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龍水庫

石龍水庫

石龍水庫(原叫石龍過江水庫)是一座中型水庫,位於湖北省京山市,始建於建國初期,名譽指揮長是李先念,指揮長是張體學。石龍水庫乃“石龍”藏臥之地,石龍鎮之名源於此。水庫壩頂石碑上刻有 “日月新天 降石龍填山谷災害永滅 修水庫灌農田豐收萬年”相傳是修建水庫之時挖出一塊龍型巨石,酷似”石龍過江“之勢,設計師有感而提。石龍過江水庫由此而來。

基本介紹

歷史沿革,水庫概況,水庫功能,文化遺產,地圖信息,

歷史沿革

石龍水庫(石龍過江水庫)建成後由湖北省水利廳管轄,後由荊州專區(後改為荊州地區)管轄。
荊州地區撤消(荊州和沙市合併組建荊沙市)後改由京山管轄。
石龍水庫經歷了省直、地直、縣直管轄的三個過程。

水庫概況

1953年冬開始修建蓄水量 7497萬立方米的京山石龍過江水庫,1954年竣工蓄水,是湖北省水利廳正式批准興建的第一座中型水庫,命名為“石龍過江水庫”,後改為石龍水庫。水庫攔截司馬河,匯集汊河、潼泉寺河、蘭家河於一處,總庫容7497萬立方米,灌溉京山市、天門市、屈家嶺區10。86萬畝農田。歷史上的司馬河流域,大雨大災,小雨小災,無雨旱災,水旱災害頻繁,長期得不到治理,有“石龍過江、造出汪洋”之患。
石龍水庫庫區風景優美,水質清澈達到國家二級飲用水標準,山中多溶洞、水中多島嶼,棲息著200多種野生動物,其中有穿山甲﹑果子狸﹑箭貓﹑麋鹿 ﹑白鷺等10多種國家級和省級重點保護動物,堪稱江漢平原的野生動物園。周圍是海拔400米左右的青山環繞,壩堤500餘米長,70多米高,壩頂寬8米左右,大壩地處峽口,兩山對峙,是築壩截河、攔洪蓄水的最佳地形。
行走在大壩上,可觀有名的“石龍”奇觀。大壩西岸,只見峰頂觀和牛臥山連在一起,酷似一條巨龍,人稱“石龍”,這便是石龍的來歷。石龍的龍頭對著大壩東面的磨石山,有飛躍過江之勢,蔚為壯觀,象徵著石龍鎮的騰飛。

水庫功能

石龍水庫庫區廟山山頂有古時寺廟遺址,與太子山國家森林公園屈家嶺文化遺址緊密相連。 庫區建有小型水利發電站一座,配套灌溉乾渠,養殖場,自來水廠等完善的設施。水庫具有防洪、發電、灌溉、養殖、林果、供水等綜合效益。水庫交通便利,東距武漢180公里、京山40公里、西距三國古城荊州﹑當陽120公里,宜昌三峽240公里,北至襄陽﹑樊城230公里。
2008年供水管網工程從石龍水庫引水至永隆集鎮,主管道全長37公里,沿途建有3個供水站,覆蓋本市的石龍、永隆兩個鄉鎮及周邊國營太子山林場、屈家嶺管理區、天門市的部分鄉鎮,受益人口達20萬多人。總投資2200餘萬元,2007年3月動工,歷時一年半時間建成通水,解決了周邊鄉鎮解決歷史以來飲用疫水(血吸蟲病疫區)問題。

文化遺產

1954年修建石龍水庫乾渠發現了鄂中的文化遺產瑰寶-屈家嶺文化遺址,1955年及1957年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石龍過江水庫指揮部文物工作隊兩次發掘,出土了大量用於生產和生活的石器和陶器.石器有斧、鑿、鏟、鏃等,造型美觀、磨製精細;陶器有杯、碗、鼎、鍋、紡綸等,還有陶製環、球、雞、狗等裝飾器。大量的蛋殼陶器、彩繪陶器和彩繪紡綸,說明新石器時代江漢平原地區已具有較高水平的燒陶技術和紡織手工業,距今4000多年歷史。因其具有鮮明的江漢平原的特點,有別於我國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因此將這種文化定名為“屈家嶺文化”。中國科學院為此出了專著《京山屈家嶺》。1988年,國務院將屈家嶺遺址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屈家嶺遺址的發現,說明長江流域同黃河流域一樣,是中華民族的搖籃。遺址上豎立的高大的保護標誌更顯示出它的重要地位,石龍水庫正是新石器時代遺址,文化的瑰寶。

地圖信息

地址:荊門市京山市石龍鎮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