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島鎮

石島鎮

明天啟年間(公元1627年),於碼頭村(今屬人和鎮)建立小鎮,名為沙島。清順治年間(公元1644年)遷至石島今址。因背山臨海,遍地皆山石,故名石島。清末,屬榮成縣雲光都。 民國初期,屬第六區。1930年,屬第七區。1945年9月,屬石島特區石島區。1946年11月,屬石島市石島區。1954年4月,屬石島縣石島區。是年7月,屬石島縣石島鎮。1956年3月,劃屬榮成縣石島區。1958年9月,屬石島鎮人民公社。1982年2月,設立石島鎮。1998年12月,石島鎮與石島灣開發區合署辦公。2000年6月,石島鎮與斥山鎮合併為石島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石島鎮
  • 行政區類別:縣級鎮
  • 下轄地區:轄50個行政村
  • 地理位置:黃海之濱、榮成市南部
  • 面積:93平方公里
  • 人口:100568人
地理位置,區域所轄,歷史沿革,經濟狀況,所轄村,強鎮由來,大事記,經濟發展,第一產業,漁業,第二產業,知名企業,第三產業,特色產業,社會進步,文教科技,人民生活,組織建設,人物簡介,郭丕甲,王承然,張乾卿,姜忠奎,許維,宋義春,王宗典,王本賢,周建華,張懷忠,原所福,陳玉華,其他,

地理位置

石島鎮位於黃海之濱、榮成市南部,距榮成市政府40公里,東與寧津鎮、東山鎮相接,西與人和鎮交界,北與王連鎮接壤,與日本、韓國隔海相望。距威海機場40公里,距煙臺機場150公里。
自然狀況 石島鎮地處山區丘陵地帶,東、中部峰嶺林立,怪石嶙峋,主峰土步山,海拔411.9米, 東南沿海和西部有少量海積平原,北部、東北部為準平原,地勢較平緩。東西最大距離12.5公里,南北最大距離11.25公里,全鎮總面積9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1835公傾。主要河流有王門河、車腳河和斥山河,境內流長10公里,流域面積5平方公里。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地瓜和大豆、高梁、穀子等。經濟作物主要有花生以及蘋果、梨、板栗、核桃等。
石島周邊衛星地圖石島周邊衛星地圖

區域所轄

全鎮轄50個行政村,總人口為100568人,其中非農人口28260人,農業人口72308人。2000年人口自然增長率為-1.31‰。有蒙、滿、土、朝鮮等少數民族,人口總數為69人, 占人口總數的0.07%。有王、、劉、孫、李、宋、於、曲、姜、徐、周、車、畢、趙等100多個姓氏,其中姓最多。

歷史沿革

歷史悠久,享譽海內:石島自春秋戰國時期就有人居住,隋唐時期就成為東部沿海的重要商埠;明末清初,更是商賈雲集。早在大宋年間(1279年),有幾戶王姓漁民發現今人和鎮碼頭村附近海域漁業資源豐富,即於此設港口村鎮,負責商船停泊與貿易等事宜。碼頭村由此而得名。隨著歲月之推移,水位逐年下降,灘地逐年擴大,港灣條件越來越差。於明末清初,北來的南方商船發現土步山下的一塊退灘地(明末有幾戶王姓居民在此居住,當時稱沙島),港寬水深,天然避風,加之風景秀麗,內地特產豐富,便一起經常停靠落腳,經營生意。1644年,碼頭村港口遷至沙島,隨之帶來了商業的發展,逐步形成了小鎮。由於此地背山面海,遍地皆石,故更名為石島。至今,歷經300多年,一直是膠東半島東部的小型商業碼頭。清代中葉,被稱為“黃縣幫”的商業資本進入石島,使這裡的漁業、商業和海運有了較大的發展。到解放前夕(1945年),有商業、藥房、服務設施、飲食店100多家。
石島建制幾經變更。1945年9月,膠東行政公署決定建立石島特區,將榮成縣龍山區、甲子山區、斥山區和文登縣的靖海區、人和區劃歸石島特區,由東海專區直轄。1946年11月,石島特區改為石島市,同時撤銷龍山區,增設鏌鋣島區;轄區含原王連鎮(現王連街道辦事處一部分)、原(小)石島鎮(現港灣街道辦事處)、原東山鎮(現東山街道辦事處及桃園辦事處部分)、原寧津鎮(現寧津街道辦事處及桃園辦事處部分)、原斥山鎮(現斥山街道辦事處)、原人和鎮、原靖海鎮。1948年12月,石島縮小市區,將甲子山區(鏌鋣島區併入)、斥山區劃歸榮成縣,靖海區、人和區劃歸文登縣,石島市只轄原(小)石島鎮(現港灣街道辦事處)。1950年5月撤銷石島市。1954年4月1日,石島縣成立,將榮成縣十五區(石島區)、十一區(斥山區,包括現斥山街道辦事處全部及王連街道辦事處東山街道辦事處各一部分)、十二區(甲子山區,包括現寧津街道辦事處全部、東山街道辦事處一部分及桃園街道辦事處)共33個鄉及文登縣十區(人和區)、十一區(靖海區)共22個鄉劃歸石島縣。石島縣增設鏌鋣島區,共轄6個區,轄區包括現榮成市石島管理區(除王連街道辦事處一部分村外)全部和人和鎮(包括原靖海鎮)。縣機關駐石島鎮屬文登專區。1956年2月屬萊陽專區。1956年3月,撤銷石島縣,所轄區域全部劃歸榮成縣。1957年11月改名為石島鎮。1958 年9月,成立石島鎮人民公社,1982年2月,撤銷人民公社改為石島鎮。1998年12月,石島鎮與石島灣開發區合署辦公。2000年6月,石島鎮與斥山鎮合併為石島鎮。2005年1月石島撤鎮設管理區,榮成市石島管理區,作為榮成市政府的派出機構,隸屬榮成市人民政府,規格為副縣級,將石島鎮和寧津鎮整建制劃歸石島管理區。

