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日節

社日節

社日節,又稱土地誕,是古老的中國傳統節日,社日分為春社秋社。古時代的社日節期依據乾支曆法來定,後來因曆法變動改用陰曆定節期。春社按立春後第五個戊日推算,一般在農曆二月初二前後,秋社按立秋後第五個戊日,約新谷登場的農曆八月。古代把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地方都叫"社",按照我國民間的習俗,每到播種或收穫的季節,農民們都要立社祭祀,祈求或酬報土地神。

古人認為土生萬物,所以土地神是廣為敬奉的神靈之一。人們以為該神管理著五穀的生長和地方的平安。二月二是土地公的聖誕,土地公又稱福德正神,在中國南方地區,是土地公公的生日,稱“土地誕”,為給土地公公“暖壽”,有的地方有舉辦“土地會”的習俗:家家湊錢為土地神祝賀生日,到土地廟燒香祭祀,敲鑼鼓,放鞭炮。

南方”二月二“仍沿祭社(土地神)習俗,如在浙江、福建、廣東、廣西等地區,既有類似龍抬頭節習俗,又有以祭社習俗為主的新”二月二“習俗,南方普遍奉祀土地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社日節
  • 英文名:Community day
  • 節日時間:立春後第五個戊日
  • 節日類型:傳統節日
  • 流行地區:中國
  • 節日起源:原始信仰
  • 節日活動:燒香祭祀,敲鑼鼓,放鞭炮
  • 設定時間:上古 
節日算法,節日由來,文化淵源,歷史沿革,節日習俗,

節日算法

古時代的社日節期依據乾支曆法來定,後來因曆法變動改用陰曆定節期。社日分為春社日和秋社日春社立春後第五個戊日,秋社是立秋後第五個戊日(戊,五行屬土)。
社日節社日節
首先要知道我們的每一天都有屬於自己的天干地支日(老黃曆)。
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十二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如2014年的立春是公曆2月4號,查萬年曆得出那天是丙午日
而春社日是立春後第五個戊日
戊子、戊寅、戊辰、戊午戊申戊戌這六天就叫戊日,也稱“六戊”。
所以,2014.2.4後的第一個戊日是2.6戊申日,第二個是2.16戊午日,第三個是2.26戊辰日,第四個是3.8戊寅日,第五個是3.18戊子日,所以2014.3.18是2014年甲午年的春社日節。

節日由來

從上古開始,社神就成為了祭祀系統中的祀典之神。時至今日,古老的“社神”已有了很多變化,但祭祀土地神的習俗一直保留下來,並隨著華人的遷徙,在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也開花結果,落地生根。
我國歷史上的相當長一段時期,其社會形態是典型的傳統農業社會。在這樣的社會形態下,人們對土地有著極其深厚的感情。愛重之,必然神化之,因此土地很早就是人們的祭祀對象,稱作"社";而重點祭祀的那個日子,就是"社日"。
社日節社日節
社字從示從土,"土"是土地,"示"表示祭祀,那么,社就是祭土地。早先的土地神只是神靈,後來逐漸人格化,叫社會,俗稱土地爺,而且有配偶神(社母,俗稱土地奶奶)。有時,土地神與穀神合祀,這就是古代所謂的社稷了。
春、秋二社相比來看,春社的活動更多一些。春社按立春後第五個戊日推算,一般在二月初二前後,而二月二相傳又是土地神的誕辰,所以這一天的享祀也就格外隆重。袁景瀾《吳郡歲華紀勝》記蘇州此俗說:
二月二日為土神誕日,城中廟宇各有專祠,牲樂以酬。鄉村土穀神祠,農民亦家具壺漿以祝,神厘俗稱田公、田婆,古稱社公、社母。社公不食宿水,故社日必有雨,曰社公雨。醵錢作會,曰社錢。疊鼓祈年,曰社鼓。飲酒治聾,曰社酒。以肉雜調和飯,曰社飯。……田事將興,特祀社以祈農祥。
古代享祀土地神的日子叫社日,一般春秋各一,後來則間或有四時致祭的。宋人邱光庭《兼明錄》等書稱:社日一般用戊日,立春後的第五個戊日為春社,立秋後的第五個戊日為秋社,大體在春分或秋分前後。漢代以前只有春社,漢以後則有春、秋二社。春、秋二社祀神的功能有所分別,即所謂春祈秋報。春社主要是祈求土地神保佑農業豐收,秋社則以收穫報答感謝神明。

