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祇的腳印:中國符號文化:神遊八封

《神祇的腳印:中國符號文化:神遊八封(數字卷)》以古代經典對數字的論述作為出發點,以"一"到"十"這十個常用數字為例證,展示數字的形成、發展及其有趣的文化內涵,試圖勾畫出數字與中華文明的聯繫網路。在“e時代”,計算機內部只有“0”和“1”這兩個數字的不同組合,數字是這個時代的通行語,“數位化生存”的時代已經來臨。數字重新成為現代人敏感而重要的話題。數字世界成了一個自身具有豐富文化內涵的神奇世界,它絕不僅僅只是一個象徵序列的符號代碼,而是具有博大精深的文化意蘊的領地,它與中國人的社會生活休戚相關。

基本介紹

  • 書名:神祇的腳印:中國符號文化:神遊八封
  • 出版社:花城出版社
  • 頁數:188頁
  • 開本:16
  • 定價:30.00
  • 作者:寇鵬程 廖強
  • 出版日期:2009年5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36055315, 9787536055315
  • 品牌:廣東花城出版社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後記,序言,

內容簡介

《神遊八卦(數字卷)》:神祇的腳印,中國符號文化。

圖書目錄

總序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前言
第一章 數字和數字文化的起源
第二章 妙趣橫生的數字世界
第三章 說一
第二章 說一
第四章 說二
第五章 說三
第六章 說四
第七章 說五
第八章 說六
第九章 說七
第十章 說八
第十一章 說九
第十二章 說十
後記

