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碌鎮

石碌鎮

石碌鎮地處昌江黎族自治縣東部,昌江黎族自治縣政府駐地,是全縣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其境東北、東部分別鄰白沙黎族自治縣榮邦鄉邦溪鎮七坊鎮金波鄉,南連七叉鎮,西接叉河鎮十月田鎮,北靠儋州市海頭鎮。石碌鎮地處海南西部工業走廊,區位優勢十分明顯。海島西環鐵路(粵海鐵路)、S110(高速公路)、G225(海榆西線)自北向南並行穿境而過。石碌和太坡已被規劃為昌江工業開發區的兩大組團。全鎮耕地面積7.12萬畝,其中水旱田1.1萬畝,坡園地6.02萬畝,林地9.32萬畝,其中商品林有3.3萬畝,森林覆蓋率67%。

基本介紹

基本概況,鎮情簡介,交通優勢,區劃人口,建制沿革,領導分工,經濟發展,城鎮道路及綠化建設,法制建設,黨建工作,教育衛生,

基本概況

鎮情簡介

昌江黎族自治縣政府所在地石碌鎮,是全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改革開放後,勤勞的昌江人民打破舊桎梏,開拓新領域,踏準改革的每一個節奏,艱苦創業,自強不息地建設改造,基礎設施日臻完善。石碌城區市政建設日下劃和工新月異,高樓林立,街道平坦寬大,夜晚燈火輝煌,各項社會事業蓬勃發展。從改革開放前一個不足4平方公里的落後小鎮,變成目前面積19.06平方公里,城區常住人口發展到10萬多人後成規模的縣城。
石碌鎮是2002年4月由原太坡和石碌兩鎮合併而成,區域面積216平方公里,下轄11個村委會,5個社區居委會,其中4個為城鎮社區居委會,1個為農村居委會。全鎮有33個自然村,總人口12.5萬人,其中農村總人口21560人。鎮內設有4個基層派出所,1個石碌鎮學校(含10所完小)和1家鎮級衛生院,基層黨組織設有26個黨支部(其中農村支部14個,機關、企業黨支部12個),黨員人數853名。目前全鎮財政供養的機關幹部職工(含4個社區居委會)共有76名,其中公務員43名,事業編幹部(包括七所八站幹部)21名,職工12名。
全鎮企業有採礦、水泥、鋼鐵、發電、鉛鋅、建材、陶瓷、造船、化肥、食品等行業,工礦企業15家(礦場資源現在已經枯竭),鎮辦企業31家,農業主產水稻,種植芒果、蔬菜。
昌化江北支流自東向西穿城而過,鎮東有石碌水庫,鎮南七查嶺為最高峰(海拔874m)。境內有風流山瀑布,清乾隆年間建的禁采碑,死難礦工紀念碑。

交通優勢

石碌鎮作為城關鎮,交通十分便利,區位優勢顯著。高速公路和海榆西線、粵海鐵路橫貫鎮境,地處海南西部工業走廊,石碌和太坡被規劃為昌江工業開發區的兩大組團。石碌鎮南邊有貨運火車站石碌站,北面有粵海鐵路昌江站,鐵路主要運送鐵礦石等。鎮上有直達海南西環快速鐵路棋子灣站的公車,出行十分便利。

