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奚舉賢

祁奚舉賢

《祁奚舉賢》選自《春秋左氏傳》

《左傳》全稱《春秋左氏傳》,儒家十三經之一。《左傳》既是古代漢族史學名著,也是文學名著。《左傳》是中國第一部敘事詳細的編年史著作,相傳是春秋末年魯國史官左丘明根據魯國國史《春秋》編成,記敘範圍起自魯隱公元年(前722年),迄於魯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主要記載了東周前期二百四五十年間各國政治、經濟、軍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我國先秦歷史很有價值的文獻,也是優秀的散文著作。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祁奚舉賢》
  • 創作年代:戰國初期
  • 作品出處:《春秋左傳》
  • 文學體裁:文言文
  • 作者:左丘明
原文,注釋,譯文,讀解,出處,人物,

原文

祁奚請老,晉侯問嗣焉。稱解狐——其仇也。將立之而卒。又問焉。對曰:“午也可。”於是羊舌職死矣,晉侯曰:“孰可以代之?”對曰:“赤也可。”於是使祁午為中軍尉,羊舌赤佐之。君子謂祁奚於是能舉善矣。稱其仇,不為諂;立其子,不為比;舉其偏,不為黨。《商書》曰:“無偏無黨,王道蕩蕩。”其祁奚之謂矣。解狐得舉,祁午得位,伯華得官;建一官而三物成,能舉善也。夫為善,故能舉其類。《詩》云:“惟其有之,是以似之。”祁奚有焉。
(選自《左傳》)

注釋

(1)祁奚(qí xī):字黃羊,晉國大臣,三年前任晉國中軍尉。
(2)請老:告老,請求退休。
(3)晉侯;指晉悼公。
(4)嗣:指接替職位的人。
(5)稱:推舉。
(6)解狐:晉國的大臣。
(7)午;祁午,祁奚的兒子。
(8)於是:在這個時候。
(9)羊舌職:晉國的大臣當時任中軍佐,姓羊舌,名職。
(10)孰:誰。
(11)赤:羊舌赤,字伯華,羊舌職的兒子。
(12)中軍尉:中軍的軍尉。
(13)佐之:輔佐他,這裡這指擔當中軍佐。
(14)於是:在這件事情上。
(15)舉:推薦。
(16)善:指賢能的人。
(17)諂(chǎn):諂媚,討好。
(18)比:偏袒,偏愛。
(19)偏:指副職,下屬。
(20)黨:勾結、偏私。
(21)這兩句話見於《尚書·洪範》。
(22)王道:理想中的政治。
(23)蕩蕩:平坦廣大的樣子。這裡指公正無私。
(24)這兩句詩出自《詩.小雅.裳裳者華》。

譯文

祁奚請求告老退休,晉悼公向他詢問接替他的中軍尉職務的人。祁奚推舉解狐——而解狐是他的仇人。晉悼公要立解狐為中軍尉,解狐卻死了。晉悼公又問他,祁奚回答說:“祁午可以任中軍尉。”正在這個時候羊舌職死了,晉悼公問祁奚:“誰可以接替羊舌職的職位?”祁奚回答說:“羊舌赤可以。”於是,晉悼公讓祁午做了中軍尉,讓羊舌赤輔佐他。
君子認為祁奚在這件事情上能夠推舉賢人。推薦他的仇人,而不諂媚;推立他的兒子,而不偏袒;推舉他的下屬,而不是勾結。《尚書·洪範》說:“沒有偏袒不結黨,王道政治坦蕩蕩。”這話大概是說的祁奚這樣的人了。解狐得到舉推,祁午得到職位,羊舌赤得到官職;立了一個中軍尉的官,而得舉、得位、得官三件好事都成全了,這正是由於他能推舉賢人。恐怕只有賢人,才能推舉跟自己一樣的人。《詩.小雅.裳裳者華》說:“只因為他有仁德,才能推舉象他的人。”祁奚就具有這樣的美德。

