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翁

祝翁

《祝翁》是清代小說家蒲松齡創作的文言短篇小說。所述事情就是一個借著不捨的由頭,行害命之事的老頭。和現在社會上一些做壞事前都要給自己找一個光大理由的人一樣。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祝翁
  • 創作年代:清代
  • 作品出處:《聊齋志異》
  • 文學體裁:小說
  • 作者:蒲松齡
作品原文,作品注釋,作品譯文,作品賞析,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濟陽祝村有祝翁者[1],年五十餘,病卒。家人入室理縗絰[2],忽聞翁呼甚 急。群奔集靈寢,則見翁已復活。群喜慰問。翁但謂媼曰:“我適去,拚不 復返[3]。行數里,轉思拋汝一副老皮骨在兒輩手,寒熱仰人[4],亦無復生 趣,不如從我去。故復歸,欲偕爾同行也。”鹹以其新蘇妄語[5],殊未深信。 翁又言之。媼云:“如此亦復佳。但方生,如何便得死?”翁揮之曰:“是 不難。家中俗務,可速作料理。”媼笑不去。翁又促之。乃出戶外,延數刻 而入,紿之日[6]:“處置安妥矣。”翁命速妝。媼不去,翁催益急。媼不忍 拂其意[7],遂裙妝以出。媳女皆匿笑[8]。翁移首於枕,手拍令臥。媼曰:“子女皆在,雙雙挺臥,是何景象?”翁捶床曰:“並死有何可笑!”子女 見翁躁急,共勸媼姑從其意。媼如言,並枕僵臥。家人又共笑之。俄視,媼 笑容忽斂,又漸而兩眸俱合,久之無聲,儼如睡去。眾始近視,則膚已冰而 鼻無息矣。試翁亦然,始共驚怛[9]。康熙二十一年[10],翁弟婦傭於畢刺史 之家[11],言之甚悉。
異史氏曰:“翁共夙有畸行與[12]?泉路茫茫[13],去來由爾,奇矣! 且白頭者欲其去,則呼令去,抑何其暇也[14]!人當屬纊之時[15],所最不 忍訣者,床頭之昵人耳[16]。苟廣其術,則賣履分香[17],可以不事矣。”

作品注釋

[1]濟陽:縣名。今屬山東省濟南市。
[2]縗絰(cuī dié):喪服。詳前《水莽草》注。
[3]拚(pan四聲 判):豁上;下決心。
[4]寒熱仰人:意謂生活依賴他人。寒熱,謂饑寒、溫飽。仰人,“仰人 鼻息”的省詞,指依賴他人生存。
[5]新蘇妄語:剛復活,說胡話。蘇,復生。
[6]紿(dài 怠):欺騙。
[7]拂:違拗。
[8]匿笑:偷笑。
[9]驚怛(dá達);驚訝、悲痛。
[10]康熙二十一年:即公元一六八二年。
[11]畢刺史:名際有,字載績,號存吾,淄川(今屬山東淄博市)人。 順治二年(1645)拔貢,官至通州(今江蘇南通市)知州。康熙三年(1664) 罷宮歸里,十八年(1679)聘蒲松齡設帳其家。生平詳《淄川縣誌》。刺史, 為清代知州的別稱。
[12]其:意同“豈”,語詞。夙:夙昔,往日。畸(jī幾)行:即不同 於常人的美德善行。
[13]泉路:赴陰世之路,謂地下,陰間。杜甫《送鄭十八虔貶台州司戶》:“便與先生應永訣,九重泉路盡交期。”泉,黃泉,謂地下。
[14]暇:悠閒。
[15]屬(zhǔ主)纊(kuàng 礦)之時:病危之際。纊,新絲綿。舊時將 其置於垂危病人的鼻端,驗明病人是否斷氣,叫屬纊。《禮記·喪大記》:“疾病,男女改服,屬纊以俟絕氣。”後因以屬纊代指臨終之時。
[16]昵人: 親昵之人。此指妻子。
[17]賣履分香:也作“分香賣履”。《丈選》六○《吊魏武帝文序》引曹操《遺令》:“餘香可分與諸夫人,不命祭。諸舍中(按:指眾妾)無所 為,可學作履組賣也。”後因以“分香賣履”指人臨死之際猶念念不忘妻妾。

