷,在大火中難以逃生的動物成為美味的熟食品。”
人們漸漸認識到火的種種好處,於是想辦法把火種保留下來。但由於不能對火加以很好地控制和利用,不是火種被雨淋熄,就是山火肆虐。人們開始對火的功能和威力感到驚奇和神秘,對火又敬又怕,自然想像出有一種神靈在主宰著火。

傳說

相傳,一年冬天,天寒地凍,一個叫“木鄧賽魯”的年輕人受先人用樹枝撬出火的啟發,用兩根堅硬的栗木相鑽,鑽了3天3夜,終於在農曆二月初三這天鑽出了火花,取到了火種。他把鑽火的技術傳授給人們,並教大家保護火種。自此,彝族人結束了茹毛飲血的莽荒時代,五色土地上的莊稼才得以熟食,火給人們帶來了光明和溫暖。
“木鄧賽魯”撬出火的啟發“木鄧賽魯”撬出火的啟發

祭祀

於是,人們把鑽木取火的發明者“木鄧賽魯”視為主宰火的神靈,當作“火神”祭祀,一代又一代沿襲了下來。於每年二月初三,也就是“木鄧賽魯”鑽出火的那天,舉行盛大的祭火儀式祭奠他。
祭祀當天祭祀當天
祭祀當天,在村里等候的壯年男子和未成年的男童,分成兩組,悄悄地集中到村外事先選定的隱蔽處進行化裝和文面文身。他們用於化裝的顏料大多以本地土製的紅、黃、白、黑、褐五色為主要顏色,其代表圖案以象徵動植物圖案和五色連環圖案為主,動物圖案表現了村民們的動物崇拜,五色連環圖案則象徵著對土地、日月星辰、風雨雷電等大自然的崇拜,他們把這些五顏六色的顏料,按照各種圖案塗抹在全身上下後,又用棕葉和松果樹葉編織成各種近似野獸圖形戴在頭上,有的頭上還插著飛禽羽毛和獸皮等裝飾品,腰部用棕葉、棕片、地板藤、麻布等編織的“裙服”圍住下身;也有的摹仿原始人類用樹皮、樹葉遮體,用粗狂的跳動和吶喊,揮灑心靈的欲望,釋放原始的激情,用近乎虔誠的傳統方式,來表現古代先民生產生活過程以及對美好生活的讚美,同時用各種千奇百怪的不同姿式和體態語言來表達祭火的含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