經濟狀況

建國初期, 石島鎮國民生產總值為390萬元,1978年為877萬元,2000年為37億元。第一、二、三產業比為2∶5∶3。2000年完成地方財政收入7264萬元。境內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石島海關等上級駐石單位20多處,各級駐石企業30多處。

所轄村

石島街明崇禎年間,各地漁民和商人相繼聚居至此,以捕魚和經商為生,因村依山傍海,遍地皆石,故名石島。1949年更為今名。1321戶。
南車腳河清康熙年間,畢、王、蘇、楊、連諸姓徙至赤腳河兩岸建村,名赤腳河。後演音為車腳河。1946年分為三村,該村按方位稱南車腳河。894戶。
北車腳河清康熙年間,畢、王、蘇、楊、連諸姓徙至赤腳河兩岸建村,名赤腳河。後演音為車腳河。1946年分為三村,該村按方位稱北車腳河。431戶。
西車腳河清康熙年間,畢、王、蘇、楊、連諸姓徙至赤腳河兩岸建村,名赤腳河。後演音為車腳河。1946年分為三村,該村按方位稱西車腳河。214戶。
桃樹園清乾隆年間建村,因村周圍多桃樹,故名桃樹園。212戶。
北溝清順治年間建村,因村處石島北溝,故名北溝。832戶。
西嵐清嘉慶年間建村,因村臨秋樹茂密的山嵐,故名秋樹嵐。後以村處石島之西,更名西嵐。1006戶。
姜家疃明崇禎年間,姜姓建村,故名。1015戶。
西王門明正德年間,王姓建村,名王門。後王姓在村東又建一東王門,該村遂更名西王門。243戶。
東王門清順治年間,王姓建村。因村位於王門村東,故名東王門。280戶。
玄鎮明洪武年間建村,因村臨玄鎮寨,故以寨為名。後更名大寨,1938年恢復原名玄鎮寨,後簡化為玄鎮。797戶。
唐家夼清康熙年間建村,因村處嶺上唐家的夼地,故名唐家夼。126戶。
介口清道光年間建村,因村臨形似蚧巴窩的洞口,故名蚧口。1981年以諧音更名介口。876戶。
介魚村清道光年間建村,原名蚧口。1956年由村中分出部分戶成立蚧口漁業合作社,後改稱漁業大隊。1984年命名介魚村。屬介口村委會轄。
炮台東清雍正年間建村, 原名鰲子圈。後以村西山上有古炮台,更名炮台東。247戶。
牧雲庵清康熙年間建村,原名姑子庵。後以北山有牧牛場,村南臨海,常置雲霧之中,更名牧雲庵。379戶。
大魚島清雍正年間建村,因村前海中有三壺石礁,傳說為海中仙山,有“岱輿”之稱,故命名岱輿島。後更名為大魚島。2313戶。
張家村明萬曆年間,張姓建村,故名。2159戶。

強鎮由來

石島以港聞名,以漁強鎮。早在民國初期,孫中山在《治國方略》里就將石島與上海、 廣州並列為中國東方三大港口。現有中國北方最大的漁港-石島漁港和國家一類開放港-石島商港在內的17處各類漁港、 碼頭。石島地處黃海中部,海洋漁業資源豐富。至2000年,漁業純益連續17年、工業利潤連續8年、財政收入連續20年居榮成市首位。1994年被列為全省百強鄉鎮第九名。全鎮榮獲的榮譽稱號主要有:全國小城鎮建設先進鎮、全國文化藝術之鄉、剪紙之鄉、山東省小城鎮建設示範鎮、山東省中心鎮、山東省安全文明鎮、山東省“三八”先進集體、山東省計生工作先進單位、威海市精神文明先進單位、威海市黨建先進鎮、威海市先進基層黨組織等。
石島港灣石島港灣

