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灣區志

盧灣區志

《盧灣區志》是一部記載盧灣區的地方志,是有史以來的第一部盧灣區的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盧灣區志
  • 性質:地方志
序,序一,序二,凡例,總述,介紹,一,二,三,

序一

中國古代有縣誌、州志、府志、省通志、一統志,也有鄉里小志,但沒有城市區志,有之,自現代始。蓋古為農業社會,今為工業社會,今之城市較之古代,數量多,範圍廣,事務繁,所以,在有市志、縣誌之外,新編區志,事屬創始,實有必要。
有史以來的第一部《盧灣區志》編成以後,索序於我,我樂意為之。我在上海社會科學院工作已近40年,社科院近20年來一直地處盧灣區內,我已在盧灣的土地上生活了近20年,80年代初還忝為區人民代表,又多次以全國人大代表的身份列席盧灣區的會議,可算是個盧灣人。此其一。
我的學業與地方志有不解之緣。我的博士論文,我在美國發表的兩本英文著作,依賴的主要資料都是地方志。我最近十幾年,很大精力用於中國城市史研究,從上海城市研究至東南沿海城市研究,基本資料也是地方志。所以,我對地方志有一份特殊的感情。此其二。
其三,《盧灣區志》編得很有特色。資料翔實,門類齊全,綱目清楚,這些作為一部較好志書應有的優點它都有了,這很不容易。但這尚在其次,我覺得它編出了盧灣的個性,顯出了盧灣的特點。書中將革命史跡作為專編,將江南機器製造總局、法商電車電燈公司、客幫社團、青洪幫、煙賭娼、俄僑等作為專記,這些都很有眼光。
看了志書以後,對盧灣的特點,我想從歷史的角度多說幾句。
在燦若群星的中國城市中,上海是相對後起的一個,宋代成鎮,元代設縣,明代築城,清代崛起。比起劉漢李唐都城西安、孫吳劉宋都城南京、七朝古都開封、九朝古都洛陽,比起東吳蘇州、西蜀成都、南粵廣州、北燕北京,上海都是小弟弟。
在爭奇鬥妍的上海眾多市區中,盧灣是相對後起的一個。直到19世紀末,區境大部分還是土地平曠,村莊錯落,溪浜縱橫,蘆葦叢生。從蘆家灣、張家浜、淡井廟這些散發著泥土芬芳的地名中,我們還能依稀想像出當年的田原風光。此時,其東北方向的公共租界,已是道路寬闊、店鋪林立、車水馬龍的繁華都市,東面的縣城,更是人煙湊集、喧闐擁擠的熱鬧地方。
在後起性這一點上,盧灣很像上海。
後起也有後起的好處。盧灣區大部分土地的城市化,始於20世紀初。第一次是1900年法租界擴展時,區境東北部分被劃入。第二次是1914年法租界大擴展,徐家匯路以北部分全被劃入。南部地區,除了沿江的江南造船廠一帶,多在30年代成為市區。20世紀開頭30年,正是上海飛速發展的時期。1900年,上海人口100萬,1915年超過200萬,1930年超過300萬,平均每15年增加100萬。與此相一致,上海的外貿、金融、工業、房地產、市政建設全面發展。20年代末,上海在世界大城市中排名第六,30年代初排名第五,緊隨倫敦、紐約、東京、柏林之後。上海的大發展,為盧灣區境的繁榮提供了機遇。築路、建房、開店、興學,由北而南,次第開發,在三四十年中,區境一變而為上海很有特色的市區之一。其特色有四:
一是靜雅。區境精華原在北部,北部精華原在住宅。住宅之興建,正逢上海人口快速增長之時,區境北部以其地在法租界、少受戰亂煩擾、開發較晚、交通便捷等綜合優勢,深受富商大賈和中產階喜愛。花園洋房、新式公寓和石庫門裡弄住宅連片建成,霞飛坊、梅蘭坊、蒲柏坊、花園坊、巴黎新村、呂班公寓、培文公寓、派克公寓、格林頓公寓,都是其中聲名卓著者。馬斯南路一帶,有30幢法式花園洋房,百餘幢西班牙式花園洋房。不光租界西紳、洋行大班、白領階層喜歡住在這裡,江浙富戶因避戰亂樂於住在這裡,一些在楊樹浦、閘北等處開店辦廠致富的老闆也紛紛遷居這裡。這一帶住宅多,綠地多,花園多,樹木多,工廠少,噪聲少,污染少,恬靜幽雅,頗有都市鄉村的氣息。
二是洋派。區境北部在解放前主要屬於法租界,法蘭西民族在世界上以浪漫著稱。近代早期來滬外國人中,英國多商人,法國多傳教士和文化人,法租界及其越界築路地區,文化氣氛相對較濃。區境商業中心在淮海路,以前稱寶昌路、霞飛路,此處商業之興,很大原因在於前俄國十月革命後,大批白俄貴族來到這裡,開辦珠寶店、服裝店、飲食店、酒吧咖啡館等高檔商店,白俄妓女亦賣笑其間。加上居住在區境北部的華人,亦多為有錢階層,文化層次相對高些。這幾個因素集合在一起,使得區境北部在近代上海,顯得洋氣十足。所謂東方巴黎,羅宋風情,都是說的這個意思。
三是煙賭娼。因法租界當局長期允許經營煙毒、賭博、娼妓等行業,作為公共租界、法租界、華界結合部的區境東北八仙橋一帶,煙行雲集,賭場棋布,妓院林立,加上回力球場、逸園跑狗場等賭博場所,使得區境東北成為冒險家的樂園,暴發戶的銷金窟。在舊上海,煙賭娼並不是法租界的特產,其他地方也有,但因煙賭娼多有黑社會背景,法租界的社會治安系統很不健全,每每形成警察與流氓相互勾結的局面,因此,這方面的問題非常突出。舊上海的幫會勢力在法租界很盛,黃金榮、杜月笙、張嘯林三大亨都從八仙橋一帶發跡。
四是革命遺蹟很多。由於區境居民文化層次較高,文化氣氛濃厚,文化機構眾多,報社、出版社、科研機構、教育機構甚多,這裡成為近現代進步人士、革命人士聚集和活動場所,留下很多遺蹟。中共“一大”會址,《新青年》編輯部,孫中山故居,新四軍駐滬辦事處,周公館,鄒韜奮寓所,都是其中犖犖大者。
這幾點結合起來,在歷史上,紅(革命)、黃(娼妓)、黑(幫會)、白(白俄)、綠(綠化)這幾種顏色,盧灣都有了,說她色彩斑斕,美醜兼具,名副其實。1949年上海解放以後,在共產黨和人民政府的領導下,區境舊貌變新顏,割除毒瘤,扶正祛邪,留善去惡,越來越繁榮,越來越美麗。盧灣社會穩定,經濟發達,文化昌盛,環境幽雅。
方誌具有存史、資治、教化等多種功能,一部好的方誌,是一個資料庫,也是一部教科書。可以相信,《盧灣區志》問世以後,對於人們了解盧灣的歷史和現狀,對於盧灣兩個文明的建設,對於教育年輕的一代,都將起到重要的作用。

