睢陽保衛戰

睢陽保衛戰

唐肅宗至德元年(公元756年),張巡撤出雍丘後,率眾沿睢陽渠向南撤退,當時他只有馬三百匹,兵三千人,退至睢陽(今河南省商丘睢陽區南)與太守許遠,及城父縣令姚閻合在一起。之後,他們派部將雷萬春南霽雲等領兵北上抗擊叛軍,並在寧陵北擊敗楊朝宗,斬叛將20人,殺敵一萬餘人,投敵屍於睢陽渠中,渠水為之不流。楊朝宗倖免一死,連夜逃去。這次戰後,張巡接到朝廷詔書,被封為主客郎中,兼河南節度副使。此戰史稱睢陽之戰又或睢陽保衛戰。睢陽地當睢陽渠要衝,位置非常重要。至德二年( 757年),安祿山死後,其子安慶緒派部將尹子琦率同羅突厥、奚等部族精銳兵力與楊朝宗合,共十幾萬人,進攻睢陽。面對強敵,張巡、許遠激勵將上固守,從早至午,接戰20餘次,士氣不衰。許遠自以才能不及張巡,推張巡為主帥,而自己管籌集軍糧和戰爭物資。張巡任主帥後首先清除了內部叛將田秀榮,然後率軍出城主動襲擊叛軍,將叛軍打得大敗而逃,並繳獲了大批車馬牛羊。張巡把這些戰利品都分給了將士,自己分毫不要。這次大捷之後,朝廷拜張巡為御史中丞;許遠為待御史;姚誾為吏部郎中。

基本介紹

  • 名稱:睢陽保衛戰
  • 地點睢陽(今河南商丘睢陽區南)
  • 時間:唐肅宗至德元年(公元756年)
  • 參戰方:唐軍,偽燕軍
  • 結果:偽燕慘勝
  • 參戰方兵力:唐軍:3000人;偽燕:18萬人
  • 傷亡情況:唐軍:全軍覆沒;偽燕:戰死兩萬,傷十萬 
  • 主要指揮官:許遠,張巡;尹子琦 
背景,過程,主要人物,歷史評價,意義與影響,

背景

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冬,影響中國歷史發展進程的安史之亂爆發了。是時,河東三鎮節度使安祿山發動所部鎮兵及同羅、奚、契丹、室韋精騎八千餘總計十五萬眾,反於范陽。安祿山乘坐鐵車,率領步騎精銳號稱二十萬,“煙塵千里,鼓譟震地”。當時海內承平數十年,百姓幾世都沒有見過戰爭,“猝聞范陽兵起,遠近震駭”,兵鋒所指,所向披麾。所到之外,守將不戰而逃,或者望風而降,京師震驚,唐玄宗被迫南遁。
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安祿山死後,其子安慶緒繼任並派大將尹子奇率領叛軍圍攻地處睢陽渠要衝的睢陽城(今河南商丘)。太守許遠自度其實力不足以抗敵,就邀請當時據守寧陵的唐朝名將張巡來協助自已一起保衛睢陽。張巡隨即率兵三千入駐睢陽與許遠合兵一處,共保睢陽。