文化淵源

社神緣於對土地的崇拜。土地是人類居住生活的場所,是人類獲取生存資料所需(衣、食、住等)最重要的源地。對人們賴以生存的自然物質進行崇拜是原始崇拜的重要內容,我國先民早就有對土地的崇敬和膜拜。但由於“土地廣博,不可遍敬也;五穀眾多,不可一一祭也。故封土立社而示有土尊。” 隨著原始崇拜向人格神崇拜的轉變,對土地的原始崇拜也便轉化為對土地神的崇拜,以前作為廣袤土地象徵物的土堆也便成為土地神寄寓的場所和標誌,即社主。祭社還有配祭制度,所謂“社稷,土谷之神,有德者配食焉”。社日,便是祭社神的日子。據研究,作為節日,社日“起源於三代,初興於秦漢,傳承於魏晉南北朝,興盛於唐宋,衰微於元明及清”。在社日發展史上,唐代無疑是個重要段落。
土地神是各地都有的,而且土地神的家族甚是龐大。頂頭上司為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祇,又有九壘三十六土皇君掌管十方三界的“土地部”,同時有安住各方的當方土地,經中還記載有“土公土母,土子土孫,土家眷屬”,可見土地神系統是多么的龐大。土地神在人的日常生活中處於重要地位,不但家族大,而且分布廣。在居家中有居家土地神,村屯有村屯的土地神,城市有城市的土地神,有的將土地供奉在家中,有的供奉在門口,有的則供在村落的社廟中。總之土地神的職責就是保佑著一方土地之內的人物康泰,人口清潔,出入平安了。
南方”二月二“龍抬頭主要以祭社(土地神)習俗為主,祭龍習俗主要在龍升天的仲夏端午。如在浙江、福建、廣東、廣西等地區,既有類似龍抬頭節習俗,又以祭社習俗為主的新”二月二“習俗。由於”地載萬物“、”聚財於地“,我國南方普遍奉祀土地神,又稱”社“、”社神“、”土神“、”福德正神“,客家人稱”土地伯公“。”二月二“社日主要是祭祀土地和聚社會飲,借敬神、娛神而娛人。
春社
社字從示從土,"土"是土地,"示"表示祭祀,那么,社就是祭土地。早先的土地神只是神靈,後來逐漸人格化,叫社會,俗稱土地爺,而且有配偶神(社母,俗稱土地奶奶)。有時,土地神與穀神合祀,這就是古代所謂的社稷了。春、秋二社相比來看,春社的活動更多一些。春社按立春後第五個戊日推算,一般在二月初二前後,而二月二相傳又是土地神的誕辰,所以這一天的享祀也就格外隆重。