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芒披鹼草

短芒披鹼草

短芒披鹼草(學名:Elymus breviaristatus (Keng) Keng f.)是禾本科披鹼草屬植物。稈疏叢生,具短而下伸的根莖,直立或基部膝曲,高約70厘米,基部常被有少量白粉。葉鞘光滑;葉片扁平,粗糙或下面平滑,長4-12厘米,寬3-5毫米。穗狀花序疏鬆,柔弱而下垂,長10-15厘米,通常每節具2枚小穗;內稃與外稃等長,先端鈍圓或微凹陷,脊上具纖毛,至下部毛漸不顯,脊間被微毛。

分布於中國寧夏、新疆、四川和青海等省。生長於山坡上。短芒披鹼草適應性很強,在中國青海省海拔2200-4200米的地區生長發育良好;抗旱,耐寒,能耐低溫環境的侵襲;耐鹼性強,在pH為8.5的土壤上生長發育良好,對土壤要求不嚴格。

短芒披鹼草品質優良,是中國青海高寒牧區草地建設、退耕還林(草)和“三江源”生態建設工程中最適宜的優良牧草品種之一。葉量豐富,莖葉柔軟,適口性好,馬、牛、羊均喜食。

(概述圖參考來源:)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產地生境,繁殖方法,栽培技術,主要價值,保護級別,

形態特徵

稈疏叢生,具短而下伸的根莖,直立或基部膝曲,高約70厘米,基部常被有少量白粉。葉鞘光滑;葉片扁平,粗糙或下面平滑,長4-12厘米,寬3-5毫米。
穗狀花序疏鬆,柔弱而下垂,長10-15厘米,通常每節具2枚小穗,有時接近先端各節僅具1枚小穗,穗軸邊緣粗糙或具小纖毛;小穗灰綠色稍帶紫色,長13-15毫米,含4-6小花;長圓狀披針形或卵狀披針形,具1-3脈,脈上粗糙,長3-4毫米,先端漸尖或具長僅1毫米的短尖頭;外稃披針形,上部具顯明的5脈,全部被短小微毛或有時背部平滑無毛,或邊緣兩側被短刺毛,第一外稃長8-9毫米,頂端具粗糙的短芒,芒長(1)2-5毫米;內稃與外稃等長,先端鈍圓或微凹陷,脊上具纖毛,至下部毛漸不顯,脊間被微毛。

產地生境

分布於中國寧夏、新疆、四川和青海等省。生長於山坡上。短芒披鹼草適應性很強,在中國青海省海拔2200-4200米的地區生長發育良好,越冬率達95%以上;抗旱,耐寒,能耐低溫環境的侵襲,在-36℃的低溫也能安全越冬,生長良好;耐鹼性強,在pH為8.5的土壤上生長發育良好,對土壤要求不嚴格。

繁殖方法

地面處理:要求整地較細緻,地面平整,耕深22-28厘米,耕翻後,耙碎土塊,整平地面。播前、播後各鎮壓1遍。
種子處理:為確保播種質量,播前對種子進行精選。要求播種用的種子,淨度不低於99%,發芽率不低於95%,種子含水量不高於12%。
播種方法:在高寒牧區旱作條件下,一般5 月下旬至6月初播種。種子田播種採用機械條播,行距為30厘米,播量15千克/公頃,深度3-4厘米。牧草田行距為15厘米,播量22.5千克/公頃,深度3-4厘米。施種肥180千克/公頃(磷酸二銨120千克/公頃,尿素60千克/公頃)。從第三年開始在牧草拔節期追施氮肥(以純氮計45-60千克/公頃)。

栽培技術

田間管理:由於短芒披鹼草苗期生長緩慢,易受田間雜草危害。對田間雜草危害嚴重的地塊,在分櫱期可採用2,4-D丁脂乳油滅除雙子葉雜草,用量0.75-0.9千克/公頃,在晴天無風時用機動噴霧器均勻噴灑於葉面,可有效抑制田間雜草。
收穫:宜於盛花期刈割牧草。人工收種,一般當種子有70-80%蠟熟時進行刈割,曬乾後脫粒。機械收種,一般當種子有70-80%完熟時進行收割。

主要價值

短芒披鹼草品質優良,是中國青海高寒牧區草地建設、退耕還林(草)和“三江源”生態建設工程中最適宜的優良牧草品種之一。在盛花期粗蛋白占乾物質的11.09%,粗脂肪2.39%,粗纖維38.71%,無氮浸出物39.83%,粗灰分7.98%,且葉量豐富,莖葉柔軟,適口性好,馬、牛、羊均喜食。

保護級別

列入《中國物種紅色名錄》(植物部分)2004年——無危。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第一批)1999年8月4日——Ⅱ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