缽水母

缽水母

缽水母綱的1綱,通稱缽水母。本綱水螅型不顯或缺如,多數為大型水母,無緣膜或僅有假緣膜,生殖細胞由內胚層形成。全為單體,完全海產。約有 200種。中國沿海常見種有海蜇、霞水母、海月水母等。除十字水母營附著生活外,都是浮游生活,廣布於各大洋,尤以熱帶海區為多。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缽水母
  • 二名法:Scyphozoa
  • :動物界
  • :刺胞動物門
  • :缽水母綱
  • :根口水母目 、冠水母目
  • :缽水母
  • 分布區域:生活在深海
簡介,主要特徵,缽水母綱,種類介紹,缽水母的消化,神經與感官,生殖和發育,

簡介

缽水母,腔腸動物門的一類大型水母。全海產,屬缽水母綱(Scyphozoa)。約200多種。水螅型不發達,很小,少數種類完全退化;水母型發達,中膠特別厚,無緣膜。
缽水母缽水母

主要特徵

全海產,多為大型的水母。
大部分種類有世代交替現象。
水母型不具緣膜,結構複雜,感覺器官為觸手囊
缽水母
水螅型不發達甚至消失,常常以幼蟲的形式出現。
生殖腺內胚層產生。
內外胚層均有刺細胞

缽水母綱

缽水母綱(學名Scyphozoa)通
稱缽水母。是腔腸動物門刺胞亞門的一個綱。一類不具緣膜的大型水母。
缽水母缽水母
本綱水螅型不顯或缺如,多數為大型水母,無緣膜或僅有假緣膜,生殖細胞由內胚層形成。全為單體,完全海產。約有 200種。中國沿海常見種有海蜇霞水母海月水母等。除十字水母營附著生活外,都是浮游生活,廣布於各大洋,尤以熱帶海區為多。 缽水母綱 boshuimu gang 缽水母綱 海月水母的生活史
缽水母的外形與水螅蟲綱的水母型極相似,其區別是:多數體大,傘徑最大達2米以上;有胃膜和胃絲,體呈四輻對稱;生殖腺多位於生殖下穴的底部;水管系統複雜,輻管4條或4的倍數,常彼此構成網狀。
水母內傘有發達肌纖維,藉此收縮以排出胃腔內的水使水母向上或者向側方運動。刺細胞分布在外傘表面、口腕、緣觸手和胃絲上。
除金黃水母為雌雄同體外,多為雌雄異體。精子和卵子由口排出,體外受精,少數種(如海月水母)在雌體內受精。受精卵經多次卵裂,發育為浮浪幼蟲,幼蟲浮游一段時間以後,附著變態為螅狀幼體或缽口幼體,它能以無性出芽的方式進行生殖,產生另一個新的螅狀幼體,也可以通過橫裂生殖,成為橫裂體,狀似一疊碟子,每一碟體的邊緣有8對緣瓣,以後逐一脫離母體,成為浮游的碟狀幼體,迅速長大為有性的水母體(見圖[海月水母的生活史])。這種世代交替的生活史較為普遍。但有少數種類,如游水母屬,並沒有世代交替,自浮浪幼蟲直接發育為碟狀幼體,無性世代的螅狀幼體和橫裂體完全消失。
本綱中的燈水母、游水母、黑傘水母和棕色水母 4個屬具有發光能力,在受到刺激後分泌出綠色或藍色的發光粘液。
缽水母綱下分5個目:
①十字水母目,約 30種,產於寒溫帶淺水水域,營附著生活,中國常見的有叭水母和高杯水母;
②方水母目,約16種,生活於熱帶、亞熱帶大陸架淺海區,其中燈水母體高達25厘米,能吃比它大的魚。產於印度洋的疝囊水母和束手水母的刺細胞有劇毒,人被刺傷後,幾分鐘內就會死亡;
③冠水母目,約有31種,大多為深水種類,體呈紅色、褐色、黑色或紫色,最大傘寬達38厘米以上。其中游舟水母的垂直分布可達7100米的深度;
④旗口水母目,約有50種。其中北極霞水母是水母類中最大的種類,傘寬達 200厘米以上,體呈紅褐色或黃色;
⑤根口水母目,約80種,其中經濟意義較大。有的種類如口冠海蜇是大型食用水母,體重達150千克。

種類介紹

十字水母(Stauramedusae),上傘面具柄,可附著外物,無水螅型,如淺喇叭水母(Haliclysus steinegeri)。 立方水母(Cubomedusae),傘體立方形,分布熱帶海洋,有的毒性大,人被刺可導致死亡。
缽水母綱缽水母綱
冠水母(Coronata),傘體下部有一環溝,傘緣分數葉,生活在深海。旗口水母(Semaeostomeae),傘體扁平,大型種類。
北部海洋中的北極霞水母(Cyaneaarctica),傘徑可達2米,觸手長30米。
中國黃渤海分布的霞水母(C.nozakii),傘徑一般50厘米,觸手長10餘米,可驅散魚群、破壞網具。
根口水母(Rhizostomeae),為大型食用水母,成體口癒合,口腕上有許多小孔狀的吸口,傘體呈蘑菇狀,明顯分為傘部和腕部,中膠厚且硬,傘緣無觸手。
海蜇(Rhopilema esculentum),在中國沿海均有分布。加工後製成蜇皮和蜇頭,是很有營養的海產品,又可入藥。中國早在1600多年前晉朝就已開始食用。1981年,中國科學家首次報導海蜇的發育變態過程。海蜇有“低音耳”,可預報風暴。

