睢水(范成大詩作)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睢水》是南宋詩人范成大在出使金國途中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該詩的第一、二句回顧睢水之戰的慘烈;第三、四句揭示兵家勝負無常的道理。詩人借古喻今,但並未一味渲泄鬱悶,筆鋒一轉又昭示了不甘失敗、積極奮進的精神。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睢水
  • 創作年代:南宋
  • 作品體裁:七言絕句 
  • 作者:范成大      
  • 作品出處:《石湖居士詩集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鑑賞,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睢水
睢口石門已隤,河亦塞,即項羽大敗漢兵處
一戰填河擁漢屯,拔山意氣已鯨吞
直南即是陰陵路,兵果難將勝負論。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①睢(suī)水:出自今開封市以東地帶,向東經過今商丘市北入安徽境內,過今淮北市區,再至今宿州城北符離。古代,睢水有一段河道與汴水相距不遠。
②隤(tuí):土木建築物垮塌、崩頹、墜下。
③一戰:指楚漢睢水之戰。漢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四月,漢兵攻入彭城,項羽率軍回救彭城,“日中,大破漢軍。漢軍皆走,相隨入谷、泗水,殺漢卒十餘萬人。漢卒皆南走山,楚又追擊至靈壁東睢水上。漢軍卻,為楚所擠,多殺,漢卒十餘萬人皆入睢水,睢水為之不流。”(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擁:占據。屯:軍營。
④拔山:比喻力大。出自《史記·項羽本紀》:“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 鯨吞:像鯨魚一樣地吞食,多用來比喻侵吞土地。後晉劉昫舊唐書》:“自隋朝維絕,自縣瓜分,小則鼠竊狗偷,大則鯨吞虎踞。”
⑤直南:正南。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卷二:“何曾敢與他和尚爭鋒,望著直南下便迓。”陰陵:漢時舊縣名,原楚邑,即項羽兵敗迷道處。故城在今安徽省定遠縣西北。

白話譯文

睢口的石門已經垮塌,河道也堵塞了,此地就是項羽大敗漢軍之地。
項羽在睢水大破漢軍,英雄蓋世席捲天下。
但在陰陵卻兵敗而逃,兩軍交戰勝負難料。

創作背景

范成大於乾道六年(1170年)閏五月,出使金朝,沿途寫了七十二篇七言絕句和一卷日記《攬轡錄》,這首詩是其中第七首。范成大行至宿州西北境離睢水不遠處,憶想當年睢水之戰,心中有感,寫下這首詩。

作品鑑賞

整體鑑賞

詩人藉此詩借古喻今,以劉邦睢水之敗喻南宋符離之敗,以劉邦逆轉取勝,希望南宋亦能先敗後勝。
“一戰填河擁漢屯”,這一句回顧昔日劉邦與項羽在睢水大戰,感慨當年楚漢之戰的酷烈。以“填河”二字描繪了“睢水為之不流”的慘狀。
“拔山意氣已鯨吞”,第二句是說項羽大敗漢軍於睢水之上,充分顯示了他那“力拔山兮氣蓋世”的英雄氣概。
第三、四句急轉而下:項羽在睢水大勝,在陰陵卻成了亡命之徒,兩地相隔不遠,形成了鮮明的對照,隨後進一步分析,得出了軍事上勝敗的事情是很難預料的的結論。
作者以為劉邦當年雖然在睢水處吃敗仗,但他終於打敗了項羽,逼使項羽敗走陰陵,最後烏江自刎。所以決定戰爭最終勝負的是信心和勇氣,匹夫不能奪氣,作為帝王更不能奪氣。藉此希望南宋皇帝不要因為符離之敗就喪失恢復中原的信心,要振作起來,重新來過。

名家點評

哈爾濱師範大學副教授陳大遠《兩宋出使遼金詩闡論》:南宋統治者一次又一次用屈辱換安逸,在如此政治背景下出使金國,使臣內心感受複雜酸楚,只能借古喻今渲泄心中的鬱悶,呼喚舊日的英雄。

作者簡介

范成大(1126~1193),南宋詩人。字致能,又字幼元、友生,號山中居士,又號石湖居士,蘇州吳縣(今屬江蘇)人。紹興年間進士,歷任知處州、知靜江府兼廣南西道經略安撫使、四川制置使、參知政事等職。曾使金,堅強不屈,幾被殺。晚年退居故鄉石湖,卒諡文穆。其詩題材廣泛,與陸游、楊萬里、尤袤齊名,稱“中興四大家”或“南宋四大家”。又工詞,文賦也享有盛名。著作頗富,傳世作品有《石湖居士詩集》《石湖詞》《桂海虞衡志》《吳船錄》《吳郡志》等,存詩1900多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