碟狀幼體

碟狀幼體

腔腸動物的浮浪幼蟲附著於物體上,變態發育為螅狀體。螅狀體發育成橫裂體,進行橫裂生殖,產生碟狀體。碟狀幼體發育十餘天后,成為幼水母體。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碟狀幼體
  • 外文名:ephyra larva
  • 前端形態:螅狀體
  • 後端形態:水母體
釋義,白色霞水母碟狀幼體,海月水母碟狀幼體,溫度、鹽度對生長的影響,飢餓、水溫對游泳能力的影響,

釋義

腔腸動物的浮浪幼蟲附著於物體上,變態發育為螅狀體。螅狀體發育成橫裂體,進行橫裂生殖,產生碟狀體。例如海蜇,初生碟狀體半透明,無色,通常具有8對感覺緣瓣和8個感覺棒。感覺緣瓣末端呈爪狀,通常4-6分叉,感覺裂縫較深,但通常不超過腕長的一半。4條主輻管和4條間輻管相間呈輻射狀排列,輻管末端呈叉形,兩角向感覺緣瓣延伸。胃略呈8角形,腔中每間輻部位均有1條胃絲。口方形,具柄,位於傘中央。碟狀幼體發育十餘天后,成為幼水母體。

白色霞水母碟狀幼體

白色霞水母的橫裂首先是感覺觸手的基部膨大,進而感覺觸手膨大處發育出一個小的緣葉雛形。然後分節開始,在托部出現一環淺凹溝並逐漸加深。大約1.5~2d後,觸手開始縮短並進而吸收。同時,含平衡石的感覺棍(rhopalium)出現,緣瓣延伸,托部凹溝加深,口柄進一步發育。一個初生碟狀體在螅狀體的頂部形成,具收縮能力並開始悸動,但仍附在橫裂體上。這種運動變得越來越強而頻繁,最後碟狀體離開螅狀體釋放到水中。相隔一段時間後,螅狀體可繼續形成裂節重複上述過程,釋放下一個碟狀體。新釋放的碟狀幼體呈半透明,無色,緣瓣末端之間的直徑約3mm。絕大多數具8個緣葉(marginal lobe),8個感覺器(sensory organ)和8對末端鈍圓形的緣瓣(lappet),但畸形個體,最多12個,最少6個緣葉,感覺棍數目隨緣葉數目變化。感覺裂縫(rhopalar cleft)“U”字形,大的裂縫深度長於緣葉的二分之一。口柄大,為方型,具有4片口唇,胃部近於圓形,每象限生有胃絲(gastric cirrum)一條。輻射肌(radial swimming muscle)明顯地從胃部伸至緣瓣,上傘部中央生有許多密集的刺細胞叢。

海月水母碟狀幼體

海月水母(Aureliasp.)屬腔腸動物門、缽水母綱、旗口水母目、海月水母屬,為世界性種類水母,廣泛分布於40°S~70°N的沿岸水域。作為常見水母之一,海月水母在世界很多地區,特別是西北歐,黑海,日本及部分北美地區已被廣泛研究。500年前,海月水母並沒有現在如此廣泛分布,也極少出現爆發現象,但目前海月水母已經分布到世界各地,包括日本、美國、澳大利亞、墨西哥等,並從20世紀末開始在很多地區出現了異常的高頻度爆發現象。2005年世界新聞報導,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Dawson及澳大利亞研究人員發現了16種新變種海月水母,並將這些新變種定義為入侵物種。而入侵物種具有排斥當地物種的潛力,會威脅到當地的生態系統。近年來,海月水母在我國也出現頻繁爆發現象,尤其是在煙臺浴場和大連浴場。由於海月水母捕食魚卵及仔魚,破壞漁網,其爆發區內不僅漁業生產活動受到影響,而且漁業資源也相應銳減,可造成嚴重的生態災難。

溫度、鹽度對生長的影響

研究者在試驗條件下採用兩因素交叉分組法初步研究了溫度、鹽度及其互動作用對黃海北部海月水母碟狀幼體生長的影響。結果表明,溫度對海月水母碟狀幼體的影響顯著,溫度10~25℃時,溫度越高,海月水母碟狀幼體的生長速度越快。25℃為碟狀幼體生長的最適溫度。海月水母碟狀幼體生長的適宜鹽度為22~31,在此範圍內,不同鹽度對碟狀幼體生長的影響差異不顯著。25為碟狀幼體生長的最適鹽度。而溫度與鹽度的互動作用對海月水母碟狀幼體生長的影響不顯著。

飢餓、水溫對游泳能力的影響

海月水母碟研究者將剛剛釋放的海月水母碟狀幼體分別置於9℃,12℃和15℃下,每個溫度下放置20隻,並使其保持飢餓。每隔10d測量1次碟狀幼體的拍動速度。結果發現碟狀幼體的最大平均拍動速度為49.3次·min-1。在長達50d的飢餓時間內,飢餓持續時間對碟狀幼體拍動速度的影響極顯著(P0.05)。在飢餓10~20d後,碟狀幼體的拍動速度顯著加快,然而當飢餓時間進一步延長時,拍動速度也隨之下降。因此得出如下結論:狀幼體的最大游泳速度為8.9cm·min-1。碟狀幼體主要食物為藤壺Barnacle幼體、輪蟲Rotifers及水螅水母Rathkea  octopunctata等游泳速度緩慢的浮遊動物。碟狀幼體的拍動速度在飢餓30d後開始顯著下降,因此嚴重飢餓的碟狀幼體可能更容易被天敵捕食,從而造成自然水域中碟狀幼體更高的死亡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