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對富裕程度

相對富裕程度

地區相對富裕程度反映某一地區與全國平均水平相比較的居民收入水平、公共服務水平、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和財政支出水平的綜合富裕程度。地區相對富裕程度用“地區相對富裕程度”來表示,特稱為“中郡富強指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相對富裕程度
  • 類別:制度
  • 國家:中國
  • 指數:“中郡富強指數
地區相對富裕程度監測評價指標體系,地區相對富裕程度監測評價指標體系說明,地區相對富裕程度計算,各省相對富裕情況,各地市盟相對富裕情況,富裕程度的表達方式,地區相對富裕程度等級,地區相對富裕程度類型,

地區相對富裕程度監測評價指標體系

地區相對富裕程度監測指標體系包含五類三級22個指標,見表1-1。五類指標包括人口類指標、居民收入類指標、公共服務類指標、地區發展類指標、財政統籌類指標。在指標體系中,居民收入類和公共服務類指標構成富裕程度的居民富裕部分,地區發展類和財政統籌類指標構成富裕程度的統籌發展部分。

地區相對富裕程度監測評價指標體系說明

在指標體系中,強調:
①以人為本,全部以人均等均量為基準。
②突出居民收入,還統籌考慮與居民收入相關聯的工資、儲蓄、消費等因素。
③突出居民富裕,還統籌考慮教育、醫療衛生等公共服務。
④不僅強調居民收入和公共服務,還強調地區經濟發展和財政統籌能力
⑤地區經濟發展是提高地區富裕程度的物質基礎,財政統籌是彌補因經濟發展不足而引起的富裕程度的 差異。統籌地區經濟發展和財政統籌體現了市場和政府的兩種力量、地方和中央兩個層級在提高富裕程度和強國富民工作的兩個積極性。

地區相對富裕程度計算

地區相對富裕程度用中郡富強指數來表示,中郡富強指數體現了地區的強國富民情況,中郡富強指數的計算過程是:
①利用公開的資料,整理、甄別、核實每一個參與監測的數據,保證數據的客觀性。
②數據標準化處理。用每個地區的原始數據與全國的人均數據的比值來無量綱化處理。
③本課題監測評價中採用綜合指數分析和分類坐標分析相結合的方法,目的是對實際工作有指導意義。
把指標分為居民富裕**(居民收支類、公共服務類)和統籌發展**(地區發展類、財政統籌類)等二**四類,每類選取主要的指標,進行相應的分析,最后綜合評價。採用全國地區相對富裕程度類型坐標,分析不同類型地區的相對富裕程度特徵。

各省相對富裕情況

全國各省區以其地市州盟的人口比重為權重,加權得到省區的相對富裕程度。除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重慶市等四個直轄市外,地區相對富裕程度最高的前五個省區是:浙江、廣東、江蘇、福建、遼寧省區相對富裕程度的中郡富強指數超過全國平均值100的省份有8個,比上屆增加2個;低於75的有4個,比上屆減少5個;差異性比上屆縮小。
各省富裕程度各省富裕程度