區劃人口

政區沿革清末為昌化縣大村峒。民國3年(1914年)歸屬昌江縣。民國24年(1935年)劃歸白沙縣第四區。1952年劃歸東方縣(時稱小縣)第二區。1958年7月東方縣撤區並鄉,10月設立石碌人民公社。下轄3個區、4個農場。1958年12月,昌感、東方、白沙3個縣合併為東方縣(時稱大縣),劃歸東方縣。1959年析置石碌、邦溪2個公社。8月又析石碌、叉河、七叉3個公社。同時公社和農場分離。石碌人民公社,下轄6個生產大隊。1961年5月復置昌江縣,1964年7月縣政府駐地遷至石碌改稱石碌鎮。1983年社改區,石碌鎮名稱沿襲。下轄1個居委會、3個管理區。2002年7月鄉鎮撤併時太坡鎮併入。同年7月,原十月田鎮的山竹溝村委會劃歸石碌鎮管轄。全鎮轄1個社區、4個居委會、11村委會、1個菜場。
轄區內有石碌社區和人民南路、東風路、第一社區、第二社區、城北社區、礦山社區、河北社區、礦建社區等9個社區居委會與保梅、雞心、牙營、水頭、孔車、片石、尖嶺、保突、香嶺、山竹溝、水富11個村委會,下設6個居民小組,33個自然村,113個村民小組。
2011年末,轄區總人口96964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70068人,另有流動人口30000人。總人口中,女性47482人,占49%;人口出生率6.0%),人口死亡率2.9%。,人口自然增長率3.1%。轄區東西最大距離16.5公里,南北最大距離17.3公里,總面積284.1平方公里。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341人。
另外,2008年10月,海南農墾進行機構體制改革重組,紅田農場撤併入紅林農場。場部駐石碌鎮,其前稱為叉河農場,1981年因場部駐地位於原農墾師部紅林連部,故而得名。2014年,紅林農場正式移交昌江黎族自治縣人民政府管理。2011年末,轄區(包括紅田)總人口15000多人。

建制沿革

“石碌”一詞的起源可追溯至1782年,當時人們在此處大山地表發現銅礦,呈孔雀石色,故名“石綠嶺”,後稱“石碌嶺”。另外,石碌鎮這個鎮名的來歷還有一個有趣的說法:在很多年前的時候,該鎮居民說,該鎮生產總值低、人口少、教育經費低、交通不便、旅遊景點少、氣溫高、又是貧困鎮,到石碌鎮必將是死路一條。所以“石碌”與“死路”諧音,並流傳至今。
1953年屬東方縣二區,後改公社,1964年建石碌鎮,位於縣境東部,面積188平方公里,人口6.4萬;石碌至三亞鐵路起點;轄水頭、保梅、牙營、雞心4個村委會;2002年,大坡鎮、石碌鎮、十月田鎮的山竹溝行政村合併設立石碌鎮。
代碼:469031100:~001石碌社區 ~200水頭村 ~201牙營村 ~202雞心村 ~203保梅村 ~204孔車村 ~205保突村 ~206片石村 ~207尖嶺村 ~208香嶺村 ~209山竹溝村 ~210水富村 ~450東風路居委會 ~451人民北路第一居委會 ~452人民北路第二居委會 ~453人民南路居委會
附:大坡鎮位於昌江黎族自治縣中北部,距縣城6千米。1961年建大坡公社,1981年更名太坡公社,1983年設區,1987年建鎮。1997年,面積97平方千米,人口1.1萬,轄保突、片石、尖嶺、孔車、香嶺5個村委會。

領導分工

周載恩:黨委書記、人大主席,主持黨委和人大主席團全面工作;
符 明:黨委副書記、鎮長,主持政府全面工作;
符盈波: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協助書記負責黨委日常工作,分管政工、紀委、黨政辦、工會、共青團、婦聯工作,駐點香嶺村委會;
鐘德啟:黨委委員,分管農業、統計工作,駐點片石村委會;
黃永升:黨委委員、副鎮長,協助鎮長負責政府日常工作,分管財貿、政法、企業工作,駐點水富村委會;
龐 盛:黨委委員、人武部長,負責人民武裝、統戰工作,駐點保突村委會;
李 武:黨委委員,負責黨委、宣傳工作,駐點水頭村委會;
曹穎娟:黨委委員,負責黨委組織工作,駐點山竹溝村委會;
陳幫雄:人大副主席,協助主席負責鎮人大主席團日常工作,分管社會保障和勞務輸出工作,駐點牙營村委會;
鐘秉壯:副鎮長,分管文教、衛生、計生、聯繫社區工作,駐點孔車村委會;
王秋云:副鎮長,分管國土與城鄉規劃、安全生產工作,駐點保梅村委會;
劉亞斤:副主任科員,分管民政、扶貧、殘聯工作,駐點雞心村委會;
符策騫:紀委副書記,協助紀委書記負責紀委日常工作,駐點尖嶺村委會。