序二

盛世修志是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盧灣區志》的編纂,幾度寒暑,數易其稿,終於面世,這是我區歷史文化建設的一項重大工程,也是我區精神文明建設的一項碩果,可喜可賀。
盧灣區地處上海市中心城區,高雅的淮海中路商業街橫貫我區,是上海著名的商業區之一;南北高架連線內環線、南浦大橋直抵浦東,地理位置優越。
縱觀歷史,盧灣區境內的江南機器製造總局是中國近代工業的發祥地,長期執中國工業之牛耳,也帶動了區域內中小型企業、商業以及交通的發展;位於興業路上的“一大”會址是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地,是億萬中國人民敬仰的地方……盧灣區憑藉著歷史沉澱的濃郁文化氛圍,給後人留下了豐富的人文景觀,在城市化進程中留下了深深的足跡。
解放後,特別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區經濟發展步伐加快,城市建設形象新穎,商業貿易繁榮發達,文化教育昌盛興旺。“九五”期間,盧灣區在鄧小平同志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指引下,解放思想,抓住機遇,趁勢而上,各項事業欣欣向榮,蓬勃發展,城區面貌正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
以史為鑑可以知興衰、明得失、察未來,《盧灣區志》以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系統、翔實地記載了盧灣區歷史的發展軌跡,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和地方特色,是一部寶貴的區情資料。
它不僅為我們子孫後代留下了豐富的史料,而且為我們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提供了經驗教訓,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教材。
值此《盧灣區志》誕生之際,我們衷心希望全區人民和廣大讀者“以志為鑑”,充分利用這部新方誌,知盧灣、愛盧灣,在盧灣走向新世紀的建設發展中,進一步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腳踏實地,艱苦奮鬥,為盧灣的未來,再創新的輝煌!