大事記

1842年(清道光二十二年),海運興隆,貿易往來日漸繁榮。
1897年(清光緒二十三年),大清石島郵政分局成立。
1908年(清光緒三十四年) ,石島警察事務所成立,省委警長1人,余者餉械由地方籌措。
1909年(清宣統元年),英人孫約翰建天主教堂於石島。
1911年(清宣統三年),石島建成土石結構的碼頭,高2米,長20米,寬2米,可停泊百擔帆船1隻。
1917年(民國6年) 春,石島與靖海衛創設漁航局徵收漁稅,萬餘漁民擁進石島、靖海衛抗稅,遭警察鎮壓,漁民6人遇害。
1927年(民國16年),石島商會創辦商團,推原靜奎主持商團事務。
1930年(民國19年)6月,中共黨員孫季周受煙臺黨組織派遣,到石島開闢工作。
1931年(民國20年)4月,煙臺至石島公路首次通達客運班車。
秋,孫季周在石島建立中共榮成特支,任書記。
冬,孫季周在石島甲長訓練班上培養發展了叢烈光(原名叢培?)、畢家喜、畢春華、沙樹模為中共黨員,也是榮成第一批黨員。
1932年(民國21年),湯子明於石島開辦電燈公司,為境內首家發電廠。
10月,成立石島長途電話局。
1935年(民國24年)11月29日(農曆十一月四日),中共膠東特委舉行半島大暴動,榮成大隊進攻石島,因被發覺而撤離。王良璧等8人壯烈犧牲,時稱“一一·四暴動”。
1940年(民國29年)2月18日,日軍入侵石島。
1945年(民國34年) 8月14日,榮成縣獨立營和當地民兵包圍境內最後一個日偽軍據點-石島鎮。20日上午,日軍乘船潰逃,榮成全境解放。
1946年(民國35年) 5月19日,石島漁海市展覽大會開幕,與會3萬餘人,交易額10萬多元。
1954年12月,中共榮成縣委在崖頭、石島分別成立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領導小組,加強對私營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1956年1月, 一對40馬力機帆船在大魚島出海作業,標誌著榮成漁業生產向機械化作業方式的過渡。
1957年12月4日,國務院撥款13.5萬元修建的大魚島防浪堤竣工。堤長180米,附堤186米,高5.6米,下寬28米,上寬7.3米。
1958年1月27日,山東省海洋捕撈技術革命現場會於石島召開。
1960年2月,縣內第一部漁業電台安裝在大魚島魯榮漁7號機帆船上。
1961年5月19日, 根據中朝兩國簽訂的《中朝黃海漁業協定》,確定石島為朝方捕撈魚基地,並成立中朝漁業協會辦公室。
1968年,山東省革委批准於斥山新建一座2X1500千瓦的發電廠。
1975年11月,玄鎮公社併入石島公社。
1976年7月, 經過5年施工,投資908.6萬元的石島漁港建成,為建國後山東省建造的最大漁港。
1977年2月28日,山東省第一家國社聯營公司-石島捕撈公司成立。
1980年2月18日,榮成縣崖頭至石島短途公共汽車正式通車,共設站點30處。
1981年11月,中共中央副主席華國鋒來石島視察,並在大魚島舉行了座談會。
6月20日,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宋任窮來石島視察。
1984年1月5日,國務院副總理萬里到石島視察。
3月2日,石島港大連港客運航班恢復通航。
1985年1月6日,石島可變容量8000千伏安變電站竣工併網運行,緩解了縣境南部供電緊張的局面。
1986年5月19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廖漢生到石島視察。
7月17日,中央軍委副主席楊尚昆石島視察。
7月23日,榮成第一家合資企業-泰山繡品有限公司在石島成立。
7月23日至8月4日,山東省委書記梁步庭到石島進行經濟調查。
7月24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楊得志到石島視察。
7月28日,全國政協副主席錢昌照一行13人到石島視察。
8月5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朱學范到石島視察。
9月6日,山東省省長李昌安一行10人到石島視察海島建設情況。
1987年5月9日至10日,國務院副總理田紀雲到石島視察。
5月24日,化工部部長秦仲達石島視察。
7月4日,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郝建秀到石島視察。
7月20日,全國政協副主席雷潔瓊到石島視察。
8月14日,全國政協副主席陳再道到石島視察。
9月7日至8日,國務委員谷牧到石島視察。
10月8日至12日,台灣漁船海平268、225號和神逢212號首次停靠石島港。
1988年5月2日,中共中央領導同志到石島視察。
7月15日,原全國人大委員長彭真到石島視察。
7月18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嚴濟慈到石島視察。
7月24日,國防部部長秦基偉到石島視察。
8月9日,輕工部原部長楊波到石島視察。
10月26日,國務院副總理吳學謙石島視察。
12月5日,國務院國函(1988)141號檔案決定石島港對外開放。
1989年3月25日,經海關總署批准,設立石島海關,業務管轄區為榮成市。
8月3日,山東省委書記姜春雲到石島視察工作。
9月24日8時,巴拿馬8000噸級貨輪豪華號駛入石島港,為石島建港以來接納的第一艘外輪。
12月10日,威海市第四次全國人口普查試點會議在石島召開。
1990年5月1日,赤山法華院舉行落成典禮,參加落成典禮的中外來賓達200多人。
6月7日至9日,全國市長聯誼會第二次會議在石島賓館舉行。
8月12日至13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宋平由山東省委書記姜春雲陪同到石島視察。
10月8日, 國務委員兼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李貴鮮在山東省省長趙志浩陪同下到石島視察。
1991年1月1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人大委員長喬石到石島視察。
4月20日至21日, 榮成在石島舉辦首屆國際漁民節。參加榮成漁民節的外賓達200多人,國內來賓達2000多人。
6月, 民政部長崔乃夫到石島進行農村養老保險工作社會調查,並召開市直有關單位和部分鄉鎮領導參加的座談會。
7月4日,國務委員兼國家科委主任宋健,在副省長宋法棠、省科委主任何宗貴及威海市委書記李文全等陪同下到石島視察工作。
11月13日,國家商檢局正式批准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石島進出口商品檢驗局。
1992年8月2日,榮成市石島灣開發區成立。
1994年12月15日,石島灣開發區被山東省政府定為省級旅遊度假區。
1995年8月,石島至玄鎮公路全線開通,該公路全長5.6公里,總投資4000萬元。
1996年1月,蚧口至桃樹園公路開工,是年10月完工通車,總長1.7公里。
1998年5月,天門潭至桃樹園穿山公路開工,是年10月完工,全長2.7公里。
12月,石島鎮與石島灣開發區合署辦公,鎮機關搬遷至石島灣開發區內。
1999年6月28日,石島鎮與斥山鎮合併為石島鎮。
7月15日,全國政協副主席楊汝岱來石島視察工作。
8月8日,國家公安部部長賈春旺來石島檢查工作。
8月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山東省委書記吳官正來石島視察。

