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隼

矛隼

矛隼(學名:Falco rusticolus):是隼科的一種,體長60厘米,翼展105-135厘米,體重1000-2150克。嘴、腳強健並具利鉤,適應於抓捕及撕食獵物。喙基具蠟膜;翅強而有力,善疾飛及翱翔。索齶型頭骨。腳和趾強健有力,通常3趾向前,1趾向後,呈不等趾型。頭骨寬闊,上眼眶骨擴大,眼球較大,視野寬闊,視覺敏銳;聽覺發達。

多以小型至中型脊椎動物為主食,特別是鼠類及病弱動物,食量大,食物中不消化的殘餘,如骨、羽、毛等物,常形成小團塊吐出,稱為“食丸”。分布於北美,北歐、亞洲西部和北部。共有3個亞種(也有學者認為是單一種,只是羽毛顏色不同)。是冰島“國鳥”。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習性,食性,鳴叫,分布範圍,世界,中國,繁殖方式,亞種分化,傳統分類,最新分類,種群現狀,保護級別,文化內涵,

形態特徵

矛隼屬於中型猛禽,也是體型較大的隼類,羽色變化較大,有暗色型、灰色型。暗色型的頭部為白色,頭頂具有粗著的暗色縱紋,上體灰褐色到暗石板褐色,具有白色橫斑和斑點,尾羽白色,具褐色或石板色橫斑,飛羽石板褐色,具斷裂的白色橫斑,下體白色,具暗色橫斑,但比阿爾泰隼的斑紋較為稀疏。白色型的體羽主要為白色,背部和翅膀上具褐色斑點。灰色型的羽色則介於上述兩類色型之間。
幼鳥上體暗褐色,下體白色,具粗著的褐色縱紋;翅下覆羽褐色,具白色圓形斑點,尾暗褐色,除中央尾羽外兩側尾羽具斷裂的皮黃色裼斑。
虹膜淡褐色,嘴鉛灰色,蠟膜黃褐色,跗跖和趾為暗黃褐色,爪黑色。
冰島少數冰天雪地的高寒地區,矛隼為了適應環境還會出現遍體潔白的個體,因此又叫白隼
大小量度:體重♂1310,♀1450-2100g;體長♂500-540mm,♀510-627mm;嘴峰23mm;翅♂362-382mm,♀390-418mm;尾240mm;跗蹠60。(註:♂雄性;♀雌性)

棲息環境

矛隼生活在北極苔原地帶和寒溫帶。棲息於開闊的岩石山地、沿海島嶼、臨近海岸的河谷和森林苔原地帶。

生活習性

習性

中國為稀有冬候鳥。矛隼堪稱是北國世界的空中霸王,但很怕熱。常在低空進行迅速的直線飛行,發現獵物後則將兩翅-收,突然急速俯衝而下,就象投射出去的-支飛鏢,徑直地沖向獵物。捕捉岩鴿等獵物時,雄鳥和雌鳥可以進行巧妙的配合,由雌鳥突然飛進岩鴿棲息的洞穴中,將它們驅趕出來,雄鳥則在洞外等候,進行捕殺。捕獵時飛行的速度非常快,矛隼的名字就源於飛行中的它像擲出的矛槍-樣迅疾無倫。矛隼兇猛敏捷,既能捕捉飛行中的鳥類,又能逮住地上奔跑的獸類。

食性

主要以野鴨、海鷗、雷鳥、松雞等各種鳥類為食,也吃少量中小型哺乳動物。還可以對付鹿這樣的大型食草動物,生活在極地的松雞是矛隼的主要食物。

鳴叫

告警叫聲為帶鼻音的責罵聲"gehe-gehe-gehe...",比游隼叫聲更加拖長。

分布範圍

世界

原產地:歐洲北部、亞洲北部和北美洲北部,包括加拿大、中國、芬蘭、法國、格陵蘭、冰島、日本、墨西哥、挪威、俄羅斯聯邦、瑞典、美國。
旅鳥:奧地利,比利時,百慕達,巴西,捷克共和國,丹麥,愛沙尼亞,德國,愛爾蘭,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拉脫維亞,荷蘭,巴基斯坦,波蘭,葡萄牙,聖皮埃爾和密克隆;西班牙,斯瓦爾巴島和揚馬延島,瑞士,烏克蘭,英國。
矛隼分布圖矛隼分布圖

中國

在中國分布於黑龍江、遼寧瓦房店和新疆喀什等地,極為罕見,其中在黑龍江、遼寧為冬候鳥,在新疆為留鳥或繁殖鳥。

繁殖方式

矛隼的繁殖期為5-7月。營巢於北極的海岸和附近的河谷懸崖岩石上,偶爾也營巢於北極苔原森林地帶的樹上。巢呈平盤狀,結構較粗糙,主要由枯枝堆集而成,每窩產卵通常3-4枚,偶爾有少至2枚和多至7枚的,卵的顏色為褐色或赭色,具有暗褐色或紅褐色斑點。卵的大小為55-63×46-49毫米,卵重為70克左右。第-枚卵產出後即開始孵卵,通常由雌鳥承擔,雄鳥偶爾也參與孵卵。孵化期為28-29天。雛鳥為晚成性,孵出後由親鳥共同撫養大約46-49天后才能離巢。在繁殖期間親鳥雌不離雄,雄不離雌,經常合作捕獲獵物,這樣提高了捕獵的成功率,有助於幼鳥的成活和健康,幼雛2-3歲左右性成熟,壽命約25年。

亞種分化

傳統分類

矛隼(8亞種)

中文名稱
學 名
1.
Falco rusticolus candicans
2.
矛隼阿拉斯加亞種
Falco rusticolus alascanus
3.
Falco rusticolus americans
4.
Falco rusticolus rusticolus
5.
Falco rusticolus intenmedius
6.
Falco rusticolus obsoletus
7.
Falco rusticolus grebruizii
8.
矛隼阿爾泰亞種
Falco rusticolus gryfalco

最新分類

矛隼(3亞種)

中文名稱
學 名
命名者及年代
1
Falco rusticolus obsoletus
Gmelin, 1788
2
矛隼亞洲亞種
Falco rusticolus uralensis
Severzov & Menzbir, 1882
3
Falco rusticolus rusticolus
Linnaeus, 1758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6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

文化內涵

北歐國家冰島將矛隼定為國鳥,將一隻銀白色矛隼的圖案鑲在國微的圖案上,作為本民族的標誌。白色型矛隼數量極少,非常珍貴,是-種非常美麗的猛禽。
矛隼因為體態雄偉、羽色奇特,在中國歷史上,遼、金和清朝時,被北方的古代帝王用於狩獵,視為珍禽,稱為“海東青”,當時矛隼已是價值連城的猛禽。早在唐代,海東青就已是滿族先世朝奉中原王朝的名貴貢品。在金元時期甚至有這樣的規定:凡觸犯刑律而被放逐到遼東的罪犯,誰能捕捉到矛隼呈獻上來,即可贖罪,傳驛而釋。到了清代,一隻矛隼竟值30兩白銀(相當於中庸之才半世的收入),可見其何等珍貴。
矛隼神俊的形象很早就出現在文學作品中,康熙皇帝有“羽蟲三百有六十,神俊最數海東青。性秉金靈含火德,異材上映瑤光星”的詩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