凡例

一、本志遵循實事求是原則,詳今略古,詳異略同,詳區略市,力求全面地、有重點地記述區境自然與社會諸方面的歷史與現狀,反映時代和區情特色。
二、本志以今區境為範圍,關聯重大者略作輻射。上溯事物發端,下限至1993年,總述與大事記延至1996年,並設補記延記1994~1996年的重要內容。
三、本志採用小編並列體,視情下置章、節、目、小目。以總述提挈全志,大事記縱貫記述,下分36編,按總類、經濟(含城市建設)、政治、文化、社會歸口排列。
設革命史跡編,置政治部類之首,反映區境革命史跡集中的特點;擇歷史影響較大、涵蓋較廣的若干內容,作專記編;輯一方足資存史的歷史文獻,設文錄編;集新舊路名、里弄和村坊為附錄,以供考研。
四、本志採用記、志、傳、錄、表與圖照等體裁,表隨文設,圖照取卷首集中與串文分散結合形式。
五、本志遵循生不立傳原則。對區境有較大影響者,其主要經歷在區境者,立以傳略;凡活動面廣者,立事略記其境內活動,其餘由區民政部門負責褒揚的英烈設名錄以彰事跡。
傳略、事略、名錄統按卒年排列。另系寓境名人簡表,反映區境名人薈萃的特點。在世人物,按事系記各編。
六、本志採用公元紀年和歷史紀年結合方法。解放前採用歷史紀年,按節於首次使用括注公元紀年;解放後採用公元紀年;
“抗戰期間”指1937年7月7日至1945年9月2日,即日本發動侵華戰爭至日本正式簽署投降書。“淪陷時期”指1937年11月侵華日軍占據上海華界,至1945年9月2日。“解放”指1949年5月25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攻入上海蘇州河以南市區,即區境解放。
七、名稱多次運用時,按編於首次使用全稱並括注簡稱。區境南北部之稱按今徐家匯路、肇嘉浜路為界。歷史地名,亦按節於首次使用時加括注今名。抗戰期間侵華日軍扶植的傀儡政權及其軍隊,前置“偽”字。使用計量單位,除歷史資料外,均按1984年國務院頒布之有關規定。1955年3月以前舊人民幣,按10000:1折算今值。
八、本志所用資料,除表後說明、頁下注釋及括注外,多采自國家各級檔案室(館)藏、部分圖書報刊和有關口碑資料,並吸收學術研究成果。所集資料均入藏盧灣區檔案館備考。

總述

介紹

盧灣區是上海市中心城區之一,位於市中心南部。東鄰南市區,西接徐匯區,北及東北連黃浦區,西北交靜安區,南瀕黃浦江與浦東新區相望。
面積8.02平方公里,其中陸地面積7.52平方公里。下轄五里橋、打浦橋、麗園路、順昌路、濟南路、嵩山路、淮海中路和瑞金二路8個街道。1996年5月,8個街道撤建為五里橋、打浦橋、淮海中路、瑞金二路4個街道。
唐天寶十年(751年)地屬新設的華亭縣高昌鄉,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改隸上海縣。清光緒二十五年十二月(1900年1月)和民國3年(1914年),區境北部相繼被闢為法租界。區境南部為華界,民國16年起屬滬南區。民國34年12月,以重慶南路和魯班路為界,西建第六區,又名蘆家灣區,1950年改稱盧灣區;東置第五區,又名泰山區,民國36年改稱嵩山區。1956年3月,嵩山區撤,其西境併入盧灣區,東境劃歸邑廟區。1959年12月,邑廟區撤,今境東北塊劃入。同時,原盧灣區境北小塊劃歸黃浦區。
1993年,人口41.99萬。70年代起已步入老齡化社會,1993年60歲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總數20.48%。

