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褐

短褐

[拼音]duǎn hè

[含義]用獸毛或粗麻布做成的短上衣。指平民的衣著。

[拼音] shù hè

[含義] 漢服的一種,又稱“豎褐”、“裋褐”,以勞作方便為目的的便服。與常服和禮服相區別。

[特徵] 用粗布做的上衣下褲的男裝,上衣長度一般在臀部和膝蓋上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短褐
  • 拼音:duǎn hè
  • 代指:平民的衣著
  • 特徵:上衣長度一般在臀部和膝蓋上下
詳細解釋,分字解釋,引證解釋,典故出處,

詳細解釋

分字解釋

短褐duǎn hè
用獸毛或粗麻布做成的短上衣,用來形容平民的衣著。
短褐shù hè
1.短:“短”“豎”“ 裋”三字同音,都讀作“shù”。“短”通“ 裋”,“豎”是豎裁的意思,就是通裁的上衣。
古代平民穿的粗布短衣古代平民穿的粗布短衣
2.褐:麻料、獸毛編織物。
短褐原意指古時貧苦人穿的粗布衣服,是古代普通百姓日常服飾中的一種,亦引申為貧苦人、勞作裝、便服(包括了上衣下褲)。或指地位卑下的人。到清末,短褐在小說、戲曲中稱短打。

引證解釋

短褐duǎn hè
用獸毛或粗麻布做成的短上衣,指平民的衣著。該義摘於《辭海》。晉 陶潛五柳先生傳》:“短褐穿結,簞瓢屢空,晏如也。”
短褐shù hè
1. 粗布短衣。古代地位低下者或僮豎之服。《墨子·非樂上》:“昔者 齊康公 ,興樂萬,萬人不可衣短褐,不可食糟糠。” 孫詒讓 間詁:“短褐,即裋褐之借字。” 逯欽立 註:“短褐,粗布短衣。”《荀子·大略》“衣則豎褐不完” 唐 楊倞 註:“豎褐,僮豎之褐,亦短褐也。” 明 楊士奇漢江夜泛》詩:“短褐不掩脛,嵗暮多苦寒。” 清 方文 《將去彭城留別魏少尹》詩:“短褐尚不完,敢作狐貉想?”唐 杜甫 《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賜浴皆長纓,與宴非短褐。”

典故出處

陶潛五柳先生傳》:“短褐穿結,簞瓢屢空,晏如也。”
司馬貞 《索隱》:“裋,一音豎。謂褐布豎裁,為勞役之衣,短而且狹,故謂之短褐,亦曰豎褐。”;
“短音豎。豎褐,謂而豎裁之,以其省而便事也。”
顏師古註:“裋者,謂童豎所著布長襦也;褐,毛布之衣也。”
《史記·孟嘗君列傳》:“而士不得短褐。”
《漢書·貢禹傳》:“家貲不滿萬貫,妻子糠豆不贍,短褐不完。”
《史記·秦始皇紀·論》引賈誼句:“夫寒者利裋褐而飢者甘糟糠。”
《集解》引徐廣句:“‘裋’一作‘短’,小襦也,音豎。”
《捂襠書·甲午年臘月記》:“巨子曰:‘竊以為:短褐者,裋褐也。短,音術。’宗師曰:‘待我考之。’”
墨子·公輸》:子墨子見王,曰:“今有人於此,舍其文軒,鄰有敝輿而欲竊之;舍其錦繡,鄰有短褐而欲竊之;舍其粱肉,鄰有糠糟而欲竊之。此為何若人?”王曰:“必為有竊疾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