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夫

石夫

石夫(1929.9.18-2007.11.29),作曲家湖南湘潭人。原名郭石夫。1949年湖南華中高級藝術專科學校畢業。任長沙城東第一國小教師。1950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隨軍進新疆,曾任新疆軍區政治部文化部助理員、編輯,新疆軍區生產建設兵團文化部創作員。1957年入中央音樂學院學習,1963年畢業後任教西安音樂學院作曲系。次年起,任中央歌劇舞劇院、中央芭蕾舞團專職作曲。198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是中國音樂家協會創作委員會副主任、中國音協吉它學會會長。 2007年11月29日早晨8點2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78歲。

基本介紹

人物簡介,創作高潮,優秀作品,評價,所獲榮譽,個人評價,音樂形式,個人軼事,在噪音中求和諧,不能指責聽眾,時尚老人,音樂成就,個人作品,作品分類,出版作品,個人葬禮,

人物簡介

作為一位著名作曲家石夫成就斐然。他出生於湖南湘潭縣,1949年從湖南華中高級藝術學院畢業後,1950年參軍,開始了他在新疆軍區長達7年的部隊文藝工作。新疆民族民間音樂豐厚,給了石夫充足的滋養。他踏遍天山南北採集了三千多首民歌,創作了一大批膾炙人口的好歌,《娃哈哈》、《牧馬之歌》、《解放軍同志請你停一停》、《舉杯祝賀》、《阿瓦里古麗》等這一時期創作出來的歌曲傳唱久遠。自1951年發表處女作《千百萬雙手開發邊疆》以來,先後發表歌曲400餘首,體裁多樣。
石夫石夫
進入60年代,石夫相繼在中央歌劇院、中央芭蕾舞團擔任作曲,半個世紀以來無論世事如何變化,經歷如何曲折,石夫音樂創作的腳步從未停歇。主要從事歌劇、舞蹈音樂創作。此後他的歌劇舞劇作品源源不斷,頻頻上演,1964年到1965年他創作了在中國歌劇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作品——《阿依古麗》。大型歌劇《阿依古麗》的成功,奠定了他作為中國現代歌劇一流作曲家的基礎。

創作高潮

優秀作品

粉碎“四人幫”後,石夫迎來了又一個創作高潮。他先後創作了歌劇《熱土》、《古蘭丹姆》、《阿美姑娘》。其中《阿美姑娘》獲1997年文化部文華獎、第五屆戲劇節音樂獎。他還為民族舞劇《海燕》、《文成公主》、《幽魂夢》、《南越王》等譜寫了音樂,其中《文成公主》獲建國30周年文藝二等獎及“20世紀經典提名獎”,《幽魂夢》獲1988年羊城國際舞蹈音樂一等獎;寫有交響樂作品《帕米爾之歌》交響詩、《芭蕾交響樂》、交響敘事曲《舞神的離去》組曲等15部。除此之外他還創作了大量的鋼琴曲。他還不斷擴大創作視角,譜寫有《我在羅馬》和《暢想西班牙》等優秀吉他作品,並於2004年擔任吉他學會會長。
石夫石夫

評價

石夫創作成果之豐、涉及領域之廣令人讚嘆。美國《舞蹈新聞》月刊評論《林黛玉》時寫道:“石夫音樂是西文音樂與中國音樂浪漫的和諧的結合。著名作曲家朱踐耳為他音樂會的題詞“高山頂上一頑石,百花園裡勤耕夫”,是對他藝術人生的最好概括。

所獲榮譽

《阿美姑娘》獲1997年文化部文華獎、第五屆戲劇節音樂獎
文成公主》獲建國30周年文藝二等獎及“20世紀經典提名獎”
《幽魂夢》獲1988年羊城國際舞蹈節音樂一等獎