宋代地境逐漸開發。宋元之交,橫貫東西的肇嘉浜,已是上海港向腹地集散貨物的主要航道,後為連線上海縣與松江府城的動脈。
距肇嘉浜與東蘆浦交匯處不遠,即今永嘉路、茂名南路東側,有宋代始建的淡井廟。該廟初為華亭縣城隍行宮,後為上海縣城隍廟100多年。環廟形成的居民聚落“淡井裡”,正處上海鎮和上海縣繁榮區中。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倭寇五劫上海縣鎮,上海被迫築城,境域遂處城外西廂;至嘉靖三十五年,又數遭倭劫,殷實之家悉避城內,地境漸又復為村野。
至清道光、鹹豐年間,除境東傍城廂的斜橋、境南高昌渡等處略有市肆外,全境數十個自然村落錯落散布,間伴寺觀、祠堂、殯舍、塋家;肇嘉浜、周涇、日赤港、東蘆浦、南長浜、北長浜、打鐵浜等河道溝浜,與上海縣城出西門至松江府城、法華鎮、靜安寺等處的官道、大路及眾多小路,縱橫交織,呈現一幅田野寫真。
清同治六年(1867年),江南機器製造總局(簡稱江南製造局)遷高昌廟沿江地區。該局為近代中國最重要的軍事和船舶修造企業,中國自製的第一台車床、第一艘兵船、第一爐鋼、第一艘萬噸輪,都出自該局或其後的江南造船所。其生產規模、生產設備、生產能力,長期執近代中國工業之牛耳。民國7年(1918年)起,江南造船所曾為美國製造載重量為萬噸、排水量為14750噸的貨輪4艘。據不完全統計,自創建到民國38年,共造各類艦船854艘。江南製造局遷入帶動區境南部的發展。
局內設有電報房,鋪設供水供電設施;局旁形成居民區和高昌廟市。陸續闢建有龍華路(今龍華東路)、斜橋南路(今製造局路)等道路25條。日暉港取代肇嘉浜漸成航運幹道,碼頭環周形成內日暉市和外日暉市。至30年代,高昌廟至日暉港沿斜土路、龍華路,初步形成沿江工業帶,知名度較高的有益豐搪瓷廠、冠生園食品廠、龍章機器造紙公司等。在國民政府的《大上海計畫》中,劃為滬南工業區。
區境北部自19世紀中葉起,在與初辟的英、法租界及城廂鄰邊的交通要孔,諸如八仙橋、南陽橋、太平橋、打鐵浜等相繼形成集市。同治年間,外國侵略勢力開始伸入。法國軍隊藉口防範太平軍,保護徐家匯天主教堂,強行越界闢築自方浜橋至徐家匯的徐家匯路;兩租界在八仙橋西又強設外國殖民者墳地,俗稱“外國墳山”,並越界闢築墳山路(今龍門路);法租界公董局,天主教會,外國銀行、公司與商人,利用特權強行大量“永租”土地。闢為法國專管租界後,法國政府以“領事專權”形式,逐步侵奪中國的行政權、警察權、賦稅權和司法權,長期剝奪華人參政。為其侵略利益需要,在界內並越界大舉築路,到民國25年共築道路53條;開設諸如法商電車電燈公司(簡稱法電)、顧家宅電台等企事業,建立獨立的供電供水系統,辟營有軌電車等公共運輸。為適應人口日增和滿足殖民者、洋場暴發戶享受需要,營建大量舊式里弄住宅,建造擁有衛生、壁爐裝置的新式里弄住宅,以及諸如亞爾培(陝南村)、阿斯屈來特(南昌大樓)、邁爾西愛(格林頓)、聖保羅(香山)、培恩(培文)、凡爾登(長樂村)、華懋(錦江飯店北樓)、峻岭(錦江飯店中樓)、茂名(錦江飯店西樓)、泰山等大批公寓大樓、花園洋房。人口的湧入,市政和住宅的建設,帶動了經濟的繁榮。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開闢的西江路,即後來的霞飛路,至30年代中期,已成為馳名中外的繁榮的商業大街。