經濟發展

第一產業

農業:早在春秋時期,管仲相齊就大興漁鹽之利,沿海居民建灶煮鹽。到清代道光年間,才引進小麥、玉米,但產量低下。至辛亥革命後,全鎮農業生產仍無較大發展, 1944年糧食畝產不足60公斤,總產僅103萬公斤。1959年,修建水庫23座、塘壩41處、渠道80條、截流5條,蓄水總能力達240萬立方米,水澆地面積占耕地總面積的75%,當年糧食畝產210公斤。1958年國務院授予“農業現代化建設先進單位”。1959年省委、省政府授予“農業現代化建設先進單位”“小麥生產先進單位”,煙臺地委、行署授予“小麥豐產單位”。2000年糧食畝產545公斤。果園面積達333公頃,果品產量8000噸。建起冬暖大棚30公頃,發展花卉、瓜果、蔬菜、藥材等特色種植業面積130公頃,畝產值1.5萬元。

漁業

石島漁業生產歷史悠久,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編修的《榮成縣誌》中曾有記載。民國初年,石島漁業在榮成乃至全省占有重要地位,所產海米、海參、干貝等海產品全國聞名。1944年全鎮僅有小船60餘只,舢板100餘只,水產品產量僅300多噸。1948年3月,大魚島村原所福帶領5戶漁民成立了榮成第一個漁業生產互助組。建國後,1952年成立初級漁業合作社;1956年成立高級漁業合作社;1958年設立漁業經濟區;1962年重組為漁業生產大隊。1970年大魚島村宋立芬等18名女青年組成“三八婦女船” 出海作業,開闢了婦女參加捕撈作業的先河。是年2月,黃海造船廠成功地製造了135馬力鋼質漁船。1976國家投資908.6萬元的石島漁港主港建成。因地處煙威、石島、連青石(連雲港、青島、石臼所)三大漁場中心,每年接待粵、台、浙、蘇、滬、魯、 冀、津、遼等省市和朝鮮、日本漁船1.5萬餘次,卸魚量超過10萬噸。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 體制上確立了“專業承包、聯繫純益計酬”的生產責任制。200 0年全鎮共有各類漁船587艘,其中大馬力漁船222艘,海上走鮮直運船隻28艘,大洋魷釣船7艘, 漁業冷庫81座,總容量20萬噸,漁業固定資產18.6億元,全鎮水產品產量達到36萬噸。重點漁業公司:山東大魚島漁業集團有限公司,屬國家級鄉鎮企業集團,2000年有2300戶, 6606人,固定資產3億元;有捕撈、養殖、加工、運輸、貿易、造船、繩網製造、特種動物養殖、建築、飲食等30餘處下屬單位,其中捕撈船隊有大洋魷釣船3艘,5000餘馬力,其它遠洋捕撈船隻40餘艘,2萬餘馬力;2000年公司共完成總收入5.6億元,利稅1.2億元。山東蚧口漁業集團有限公司,屬國家級鄉鎮企業集團,2000年有職工1500人,固定資產2.2億元。有下屬企業20餘處,其中遠洋船隊有350馬力以上的大馬力拖網漁船26艘, 近洋船隊有40馬力捕撈船14艘,海外貿易船隊有550馬力大型魷釣船2艘,有冷藏加工廠5處,總儲量3000噸,有製冰廠1處,總容量500噸;2000年公司完成總收入3.5億元,利稅9200萬元,出口創匯389.2萬美元。山東斥山水產集團有限公司,2000年有職工5000人;有捕撈船隊、漁港碼頭、冷藏廠、漁網繩廠、製冰廠、塑膠彩印廠、海產品加工廠等經濟實體25處,合資企業3處,總資產6億元。其中捕撈船隊是榮成市最大的海上作業船隊,有大馬力鋼殼漁輪48艘,有直航日本、韓國、香港的國際銷鮮船4艘,有遠洋魷釣船2艘;冷藏廠是全省最大冷藏加工群體,總庫容量2萬噸, 年可加工各類水產品10萬噸。是國家大型鄉鎮企業集團,中國行業最大經營規模百家鄉鎮企業之一。2000年共完成總收入5億元,實現利稅8000萬元,被中國農業部評為“全國最佳經濟效益鄉鎮企業”“全國出口創匯先進企業”。威海石島捕撈公司,是石島鎮鎮辦企業,屬省大二型企業。2000年有職工1300人,下屬企業13個。有各類船隻27艘,7700馬力。全年水產品總產量3.3萬噸,總收入2.2億元,純收入2800萬元。榮成市明泰漁業有限公司, 股份制企業。2000年公司占地總面積48000平方米, 有職工1000餘人。有300馬力以上拖網船30艘,國際直銷運輸船5艘,現代化冷藏加工廠2處, 低值魚綜合加工廠1處,製冰廠1處,400米深水碼頭1處,固定資產8000萬元。2000年公司銷售收入2億元,利稅4000萬元。
2000年全鎮農業總產值11.2億元,其中漁業10.7億元,種植業2323萬元,林果業385萬元,畜牧業2868萬元。