個人評價

石夫是一位才思敏捷的作曲家。涉獵創作體裁、題材之廣,作品數量之多,令人嘆服。他的作品總是得之於心就應之於手,流暢自如獨具風格,在當代作曲界自成一家。
石夫石夫
石夫作品常是自己有感而發,因而可以喚起聽眾的共鳴。聽他的音詩《墨韻——大序》,自然感受到書法點劃交錯、疏密有致,筆走龍蛇的氣韻。說明他內心深處強烈悟到書法的魅力,驅使他投入了用音樂表現此種感悟的創作。《恰哈爾尕》木卡姆交響組曲和交響詩《帕米爾之歌》中凝聚著他長期生活在新疆,對新疆風土人情的嚮往,以及對風格獨特的新疆音樂的熱愛。這樣的作品自然會引領聽眾進入一種獨特的充滿新疆特色的氛圍。單樂章的第二交響樂《思》是他跌宕起伏的生活自述,奮進,追求,順逆交錯,自然會引領聽眾和他共起伏。他的音樂常是易解而感人的。
石夫寫作技法的運用總是隨心而動。在《第四交響樂》的解說中宣稱各樂章的“音樂沒有內在聯繫,沒有材料的承繼性”,只遵循“音樂的基礎要素”,讓音樂隨著自己的情思“在廣闊的天空遊蕩”。這是一種灑脫不羈的創作境界。作曲家已經不為技法所累,自如地鋪陳自己的樂思。這種創作是一個令人愉悅的過程。這是一個作曲家經歷了長期積累,在創作上達到純熟境界的標識。這時他似乎可以信手拈來就自成篇章。這樣的作品聽起來明快易解,演奏起來順暢無礙,音樂會上指揮家顯得順手,演奏家則可自如發揮。
這樣率真的作曲家的創作,竟會受到嚴酷的制約。十年動亂以後,他說就是寫《沂蒙頌》這個戲長期反覆折騰,使他的頭髮花白了。條條框框,清規戒律,限制了他樂思自由發揮,對作品種種無端的挑剔,使他無所適從,這是對作曲家殘酷的折磨。而正值盛世,長期以來對藝術創作的種種禁錮已被解除。一時創作上諸家雜陳,各種流派競相發展。正是創作已入化境的石夫進一步發揮自己的才智、向更高境界攀登的時期,他卻溘然長逝,實在令人痛心!
石夫的一生過得充實。在半個多世紀中,他不斷開拓自己創作與學術活動的領域,取得異常豐碩的成果。他不知接受過多少重大的創作任務,參加過多少國內外重要的音樂活動,是中國當代有多方面貢獻的音樂家。他無愧於人生。
石夫同志突然逝世,噩耗傳來,讓人難以置信。還在北京音樂廳欣賞了他的交響樂作品音樂會,並於次日下午大家又齊聚在東方賓館召開他的作品研討會。會後一起聚餐,音樂界的同仁都先後向石夫敬酒,祝賀他的作品音樂會獲得圓滿成功。誰也不會料到,這竟是石夫朋友們最後的歡聚!石夫走得太倉促了,人們還未來得及道別啊!

音樂形式

石夫是一位非常有才華的多產作曲家。他的作品涉獵各種音樂形式,有交響樂歌劇、各類器樂作品和大量的聲樂作品;他曾長期生活在新疆,對當地各民族音樂有深入研究。他創作了不少有關新疆題材的作品,其中有木卡姆交響組曲、交響詩《帕米爾之歌》和大家熟悉的歌劇《阿依古麗》等等。他的很多作品作為經典,常在國內外音樂會中演出,獲得廣泛讚譽。他是中國有影響的作曲家,為中國音樂事業的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突然失去了這樣一位卓有成就的作曲家,是中國音樂界不可挽回的損失。他雖在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班學習過,但是他作品中的閃光點令人驚訝,他的才華令人欽佩。在學院里他打下了業務的基礎,一旦他走出校門,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就充分展示出他無窮的潛力,作出了輝煌的成績,實在令人讚嘆!他走得太匆忙了,他還有豐富的創作計畫未能完成,讓人們異常惋惜!

個人軼事

“啪,啪”兩聲響,打火機沒見動靜,石夫嘟囔了一句“怎么又壞了!”一旁的兒子趕緊說:“您甭抽了!”不過,這位78歲的作曲家顯然有些執拗,又連著“啪”了幾下,終於點燃了指間的煙,深深吸了一口。“講話的時候,就想抽抽菸。”,北京交響樂會議室作曲家石夫談興盎然。
石夫石夫

在噪音中求和諧

2007年11月24日,北京音樂廳,將成為石夫音樂生涯一個值得銘記的坐標。他塵封多年的五部音樂作品,將被北京交響樂團首演。交響組曲《恰哈爾卡木卡姆間奏曲》、音詩《墨韻——大序》、《第四交響樂》、《第二交響
樂》、交響詩《帕米爾之歌》——這五部作品,最早的完成於上世紀70年代,最晚的成章於1992年。“《恰哈爾卡》和《帕米爾之歌》突出古典音樂傳統技法,曲調鮮明、和聲豐富、結構講究,其餘三部作品慎重地借用現代音樂技法,突出無調性,力求‘在噪音中求和諧’。”石夫儘量“通俗”地介紹著作品,“說得太專業了,你也不懂。”他毫不“諱言”。

不能指責聽眾

如果從1957年進入中央音樂學院學習算起,石夫在音樂道路上已“滾爬”50年,並且碩果纍纍。“舞劇文成公主》、《草原兒女》、《林黛玉》,歌劇《阿依古麗》、《熱土》、《古蘭丹姆》、《阿美姑娘》……”石夫如數家珍,麻利地像是在“報菜名”。除了這些,他還創作了《牧馬之歌》、《娃哈哈》、《彈起我的冬不拉》、《長相知》等500餘首歌曲,其中有很多廣為流傳。“你不能指責聽眾的耳朵不及格,關鍵是要有真正的好作品。”回憶早年,為了一部作品翻來覆去地“折騰”,石夫由衷感慨:“作曲家不光有技巧,還要有‘感覺’,要靠積累!”