文摘

第二章 妙趣橫生的數字世界
中國人的審美心理追求十全十美,實實在在,視“十”為完整圓滿吉祥的象徵,因而從生日祝壽到各種慶典以“十”為大慶成了我國的傳統習慣,並成為民族性格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人們喜愛選“十大傑出青年”、“十大風景名勝區”等等的“十大”,視“十”為一個完滿的數字。
在中國文化中與“十”連在一起的詞也不少。比如人們經常說的“十惡不赦”,這“十惡”是指中國古代規定的十種最重的罪名,通常是指謀反、大逆、謀叛、不敬、不道、惡逆、不孝、不睦、不義、內亂等十種。秦朝的律法規定的大罪是不孝、不敬,漢朝時又增加了不道、謀反、大逆、內亂等罪名,到南北朝時才首次列出“重罪十條”。在皇帝大赦天下的情況下,這十種罪名的罪犯也不能被赦免,所以叫做“十惡不赦”。佛教中在“八戒”的基礎上又有“十戒”的說法,“十戒”是指:第一不殺生、第二不偷盜、第三不淫、第四不妄語、第五不飲酒、第六不塗飾香蔓、第七不歌舞觀聽、第八不坐高廣大床、第九不非時食、第十不畜金銀財寶。在中國古代的科舉考試中有“十科”的說法,“十科”在隋朝的時候是指:孝悌有聞、德行敦厚、節儀可稱、操履清潔、強毅正直、執憲不擾、學業優敏、文采美秀、才堪將略、臂力驍壯等總計十種才能。
在中國的音樂世界裡,有著名的“十面埋伏”,這是中國著名的琵琶獨奏曲。樂曲以公元前202年楚漢相爭的歷史事件為題材,主要的段落有“埋伏”、“雞鳴山小戰”、“九里山大戰”。它所著力描寫的是劉邦用十面埋伏之計擊敗項羽的激烈戰鬥場面。樂曲流傳十分廣泛,為琵琶曲目的經典之作。文學作品中有著名的《十美圖》,敘述明朝時期奸臣嚴嵩、嚴世藩父子害死三邊總制曾銑,曾銑的兩個兒子逃脫在外,在流浪的磨難之中經過努力後兩人雙雙高中狀元,幫助海瑞除滅奸黨,報仇雪恨。兄弟倆在流落的過程中先後娶妻十個,所以叫做“十美圖”,它典型地反映了中國傳統的“大團圓”思想。
與“十”連在一起的文化事典還有:如“十步之內,必有芳草”,就是比喻人才到處都有。這最早是從漢朝王符的《潛夫論》中來的:“夫十步之間,必有茂草;十室之邑,必有俊士。”表現出人們的一種樂觀情懷。“十里長亭”,亭,是古時候設在大路旁的公房,供旅客停宿,也用於親友餞別,長亭,是相對於短亭而言的,古時候隔五里造一個亭子,稱短亭,十里建一個亭子,稱為長亭。十里長亭就是送別朋友的亭榭。“十拿九穩”,是指事情很有把握取得成功。“十年寒窗”,古時讀書人為了博取功名利祿而長期埋頭苦讀,在科舉考試的舊社會,一旦考試及第,就可以做官,從此可以享受榮華富貴,正是這一誘惑使得無數讀書人長期苦讀四書五經。現在人們用“十年寒窗”來泛指一切長期埋頭苦讀。“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培植樹木需要十年,而培育人才需要一百年,人們這句話指培養人才是一個長久的計畫,也用它來指人才是不容易找到的、極其難得的。這句話最早是出自《管子·權休》篇:“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十全十美”,是用來表示完美無缺,沒有任何瑕疵。“十生九死”,表示經歷了無數危險、艱難險阻而生存下來,也表示在死亡線上痛苦掙扎。“十室九空”是說十戶人家中有九戶人都是空的,這是用來形容由於災禍、戰亂、暴政造成的貧閒、流離或死亡的淒涼景象。這個詞最早是晉朝葛洪的《抱朴子·用刑》中出現:“徐福出而重號之仇,趙高入而屯豺狼之黨,天下欲反,十室九空。”“十室之邑,必有忠信”這是說在只有十來戶人家的小地方,裡面也必定有忠誠信實的人。這說明在這個世界上,忠誠信實的人還是有很多的。而“十鼠爭穴”則是比喻壞人聚集在一起,互相的爭鬥。“十死一生”是形容經歷極大的危險,而倖存或生存下來的可能性極小。“十萬八千里”是形容距離很遠或者差距很大。也許大家都還記得在《西遊記》中寫道:“將身子一抖,跳將起來,一個筋斗就有十萬八千里路哩。”這一描寫就讓我們對孫悟空功夫的高強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十萬火急”是以前對於急於投遞的文書常用的批語,現在用來形容事情極為緊急。“十羊九牧”就是說十隻羊,有九個人來放牧。用來比喻民少官多,賦斂很重。這句話最早出現在《隋書·楊尚希傳》:“當今郡縣,倍多於古。或地無百里,數縣並置;或戶不滿千,而郡分領……所謂官多民少,十羊九牧。”“十有八九”是說十分之中有八九分的樣子,表示所占的比重極大。“十指連心”是說十個手指頭與心相連,如果手指一有傷破,就會鑽心的疼痛。在《封神演義》中寫道:“只看見奉御官把銅斗放在火上燒紅,然後放在姜皇后的兩隻手上,只看見通紅的銅斗把姜皇后受傷的皮膚都燒焦了,筋骨都燒斷了,兩隻手的骨頭都枯了,銅斗冒著煙,發出了一陣一陣的皮膚燒焦的臭味。十指連著心呀,可憐的姜皇后就這樣昏死在地。”
第三章 說一
文明的開端始於文字,文字的開端始於數字,數字的開端始於一。我國古代常有“二者數之始也”、“數始於一”的說法。“一”既是數字,又是文字。它是萬事萬物萬數的源頭和基礎,其涵義極為豐富複雜,、諸如一個、第一、每一個、一致、至高無上、不可分的單體、所有、全部、整體,等等。
一是最小的自然數,《史記·律書》說:“數始於一。”無論哪個種族和國家,整個地球上的全體居民,莫不如此。但是,由於中華民族文化的特殊性,使得漢語、漢字中的“一”,還具有一個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特點——最簡單而又最複雜。
“一”在所有數字中最簡單,除了“數始於一”以外,還指它的字音和字形;說“一”在一切數字中最複雜。是指它的字義亦即詞義。
“一”的聲、韻、調,都是最簡單的詞之一:沒有聲母;韻母也只是個單韻母,而且還是單韻母中開口度最小的;聲調是陰平調,沒有任何高低升降的變化。
發音時也是最簡單的詞之一:只需兩唇問張開一條縫,上下齒鬆開一點距離,一絲氣流從顫動的聲帶經過喉頭,穿越口腔,迸出唇外,便發出了[i]的音。
“一”的寫法只有一筆:從左到右平移的一橫,簡單得不能再簡單了。全部現代漢字中的一筆字,只有“一”、“乙”和“0”三個。可是“乙”轉了三次彎,“0”是一個不大容易寫好的圓圈。“乙”和“0”看起來比“一”複雜,寫起來比“一”麻煩。所以“一”是字形最簡單的數字,同時也是字形最簡單的漢字。
綜合音形兩個條件來衡量,在漢語中,最簡單的字自然是非“一”莫屬。從辭彙學的觀點來看,讀音和外形都是詞外在的存在形式,“一”也是外形最簡單的詞。如果我們與世界上一切語言文字進行比較,無論是字的音形還是詞的音形,都以中國的“一”為最簡單。
我國“一”有多少義項?有哪些用途?如果不認真準備,除了專治漢語辭彙學、訓詁學的專家,恐怕極少有人能答全,就連及格也不大容易。《現代漢語詞典》中列舉了“一”的8個義項,其中第6項又分兩點,加起來是9項。《漢語大字典:》中,“一”有20個義項,其中第17項為副詞,底下有9種解釋,合起來共28個義項。《漢語大詞典》中,“一”這個詞條下注出31個義項。“一”的意義之繁多,遙遙領先於漢語中所有的數詞。把它放在所有的詞中進行比較,義項之多可與“一”相匹敵的,漢語中大概只有“打”了,後者的動詞義、介詞義、量詞義總計41項。
“一”的大多數含義都是活著的,不少還是常用的,這也是和其他的詞不一樣的地方。由於社會的發展、時代的變化,新事物、新現象不斷湧現,舊事物、舊現象相繼消亡,詞義作為記錄事物和現象的載體,會發生相應的變化。語言學家們認為辭彙從古到今肯定會發生變化,大致有新詞新義的產生、舊詞舊義的滅亡、詞義的擴大或縮小、詞義的轉移這四種情況。對一個具體的詞來講,從古代到現代,最為普遍的變化,是它必然有一些舊的意義會消亡,但是“一”的大多數意義卻仍然活著,不少是經常使用的。這裡簡單介紹一下:
(1)最小的整數:屬基數詞。大寫作“壹”。常用以表示人或事、物的最少數量。
(2)由此引申為數量極少:如“一鱗半爪”、“一毛不拔”、“一無所知”。
(3)第一:屬序數詞。如“五月一日”、“第一名”等。
(4)若干份中的一份:如“三分天下有其一”、“四分之一”、“這個東西該分我一份吧”。
(5)相同,同一:如“眾口一詞”、“說法不一”。
(6)單一、獨一:如“一家之言”、“一面之辭”。
(7)全、全部:“一家之主”、“一校之長”。
(8)專一:如“一心一意”。
(9)另一或也、又:如“馬鈴薯-名土豆”。
……

