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命建築

“短命建築”在各地頻現,原因涉及城市規劃、建築設計、地產開發等方面,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

除設計和施工質量原因外,“短命”建築更常見的是源自短視規劃、問責不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短命建築
  • 重要原因:短視規劃、問責不力
  • 同義:豆腐渣工程
  • 直接原因:設計和施工質量原因
現象,舉例,評價,

現象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負責人表示,每年20億平方米新建面積,讓我國成為世界上每年新建建築量最大的國家,而建築的平均壽命卻只能維持25—30年。反觀已開發國家,英國的建築平均壽命達到132年,美國的建築平均壽命也達到了74年。
我國新建建築每年消耗全世界40%的水泥和鋼材,一座建築動輒需要花費數千萬乃至上億元,消耗大量資源。“短命”建築還會產生大量的建築垃圾,給生態環境帶來巨大的威脅。近年來屢次出現的因建築質量問題釀成的慘劇,也在不斷敲響警鐘。建築“短命”現象引人深思。
原因
質量差維護少導致“短命”。據了解,按照我國《民用建築設計通則》的規定,重要建築和高層建築主體結構的耐久年限為100年,一般性建築為50—100年。為什麼實際生活中,建築的生命如此短暫?
建築的壽命主要取決於房屋的安全性和耐久性,與此息息相關的是施工用料的質量和工程設計質量。近年來被大規模拆遷的“短命建築”,多數建於改革開放前期,房屋工程的設計質量和施工質量差,客觀上是造成這些建築“短命”的一個重要原因。
質量對建築壽命的影響能有多大?以日本為例,日本在上世紀80年代就提出了“百年住宅”的建設構想,建設房屋時使用的都是標號40以上的混凝土,而中國大部分短命建築使用的都是標號20的混凝土,僅此一項差距就使房屋至少短壽十幾年。
同時,缺乏高質量的維護,也是建築“短命”的原因之一。目前我國的住宅建築是按使用壽命50年的標準驗收的,但在建築設計規劃的階段卻很少有針對房屋維護的相關規劃和保障的配套措施,大部分建築住宅僅能使用30年,都是非天然性的破壞所致,如年久失修、維護措施不到位等。
然而,人們也注意到,在現實生活中,不少建築質量沒有任何問題,卻也難逃“短命”厄運。許多建築並不是因為質量問題而拆除,問題出在不理性、不科學的規劃上。規劃是城市建設的龍頭,城市的建設和發展必須以科學的規劃來引領。而在制定了合理規劃之後,政府在實施和操作過程中的種種非理性行為,往往導致建築“短命”。
在許多城市,“一屆政府一套城市規劃”的現象十分普遍。地方官員受錯誤“政績觀”影響,往往拍腦袋、想當然地大搞勞民傷財的“形象工程”和脫離實際的“政績工程”。今天建,明天拆,重複建設。規劃者和設計者如果眼光放遠一點,作出科學、合理的規劃、設計,就不至於導致如此多的‘短命’建築”。
建築的“短命”現象多年來一直受到人們關注,卻鮮有解決良方。怎樣才能延長建築的壽命?真正城市的內涵是慢慢發展成熟起來的,城市建設必須要有遠見,要按照理性、科學的方式進行城市規劃,綜合協調處理好全局利益與局部利益、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經濟利益與生態環境等各種關係。許多專家認為,應該從提高建築品質的角度延長建築壽命。如儘量減少人工施工,套用工業化、產業化的生產模式。據了解,目前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正在對制定中國的“百年建築標準”進行相關研究,以期為未來中國建築業發展提供可以借鑑的標準和經驗。相關部門應該出台並細化相關政策法規,嚴厲禁止沒有質量問題的建築提前被拆毀,以最大限度地避免浪費。同時,也應該對那些因質量問題“短命”的建築的相關責任人“秋後”算賬,依法追究責任,使質量至上的觀念深入人心。
中國作為當前世界上發展速度最快的國家,在經濟建設如火如荼的背後,城鎮化發展速度與發展質量失衡的矛盾亦逐步凸顯。無論是從技術上提高住宅品質,還是從政策上完善房屋維護的相關保障機制,都必須摒棄過去錯誤的發展思路。要按照科學、合理、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引領城市發展的腳步,讓城市有喘息的機會。

舉例

從相關媒體列舉出的“英年早逝”建築的名單中,很多都是轟動一時的地標性建築,包括位於北京建國門黃金地段、建成僅20年的凱萊大酒店,建成僅15年、曾一度是亞洲跨度最大拱體建築的瀋陽夏宮等。當然,類似於鎮江“世紀巨蛋”之類從未投入使用即遭爆破拆除的鬧劇更不應被人們遺忘。
瀋陽的奧體酒吧街,耗資2億人民幣,投入使用3年..現在要拆除..