第二產業

境內私營手工業歷史悠久,尤以木工、鐵業、刺繡、縫紉、紡織較為興盛。1913年石島建德順東紡織廠,有織布機12台。1918年王永元創辦震元鐵廠,日產鐵鍋30口。各類工業產品經常向上海、大連、天津、東北和朝鮮等地輸出。1932年成立了大明電燈公司,有45馬力雙缸柴油機和30千瓦直流發電機各一台。1949年境內手工業戶由個體經營發展為合作社近10個,多為經營紡織、刺繡、鞋業、鐵業等。石島電燈公司以100馬力柴油機帶動60千瓦發電機供照明用電。1954年石島合眾鞋業生產合作社建成皮革車間。1956年完成了“三大改造”,先後建起鎮辦船廠、大魚島船廠和大魚島繩網廠等企業。至1978年,第二產業從業人員達1500人,實現產值667萬元,實現利稅49萬元。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全鎮工業迅猛發展,形成了機械製造、塑膠製品、 食品加工、 化工、 電子、建材、建築等22個門類為主的工業產業體系。2000年全鎮共有167家鎮村工業企業,其中鎮辦企業10處,村辦企業157處,有4處國家級企業集團。第二產業從業人員21587人,全年完成工業銷售收入46.8億元,工業利潤4.5億元。

知名企業

大魚島造船廠,系大魚島村辦企業。1962年建成投產,主要維修各種木船。1966年建造第一條木殼機帆船。1986年製造第一艘80馬力漁船。1990年製造第一艘185HP鋼殼漁船。1996年以來依靠自身力量設計出DC832、HC818C、DC848、HC818D、DC848W、DC828、DC808等七種新船型,率先在全國村級企業中獲得農業部頒發的“漁業船舶設計認可證書”,被國家農業部漁船檢驗局批准為一類造船企業,全國中二型企業。2000年又投資1000多萬元,新上3000噸深水塢道,並設計出船長78米,載重1000噸級以上的遠洋魷魚釣船, 準備於2001年全面投產。全年共創產值1.5億元,利潤1000多萬元。大魚繩網廠,系大魚島村辦企業。在企業經營中,通過不斷加大科技投入,產品科技含量不斷提高,暢銷全國沿海各省市,被國家漁具質量監督檢驗中心核定為“產品質量保證單位” ,成為全國網繩企業前十強。2000年4月又通過了ISO9002質量認證體系。全年共創產值1.5億元,利潤1000多萬元。榮成市石島印刷廠,系張家村村辦企業。先後被山東省工商局批准為商標及醫藥、菸草包裝定點印刷廠家;被山東省新聞出版局指定為省級書刊印刷定點企業;被山東省地方稅務局指定為威海市惟一發票印刷廠家;被山東省郵電管理局指定為榮成惟一信封印刷廠家。2000年廠區面積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6000平方米,有職工300人,固定資產1300萬元,創產值3100萬元,利稅1500萬元,成為榮成兩大印刷企業之一。山東斥山水產集團柴油機廠,是全國最早生產小型柴油機的鄉鎮企業, 2000年該廠占地面積29118平方米,建築面積13121平方米, 有職工390人,創產值6000萬元,利稅700萬元。1998~2000年連續被榮成市委、市政府授予“明星企業”榮譽稱號。榮成市海山機械製造有限公司,前身是市直屬全民企業-山東海山集團總公司。2000年7月17日,斥山水產集團投資2300萬元買斷該企業, 成立股份制有限公司。2000年有職工500人,其中工程技術人員50人。企業占地15萬平方米,有四條國內先進的拖拉機加工裝配流水線和一條現代化手扶拖拉機底盤流水線。投產一個月,生產小四輪拖拉機800多台,手扶拖拉機30 0多台,銷售收入500多萬元,利稅80多萬元。

第三產業

石島商業貿易的繁盛始於清代。至清末民初,已形成行棧、漁行、土產、醃魚、 飯店、細雜貨等20餘個行業,商號達到200多戶,從業人員1500多人。1978年以後, 隨著各項經濟政策的不斷落實, 個體私營商業、飲食業、服務業日趨繁榮。1989年9月10日, 石島港正式對外開放,為國家一級開放港口。90年代以來,鎮政府先後投資3億多元, 建起港口濱海國際貿易區和北方水產品批發市場等。1992年在石島灣畔建立28平方公里的石島灣省級旅遊度假區。1993年在城區石島港南側成立占地0.34平方公里的石島國際漁貨貿易區。境內10餘處名勝古蹟進行了修葺,拉開了旅遊業發展的序幕,並成立了由70人組成的石島黃海旅行社。2000年全鎮共有商業、飲食業、服務業等各類服務網點3812戶,從業人員1.6萬人,年創產值28億元,利稅4億元。
石島-法華院石島-法華院