讀解

根據我們自己的經驗,能做到象祁奚這樣,不管是仇人也好,還是自己的親屬、部下也好只以德行和才能作為推薦的標準,這樣的人古往今來都是少數,確實不多。假如世界上充滿了象 祁奚這種坦坦蕩蕩、不偏不黨的君子,世界將會是另一個樣子,祁奚也就失去了光彩。正因為稀少,大多數人做不到,他才成了榜樣, 才有了光彩,才讓我們稱讚。
從人們的願望來說,總希望祁奚越多越好,世界也將因此變的越來越美好。但是,希望和現實總是有差距的 ,有時甚至還會很大。一方面我們不會因為現實不如意而放棄希望;另一方面,我們也不會有了前人榜樣 ,心懷希望,從而閉目不看現實。這大概是一個永遠的結論,難以解決。
理想與現實比較起來,要虛無縹緲的多,因為我們總是腳踏實地、實實在在地感受到周圍生活的真實模樣: 人們拉幫結夥,你吹我捧,一方面膽子更大,另一方面手法更新,再加上更新的創造, 比如“炒”,比如人走茶不涼把尾巴留下。當你實實在在地面對這些東西時,能不喪氣嗎?。
我們總是在失望和喪氣中想起一句不老不新的話: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表面上看起來這話充滿積極樂觀的氣味,但是一想到玻璃缸里的 金魚,就是一番滋味在心頭。

出處

左傳》是中國古代最早一部敘事詳盡的編年史,共三十五卷。《左傳》全稱《春秋左氏傳》,漢朝時又名《春秋左氏》。漢朝以後才多稱《左傳》,是為《春秋》做註解的一部史書,與《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1]合稱“春秋三傳”。《左傳》既是一部戰略名著,又是一部史學名著。相傳是春秋末期魯國史官左丘明所著。
《左傳》傳文比《春秋》經文多出13年,實際記事多出26年(最後一件事為略提三家滅晉),以《春秋》記事為綱敘事,其中有說明《春秋》書法的,有用實補充《春秋》經文的,也有訂正《春秋》記事錯誤的。全書絕大部分屬於春秋時候事件,但全書的完成已經進入戰國時期。這些都說明《左傳》與《春秋》的密切關係。
《左傳》是我國現存第一部敘事詳細的編年體史書,儒家“十三經”之一。《左傳》的作者,司馬遷班固都證明是左丘明,這是目前最為可信的史料。有些學者則認為是戰國初年之人所作,但均為質疑,因為《左傳》中某些文章的敘事風格與其他不符,並無任何史料佐證,只能歸為臆測
《左傳》對後世的影響首先體現在歷史學方面。它不僅發展了《春秋》的編年體,並引錄保存了當時流行的一部分套用文,給後世套用寫作的發展提供了借鑑。僅據宋人陳騤在《文則》中列舉,就有命、誓、盟、禱、諫、讓、書、對等八種之多,實際還遠不止此,後人認為檄文也源於《左傳》。並且,本書在我國的文學界也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對史學也有巨大的貢獻![2]

人物

丘明(約前502—約前422):都君(今屬山東省)人,姓,名明,因其父任左史官,故稱左丘明[而關於左丘明的姓名,長期以來由於先秦及漢代文獻對左傳作者左丘明的記載非常有限,歷代學者就左丘明氏字名情況問題爭論不休眾說紛紜。[1]一說複姓左丘,名明;一說單姓,名丘明,但史載,左丘明乃姜子牙後裔,嫡系裔孫丘()氏較為可靠,旁系左氏有待商酌[2-7]][2][9-11]
東周春秋末期魯國都君莊(今山東省肥城石橫鎮衡魚村)人。春秋末期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12]散文家、軍事家。與孔子同時或者比孔子年齡略長些。曾任魯國史官,為解析《春秋》而作《左傳》[13-14](又稱《左氏春秋》)[15-16],又作《國語》,作《國語》時已雙目失明,[17]兩書記錄了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保存了具有很高價值的原始資料。由於史料詳實,文筆生動,引起了古今中外學者的愛好和研討。被譽為“文宗史聖”、“經臣史祖”,孔子、司馬遷均尊左丘明為“君子”。歷代帝王多有敕封:唐封經師;宋封瑕丘伯和中都伯;明封先儒先賢。山東肥城建有丘明中學以紀念左丘明。[18]
左丘明是中國傳統史學的創始人。[19-20]史學界推左丘明為中國史學的開山鼻祖。被譽為“百家文字之宗、萬世古文之祖”。左丘明的思想是儒家思想,[13]在當時較多地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要求。[20]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