缽水母的消化

缽水母類的胃循環腔比水螅水母複雜,原始的種類由口經垂唇進入中央的胃腔,胃腔向外延伸形成4個胃囊,胃囊之間有隔板(septum),隔板上有小孔,可使胃囊之間互相溝通以幫助液體的循環流動。隔板上有隔板肌,內緣有內胚層起源的胃絲(gastric filaments),共上含有許多刺細胞及腺細胞,可以固定及殺死進入胃腔的食物。例如十字水母類(Stauromedusae)就具有這種胃腔。較進化的缽水母類,例如海月水母,這種胃囊及隔板的結構僅在幼年階段出現,成年階段時形成了發達的胃腔及環流管系統。海月水母的胃環流管包括由口腕方向伸向傘緣的4條分枝的正輻管(perradial canals),由胃囊方向伸向傘緣的4條分枝的間輻管(interradialcanals),及位於正輻管與間輻管之間的8條不分枝的從輻管(adradial canals)。這些放射管在傘緣處均與環管相連。缽水母類均為肉食性動物,以小的甲殼類、浮游生物等為食,實際上也是一類懸浮取食者,它們以觸手過濾水中的微小的浮游生物,經口腕溝靠纖毛作用送入口及胃腔,胃絲上的刺細胞殺死捕獲物,再由胃絲上的腺細胞分泌消化酶消化食物,消化後的營養物靠環流管壁的纖毛擺動以推動營養物由胃腔經從輻管進入環管,再經正輻管、間輻管、胃腔及口將未消化吸收的食物殘渣排出體外。

神經與感官

缽水母類的神經結構也是由外胚層形成的神經網,也具有突觸傳導。原始的種類例如立方水母類(Cubomedusae),也像水螅水母一樣,在傘緣具有兩個神經環。但多數的缽水母類已不存在這種傘緣神經環,而是神經細胞集中,形成4個或8個神經節分布在傘緣的觸手囊中。顯然,其中含有起博點神經元,因為如果切去全部的神經節,水母則失去博動的能力,如果切去部分神經節,甚至只留一個神經節,水母仍能做有節奏的收縮運動。所以神經節中含有起博點神經元,它控制著水母類的肌肉收縮運動。缽水母類傘緣的4個或8個觸手囊也是它的神經感覺中心,它具有感光、重力感受及化學感受的功能。觸手囊是由環管向外延伸形成一個中空的小盲管,其末端具有內胚層分泌的鈣質顆粒,稱平衡石(statolith)。外傘緣在平衡囊上端延伸形成笠(hood),用以保護及遮蓋下面的平衡囊,其兩側有感覺瓣(sensory lappets),其上有感覺細胞及纖毛。當身體傾斜時,端部的結石與感覺纖毛受到刺激而引起運動以調節身體的平衡。另外,在觸手囊上還有外胚層形成的小眼(ocellus),原始的小眼僅是表皮細胞內陷形成的一個小窩,其中分布有色素及感覺細胞,複雜的小眼有網膜狀的感覺細胞及晶體,如立方水母類,對光線表現出正趨性。此外,在觸手囊上、下傘面有一個表皮內陷形成的外,內感覺窩(sensory pit),是其化學感受器。缽水母類的觸手囊具有敏銳的感覺能力,例如它能感受到比聲波還微弱得多的次聲波。有時風平浪靜的海面會見到水母類的聚集或成群遊動,有經驗的漁民及海員會意識到幾小時之後,海面將會有風暴的來臨,這是由於空氣中的氣流及海浪的磨擦所產生的一種人不能查覺的次聲波,而水母類能感受,並提前開始了迎戰風暴的準備。因此人們把某些缽水母類看做是一種有效地預測風暴的指示生物了。仿生學家也利用了它的觸手囊結構,成功的製成了風暴預測器,能提前十幾個小時成功的預報風暴的來臨、方向、級別等。為航海者提供了可貴的資料。

生殖和發育

缽水母類為雌雄異體,生殖腺位於胃襄內,由內胚層產生。原始的種類在隔板兩側共有8個生殖腺。無隔板的種類具有4個,海月水母就有4個馬蹄形的生殖腺體在胃囊的底部,性成熟時常有色澤,易於識別。生殖細胞排到海水中或口腕處受精,受精卵經囊胚期發育成浮浪幼蟲,經過一段自由游泳之後,用其前端固著在物體上發育成水螅型幼蟲,稱為缽口幼蟲(scyphistoma),缽口幼蟲以後由頂端到基部進行橫裂生殖(strobilation),這時稱為橫裂體(strobila),以後橫裂體由頂端開始依次脫離母體形成幼年的水母型體,稱蝶狀幼體(ephyra),橫裂體可以生活一到數年,全部橫裂體脫落之後,它又可以重新形成缽口幼蟲,所以橫裂體是無性生殖階段。蝶狀幼體很小,邊緣有很深的缺刻。它經過大量的取食後發育成水母型成體。遠洋漂浮的缽水母類沒有固著生活的階段,它們或是直接發育,例如游水母(Pelagia),棕色水母(Atolla),或是幼蟲保持在親本的胃腔內或其他部位,例如霞水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