特色產業

圍繞區位、港口、海洋資源等方面的優勢,形成了以漁業經濟、港口經濟和外向型經濟為主要特色的產業結構。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

1902年境內有私塾20餘處,學生500餘人。1903年舉辦學堂,改良私塾。1913年境內初等國小學堂發展到16處, 在校學生400多人。1945年有國小33處,在校學生1630名,適齡兒童入學率為89.3%。1951年設職工文化補習學校一處,內設高小、國中共6個班。1952年11月經山東省教育廳批准,在石島創辦山東省石島中學,時有教職工28人, 國中班4個, 學生200人。是年,國小增加到48處,在校學生3160人。1958年榮成市第二中學(由山東省石島中學於1956年更名而來) 增設高中班2個,每班46人。是年,開始辦起幼稚園、學前班。1971年石島中心完小建成縣內第一幢教學樓。1983年各級學校重點實施校舍、 課桌凳、廁所、操場6個方面達標。1987年所有學校全部達到“六配套”標準,10月通過了山東省農村中國小校校舍改造達標驗收。90年代以來,先後投資6000多萬元,建起15幢標準教學樓,4幢實驗樓,6幢教職工宿舍樓,總建築面積10萬平方米。1993年經國家教委檢查,“兩基” (基本實施九年制義務教育、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 驗收合格。1995年石島鎮大魚島幼稚園成為山東省實驗和示範幼稚園,南車幼稚園和玄鎮幼稚園成為威海市實驗和示範幼稚園。2000年全鎮共有各類中國小校32處, 其中,高中1處,職業中學3處,國中6處,國小22處,在校學生16114名,教職工1232名。各中國小校已全部實行電化教學,教師學歷達標率為100%。累計為國家輸送大中專學生3200名,其中本科生1200名,大專生400名。
2000年境內有榮成市水產科學技術研究所、石島氣象台等科研機構。全鎮共有專科學歷以上人才300多人。1978年以來獲獎科技成果100多項,其中有漁業公司協助榮成水產研究所完成的?魚資源漁場調查及?魚變水層拖網捕撈技術研究, 於1991年3月獲農業部科技進步一等獎, 9月獲國家級“七五”攻關集體榮譽獎,1992年11月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另有石島漁業機械廠與榮成水產研究所協作開發的XTL型裙帶菜燙煮機、大魚島漁業公司與榮成水產研究所完成的遠東沙丁魚流網生產試驗、石島紅光電器廠與榮成水產研究所開發的SY1-2漁船艙底水位報警器獲省(部)級獎。石島鎮歷史悠久,舞蹈、地方戲、曲藝、書法、繪畫、雕刻、剪紙等民間藝術源遠流長,世代相傳。京劇愛好者甚多,是榮成京劇興起的發源地。1945年石島解放,中共石島區委組織成立石島村俱樂部。1948年8月成立了石島新聲京劇團,是榮成市京劇團的前身。1955年8月,文登專署下放給石島縣一個國辦電影放映隊。1957年石島業餘文學創作組成立,1963年創作的歌劇《誤會》和大型京劇《她不是貧農》,在縣文藝匯演中獲一等獎,參加了煙臺地區匯演。1958年縣廣播站在石島建分站一處。大魚島村王明亮於1958年創作並表演的舞蹈《海帶豐收》進京參加演出,劉少奇、鄧小平等國家領導人接見,並稱他是漁民舞蹈家,後來又將舞蹈拍成影片在全國放映。1960年創作的歌曲《歌唱新漁村》《劈風斬浪奪豐收》《人人都夸王大媽》等,分別在省人民廣播電台、 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播發。1960年6月,國營石島影劇院建立,2000年該影劇院有座位1195個。牧雲庵村宋仁賢宋仁壯自70年代從事年畫、連環畫及書法的創作,作品多次在省級和國家級刊物發表並獲獎,其中宋仁賢被中國美術家協會吸收為會員,宋仁壯被中國美術家協會山東省分會和山東省書法協會分別吸收為會員。1976年4月建立石島公社文化站。1982年5月,張家村影劇院建立,有座位1035個,是榮成第一家村辦影劇院。1983年7月,石島電視轉播台建成轉播。方桂鳳1991年創作的剪紙《年年有餘》《虎》《天鵝百姿》榮獲獎勵和中國巧女證書。2000年石島已形成以大魚島為代表的現代化“漁村”,南車、西車為代表的“花村”,以牧雲庵為代表的“畫村”等四個文化特色村,以及根藝、書畫、奇石、剪紙、女紅創作、盆景和各類收藏為主的文化典型戶和藝術創作群體,逐步構築起了鎮、村、戶三級聯動,以點帶面的文化網路結構。
石島霞光石島霞光
解放前, 境內醫療條件較差。1920年宋忠萬等9人在石島開辦同升永藥房。1945年石島地方醫院成立,還有各類私人開設的醫療機構32家,從業人員87人。1946年成立了醫藥合作社, 衛生人員達到100餘人。1958年3月成立石島保健站,9月將保健站改造成公社衛生院。60年代末,各村成立衛生室,配備赤腳醫生,實行醫療合作制度。截止2000年, 全鎮有市級醫院1處,鎮級衛生院2處,村級及個體大型衛生院4處,有門診、 病房樓12幢,醫務工作者1200人,病床2000多張,年門診病人74000人次,住院診療9100人。此外有村衛生所47個,個體診所11處,鄉村醫生和衛生員109人。其中大魚島村王秀珍獲得全國鄉村醫生先進個人稱號。