袁景瀾《吳郡歲華紀勝》記蘇州此俗說:二月二日為土神誕日,城中廟宇各有專祠,牲樂以酬。鄉村土穀神祠,農民亦家具壺漿以祝,神厘俗稱田公、田婆,古稱社公、社母。社公不食宿水,故社日必有雨,曰社公雨。醵錢作會,曰社錢。疊鼓祈年,曰社鼓。飲酒治聾,曰社酒。以肉雜調和飯,曰社飯。……田事將興,特祀社以祈農祥。古代享祀土地神的日子叫社日,一般春秋各一,後來則間或有四時致祭的。宋人邱光庭《兼明錄》等書稱:社日一般用戊日,立春後的第五個戊日為春社,立秋後的第五個戊日為秋社,大體在春分或秋分前後。漢代以前只有春社,漢以後則有春、秋二社。春、秋二社祀神的功能有所分別,即所謂春祈秋報。春社主要是祈求土地神保佑農業豐收,秋社則以收穫報答感謝神明。二月二日為土神誕日,城中廟宇各有專祠,牲樂以酬。鄉村土穀神祠,農民亦家具壺漿以祝,神厘俗稱田公、田婆,古稱社公、社母。社公不食宿水,故社日必有雨,曰社公雨。醵錢作會,曰社錢。疊鼓祈年,曰社鼓。飲酒治聾,曰社酒。以肉雜調和飯,曰社飯。……田事將興,特祀社以祈農祥。
秋社
秋社在立秋後第五個戊日。古代收穫已畢,官府與民間皆於此日祭祀神報謝。宋時有食糕、飲酒、婦女歸寧之俗。後世,秋社漸微,其內容多與中元節(七月半)合併。唐韓偓《不見》詩:“此身願作君家燕,秋社歸時也不歸。”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秋社》:“八月秋社,各以社糕、社酒相齎送。貴戚、宮院以豬羊肉、腰子、你房、肚肺、鴨、餅瓜姜之屬,切作棋子、片樣,滋味調和,鋪於板上,謂之“社飯”,請客供養。人家婦女皆歸外家,晚歸,即外公妻舅皆以新葫蘆兒、棗兒為遺,俗雲宜良外甥。市學先生預斂諸生錢作社會......歸時各攜花籃、果實,食物、社糕而散。春社、重午、重九,亦是如此。”宋吳自枚《夢粱錄·八月》:“秋社日,朝廷及州縣差官祭社稷於壇,蓋春祈而秋報也。”清顧祿《清嘉錄·七月·齋田頭》:“中元,農家祀田神,各具粉團、雞黍、瓜蔬之屬,于田間十字路口再拜而祝,謂之齋田頭。案:韓昌黎詩:‘共向田頭樂社神。’又雲‘願為同社人,雞豚宴春秋。’......則是今之七月十五日之祀,猶古之秋社耳。”