過程

張巡(709—758),鄧州南陽(今河南南陽)人。史書記載他“博通群書,曉戰陣法。氣志高邁,略細節,所交必大人長者,不與庸俗合”,“聰明有才幹,舉進士,三以書判拔萃入等”。時其兄張曉任監察御使之職,但張巡不依靠其兄走政治道路,而憑藉自己的實力出任清河、真源縣令,不附權貴,打擊豪強, 關心人民疾苦,簡約民政,治績突出,並負節義盛名,深受百姓愛戴。
尹子琦安祿山特別重視的愛將,至德二載(757)1月,他率13萬大軍前來攻打睢陽城,其中多是同羅、突厥,奚的勁旅,這些少數民族將領個個驍勇善戰,剽悍無比。睢陽太守許遠派兵向張巡告急。張巡部署好寧陵守衛,帶領二千精兵殺進睢陽,與城父(今安徽亳州東南)令姚誾一起共6800人駐守睢陽。敵眾我寡,張巡激勵將士們說,逆賊乃烏合之眾,雖然很多,但不足畏懼,只要上下齊心,必能打退賊逆,且兵不在多在精,將不在勇在謀。賊眾寡謀,賊驕則無智,烏合之眾少謀且犯上作亂,必敗無疑。
尹子琦急於邀功,兵臨城下,兇猛攻擊,城上卻毫無動靜,待賊爬至梯中間時城上箭矢如雨,敵軍慌忙撤退,亦死傷之眾。尹子琦反覆多次攻城,張巡均身先士卒,從容不迫,指揮若定。叛軍死60餘將,死傷2萬餘卒。張巡肅清內部,斬殺奸細田秀榮,唐軍士氣高漲。張巡將全城軍隊分區操練,讓諸將靈活運用陣法而習兵,還重視內部團結協調和思想教育。至德二載(757)2月,尹子琦增兵睢陽,張巡採取心理戰術,打退叛軍數次進攻,又用計射傷尹子琦。叛軍士氣低落,巡不但擅長守城,也注重攻心,瓦解敵軍。史載:“賊士攻城者,巡以逆順說之,往往棄城來降,為巡死戰,前後三百餘人”。至德二載(757)7月,叛軍增兵數萬,尹子琦更加囂張。睢陽城的形勢更加嚴峻,大敵壓境,城內軍糧緊缺,全城軍民每日每人分米1勺,與樹皮、茶、紙熟牛皮混合煮食。將士們日漸消瘦,但士氣不減。分布睢陽附近唐軍,個個觀望,既不運糧補給物資,更不出兵相助。尹子琦報仇心切,連連猛攻睢陽,城內將士飢病交加,急劇降至一千餘人。張巡只有守城,而無力出擊。叛軍修造帶輪雲梯,上有一籠,裝精兵200人與其上。推至城邊,準備躍牆攻城。張巡急命人暗中將城牆鑿穿三個洞,等敵人云梯推進,即出一帶鐵鉤的大木,將雲梯鉤住使其不能退,再出一木頂住雲梯,使其不能放,敵人進退不得時,再出一木。木末端置一鐵籠,內裝燃燒的易燃之物,將敵雲梯燒斷,梯上之兵盡被燒死。睢陽城上有觀察敵情的“暗哨”,敵每攻城必吃大虧。尹子琦命人造“鉤車”,頂設鐵鉤,“暗哨”被毀。張巡命人在大木頂端紮上鐵鏈、鐵環,套住鉤車車頭,掛入城內,截去鐵鉤。巡又破尹子琦的“****計”,“蹬道”。尹子琦機關算盡,損兵折將,終無機可乘。當睢陽告急時,附近的幾支軍隊,或畏懼叛軍氣焰,或忌張巡、許遠威名,均不出師援救。張巡派南霽雲去借兵,他只從寧陵借到3000人,入城內時死傷過半。叛軍知曉守軍“外援絕,圍益急”。
當睢陽糧盡時,將士曾提議棄城東奔,得糧食後,與敵軍決一死戰,張巡、許遠認為,睢陽是豫東門戶,中州鎖鑰,江淮屏障,河洛襟喉,叛軍據而有之,必將戰火引向江南,大唐便失去糧餉供應。更何況城中將士被飢病、戰爭折磨得無力逃奔,不如堅守孤城,以待朝廷援軍的到來。相持到10月初,城中完全絕糧,連樹皮、茶紙也吃光了,將士就殺馬而食,戰馬殺光了,就羅雀掘鼠而食。尹子琦帶領叛軍最終將西南城門搗破進城,張巡等人被俘。尹子琦幾次勸降張巡,得到的都是連連痛罵,“吾欲氣吞逆賊,顧力屈耳”。張巡、許遠南霽雲等36人不屈而死。睢陽城破三日後,唐朝廷新任命的河南節度使張鎬率軍趕到,大敗叛軍,重新奪回睢陽。

