磯谷廉介

磯谷廉介

磯谷廉介(1886年—1967年)日本兵庫縣人,日本昭和時期的四大中國通之一,陸軍中將香港日治時期第一任總督,南京軍事法庭裁定為戰犯並處以無期徒刑,後轉交東京法庭。1952年釋放。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磯谷廉介
  • 外文名:いそがい れんすけ
  • 國籍:日本
  • 出生地:日本兵庫縣
  • 出生日期:1886年
  • 逝世日期:1967年
  • 職業香港日治時期第一任總督
混跡華南,戰場敗將,香港總督,法庭審判,

混跡華南

兵庫縣出身,舊筱山藩士磯谷次郎的三男。私立庹平國中鳳鳴義私塾,大阪陸軍地方幼年學校,中央幼年學校。1904年畢業於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第16期,跟坂垣征四郎土肥原賢二為同期同學。1915年陸軍大學畢業。1916年任職於參謀本部,1917年被派遣到中國,1920年駐在廣州。1924年升任中佐,步兵第13聯隊大隊長,1928年5月第六師團副、第3師司令部付(青島機關長),同年8月,步兵大佐第7聯隊長。1930年(昭和5年)3月,第1師參謀長就任,教育總監部第2科長,人事局候補課長。1933年晉升為少將,任參謀本部第二部長。自認是日軍中的「支那通」。他的岳父就是日本第一代中國通,對華諜報鼻祖青木宣純。1935年任中國公使館副武官、中國大使館副武官。
磯谷一生都專注於長江以南的政治、軍事,即關注孫中山和其系統的動向。在陸軍中國通中分為北支派和南支派,北支派主要重視以北京為中心的北支、滿洲,而南支派是關注國民黨和中國共產黨的人,主要注意蔣介石的動向。因此兩者存在很大的不同,而且在這對以後日本陸軍制定對華政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在陸軍領導層分為歐洲大陸派、英美派、俄國派、中國派四派,相互之間充滿著矛盾和爭鬥。這也是導致日本對華政策不斷發生變化的原因之一。“稱為中國通的軍人也必須分開來看,不能一概而論。作為軍人,詳細調查、分析中國的國政、國防、軍事力量、民情,報告給上司參謀本部,以備戰爭,具有這樣共同的任務。但對中國的關心的方法、理解的方法卻有很大的不同。” 日本自明治維新以後,隨著富國強兵政策的實施,也開始了其大陸經營。其首要目標就是朝鮮和中國。為此,日本陸軍部早在1870年代就不斷派遣陸軍人員到中國,偵查中國的國情和蒐集中國的情報,1874年出兵台灣後經過日中談判,臨時派遣被中止,開始設定駐清國公使館武官。而磯谷也是在這樣的環境下開始對中國感興趣的,在陸軍士官學校畢業之際,他說:“我學校的成績都可以,總之希望去支那,不想進陸大。”
磯谷廉介
儘管佐佐木到一在其所著的《一個軍人的自傳》中,孫中山自稱大元帥,而廣東人卻稱他為“孫大炮”,但磯谷卻不如此認為。他對孫中山持有全部敬愛之心,視孫中山為老師。1908年由於軍部的命令,磯谷廉介首次在上海訪問孫中山。磯谷按照和岡村寧次的約定,開始走向支那通之路,但他比岡村提前一步在中國接觸到孫中山。和孫中山會見後,對中國更加關心的磯谷在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後,決定在孫中山手下工作。由於磯谷對孫中山懷有敬意,認為孫中山是為中國國民獻身,而蔣介石是為自身和宋家的利益接近英美,共同採取抗日、排滿政策。這造成“磯谷一生都沒有從心裡信賴蔣介石”。“在中國軍閥和有力者中,與自己國民的將來相比,將自己、自已的一族或支持自己的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人多。很多軍人沒有充分理解那樣的風氣。”
1935年11月8日,在國民政府發布幣制改革公告四天后,駐中國大使館武官磯谷發表如下關於幣制改革的武官聲明。作為派出軍部,斷然反對國民政府此次的幣制改革。這是因為幣制改革實際上只能給支那四億民眾帶來毀滅。
對於磯谷武官的強硬聲明,日本陸軍中央部也認為:“白銀國有令必然歸於失敗,白銀國有給中國民眾帶來不幸,特別是依賴英國的援助乃賣國”,非正式地表示贊同。磯谷之所以反對幣制改革,是因為他認為幣制改革是英美兩國打入中日兩國之間的一個鍥子,國民黨政府實施幣制改革可能會得到英美兩國的大力支持,這樣必然會擴大英美對中國的影響力,削弱日本對中國的影響。正是從這個層面上,磯谷反對幣制改革。正如半年後他又承認幣制改革取得很大成效一樣,說明他此時並不是反對幣制改革本身,而是反對在英美的幫助下所進行的改革。說到底,這是反對英美擴大在中國的影響力,避免給日本的侵略活動帶來困難。
1936年磯谷廉介回國之際,表達了他對關東軍的對支政策和蔣介石的看法。他認為:“日本的對支政策沒有看到辛亥革命以來中國新的前進方向、民族自然發展的進步,沿襲對古代支那、軍閥割據時代的支那認識,正面否認蔣介石所代表的統一國家的進展,依舊從事分治工作。”“由於陸軍內部的大部分支那通對支那認識的先入觀念很強,看不到中國正在前進的大勢,最終迫使蔣陷入不得不親蘇容共的困境。”當時,陸軍中的中國通認為蔣沒有統一中國的力量,由於中國是相當廣闊且異質的國家,分治工作自然行得通,至少有必要在北支使其分離成立親日滿政權。這種可能的錯誤的對中國的形勢是陸軍普通的想法。
儘管磯谷警告不要用武力推動對中國的政策,但是,陸軍中央部的大部分人和政府、財界等人的中國政策、中國觀沒有按照磯谷所說的那樣改正。1935年12月,也沒有從關東軍向中央提出的意見書《關於北支問題》的位置上後退一步。1936年中國發生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蔣介石遭到軟禁。對此,磯谷也非常關注,但對蔣介石卻給與嘲笑。這“不是沒有認識到西安事變事態的重要性,即便討厭蔣介石,對蔣介石的性格行動、政治性進行充分研究的磯谷為其祝福掩藏著很深的意義。”
1938年6月磯谷廉介被任命為關東軍參謀長,成為陸軍中具有重要影響力的人物。由於和孫文廖仲愷汪精衛許崇智王克敏以及蔣介石等中國人有很深的交往,磯谷的中國觀在日本軍人當中顯得比較特別。他認為日本不應該侵略中國,即使暫時不得已侵略,也要儘快以和平為要。而副參謀長石原莞爾卻與此相反。石原認為中國終究不能夠統一,而且滿洲也純然不是中國的領土,乃滿族之地。這種認識不僅是石原,也是日本陸軍、政府和財界等多數人的共同認識。

