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標導向行為

目標導向行為

目標導向行為指為尋求達到某種目標而表現出來的行為。目標導向理論是激勵理論的一種。它是由豪斯提出來的,目標導向理論的基本出發點是要求領導者排除走向目標的障礙,使其順利達到目標,在此過程中,給予職工滿足多種多樣需要的機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目標導向行為
  • 學科:管理心理學
簡介,理論,

簡介

目標導向行為是一個選擇、尋找和實現目標的過程。一般而言,它能提高人的動機水平。但是,如果導向過程時間過長或者目標不具挑戰性,也會降低激勵的力量。因此,倡導者要不斷地向下屬提出富於挑戰性的目標,並為其提供實現目標的條件與機會,引導其去實現一個又一個更高的目標。

理論

目標導向理論認為,要達到任何一個目標必須經過目標行為。而要進入目標行為又必須先經過目標導向行為。兩種行為對動機強度的影響是截然相反的,為了解決這一矛盾,使動機強度經常保持在一個較高的水平上,就必須交替運用目標導向行為和目標行為。也就是說,當一個目標實現後,應適時地提出新的更高的目標,以便進入一個新的目標導向過程,從而使動機強度維持在較高的水平上,使人保持一種積極的狀態。
目標導向理論是激勵理論中的一種 。目標導向行為( 行動 ) 是為了達到目標所表現的行為。有了動機就要選 擇和尋找目標, 目標導向行動乃代表尋求、達到目標的過程 。需要強度會隨著目標導向行動的行進而增強,越 接近目標, 動機強度越強, 直至目標達成或遭受挫折方止 。如果預定的目標太高, 難已實現, 或者目標太遠 , 不夠切身 ,都將使人的興趣減弱 。另一方面 , 如果目標缺乏挑戰性, 則會使人感到“ 平淡無奇” 或 “ 垂手可得 ” , 也會失去興趣 , 從而降低激勵力量 。人們對歷經艱難而取得的成績, 會有一種成就感 、勝利感 ,並會激勵 他們去爭取更大的勝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