主要人物

張巡,唐蒲州河東(今山西永濟)人,(關於張巡籍貫,《舊唐書》本傳載為蒲州河東,《新唐書》本傳載為鄧州南陽,《舊唐書》早出,應以為準。後人也多采《舊唐書》所載,如《全唐詩》、樂史《太平環宇記》即是)他生於唐中宗景龍二年( 708年),卒於唐肅宗至德二載( 757年)。 張巡少聰敏好學,博覽群書,為文不打草稿,落筆成章,長成後有才幹,講氣節,傾財好施,扶危濟困。張巡開元(713——741年)末中進士第三名,初仕為太子通事舍人。天寶年間(742——755年),調授清河(今河北清河)縣令,政績考核為最高等,任期滿後回京。當時,唐玄宗寵妃楊玉環的族兄楊國志執掌朝政,權勢顯赫,留京待遷的官員紛紛走楊國忠的門路。這時有人勸張巡去拜見楊國忠,但被他拒絕了。因不願阿附權貴,儘管他政績突出也未能遷升高官。不久,他調授真源(今河南鹿邑)縣令。
張巡張巡
許遠(709—757年),字令威,許敬宗曾孫。性寬厚,明吏治。開元中,從軍河西,任磧西支度判官。天寶中,安祿山叛亂,唐玄宗以許遠素諳戎事,授睢陽(今河南商丘)太守,累加侍御史、本州防禦使。至德二年(757年),安祿山部將尹子奇(琦)領兵圍攻睢陽。許遠與直源令張巡協力據城堅守。許遠自知才力不及,願居巡下,專治軍糧、戰具。睢陽城中原有谷6萬斛,可供一年食用,而河南節度使李巨撥其牛數支援濮陽、濟陽兩地,許遠力爭不從。被困數月,糧盡,士兵飢不能戰,援兵又不至,城遂陷。張巡遇害;許遠被執送洛陽,至偃師,不屈而死。贈荊州大都督,於睢陽立廟奉祀。新城塔山亦建有許公祠,歲時致祭。
南霽雲,唐絢、玄年間(公元712----756年)生於魏州頓丘(今清豐縣)南寨村農民家庭。因排行第八,人稱“南八”。在平定“安史之亂”中屢建奇功。南霽雲青少年時代勤勞能幹,喜愛學習,平時收工後總要習文練武。傳說他會七十二路槍法,善騎馬射箭,能左右開弓,百步之內箭無虛發。因家境貧寒,不得不棄家外出謀生,後投奔張巡部下被委以重任。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安慶緒殺死安祿山後,派汴州刺史尹子奇統兵30萬攻睢陽(今河南商丘縣南)。睢陽太守許遠向張巡求援。張、南引兵子寧陵向睢陽進發,攻破叛軍防線與睢陽守軍會合
是年十月,睢陽陷落,張巡、南霽雲被虜。叛軍尹子奇勸南投降,南稟稟正氣,大聲說:“男子漢大丈夫,不可向不義者屈服,寧掉頭顱垂青史,不留罵名在人間。”昂首挺胸英勇就義。後人曾有詩云:灑血睢陽笑痴?故鄉粗豆靡窮期;李唐社稷今何在?不及將軍尚有祠!

歷史評價

唐代文學家韓愈曾在《<張中丞傳>後敘》一文中評價此次戰役: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盡之卒,戰百萬日滋之師,蔽遮江淮,沮遏其勢。天下之不亡,其誰之功也?
宋末文天祥的《正氣歌》中,其中有句這樣寫道“為張睢陽齒”,而這也就是中國歷史上最悲壯和最慘烈的一幕:“睢陽保衛戰”。其中的主角就是“張睢陽齒”的張巡和其驚天地泣鬼神的“睢陽保衛戰”。