戰場敗將

1936年(昭和11年)3月23日就任軍務局長,全力平息二·二六事件帶來的影響。同年12月晉升為中將。1937年3月,被任命為第十師團長。77事變後出征華北,38年跟中國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指揮的國民革命軍台兒莊會戰,一度受挫。同年6月,接替東條英機成為日本關東軍參謀長。
1939年5月,偽滿洲國軍隊跟蒙古軍隊在諾門坎發生小規模邊境衝突,後演化成為日本關東軍與蘇聯紅軍的正面對決。朱可夫指揮6個旅70,000名蘇聯遠東軍,以機械化部隊擊敗兩個師團約4萬名日本關東軍。18,000名日軍戰死或受傷。日本全國震動,平沼騏一郎內閣請辭。關東軍司令官植田謙吉及參謀長磯谷廉介被撤職,磯谷廉介轉預備役

香港總督

1941年12月7日軍偷襲珍珠港後向英、美宣戰。酒井隆指揮日軍進攻英國殖民地香港。經過18日的戰鬥,香港總督楊慕琦在12月25日向日軍投降。外務大臣東鄉茂德看重他的才能,勸首相東條英機再度起用磯谷廉介,被任命為香港占領地總督,於1942年2月20日正式上任。1944年12月24日,磯谷廉介調任台灣行政司長,香港占領地總督一職改由田中久一接任。磯谷廉介占領香港期間,日軍從香港奪取各樣物資,包括強迫市民換取無保證的日本軍票。又實行日化教育,禁止使用英語,把香港街道及地名改為日本名;推行疏散政策,迫使香港居民遷回內地。到1945年日本投降時,香港的居民人數降至70萬,只及戰前的一半。

法庭審判

1946年,國民政府在南京軍事法庭判以戰爭罪審判磯谷廉介。1947年磯谷廉介被判無期徒刑,1949年從2月開始在被關在巢鴨監獄,1952年8月被假釋,1967年死在日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