各地市盟相對富裕情況

在甄別、核實的基礎上對全國318個地市州盟(除19個直轄市和副部級城市)進行了相對富裕程度的監測評價。全國318個地市州盟(地區17個、市268個、州30個、盟3個)中相對富裕地區(相對發達地區)有42個,占總數的13.21%;人口1.77億,占全國地市州盟總人口13.41%。主要分布在東部沿海地區,具體是:東部地區26個、中部地區5個、西部地區8個、東北地區3個。全國相對富裕地區(相對發達地區)前十位是:廣東東莞市、新疆克拉瑪依市、廣東佛山市、江蘇蘇州市、廣東珠海市、江蘇無錫市、廣東中山市、浙江舟山市、浙江溫州市、江蘇常州市。
各地市盟相對富裕程度各地市盟相對富裕程度
全國相對發達地區在東部沿海地區呈網路分布,在其他地區呈點狀分布。全國相對發達地區可以概括為三種類型:東部沿海率先發展型、區位優勢綜合發展型和資源優勢綜合開發型。
全國相對落後地區有108個,占33.96%,比上屆少24個,主要分布在西中部,西部80個,中部24個,東北部3個,東部1個。
全國地區相對富裕程度呈現“洋蔥頭”形狀,不是“橄欖形”,相對發達地區數量少,相對落後地區的比例很大。
全國地市州盟相對富裕程度監測評價採用人口、居民收入公共服務、地區發展和財政統籌等五類三級22個公開客觀數據,將指標分為居民富裕**(居民收支類、公共服務類)和統籌發展**(地區發展類、財政統籌類)等二個**,使用綜合指數分析和分類坐標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地區相對富裕程度分A+、A、A-、B四個等級和Ⅰ、Ⅱ、Ⅲ、Ⅳ四個類型。監測評價是一個比較客觀實用、以人為本、以人均收入水平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為核心、以區域經濟發展為基礎、以政府公共財政為主要調控手段的監測分析體系。根據地區相對富裕程度的等級和類型,可以非常直觀地考察出地區相對富裕程度的差異性,並為區域統籌發展、實現共同富裕提供導向。政府提供公共服務時要根據公共服務水平的全國差異性分成不同等級和標準,確定基本的保障性等級標準並進行保障性財政轉移支付,消除絕對落後現象。
全國地區相對富裕程度與統籌發展監測評價工作是針對地區富裕程度而進行的比較全面系統分析,為各地區的“強國富民”工作提供坐標,為落實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建立統籌區域發展機制、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共同富裕提供了系統的、量化的導向。

富裕程度的表達方式

富裕程度的表達方式有許多種,主要有:
①用人均地區經濟總量,如人均地區生產總值、人均財政收入等。綜合性概念比較強。
②用人類綜合發展指數。聯合國開發計畫署發布的人類發展指數報告中的人類發展指數(HDI)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富裕程度的參考指數。其計算主要參考三個指標,一個是預期壽命,二是教育方面的指標(包括毛入學率和識字率),三是人均GDP值。
③用人均居民收入,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等。
④用居民儲蓄和消費,如人均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餘額、人均社會消費品零售額等。
⑤用恩格爾係數。恩格爾係數是反映居民消費結構方面的指標,也是反映居民發展水平和生活水平及質量的指標,它等於居民用於食物消費的支出與總支出之比。一般來說,居民收入水平越高,其恩格爾係數越小。國際上,恩格爾係數在59%以上為貧困,50-59%為溫飽,40-50%為小康,30-40%為富裕,30%以下為最富裕。在中國,恩格爾係數有失真現象。
⑥用人均實物,如人均用電量、百人擁有汽車數等。數量簡單,可比性比較差。
⑦發展水平也可以用一些社會指標,如公共教育、公共醫療衛生、社會基本保障覆蓋率等等。社會公共服務受財政投入的影響比較大,發展水平可以用人均財政支出、人均科教文衛事業費支出等指標來表達。

地區相對富裕程度等級

地區相對富裕程度(中郡富強指數)等級依據指數大小分A+、A級、A-級、B級等四級,各級規範:
A+級:125以上,全國相對富裕地區(相對發達地區);
A級:125-100,全國中等偏上地區;
A-級:100-75,全國中等偏下地區;
B級:75以下,全國相對落後地區;
A級和A-級是全國中等水平。

地區相對富裕程度類型

全國地區相對富裕程度(中郡富強指數)類型可以用“全國地區相對富裕程度類型”來分析。
地區相對富裕程度的類型分Ⅰ、Ⅱ、Ⅲ、Ⅳ類,各類規範:
Ⅰ類:居民富裕指數和統籌發展指數都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Ⅱ類:居民富裕指數高於全國平均水平,統籌發展指數低於全國平均水平。
Ⅲ類:居民富裕指數低於全國平均水平,統籌發展指數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Ⅳ類:居民富裕指數和統籌發展指數都低於全國平均水平。
全國地區相對富裕程度類型坐標為全國地區統籌提供導向。不同類型地區的統籌方式不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