後記

記得還是在2002年,當時還在復旦大學做博士後研究的易存國教授就發起組織編寫一套“中國符號文化”系列叢書的活動。這一活動得到了包括張岱年、張道一等前輩著名學者的支持,很多年輕學者都積極參與到了這一有意義的活動中來。
我當時因為正在復旦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所以也有幸參與到了這一活動中。我負責編寫的是“神遊八卦:中國數字文化”卷。數字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一個特別有意思的部分,它的淵源極深,充滿了神秘性,對於上層統治階級以及民間文化生活都有著深刻的影響。在編寫過程中,雖然花費了不少的時間和精力,但是一來由於才力不逮,二來由於教學任務重,三來由於中途出國中斷一段時間,四來由於學術興趣飄忽,五來也因為雜事纏身,終究感到寫得不盡如人意,一些想說的東西還沒有說清楚。於是請來文獻研究所的廖強博士與我合作編寫這本數字文化,他查閱了大量資料,費了不少心血。這本書寫到現在這個程度,實在有些愧對讀者,只能以是“編書”來暫時為自己開脫。以後如果還有機會進一步地研究,一定奉獻一個更精彩、更豐富的數字文化世界。我們只希望我們現在的這些工作能起到一個拋磚引玉的作用,能夠激發起廣大讀者進一步探索中國傳統文化的興趣,如果能夠這樣,這也算是本書的一個微薄貢獻,對於我們也是一個莫大的安慰了。
最後,感謝花城出版社能夠排除所有困難,讓這本數字文化和廣大讀者見面。對於他們在出版過程中所付出的大量心血,我們由衷地表示真誠的感謝。