時尚老人

石夫雖年逾古稀,但精力旺盛,比年輕人還“年輕”,還時尚。他喜歡上網瀏覽信息,家裡有四台電腦,各自分工不同,其中一台專門用於操作MIDI系統(電子音頻設備,音樂人用其模仿樂器之聲進行錄音)。誰說這種興起於上世紀80年代的高科技,是年輕人的專利?石夫就“不信這個邪”。“從MIDI一進入中國我就開始玩啦!說起機器型號、效果器、混響效果,很多小年輕可能還不如我呢!”石夫挺了挺蜷在深色羊絨大衣里的瘦弱身軀,更加神采奕奕。
他為廣州某唱片公司“打工”,花費大量心血和時間,從選題、組織、錄音到監製,完成了“一項巨大的音樂工程”——錄製了《音樂課堂》、《舞蹈課堂》、《繪畫課堂》等幾十個品種的上百張VCD。“回頭去我家,讓你好好欣賞我的MIDI啊,特專業!”難以抑制的自豪感,讓他爽朗地笑起來。

音樂成就

石夫音樂成就,被載入《中國音樂辭典》、《中國藝術家辭典》、《中國當代名人錄》、《中國近現代音樂家傳記》等數十種辭典中。按說,石夫應該享受如此功成名就的感覺,不過他有些誠惶誠恐。“他們把我寫得太‘絕’了,我都沒有退路了,再說我也沒那么神。”
石夫心目中,自己無非就是個一點都不老的“老頭兒”,退休後也閒不住。早年,石夫受夫人影響愛上繪畫,無奈腦子裡“沒這根弦兒”,中途輟筆;後來,石夫酷愛釣魚,可遺憾於北京“沒有心儀的地方”。“我爸就愛做飯,這是他放鬆休閒的最好方式。”一直在一旁靜聽的兒子,突然插話進來。“哪天去我們家,給你做飯吃啊!”石夫盛情邀請。“好呀,好呀!”記者連忙應允。“我只會做川菜,烤鴨我可不會!”石夫大聲說。原來,耳朵有點“不及格”的他,把“好呀”聽成了“烤鴨”。可愛的老頭兒。

個人作品

作品分類

代表作有民歌舞劇文成公主》、《幽魂夢》;
歌劇《阿依古麗》;
鋼琴獨奏新疆組曲》;
電視音樂《絲綢之路》;
芭蕾舞劇林黛玉》、《林黛玉》、《鳳凰涅》,;
交響樂《帕米爾之歌》、《勝利序曲》等。
還有《牧馬之歌》、《解放軍同志請你停一停》、《雪蓮花》等200多首民眾歌曲,並創作了中國首部吉它協奏曲《我在羅馬》!先後獲得過全國音樂創作二等獎、羊城國際舞蹈節音樂獎、上海國際鋼琴作品比賽三等獎。

出版作品

出版有《石夫獨唱歌曲集》。

個人葬禮

在八寶山革命公墓,石夫先生靜靜地走了。沒有眾多的媒體蜂擁而至,沒有看熱鬧的追星族前呼後擁,只有老先生的親朋好友、業內人士以及鐵桿樂迷送他最後一程。
石夫葬禮石夫葬禮
葬禮很是安靜,加上三四家前來採訪的新聞媒體,總共一二百人。跟當年數以億計的人在傳唱他的那首《娃哈哈》“我們的祖國是花園……”,這個場面顯得極不相稱。特別是相比在這裡曾經舉行的演藝圈明星的葬禮,眼前的場景更是有點過於簡陋和寒酸了。老人面目慈祥地安臥在棺木中,枕旁撒滿了蝴蝶蘭花瓣,仿佛安靜地睡著了一樣。遺像兩側是作曲家朱踐耳先生題寫的一副輓聯,“高山頂上一頑石,百花園裡勤耕夫”顯然是老人一生的寫照。靈堂里沒有哀樂,迴蕩的是石夫生前最後一次音樂會首演的總結自己一生的“第二交響曲”,悲愴而又蒼涼。
“妙曲清音誰知一曲成絕響,高山流水世上幾人是知音”,這是靈堂外的一副對聯。空曠的舞台,寂寞的謝幕,至於掌聲,此處無聲卻有聲,而知音無處不在。沒了眾多與此無關的閒人的熱鬧,老人的身後多了一份清淨。老人本來就是寂寞的,因為沒有這寂寞也不會有大家“石夫”。十部舞劇,四部歌劇,十五部交響樂,整理過近三千首新疆民歌,自己創作《娃哈哈》、《牧馬之歌》等歌曲無數,這樣的成就足以讓老人輝煌一生。
儘管葬禮有些寂寞,但老人家應當算是瞑目了。從2008年11月20日作品音樂會發布會到音樂會的舉行再到石夫作品研討會直至11月29日老人去世,這一連串的動作幾乎發生在不到10天的時間。儘管這位生性快樂的老人完全不知道自己會這么快地離開,但是仿佛命中注定,他把自己一生的心愿全都迅速地了結了。石老一路走好,放心,那首《娃哈哈》還會繼續傳唱下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