人民生活

解放前,廣大民眾過著半飢半飽的生活,年人均糧食60.5公斤,經濟收入不足60元。建國後,農民生活不斷提高。1978年,農民人均純收入261元,年人均糧食220公斤。1996年以來,先後投資600萬元安裝了閉路電視網路,入網率達到100%。建起市級自來水公司、自來水廠各1處,村級自來水廠16處,自來水普及率達到1 00%。2000年全鎮擁有電話27500部, 擁有各類機動車輛3000輛,其中個人擁有2000輛,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018元。鎮村建設 石島為榮成境內重鎮, 1981年2月首次編制了總體規劃,1988年第二次編制了《石島城區總體規劃》,將城鎮性質確定為:“以漁業為基礎,旅遊、水產品加工和漁業工業為主導的濱海港口城鎮” ,規劃控制區面積為48.79平方公里,1992年又擴大為105平方公里。1987-2000年,先後拓寬硬化了永安路、黃海北路、黃海南路、 天門路、法華路,還有文化路、漁島路等16條,總長14374米,面積192020平方米。2000年石島城區面積達到4平方公里,城區人口達到3萬人。
石島規劃圖石島規劃圖

組織建設

中共地方組織建設 1931年秋,中共黨員孫季周在石島建立中共榮成特支,孫季周任書記。1935年11月29日(農曆十一月四日),中共膠東特委舉行半島大暴動,榮成大隊進攻石島, 因被發覺而撤離,王良璧等8人壯烈犧牲,中共黨組織遭到破壞,時稱“一一·四”暴動。1936年,上級黨組織在原六區成立分區委,賽風同志任書記,地址設在尹格莊。到1940年,有夏家泊、尹格莊、大泊子、南窯、盛家等25個支部,黨員發展到292名。1945年8月石島全境解放,共有黨支部25個,黨員552人,至1949年底, 發展到49個黨支部,921名黨員。2000年全鎮共有基層黨組織106個,有黨員4772人。
基層政權建設 石島於1945年8月解放, 成立石島特區。1949年成立石島市。1951年改劃榮成縣石島區。1954年設立石島縣。1956年撤縣劃為榮成縣石島鎮。1958年9月由32個高級社聯合成立石島鎮人民公社。1982年2月撤銷人民公社改為石島鎮至今。
現任鎮黨委書記:王清
現任鎮長:李友

人物簡介

郭丕甲

(1876~1910) 字景汾,號紹義,郭家村人。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石島創設商會,郭丕甲被推舉為商會總理。他與張俊采劉培源、陳?臣等人,在崖頭青山創辦了賓興國小,並被選為鄉學務公所議長。他還在石島天后宮創辦了明德國小,在自己村中設立了慎余國小,於斥山建立了日余半日學校。辦學經費全部由他個人資助,清宣統二年(1910年)卒,是年34歲。

王承然

(?~1917) 張家村人。1917年,春汛歉收,石島漁稅局局長洪所亭卻勾結公太隆和盛興商號老闆胡秀生、王新齋變本加厲增加漁稅,王承然等約集海陽所、乳山口靖海衛、鏌鋣島等海口萬餘漁民於25日齊集石島抗稅,搗毀了漁稅局,又包圍了公太隆、盛興兩處商號。王承然用菜刀砍死了洪所亭,而他本人也中彈身亡。最後胡秀生、王新齋迫於漁民的壓力,甘願具結,放棄承包漁稅,撫恤被害漁民,抗稅鬥爭取得了重大勝利。

張乾卿

(1919~1944) 東泊子村人。194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是年參加八路軍。歷任排長、連指導員。在1944年夏季的一次戰鬥中,多處負傷,流血過多,為國捐軀。經上級批准,追授張乾卿為戰鬥英雄。

姜忠奎

(1897~1945) 字叔明,姜家疃村人。1918年他畢業於北平大學中國文學系,1926年出任河南中州大學教授,1932年任北平大學教授,是年又任山東大學教授。日軍侵占青島後, 他辭去教授職務,回到姜家疃老家。1940年2月,出任北平大學教授和國學書院教授。在這期間,日偽政府曾多次讓他出任偽職,均遭到拒絕。他那愛國抗日之志, 引起了日軍憲兵隊的憎恨,於1945年2月18日被日本憲兵隊抓走,不久就慘遭殺害,是年48歲。

許維

(1900~1950) 號駿齋,1932年畢業於北平大學中文系,後任教於清華大學。1950年在北京病逝,卒年50歲。在北大求學期間,潛心於經史,經常向楊樹達馮友蘭孫人和劉叔雅等學者、碩師請疑問難,一面讀書,一面整理古籍,編成《呂氏春秋集釋》一書,1933年被列入國立清華大學整理的古籍叢刊之一印行。至今該書仍不失為研究《呂氏春秋》最好的參考書。

