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洞門村委

石洞門村委會,屬於半山區。距離村委會0.00公里,距離鎮8.00公里, 國土面積27.66平方公里,海拔1630.00米,年平均氣溫14.00℃,年降水量1350.00毫米,適宜種植水稻、玉米、小麥等農作物。

基本介紹

村情概況,自然資源,基礎設施,農村經濟,特色產業,人口衛生,文化教育,村務公開,基層組織,發展重點,

村情概況

石洞門村委會,屬於半山區。距離村委會0.00公里,距離鎮8.00公里, 國土面積27.66平方公里,海拔1630.00米,年平均氣溫14.00℃,年降水量1350.00毫米,適宜種植水稻、玉米、小麥等農作物。有耕地6244.00畝,其中人均耕地22.70畝;有林地14148.50畝。全村轄15個村民小組,有農戶837戶,有鄉村人口4078人,其中農業人口3595人,勞動力1959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1684人。2013年全村經濟總收入2955.3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774.00元。 農民收入主要以種養殖為主。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6244.00畝(其中:田1348.00畝,地4896.00畝),人均耕地22.70畝,主要種植水稻、玉米、小麥等作物;擁有林地14148.50畝,其中經濟林果地763.5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19畝,主要種植柿子、沙梨等經濟林果; 其他面積8016.00畝。

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2013年底,全村有735戶通自來水,有102戶飲用井水, 有837戶通電,有248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837戶 ,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760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701戶。 該進村道路為屬於柏油、水泥路面 ;距離最近的車站(碼頭)8.00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8.00公里。  全村有效灌溉面積為0.00畝,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0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00畝。 該村到2013年底,有81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733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基礎設施是指為社會生產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務的物質工程設施,是用於保證國家或地區社會經濟活動正常進行的公共服務系統。它是社會賴以生存發展的一般物質條件。“基礎設施”不僅包括公路鐵路機場通訊煤氣公共設施,即俗稱的基礎建設(physicalinfrastructure),而且包括教育科技醫療衛生體育文化等社會事業即“社會性基礎設施”(social infrastructure)。

農村經濟

該村2013年農村經濟總收入2955.30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1620.00萬元,畜牧業收入1130.00萬元(其中,年內出欄肉豬5670頭,肉牛28頭,肉羊255頭); 林業收入30.00萬元, 第二、三產業收入21.00萬元, 工資性收入129.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774.00元,農民收入以種養殖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129.00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156人 ,在省內務工0人,到省外務工156人。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養殖,主要銷售往省內。2013年 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310.00萬元, 該村目前正在發展三七、辣椒、蔬菜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種養殖產業。
特色產業的本質是“我”最擅長的經濟,是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因此是有市場競爭力的產業。特色產業的形成固然離不開政府扶持,但更重要的是市場內生。政府的作用是營造環境,誘致市場主體創業。市場主體追求利潤,必然根據本地要素稟賦實際選擇適宜的產業,從而形成特色產業。從過去的經驗教訓看,還要處理好“取”與“予”的關係。在“特色”剛剛顯露時就急著“增收”,只會扼殺“特色”。
特色產業的理想狀態無疑是“產業集群”。集群本身是一種特色。聚集主要有兩種模式:一是縱向型。圍繞成長起來的特色產業,眾多上游、中間、下游企業聚集起來,形成一個個完整的生產鏈;二是橫向型,即同類或相似企業、產品聚集,形成專業生產、銷售中心。聚集降低了企業生產成本,減少了市場的信息不對稱,形成經濟成長極,提升了經濟競爭力;不僅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而且增強市場機制,激發人們的創業意識,最終促進產業經濟全面發展。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837戶,共鄉村人口4078人,其中男性2202人,女性1876人。其中農業人口3595人,勞動力1959人。  到2013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1905;參加農村合作醫療3915人,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 距離村委會衛生所0.00公里,距離鎮衛生院0.00公里。 人畜混居的農戶0戶。