評價

拆了建,建了拆,這種“破壞式建設”已經成為很多城市在加快建設過程中難以跳出的怪圈。根據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的統計,目前我國每年新建的建築物面積達20億平方米,是世界上新建建築總量最大的國家,消耗了全球最多的鋼材與水泥,與之相對應的是,我國每年也產生出4億噸的建築垃圾,同樣居全球第一。
但是,如果單純從創造GDP的角度來看,這種模式無疑是一條“快捷”的路徑。由於GDP統計的一段時期內國民經濟各部門所創造的增加值的總和,統計的是“流量”而非存量。拆舊建新,從拆除、新建再到銷售各個環節都創造了增加值,特別是在城市房價快速上漲的背景下,其創造的增加值更為可觀,從而讓部分城市更加熱衷於“破舊立新”。顯然,“破壞式建設”根子上還是源於“GDP崇拜”。
“拆了建,建了拆”的更直接驅動力還來源於“土地財政”支配下的逐利衝動。很多曾經的地標性建築使用不久即遭拆除更能充分證明這一點。這些建築大都處於城市黃金地段,隨著城市的發展,這些區域地價飆漲,將這些建築拆了重建,可以讓很多城市直接“享受”到土地增值帶來的巨大收益。以瀋陽夏宮為例,其1994年建成時,是亞洲最大跨度拱體建築,但因為其處於瀋陽的商業黃金地帶,其周邊的建築相繼被拆除,最終其因為“不適應現代城市發展的要求”而被整體爆破。據稱,在其原址上將建設“新地標”。如果追逐短期利益的衝動不減,所謂的“新地標”也極有可能重蹈夏宮“覆轍”。
過分追求即期GDP數字、追逐短期利益,使得“重建設、輕規劃”成為城市發展的通病。之所以出現“一任領導一任規劃”,可能有規劃本身的短視、缺乏遠見等原因,但更根本原因在於既有的規劃擋了現任官員追求政績的道路。在這種局面下,讓路的只能是規劃,於是“邊建設邊規劃”、“建設先於規劃”已經成為相當普遍的“潛規則”。由此帶來兩大惡果,一方面,由於缺乏長遠規劃,城市建設隨意性大,“推倒重來”自然成為慣常現象。另一方面,由於缺乏科學規劃引導,很多所謂地標建築,都存在模仿、抄襲的痕跡,“山寨鳥巢”、“山寨中國館”頻現。這種隨波逐流的浮躁之風,不僅令建築價值大打折扣,而且也讓很多建築從開始建設那天起就注定要被拆除。
隨著國內城市化進程加快,未來一段時期內仍將是城市建設的熱潮期。如果跳不出“破壞式建設”的怪圈,城市建設在耗費大量資源的同時卻難以帶來社會財富的真實增長。在英語中,用發展一詞的進行時表示“發展中”,用過去時表示“發達”,這種區分直觀地揭示出,發展應當是一種社會財富的不斷積累過程。拆了建,建了拆,儘管會讓GDP數字看上去很亮麗,但實質上是對社會財富的隨意破壞與惡意消耗,帶來的只能是“無效的GDP”和“消失的GDP”。
建築是凝固的音樂,理當成為文化記憶和城市靈魂的依託,無論是使用價值、還是藝術價值都會隨著時間流逝而不斷增值。正是基於此,很多西方已開發國家,在城市建設的熱潮期都提出要建“百年住宅”。因此,在國內城市加快發展的今天,必須及時摒棄短視的政績觀和不當逐利衝動,跳出“破壞式建設”怪圈,才能走上推動城市健康、長遠、可持續發展的正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