宋義春

(1930~1956) 牧雲庵村人。15歲時報名參軍,未能如願。後入伍,被派往蘇聯學習3年飛行技術。回國後, 參加了抗美援朝, 榮立戰功,當時《新華日報》《膠東大眾》《解放軍畫報》曾以大篇幅刊載他的事跡。1956年,宋義春升任空軍大隊長,在執行任務中,為拯救受傷的長機,油盡墜機犧牲,是年26歲。

王宗典

(1920~1956) 尹格莊村人。1939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39年9月參加工作。歷任縣委教育科長、城工科副科長、分區委書記、郊區工委組織部長、縣委宣傳部長、 煙臺市人民政府秘書長、副市長等職。1956年3月在北京中央人民醫院因病去世。

王本賢

(1909~1985) 北窯村人。1927年加入了中國國民黨,1928年高小畢業,就地教學。1931年12月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不久王本賢等3人組成了文登縣第一個中國共產黨小組。1932年8月任中共文登七鄉師第二屆支部書記。1934年3月任中共文登縣委宣傳委員。1938年初,榮成黨組織接連發動了埠柳、黃山、古蹟頂等3次武裝起義,黨內的大批骨幹轉入部隊工作, 4月,膠東特委派他到榮成整頓黨的組織。建國後,先後擔任青島港務局黨委書記、局長,上海區海運局副局長兼港務局局長、黨委書記,上海市河道工程局局長,上海市港務管理局局長,上海市交通運輸局局長等職。1985年7月病故於上海。

周建華

(1928~1992) 溝姜家村人。1945年1月入伍,194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膠東區東海軍分區獨立二團文化幹事,膠東軍區第五師海軍分區獨立二團文化幹事,膠東軍區第五師連隊副指導員,第三十二軍九十四師連隊指導員,華東軍區裝甲兵政治部報社記者,戰車五團宣教股副股長,《人民裝甲兵》雜誌編輯,軍委裝甲兵政治部宣傳部助理員、副科長、副部長,軍委裝甲兵政治部文化部副部長、部長,解放軍裝甲兵指揮學院政治部主任。參加過萊蕪、青島、漳州、廈門、金門等戰役,榮獲中華人民共和國解放勳章。1992年病逝。

張懷忠

(1917~1993) 吳家村人。1937年入伍,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文登縣抗日救國會軍事科科長,招遠縣第三十二大隊政委、獨立營營長,膠東軍區膠濟支隊政委,東海獨立營營長,第五支隊三團副團長,膠東軍區南海軍分區參謀長,東海軍分區參謀長。膠東軍區第六師參謀長,北海軍區副司令員兼煙臺警備區司令員,華東野戰軍十三縱隊三十八師副師長、代師長,第七縱隊二十師師長,第三野戰軍二十五軍參謀長。建國後,歷任膠東軍區司令部佇列處處長、軍訓處處長,濟南軍區副參謀長,國防部第五研究院第二分院副院長、院長,第七機械工業部二院院長,第七機械工業部副部長,第一機械工業部副部長,中國包裝技術協會副會長,中國食品工業協會副會長。1961年晉升為少將軍銜。1993年12月病逝。

原所福

(1919~1998) 大魚島村人,1942年秋,組織30餘名貧苦漁民舉行大罷工,狠狠打擊了漁霸、漁行的囂張氣焰。1946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並擔任大魚島黨支部書記, 於1948年3月、1954年3月和1956年3月分別組建了全縣第一個漁業生產互助組、第一個初級漁業生產合作社和第一個高級漁業生產合作社,任組長、社長等職。1957年被評為全國勞動模範,並進京參加全國勞動模範表彰大會,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1979年調往石島捕撈公司工作,1998年退休,是年病故。

陳玉華

(1943~1999) 1971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大魚島遠洋隊黨支部副書記,造船廠黨支部書記、黨總支副書記、黨委書記,漁業公司總經理,村委會主任等職。在任大魚島主要負責人期間,積極發展集體經濟,把大魚島由一個村辦漁業集體發展成為年產值4億元, 純收入8000餘萬元的國家大型一檔鄉鎮企業集團。1989年被威海市政府授予“先進水產工作者”,被評為山東省勞動模範。1994年4月~1999年7月當選為威海市人大委員會常委。1999年7月病故。

其他

湯炳正1910年生,張家村人,四川師範大學教授。
連世海 1925年生,初家齊山村人,山東省立醫院研究員。
畢家庭 1926年生,南車村人,山東師範大學教授。
蘇永平 1928年生,蘇家村人,北京市軍事科學院研究員。
錢棟璞 1928年生,斥山村人,原南京軍區後勤部參謀長。
張序三1929年生,東泊子村人,原軍事科學院政委,中將。
王昭忠1929年生,斥山村人,原內長山要塞副司令員。
王昭  1929年生,斥山村人,原陸軍第31軍軍長。
王毅力 1930年生,吳家村人,原國防大學校務部副部長,少將。
王昭銘1931年生,吳家村人,原濟南軍區空軍副政委,少將。
王韜 1932年生,斥山村人,原寧夏軍區副政委。
姜元松 1932年生,溝姜家村人,煙臺毓璜頂醫院主任醫師。
張可禮 1935年生,尹格莊村人,山東大學文學院教授。
王禮訓 1936年生,張家村人,山東師範大學教授。
王言昌 1941年生,石島街人,山東省威海市藝術館一級美術師
崔培華 1949年生,女,南車村黨支部副書記、村委副主任。榮獲“全國勞動模範”榮譽稱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