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窯遺址

磁窯遺址

磁窯遺址有較多的“白灰面”居室在黃土層切面上顯露,長度多在三米左右,並伴有元底形灰坑。1986年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的省級第二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縣城東北的磁窯河口兩岸,屬於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範疇。石器由石灰石和堅硬的砂石打制或磨製而成。有石刀、石斧、尖狀器、刮削器等。陶器以蘭紋、繩紋(加有堆紋)的黑陶、灰陶為主,有陶刀、罐、鼎、鬲、盆等。並有陶窯遺址發現。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磁窯遺址
  • 地理位置:山西省
  • 氣候類型溫帶季風氣候
  • 景點級別: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山西省陶瓷研究所水既生在瓷窯村北發現了唐代瓷窯遺址,並出土了黑色釉、飾有月白色彩斑的唐代花瓷腰鼓,其體形較河南魯山段瓷窯、禹縣小白峪窯產腰鼓小,胎較薄,斑點有明顯的筆痕。交城唐代瓷窯遺址的發現,使我國唐代瓷窯的分布向北推移了一大步。(見《中國陶瓷史》)中國矽酸鹽學會編)。
1956年夏,在瓷窯河口西岸的坡底村西面,原城關鎮磚瓦生產小組在挖土燒磚時就曾“發現十多件完整的古陶器與瓷器,可惜因為職工們對國家保護文物的重要意義認識不夠,把一些很有歷史價值的文物當成一般墓葬的石(食)缽子,有的就地打碎,有的讓兒童玩耍……”(見《交城小報》1956年8月1日馬錫彬文《這些珍貴文物破壞得真可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