序言

旅法捷克作家米蘭·昆德拉先生說過:“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
歲月的滄桑,歷史的印痕,在上帝老人那慧目如電的注視下,不經意間竟造就了多如恆河之沙的人類及其“思考”作品。
據研究,人類已經存於斯幾數百萬年的時光,而在此之前呢?當上帝在靜觀萬象、俯視眾生時,偶然間瞥見,而今有這么一幫子民竟汲汲於思索具有悠久歷史的“符號文化”時,當作何想?發笑么?也許,未必!
應該說,自從有了上帝老人的眷顧而“創造”出人類,這世上便有了文化和思緒,塗染上了形形色色的情感意味,如同空氣一般彌散在世間各個角落,從而顯得韻味十足、力透紙背。顯在的外觀不再顯得單薄以至於“蕪沒於空山”,且日益豐富起來……
既如此,淺疏的體表油然承載並傳達起某種“弦外之音”,諸如“象徵性”、“主體性”、“超越性”等便次第出現;久之,我們就觀其形而會其義,略其形而會其神;隨之,“人文性”、“歷史感”、“宇宙觀”等人類話語便在歲月年輪的碾壓下愈加迷人……
漸漸的,華夏“女媧”的子孫們在面對祖先遺漏的多種花絮時,往往產生出一種神奇的美感距離,更為醇厚的“文化”味道也就被無意識接受與敞開:接受的是生活,敞開的是神性。神性增加了厚度,生活融入了文明,文明推動了歷史,歷史整合了意義,意義拓展了體量,體量積澱了文明,文明化入了生活,生活充滿了神奇,神奇歸之於神祗,神祗創製了符號,符號遮蔽了本意,衍義得到了敞開……不斷的遮蔽與敞開,便構成了符號的雙重功能。人類文化正是在這輛雙駕馬車的裹挾下,盪生出歷史煙雲。
何謂符號?符號即人化的第二皮膚。
什麼是人?人是擁有生命意識,並將其形式化從而喚起情感共通的生物。
人化即文化,文化即交流;交流是手段,情感為主旨。
從文化的起源看,“人”是文化的第一要義,“符號”則是其形態與濃縮。因此,“人—文化—符號”構成了某種同一性命題。人們正是在“文化符號”和“符號文化”中強化其生命意義,生命的節奏由是成為人類文化的最早華章。
可以說,符號一經濃縮了生命情調,便起到一種鬼斧神工的作用,無形中構成了推動人類進步的積極動因。這或許就是我們每每在面對自然或文化傑作而嘆許為“上帝的傑作”之深層因由?
作者們無意在此建立一門“中國符號文化學”,因為大文化觀念本身即是一門體大思精的學問;也無意於條分縷析地去做考據和索引工作,因為歷史的人文誤讀即是符號的內在因子;同樣無意於比較中西符號文化之問的異同,人類本一家,允許有個性。共性與個性共存不僅自然而然,也是一種歷史必然,多元性正是符號的本質特徵。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內涵博大精深,其符號文化亦豐富深邃,自成系統。為生動表現中華文化,編者從傳統音樂中擷取了幾首古琴曲名,如“古神化引”、“板橋道情”等,旨在利用第一符號(語言)去言說第二符號(圖像)而揭示第三符號(題旨),試圖尋拾曾經的“左圖右史”傳統,以雅俗共賞的方式來達成真正意義上的符號揭示與敞開,使大家從中得到某種精神啟悟!
出於上述“思考”,我們精心策劃並精選了二百餘經典符號,其內容儘可能涵蓋中華文化的方方面面,雖然不盡完善,亦可一窺全豹。鑒於符號文化的自身規定性,尤其是當下審美文化的道成肉身性趣味所使然,力圖用鮮活的筆調糅歷史、文化、藝術、審美、民俗、感悟於一體,宣敘出一部和諧的多聲部協奏曲。
這裡的“符號”與國際上風頭正勁的“符號學研究”不盡相同。近半個世紀以來,國際符號學研究方興未艾,國內對這一問題也逐漸關注。人們有理由相信,李幼蒸先生的話並非空穴來風,他說:
符號學研究將成為下世紀(21世紀——筆者按)初的中國顯學,中國符號學將成為國際符號學新的中心。同時,符號學亦將成為使中華傳統人文理想現代化和國際化的有效工具。
需要說明的是,叢書從前期策劃到最終付梓經過了相當長的快樂等待。幸運的是,我們的工作得到了季羨林先生、張岱年先生、張道一先生等前輩學者們的熱情鼓勵與大力支持。季老年逾九秩,仍為本書揮毫題簽;張老亦題詞予以勉勵;業師道一先生表示做一位“實實在在的顧問”……大師們的鼓勵與前輩學者的關懷始終是我等奮力前行的不衰動力。
文責自負,各盡其職;世事繁冗,未可盡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