沿今順昌路、徐家匯路和肇嘉浜路,為法租界工業集中區,多針織、絲織、食品製造等小廠,著名的有美亞綢廠、天廚味素廠等。其時,家庭工業社的無敵牌牙粉和蝶霜,天廚味素廠的佛手牌味素,馬利工藝社的馬頭牌水彩顏料,匯明電筒電池製造廠的大無畏電池,上海鉛筆廠的三星牌鉛筆,民生墨水廠的民生牌墨水等名牌產品,暢銷國內外。
法國政府對區境北部租界地區,按其傳統模式和文化背景,所實施的市政建設和管理,客觀上加速了區境北部城市化進程,並為科技、文化、教育的發展,為革命者的隱蔽與活動,提供了某些有利條件,這是他們始料不及的。
為增加稅收,招攬人口,法租界長期允許或明禁暗弛,縱容經營煙毒、賭博、娼妓等不正當行業。其時八仙橋一帶大小弄堂煙館雲集、妓院林立,富生、回力球場、逸園為滬上著名賭場。這些去處既是冒險家、暴發戶的銷金窟,又是經營者、法國領事與公董局的斂財吸血管,更是腐蝕中國人靈魂的染缸,極大地敗壞社會風氣和道德。法租界又利用青洪幫勢力維護治安,為幫會畸形發展提供了條件。
八仙橋一帶是民國時期全國最大的幫會團伙——黃金榮、杜月笙、張嘯林青幫集團發跡地,他們與租界當局、民國政要沆瀣一氣,上干預政治,下魚肉百姓,明里參與工商金融,暗中操縱煙賭娼盜,成為特定社會歷史所孳生的毒瘤。他們的徒子徒孫,或稱“斜橋之虎”,或名“麗園之狼”,以及三十六天罡、四大金剛等,橫行里弄,無惡不作。
在民國26~34年的日本侵華戰爭中,高昌廟地區被炸嚴重,區境南部工廠毀劫一空;繼後實行統制強征,搜括物資。民國34年6月4日發生日軍飛機墜落停雲里的慘案,死傷居民近百。據不完全統計,區境內直接經濟損失按民國26年7月原值計,達法幣2.75億元,折合黃金66.68噸,嚴重延緩了境域發展進程。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黨發動內戰,招致萬物騰貴,經濟停滯,民生凋敝。至解放前夕,留下的只是處於風雨飄搖中的5000多家商店,983家工廠和大量的失業者。區境南部棚戶櫛比,80%以上宅基無水電設施,無公共運輸,無中學,少國小幼稚園,無文化娛樂設施,缺醫少藥,環境髒亂,是上海最大棚戶區之一。
解放後,經過了平抑物價、恢復生產、民主改革、鎮壓反革命和禁毒禁賭、取締妓院、三反(反貪污、反浪費、反官僚主義)、五反(反行賄、反偷稅漏稅、反偷工減料、反盜騙國家財產、反盜竊國家經濟情報)、抗美援朝等,蕩滌舊社會污毒,穩定社會秩序,恢復國民經濟。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中,6184家私營工商業實行公私合營,10007戶手工業者和小商販實行合作化。
解放初,國家財力雖有限,仍填浜築路,增設路燈,建立給水站,擴大供電網,建造公廁,改善區境南部生活環境。50年代填沒長期淤塞的肇嘉浜,闢建寬闊的林蔭大道。至1966年新建一批中國小、幼稚園,其中盧灣中學占地2.42公頃,是一所能容納1600名學生的、設施齊備的區級重點中學。
1953年起,以工業為主導的經濟建設發展甚快。江南造船廠的占地規模,1954~1963年即較原來擴大兩倍。調整組建了一批大型企業,主要有工業鍋爐廠、第一縫紉機廠、工業縫紉機廠等。其時,解放婦女勞動力,建立里弄生產組,形成地區工業的雛形。由於缺乏經驗,建設中出現失誤。1958年,因浮誇冒進而造成一定損失。1961年,貫徹中央“調整、鞏固、充實、提高”方針,停關了一批企業,動員4萬多人支援農業。
1966年6月至1976年10月“文化大革命”期間,區境內經濟及各項事業受到嚴重破壞和干擾,僅非正常死亡即達227人。