文化教育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石洞門國小,中學生就讀到平壩中學。該村距離國小校3.00公里,距離中學9.00公里。目前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中,小學生106人,中學生34人。
文化是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特指社會意識形態。在階級社會中,文化是階級鬥爭的武器。一定文化(當作觀念形態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反映,又給予偉大影響和作用於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從洪秀全的金田起義、康梁的維新變法、何子淵的教育革新,再到孫中山的民主革命無一不是推動社會向前發展的動力。  
廣義的文化,著眼於人類與一般動物,人類社會與自然界的本質區別,著眼於人類卓立於自然的獨特的生存方式,其涵蓋面非常廣泛,所以又被稱為大文化。  
文化是一種生命現象。文化本不屬人類所獨有,我們更應該以更開放和更寬容的態度解讀文化。文化是生命衍生的具有人文意味或生命意味的現象,是與生俱來的。許多生命的言語或行為都有著先天的文化屬性,我們也許以示高貴而從來只願稱其為本能。——李二和《舟船的起源》[1]
狹義
指意識形態所創造的精神財富,包括宗教信仰風俗習慣道德情操、學術思想、文學藝術、科學技術、各種制度等。  
狹義的文化,排除人類社會歷史生活中關於物質創造活動及其結果的部分,專注於精神創造活動及其結果,主要是心態文化,又稱小文化。  
1871年,英國文化學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書中提出了狹義文化的早期經典學說,即文化是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和任何人作為一名社會成員而獲得的能力和習慣在內的複雜整體。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13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870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6244.00畝,其中土地流轉面積150.00畝。是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其中,一事一議籌資額 0.00 元(人均 元),一事一議籌勞0個(勞均0個)。年末集體總收入4.00萬元,有固定資產13.20萬元,年末集體有收益0.00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是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貼上公告、黑板報、會議等方式公開。
早在1985年,江蘇山東、河南等省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搞得較好的個別農村就採用召開會議、張榜公布、印發手冊等形式,公布村集體財務收入、宅基地劃分和計畫生育指標分配等情況。1988年村民委員會組織法在全國試行後,福建山西等24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地方法規規定村民委員會在辦理本村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的經費要按時公開,山西、陝西四川西藏、江蘇等省、自治區還強調:村民委員會的財務實行公開。1990年12月,中共中央批轉《全國村級組織建設工作座談會紀要》的通知,要求各地"增加村務公開的程式,接受村民對村民委員會工作的監督。"1994年10月,中共中央下發了《關於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的通知》,要求各地廣泛開展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活動,提出要抓好"村務公開"制度建設,"凡是涉及全村民眾利益的事情,特別是財務開支、宅基地審批、當年獲準生育的婦女名單及各種罰款的處理等,都必須定期向村民張榜公布,接受村民監督。"1997年4月,中紀委在天津市寶坻縣召開七省、直轄市村務公開工作座談會,推廣寶坻經驗。1997年8月,民政部下發了《關於進一步建立健全村務公開制度,深化農村村民自治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民政部門提高認識,加大對村務公開工作的指導力度。

基層組織

該村設黨小組0個,黨員總數93人,黨員中男黨員73人,女黨員20人。 團員103人。
農村基層組織的組成
農村基層組織,包括設在鎮(辦事處)和村一級的各種組織,主要是指村級組織。包括基層政權、基層黨組織和其它組織三個方面,主要有村黨組織、村民委員會、村團支部、村婦代會、村民兵連及“兩新”組織(“新的經濟組織”和“新的社會組織“)。由此可知,農村基層組織涵蓋了黨在農村的全部工作。
農村基層組織的領導核心是基層黨組織
推進農村改革發展,關鍵在黨。十七屆四中全會指出:“黨的基層組織是黨全部工作和戰鬥力的基礎,是落實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各項工作任務的戰鬥堡壘。”農村基層黨組織是黨在農村工作的基礎,是貫徹落實黨的方針政策、推進農村改革發展的戰鬥堡壘,是領導農民民眾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核心力量。農村基層黨組織的領導核心地位決定了其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農村基層黨組織是黨的組織基礎
中國共產黨是有組織的統一整體,它是由黨的中央、地方和基層組織按照民主集中制組織起來的統一整體。其中,黨的中央組織是黨的首腦和核心,黨的地方組織是連線中央和基層的中間環節,而黨的基層組織是黨的組織體系的基礎。農村基層組織更是這基礎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到2008年底,中國共產黨黨員總數為7593.1萬名,現有基層組織371.8萬個,而全國34324個鄉鎮中,34321個鄉鎮建立了黨組織。60.6萬個建制村中,60.5萬個建制村建立了黨組織,占具備建立黨組織條件建制村總數的99.98%。正是這些農村基層組織,成為黨組織發展壯大從而服務於廣大農民的堅實的基礎。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存在主要問題和困難:1.農業產業化、規模化經營體系尚未建立,農業結構調整幅度不大; 2.農村基礎設施薄弱,人居環境還有待改善; 3.生產渠道單一,經濟來源於農業,農民增收渠道單一; 4.信息閉塞,與市場連結不上,生產的產品難以很好地銷售; 5.交通條件差,不僅影響了民眾的出行,而且看病也相對很難;。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發展思路及發展產業:1.改變以糧食種植為主的傳統農業發展思路,不斷調整農業產業結構,轉糧食種植為經濟作物種植,加大烤菸種植投入力度,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農業產業化水平,發揮產業化經營在新農村建設中的推動作用; 2.加強教育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民眾的文明程度; 3.增加剩餘勞動力的輸出,增加非農產業收入; 4.不斷改善人居環境,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及時解決人畜飲水困難問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