經濟發展

近年來,石碌鎮緊密圍繞發展這個第一要務,確定了“立足石碌的區位優勢和資源優勢,以服務城市,富裕農民為目標,做好“一城二區三張牌”文章,推進“六鎮”工程,構建和諧石碌”的發展思路。“一城“即樹立經營城市的理念,做大做強石碌城;“二區”即加大招商引資力度,開發石碌、太坡兩大組團區;“三張牌”即打好工業牌、綠色牌和城郊牌,大力發展工業經濟、綠色經濟和城郊經濟;“六鎮”工程即實施“工業富鎮、農業穩鎮、商貿活鎮、鄉企立鎮、房產興鎮、旅遊旺鎮”工程。
石碌鎮
2013-2014年來,石碌鎮積極實施“工業興鎮”戰略,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吸引民營和外企落戶石碌和太坡組團,配重鐵礦砂廠、天涯華盛水泥廠、方海木業切片廠、韓國泰林果蔬保鮮加工廠和宏昌生態環保建材廠等一批項目先後建成投產,工業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其對財政的貢獻率已達到65%以上。全鎮以調整最佳化產業結構為切入點,積極做好“三農”工作。在穩抓糧食生產的基礎上,努力增強做大甘蔗、橡膠、漿紙林和有機瓜菜種植、淡水和畜牲養殖、運輸服務等七大產業,切實打好綠色牌和城郊經濟,促進農業增產,農民增收。
2008年全鎮種植甘蔗3.66萬畝,橡膠面積3.22萬畝,漿紙林8320畝,淡水養魚水面1300畝,養豬25600多頭,養牛12830頭,養羊1500多隻。2008年,全鎮經濟總收入達4938萬元,同比增長6%;地方(鎮級)財政收入810萬元,同比增長7%,農民人均純收入達1762元,同比增長6%。
全鎮農業有耕地面積5575.8公頃,人均0.23公頃,林地5600.7公頃。以種植水稻、玉米、芒果、龍眼、香蕉、蔬菜和橡膠、甘蔗為主。2011年,糧食作物總產量0.61萬噸,其中水稻0.49萬噸,玉米0.031萬噸;熱帶經濟作物種植面積5066.7公頃,其中橡膠1466.7公頃,開割橡膠面積100公頃,產量124噸,甘蔗種植面積2133.3公頃,總產量12萬噸;水果類總產量2.5萬噸,其中芒果0.45萬噸,龍眼0.02萬噸,香蕉1.82萬噸;蔬菜總產量1.7萬噸;畜牧業以豬、牛、羊、家禽為主。2011年生豬伺養量4.1萬頭,年末存欄2.01萬頭;牛伺養量0.65萬頭,年末存欄量0.4萬頭;羊伺養量0.39萬隻,年末存欄量0.12萬隻;家禽年伺養量26萬隻。2011年農業總產值1.058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為20%。有專業合作社2家。農民人均純收入3837元。
工業以採礦、水泥、機械加工為主。其中年產值億元以上的大型工業企業有海南鋼鐵公司、華盛水泥廠、華潤水泥廠、海南礦業股份有限公司等4家。鐵礦石主要銷往內地和東南亞及日本。耐磨橡膠襯板等系列產品,銷往全國26個省市區。“海島牌”、“天涯牌”7JC泥專供國家重點工程。
社會保障2011年末,城鎮低保戶2025戶,參保人數7695人,每月支出低保金176.98萬元,月人均230元。農村低保戶294戶1112人,每月支出低保金15.56萬元,月人均140元。五保戶80戶,每月支出五保金4.2萬元。優撫戶46戶,每月優撫金1.06萬元,醫療救助130人次,救助金65萬元。有敬老院2所,救助站1處。2011年參加農村居民社會養老保險7169人,參保金額73.6萬兀,參保率86%;參加城鎮社會養老保險4200人,參保率98%。
商業貿易2011年末,有集貿市場4個,年成交額1.6億元。有商業網點5353個,從業人員9800人,2011年社會商品零售總額為6.24億元;外貿進出口總額11000萬美元。

