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紋稻弄蝶

直紋稻弄蝶

昆蟲名,為鱗翅目,弄蝶科。分布於中國廣大地區、日本、朝鮮、馬來西亞等。寄主有水稻、茭白、稗、游草、蘆葦等。幼蟲吐絲綴連水稻數張葉片成苞,躲在內蠶食葉片,嚴重時,可將稻葉吃盡,還常使稻穗不能伸出。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直紋稻弄蝶
  • 拉丁學名:Parnara guttata Bremeret Grey
  • 別稱:稻苞蟲
  • :動物界
  • :節肢動物門
  • :昆蟲綱
  • :鱗翅目
  • :弄蝶科
  • 分布區域:中國廣大地區、日本、朝鮮、馬來西亞等
形態特徵,成蟲,卵,幼蟲,蛹,生活習性,防治方法,

形態特徵

成蟲

體長17—19mm,翅展28—40mm,體和翅黑褐色,頭胸部比腹部寬,略帶綠色。前翅具7—8個半透明白斑排成半環狀,下邊一個大。後翅中間具4個白色透明斑,呈直線或近直線排列。翅反面色淺,斑紋與正面相同。

褐色,半球形,直徑0.9mm,初灰綠色,後具玫瑰紅斑,頂花冠具8—12瓣。

幼蟲

末齡幼蟲體長27—28mm,頭淺棕黃色,頭部正面中央有“山”形褐紋,體黃綠色,背線深綠色,臀板褐色。

淡黃色,長22—25mm,近圓筒形,頭平尾尖。

生活習性

以幼蟲取食稻葉。取食時,吐絲將稻葉綴合成苞,故俗稱稻苞蟲。
年發生3~8代;北方稻區2~3代,南嶺以南6~8代,四川4~6代。
在南方稻區,直紋稻弄蝶以老熟幼蟲於背風向陽的稻田邊、低濕草地、水溝邊、河邊等處的雜草中結苞越冬,以在游草上越冬的最多;越冬場所分散。在黃河以北,則以蛹在向陽處雜草叢中越冬。越冬幼蟲次春小滿前化蛹羽化為成蟲後,主要在野生寄主上產卵繁殖1代,以後的成蟲飛至稻田產卵。四川山區一季中稻區有3個為害代,丘陵區有4個為害代,均以6~8月發生的2、3代為重害代,以遲中稻、一季晚稻和雙季晚稻受害嚴重。末代幼蟲除為害雙晚外,多數生活於野生寄主上,天冷後即以幼蟲越冬。成蟲日間活動,飛行力極強,需補充營養,嗜食花蜜; 有趨綠產卵的習性,喜在生長旺盛、葉色濃綠的稻葉上產卵;卵散產,多產於寄主葉的背面,一般1葉僅有卵1~2粒;少數產於葉鞘。單雌產卵量平均約200粒。幼蟲白天多在苞內,清晨前或傍晚,或在陰雨天氣時常爬出苞外取食, 咬食葉片,不留表皮,大齡幼蟲可咬斷稻穗小枝梗。3齡後抗藥力強。有咬斷葉苞墜落,隨苞漂流或再擇主結苞的習性。幼蟲共5齡,老熟後,有的在葉上化蛹,有的下移至稻叢基部化蛹。蛹苞綴葉3~13片不等,苞略呈紡錘形。老熟幼蟲可分泌出白色綿狀臘質物,遍布苞內壁和身體表面。化蛹時,一般先吐絲結薄繭,將腹兩側的白色臘質物堵塞於繭的兩端,再蛻皮化蛹。

防治方法

(1)、農業防治技術 結合冬季積肥,剷除田邊、溝邊、塘邊雜草及茭白殘株,減少越冬蟲源。幼蟲蟲量不大或蟲齡較高時,可人工剝蟲苞、捏死幼蟲和蛹,或用拍板、鞋底拍殺幼蟲。
(2)、化學藥劑防治 當百叢水稻有卵80粒或幼蟲40頭時,在3齡盛期施藥,施藥種類與方法同稻縱卷葉螟。
(3)、生物防治技術 同稻縱卷葉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