作品譯文

濟陽祝家村,有位姓祝的老翁,五十多歲這年得病去世,家裡人進屋準備喪服時,忽然聽到祝翁急切的呼喊聲。眾人都跑到停棺的地方,見他已經復活,便都高興地向他問長問短。但他只對老妻說:“我剛去的時候,決心不再回來。走了幾里路,又一想,撇下你這把老骨頭在孩子們手裡,冷熱吃穿都要依靠他們,也沒什麼活下去的樂趣,不如跟我一起走。因此才又回來,想叫著你一起走。”外人都以為他剛甦醒過來在說胡話,都不相信。老翁又把這話重複了一遍,他妻子說:“這樣辦倒也很好。但我正活著,怎么就能死了呢?”祝翁一揮手說:“這不難,家中的日常俗務,可趕快去辦理完。”他妻子只笑不走。祝翁又催她,她才走出門去。拖延了幾刻鐘,回來哄他說:“一切都料理好了。”祝翁又命她快去打扮一下。老妻不肯去,他催促越急。她不忍心違背了他的意願,便穿上裙子打扮好出來。閨女媳婦們見她這副打扮,都偷偷地笑。祝翁把頭往枕邊移了移,用手拍著枕頭另一端,示意老妻躺下。老妻說:“孩子們都在這裡,咱倆直挺挺地躺著,是什麼樣子?”老翁用手捶打著床說:“一塊死有什麼可笑的!”兒女們見祝翁急得不行,就勸老嫗暫照他的意願辦。於是老嫗就與祝翁一個枕頭躺下了,家人又都笑了起來。接著一看,見老嫗忽然收斂了笑容,又漸漸合上了雙眼,好久沒有動靜,像熟睡的樣子。眾人這才走近察看,見她肌膚已經冰涼,鼻子也沒有氣息。再試祝翁也是一樣。大家這才震驚悲痛起來。
康熙二十一年,祝翁的弟媳在畢刺史的家裡當傭人,這事她說得很清楚。
異史氏說:祝老頭難道有什麼美好的德行嗎?黃泉路茫茫,任由你來去,真是奇怪啊!況且垂老之人要他死則叫他一起去,何其的悠閒啊!人快要斷氣的時候,最不忍放棄決絕的,就是自己床頭的老伴兒啊。如果真的可以推廣祝老頭的法術,那么所謂的“賣履分香”這樣的戀戀不捨就不會再存在了。

作品賞析

本文寥寥三百字,寫出了一個很完整的故事,而且波瀾起伏:死而復生,生而復死——老夫妻雙雙並枕而死;子女匿笑,共笑,而終於驚怛。令人驚服的是,這裡寫出了兩個相當生動的形象:祝翁對老伴一片深情,怕自己死了以後她在子女手下日子不好過,殷勤地約她同行,態度則不免有點急躁。祝老太性格溫厚,甚至還有些靦腆,她對老漢很體貼很遷就,雖然行動似乎並不得力,但她的思想與老漢是相通的。她認為一道死去“亦善”,只是覺得不大容易忽然就死,更不贊成公然“雙雙挺臥”罷了。
作為陪襯的是他家的子女,雖然作者對他們無一貶詞,但看樣子不大像孝敬父母的人物,至少祝家兩代人之間有著很深的“代溝”。祝翁復活以後跟他們一句話也不說,卻對老伴說“拋汝一副老皮骨在兒輩手,寒熱仰人,亦無復生趣”,這是何等沉痛的話!他們聽了不去深刻反省,還有心思來笑!這樣的兩代人之間必有問題。他們一笑再笑,正說明老翁約老太太同死其實有他不得已的苦衷,而非忽發奇想。封建社會奉若神明的孝道被撕得精光,作品的發人深省之處正在這裡;就是在今天,祝翁那幾句話聽上去也還驚心動魄,值得引起深思和反省。
明明是一個內涵甚深的悲劇,小說在表面上卻洋溢著很濃的喜劇氣氛,笑聲不斷。這是大手筆的風度;唯其如此,作品雖短小,容量卻不小。
小說里祝媼也在笑,那是吃驚和不好意思;和子女們的近乎毫無心肝大不相同。作品最後寫老太太“笑容忽斂”,真所謂神來之筆,既合於生活的邏輯,也使得作品的主題歸結於嚴肅;讀者至此也不得不“笑容忽斂”,轉入回味和思考。

作者簡介

蒲松齡(1640~1715 年),清代傑出的文學家,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山東淄川(今山東淄博市)人。蒲松齡一生熱衷功名,醉心科舉,但他除了十九歲時應童子試曾連續考中縣、府、道三個第一,補博士弟子員外,以後屢受挫折,一直鬱郁不得志。他一面教書,一面應考了四十年,到七十一歲時才援例出貢,補了個歲貢生,四年後便死去了。一生中的坎坷遭遇使蒲松齡對當時政治的黑暗和科舉的弊端有了一定的認識。生活的貧困使他對廣大勞動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和體會。因此,他以自己的切身感受寫了不少著作,今存除《聊齋志異》外,還有《聊齋文集》和《詩集》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