城鎮道路及綠化建設

石碌鎮先後創建和完善香嶺、基隆、山竹溝、水富、牙營、保梅、雞心、雞實等8個文明生態村,其中牙營、山竹溝、山竹溝、香嶺、保梅已成為全縣乃至全省文明生態村建設示範村。山竹溝村被評為全國創建文明村鎮工作先進村鎮,被授予全國“美德在農家”活動示範點;牙營村被省婦聯評為“平安家庭”創建活動示範村。
石碌城區主要幹線(.街道)有人民北路、眞江大道、東風路、鐵城路、建設西路,環城東路及4二橫路,環城西路及一、二橫路,街巷共43條,城區內有跨河大橋2座。縣城“一軸兩翼、南連北擴”的城區主要道路網骨架已形成。2011年末,城區道路總長度25.4公里,人均擁有道路長度2.72公里;道路鋪裝面積84萬平方米,城市橋樑10座,總長度478.1米,其中,跨河大橋2座,總長334米。
2011年末,城區開通公交汽車線路5條,運營總里程23公里,公交運營車輛28輛,萬人擁有量為3.7輛,年客運量453.6萬人次;計程車35輛,萬人擁有量3.8輛,年客運量50.40萬人。
縣委、縣政府及海南鐵礦高度重視園林綠化工作,海南鐵礦職工生活區道路綠化工作成績顯著,曾被譽為“園林式新型礦區”,自1983年起,海南鐵礦連續6年被評為全國冶金系統綠化先進單位。全縣城從1997年起,以單位庭院綠化為點,本著見縫插綠的原則,縣城推牆透綠、拆危辟綠強力擴充綠地,對沿路拆遷出的邊角地實施綠化。重點實施了道路、街巷綠化建設,在不斷拉大城市框架的同時,城區道路延伸和改造擴建到哪裡,綠化工作就跟隨做到哪裡。以大型公共綠地為主,以城區主次幹道為輔,石碌城區逐步形成以城市街邊綠化為主體、街道綠化為紐帶、街區、單位綠地和居住小區綠地為補充,文化公園、市民廣場為點綴的城市綠化系統。
2011年末,城區公園、廣場個數3個,公園面積12672公頃,人均公園綠地面積6.89平方米;城區綠化面積91350公頃,其中公共綠化35100公頃,綠化覆蓋率41.41%,人均綠地58.3平方米。2010年度榮獲海南省“省級園林城市”稱號。

法制建設

石碌鎮積極開展“平安石碌”創建活動,多次被評為省、縣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單位和創無毒社區先進單位。山竹溝、水頭、牙營等村委會分別被評為海南省村民自治示範村、民主法治示範村。石碌鎮被評為“全省‘四五’普法先進單位”。

黨建工作

全鎮以“三級聯創”為載體,切實加強基層組織建設。自2003以來,共爭取和投入黨建經費120多萬元,狠抓了黨建陣地建設。實現了11個村黨支部都有活動室、電教設備、桌椅、學習書籍的“四有”目標。
全鎮基層黨建工作不斷加強,香嶺、山竹溝等村黨支部多次被評為省、縣先進基層黨組織。通過紮實開展先進性教育活動,逐步建立健全了保持黨員先進性的長效機制。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基層黨組織和黨員充分發揮了戰鬥堡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

教育衛生

2002年以來,在縣委、縣政府和省聯手扶貧單位的大力支持下,累計調入600多萬元,新建和改造校舍,美化校園,改善教學環境。“普九”工作不斷得到鞏固和發展,適齡少年和兒童入學率達到98.8%以上,鞏固率都達到100%。計畫生育管理工作跨入了全縣先進一類行列。鎮內有昌江礦區中學等高中,有昌江礦區學校等國中。其中昌江礦區中學是縣重點中學,亦為海南省知名中學,歷年來有學生被廈門大學、南開大學、中山大學、北京理工大學等國內知名的“211”“985”工程大學錄取。
教育2011年末,有幼稚園12所,在園幼兒1200人;國小20所,在校生4806人,國小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國中9所,在校生7801人,高中2所,在校生6326人。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100%。
醫療衛生2011年末,有各級醫療衛生機構12個,個體門診24個,共有床位694張。專業衛生人員791人,其中執業醫師135人,執業助理醫師163人,註冊護士493人。2011年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保率96.8%。農村安全飲水普及率100%,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90%。
體育2011年末,有體育活動中心1處,學校體育場38個。村級籃球場11個,85%的村安裝了健身器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