歷史沿革

社神即土地神,屬於自然崇拜。《公羊傳·莊公二十五年》記載:“鼓用牲於社。”《左傳·昭公二十九年》說:“共工氏之有子曰勾龍,為后土。”“后土為社”。可知先秦時代社神起源於后土信仰,勾龍為社神,擊鼓用牲祭祀社神。《禮記·郊特牲》講:社,祭土,用甲日,即用日之始。這個日之始在同書《月令》中是定在二月的元日,即二月初一。
漢代有關社祭資料多起來,我們可以對社祭有進一步了解。《白虎通義·社稷》記載:“王者所以有社稷何?為天下求福報功。人非土不立,非谷不食。土地廣博,不可遍敬也。五穀眾多,不可一一而祭也。故封土立社,示有土。尊稷五穀之長,故封稷而祭之也。”可知社為“封土”之壇的祭土施設,祭之以求福報功,就是春祈秋報的一年兩次春秋社祭。漢代從天子到王侯,以至縣鄉里均有社,國家的社制外,中國民間還立私社。《漢書·五行志中》注說,國家規定二十五家為一社。而民或十家五家共為田社,是為私社。社神已被擬人化,《後漢書·方術傳下》講費長房能“驅使社公”。《漢書·陳平傳》記載了陳平視祭分肉的故事:里中社祭,陳平負責割肉,分肉甚均。里父老誇獎他割肉很好。陳平說,假使我能夠負責天下,也如同分肉一樣公平。這個故事使我們了解到社祭要用供肉,祭畢大家分肉吃。因此社祭需要一定的費用方可進行。《漢書.食貨志》說:“社閭嘗新春秋之祠,用錢三百。”大概是指社祭時公里人民的祭社負擔。
漢以後仍實行二月、八月兩個社日的春秋社祭。關於社祭的時間,晉嵇含《社賦序》說,漢在二月卜丙午日,魏在二月擇丁未日,晉朝是一月酉日為社。這是各因其行運,《魏書·禮志一》載魏春秋社則是用戊月。隋唐繼承了北魏這一規定。宋朝規定立春和立秋後的第五個戊日為社,春秋社大約在春分或秋分後五天之內,元明清實行唐宋舊制。就春社而言,基本是在二月舉行。
荊楚歲時記》為我們留下社祭的具體情形。可知春社這一天,周圍鄰居結集起來.舉行儀式祭祀社神,殺牛宰羊獻祭酒。在社樹下搭棚屋,先祭神,然後共同享用祭祀過的酒肉。
社日在唐代盛行,唐詩中有關描寫很多。反映出村閭社祭時,照例置鼓以聚眾。社祭要備酒,祭畢飲社酒。自古相傳,“社祭飲酒治聾”。社祭還有祭肉,祭畢要分食。唐代還責成社首收稅。唐代帝王常在社日賜臣僚羊酒、海味、酒面、粳米以及蒸餅、環餅等,常袞、白居易、高駢等人都在社日上狀,感謝朝廷對自己的額外賞賜。一般來說,春社致祭乃是祈求神明保佑風調雨順。民婦在社日還有停止做針線的“忌針”習俗(張澤成《唐代的節日》,載《文史》第三十七輯,中華書局,1993年)。
宋代的社日習俗同於唐代。梅堯臣《春社》詩集中反映了社祭的情形:“年年迎社雨,淡淡洗林花。樹下賽田鼓,壇邊伺肉鴉。春醪朝共飲,野老暮相嘩。燕子何時至,長皋點翅斜。”值得注意的是宋代土地信仰盛行,洪邁的《夷堅志》中關於土地的傳說相當多。宋代各地設定土地神的祠廟,這種土地祠廟是社公之外另立的,又與社同屬於土地信仰。
明清時代社祭在北方衰落,南方仍然盛行,同時土地廟進一步普及。這同明朝制度有一定關係,朱元璋要求各地城市建城隍廟,鄉村設土地廟,還規定每里一百戶,立壇一所,祀五土、五穀之神。更為引人注目的是,從明代開始。江南地區把二月二日定為土地神誕日。萬曆時李一楫的《月令采奇》、崇禎時的《閩書》都說二月二日是土地神生日。土地神誕還影響到社祭,嘉靖浙江《淳安縣誌》說,鄉間於二月二日祭里社。顧祿《清嘉錄》的記載更為詳細:“(二月)二日,為土地神誕,俗稱土地公公,大小官廨皆有其祠。官府謁祭,吏胥奉香火者,各牲樂以酬。村農亦家戶壺漿以祝神釐,俗稱田公、田婆。”土地信仰與社祭的混合,在嘉靖江蘇《六合縣誌》的記載中更為明顯:“二月遇社日,各坊巷具牲醴祭當境土地神,謂之土地,社祭畢會飲。秋八月遇社日亦然.主社者每社日一易。”就明清各地方志記載來看,大多記載社祭是在社日,祀社神以祈年。社祭時的社會很熱鬧,嘉靖浙江《武康縣誌》說:“春社,清明前數日。各村率一二十人為一社會,屠牲釃酒,焚香張樂,以祀土谷之神.乃如若裝扮師巫、台閣,擊鼓鳴鑼,插刀拽鎖,叫囂豗(huī)突,如顛如狂。”春社的事項,嘉靖安徽《石埭縣誌》記載很詳,除祭社神外,還有浸谷種、祭新墓、治蠶諸俗。