意義與影響

(一)睢陽保衛戰順應了千古不變的歷史潮流,正義必將戰勝邪惡。
我們前面已經提及,叛軍所到之處燒殺搶掠,抵抗叛軍是正義的戰爭。睢陽保衛戰正是這場正義戰爭中的一部分,而且更有重要的意義。張巡及其守城將士,其戰必勝,守必固,死必壯烈。而睢陽城中百姓對守城更是全力以赴,城中糧盡時,甚至不惜自殺以解將士之飢。軍民團結,10個月之久,睢陽固若金湯,這種軍民團結的精神在歷史上屈指可數。“人知必死,莫有叛者”,守城軍民大義凜然,智勇無比,不僅使敵寇望而卻步,還感召其將士反正,投入孤城,實現愛國誓言,充分顯示出正義力量和正義戰爭的感召力。
(二)睢陽保衛戰為唐王朝平叛奠定了基礎。
安祿山在洛陽稱帝後,便組織兵力東進西犯,西進的目標是長安,東進的目標是雍丘、睢陽。他們的目的是奪取睢陽,卡住運河,掃蕩江淮,於是形成了東西兩大戰場。尹子琦第一次圍攻睢陽城16天,撤兵去支援長安門戶潼關,後又重圍睢陽。睢陽保衛戰中,安史大將尹子琦所率13萬大軍被完全吸引牽制在睢陽城的周圍,他們既無法回師救援危在旦夕的長安城,也無法破城南下,這樣極大地削弱了長安、洛陽方面叛軍的軍事力量,使長安九月得以光復,洛陽在睢陽城破十天后被收復。睢陽保衛戰有力地打擊了叛軍的囂張氣焰,徹底打破了叛軍欲南下掃蕩江淮的企圖,保護了南方人民生命及財產的安全,使東南經濟在原有的基礎上更加穩步地發展。正如史書記載,睢陽保衛戰“既足以挫賊之鋒,使不得席捲東下,又即以分賊之勢,使不得併力西侵,江淮得保富庶之餘力,贍給諸軍,賊旋盪覆”。因此,睢陽之戰死死擋住叛軍南下通道,對屏維江淮,支撐整個平叛戰局以及戰後唐王朝重建社會經濟均具有重大意義。
(三)睢陽保衛戰為中國歷史上又一次以少勝多的成功典範。
尹子琦率13萬大軍圍攻睢陽時,睢陽太守許遠向張巡告急。張巡認識到任所真源戰略地位並不重要,於是毅然放棄治所,率主力北上,守衛睢陽。張巡進入睢陽後與許遠等合兵6800餘人,而敵軍13萬。軍力懸殊,而攻、守城也相差很大,守城的一方往往居於進可攻退可守的有利地位,可以運用少數兵力牽制敵軍。而對於攻城的一方來說,要有數倍之兵力及特殊器材才可進行,而且不付出相當大的代價也不易取得城池。張巡正是利用了城防的特點,在敵眾我寡之下,與敵軍針鋒相對,嚴密防守,使叛軍絞盡腦汁,付出慘重代價,始終無機可乘。如果僅限於守城,而不積極出擊,終會處於被動的地位。張巡則不然,他利用自己士氣高昂和叛軍急於得城的弱點,多次主動出擊,出其不意,以少勝多,使叛軍防不勝防,或殲滅叛軍有生力量,或奪取叛軍糧食裝備,“器械,甲杖皆取之於敵,未嘗自修”,在當時產生了積極意義。由於叛軍南下為了直取江淮富庶之地,完全可以繞過睢陽,揮軍南下,但因張巡善於用兵常常主動出擊敵軍,使敵軍在未攻下睢陽等地時,不敢輕易南下。因此,睢陽保衛戰不僅僅守衛睢陽一城而是守衛了大片重要的軍事重地。
(四)睢陽保衛戰體現了張巡及其守城將士精神永存。
當朝名士李翰所言:“祿山背德,大臣將相比肩從賊,巡官不朝,宴不塵,無一伍之士,一節之權,徒奮身死節,以動義旅,不謂忠乎”?戰亂爆發,張巡並未“獨善其身”,而是“兼濟天下”,誓師討賊,與睢陽共存亡,直到睢陽城陷。“臣生不報陛下,死為鬼以癘賊”。張巡忠貞亦感染身邊之人,他們“大小數百戰,士帶甲食,裹瘡斗”。南霽雲被俘,張巡招呼他:“南八,男兒死爾,不可為不義屈。”南笑曰:“欲將有為也,公知我者,敢不死”,英勇就義。唐肅宗李亨在張巡死後不久,下詔追贈他為揚州大都督,許遠為荊州大都督並加封其妻子,後來並下令“立廟睢陽,歲時致祭”,稱讚他們“忠臣事君,有死無貳,列士殉義,雖死如存”。張巡等人的高尚氣節,深深地影響著歷代知識分子,與其同時代的名士李翰著文盛讚張巡,其後的高適、韋應物、韓愈、柳宗元、司馬光、歐陽修、文天祥等文人學士都寫下了大量頌揚詩文。司馬光認為張巡等人“世治則擯斥外方,沈抑下僚;世亂則委棄孤城,齏粉敵手”,實乃“善者”、“忠義”之人。文天祥以張巡為榜樣鼓舞自己的抗元鬥爭,“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正是其心聲。其後,王炎午“倡義舉勇,文山、張巡殺身不異”,將文天祥與張巡相提並論,盛讚二人忠君愛國。清代史學家趙翼也評論“睢陽之難,張巡、許遠固千古共知,其次則南霽雲。”可見,張巡等人在睢陽保衛戰中所表現出來的忠貞氣節為整箇中華民族所傳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