節日習俗

千尋古櫟笑聲中,此日春風屬社公。割肉卜瓦餘風在,更喜暢飲治耳聾。
立春後第五個戊日是春社日。古時以村為單位祭祀社神,祈求豐收。祭社神先立社,在土壇上用石砌屋,無頂,上貼『社稷之神』紅紙,祭祀後,撒肉四周以餉烏鴉。《荊楚歲時記》:『社日,四鄰並結宗會社,宰牲牢,為屋於樹下,先祭神,然後享其胙』。宋梅堯臣有《春社》詩云:『年年迎社雨,淡淡洗林花。樹下賽田鼓,壇邊伺肉鴉。春醪酒共飲,野老暮相嘩。燕子何時至,長皋點翅斜。』
社日節 南方“二月二”仍沿用祭社習俗,如在浙江、福建、廣東、廣西等地區;此外就是形成了既有類似龍抬頭節習俗,又以祭社習俗為主的新“二月二”習俗,如在桂東客家地區。
土地神古稱“社”、“社神”,傳說是管理一方土地之神。由於“地載萬物”、“聚財於地”,人類產生了對土地的崇拜。進入農業社會後,又把對土地的信仰與農作物的豐歉聯繫在一起。我國南方普遍奉祀土地神,又稱“土神”、“福德正神”,客家人稱“土地伯公”,並有了祭社神(即土地神)的社日節。“二月二”社日習俗內容豐富,主要活動是祭祀土地和聚社會飲,借敬神、娛神而娛人。
祭社神先得設壇立廟。君王立的稱“王社”,百姓立的叫“大社”。社壇還得有社主——社神。最早的社主是樹木,如夏代在壇上種松樹,商代種柏樹,周代種栗樹。後來,社主改為石頭、木牌和堆土。如北京中山公園的社稷壇便以五色土為社主,並以東方青土、西方白土、南方紅土、北方黑土、中央黃土,既代表天下土地,又蘊含了陰陽五行。只是為了祈求農業豐稔,增加了主宰五穀的稷神,故稱社稷壇。這就是明清皇帝祭社的“王社”。
百姓立的社,如今多稱土地廟。遍布各地城鄉的土地廟有大有小:城鎮多由居民捐錢建造廟宇;鄉間則在村外頭大樹下,砌個一二米見方的小廟,或用四塊石片,三塊作牆,一塊蓋頂,還有撿塊破缸片作蓋的。如此“委屈”主宰土地、年成和人丁興旺的尊神,卻未聞土地神抱怨和報復的。於是,中國民間塑造的土地神像,多是留著長鬍子的慈祥老者。後來有人覺得讓他孤身獨守小廟未免太寂寞,便按人間社會給添了俗稱土地婆的夫人。不過,在福建、廣東及西南地區,人們在土地廟里立一二塊石頭,上蓋紅布,便是土地神——這是以石頭作為社主的古代遺風?農家還在廳堂正牆供奉了“天地君親師神位”的牆根下,貼一張寫有土地神位的紅紙,擺個香爐,便請來了護家的土地神。
祭社是古代全民的盛大節日。帝王親赴“王社”祭祀祈豐後,還要歡宴群臣。百姓則集體祭祀本村的社神。我們從古代詩文中可了解那時的社日情景:村民湊錢買來豬、羊,然後敲鑼打鼓,抬著豬羊,提著酒壺和各種供品,聚集社神廟前,焚香祭拜,祈求五穀豐登,人丁興旺,村寨安寧。祭畢,按戶分肉,並在廟前野炊,聚餐歡飲,還有擂鼓、對歌、鬥草等娛樂,日暮方歸。宋代詩人張演在《社日》詩中寫道:“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歸。”
南方的“二月二”社日就是傳承了自上古產生的祭土地神的民俗,土地神信仰能滿足南方民眾祈豐年、消災祈福的心理需求,因此在南方奉祀土地神的習俗一直傳承至今。
福德正神寶誥:
志心皈命禮
一方土谷﹐萬姓福神﹐秉忠正烈﹐助國衛民﹐膺承簡命﹐鎮一方而黎庶仰瞻。司職功曹﹐掌傳奏而丹忱上達。義貫九天﹐善惡昭彰而回響;靈通三界﹐功過糾察以分明。鞏固金湯﹐奠安社稷。大忠大孝﹐至顯至靈﹐護國佑民﹐大喜大舍﹐福德正神﹐太上加封﹐土谷尊神﹐玉帝敕奉﹐主壇鎮宮﹐土地明王﹐福德正神,傳誠達悃天尊。
土地寶誥:
志心皈命禮
童顏鶴髮,福壽遐齡,道骨仙風,至仁長者。受三界之敕旨,傳雷霆之命令。居逍遙境界,樂窈窕洞天。頭戴平頂金冠,手執花龍杵杖。身受藍袍映耀日月,足踏瀟履常登祥雲。左邊盼,右邊視,方方擁護。前伏龍,後伏虎,處處降吉。為國為民終有益,祈恩祈福以通靈。興道德而難名難思,為神明而有靈有應。除邪輔正,作一方之主宰,救苦濟民,受人間之香菸。大悲大願,大仁大慈,通天達地,護國佑民,本境當方通靈夫子,里域正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