1976年,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團。1978年底,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經過全面撥亂反正,解放思想,實事求是,遵循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基本路線,實行全面改革開放,區的建設發展呈現一片新氣象。
城市建設發展迅速。1979~1993年,新建住宅建築面積172.25萬平方米,是前30年的2.87倍。1993年,竣工建築面積18.9萬平方米,為歷史最高紀錄。人均居住面積從1961年的4平方米上升為6.3平方米,人均居住2.5平方米以下的特困戶,於1992年11月全部得到改善。斜徐路第三居委會地塊採用國有土地使用權有償有限期出讓(習稱土地批租),開創利用外資加速舊區改造的新途徑。至1993年,共批租土地10塊,總面積12.24萬平方米,獲得資金4080.35萬美元。同時,加強商品房、商住兩用樓的建設和開發。16年中,30幢大樓拔地而起,市容景觀迅速改變。房產業於中崛起,1993年有中城、復興、永業等32家房產公司,其中中外合資房產公司8家,總投資2.98億元,其餘24家流動資金總額3.13億元。市政建設日新月異,70年代建成打浦路越江隧道;90年代以來,捷運一號線、內環線浦西高架路和南北高架路境內段相繼竣工使用,開平路環衛碼頭、日暉港埋管填浜築路、徐家匯路拓寬等重大工程亦告完成,為實現主體通道、快速交通奠定基礎。
現有過境交通線,計市內26條(其中過江線4條),市郊長途線3條,捷運一號線於區境內設有陝西南路和黃陂南路兩站。有郵電支局4座,電話和長途電信發展迅速,新建的斜土、柳林、魯班電話分局正在施工。
居住環境的管理和改造日趨加強。1989年,建成全市第一個煙塵控制區。1986~1991年,各街道相繼建成固定源低噪聲控制區。對三廢(廢水、廢氣、廢渣)排放嚴重的企業加強了治理。淮海中路自1981年起,連續5次被評為“市容、交通、衛生文明街”,瑞金二路等6條道路也被評為市文明街。1993年,有公共綠地16.27公頃,現有公園4座,復興公園是市中心一座歷史悠久,以法式為主兼有中式園林特點的公園,也是區境內廣場文化活動中心。
加快一街(淮海中路商業街)一中心(打浦橋商貿中心)的建設和功能開發。淮海中路柳林大廈、二百永新大樓、久事復興大廈和新華聯大廈東樓已竣工營業;瑞安廣場,新鑫大樓竣工。打浦橋海興廣場建成使用。以樹立高雅形象,引導文明消費,開發人文景觀為目標,開展淮海中路商業文化建設。建成淮海中路街區、新錦江地區、打浦橋商住區燈光景觀一期工程。建國東路建築裝潢街和巨鹿路主副食品街初步形成。
在工業體制改革中,組建有上海三槍集團有限公司、上海異型鋼管股份有限公司、上海飛人機械總公司等企業和全國批量生產汽車空調壓縮機的中泰合資上海易初通用機器有限公司等。區屬工業湧現上海篷墊廠、海鷗電器總廠等年利稅總額100萬元以上的企業12家,其中上海篷墊廠銷售收入躋身全市500強之列。江南型散裝貨輪、三槍牌針織內衣、飛人牌縫紉機、雙工牌工業縫紉機、船牌床單、飛輪牌滌綸線、安字牌抽芯鉚釘等名牌產品馳名中外。
鑒於境域地狹人密,根據環保要求,為更好發展區屬工業,石龍工業小區於徐匯區境建成投產。該小區占地53畝,建築面積3.5萬平方米。為桑塔納和各類轎車配套的浦東顧路工業小區占地123畝,一期工程亦已建成投產。
對外開放和內聯合作也獲較大發展。國際上,與日本大阪府寢屋川市結成友好城區;在國內,與吉林通化、黑龍江齊齊哈爾、安徽合肥和蕪湖、浙江舟山和嘉興、江蘇吳縣等城市結成友好城區,積極發展經濟等合作關係。湧現諸如艾麗絲玩具有限公司、多靈-澳森機械設備公司、富申冷機有限公司、提克服裝有限公司、上海紙杯公司、雅蝶時裝有限公司等三資(外商獨資、中外合資、中外合作)企業173家,其中區屬三資企業118戶,投資總額6404萬美元,出口創匯1037.04萬美元,出口商品覆蓋21個國家與地區;外省市來區境投資建企業260家,資金14900萬元。區屬經濟單位走出國門,於烏克蘭、新加坡等國辦企業3家。為改善投資環境,區境內設立海關盧灣監管站,有中國工商銀行、中國農業銀行等分支機構6家,保險公司、證券交易所和城市信用社等29家。
1988年,市對區明責放權,區政府許可權擴大,活力增強。尤在1992年鄧小平視察南方重要講話和中共十四大精神鼓舞下,區境內經濟建設和改革開放呈現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態勢。1993年,商業銷售收入65.36億元,商業利潤1.55億元,其中區屬商業銷售收入40.07億元,商業利潤0.61億元;工業總產值71.04億元,其中區屬工業總產值8.36億元,出口產值1.49億元,財政收入3.45億元,財政收入較1978年增長275%。
80年代,區境南部新建盧灣電影院,遷入盧灣區醫院,並擴建為東南醫院。90年代起,加快改造步伐,至1993年,魯班路、斜土路、中山南路、麗園路等主要幹道兩側危棚簡屋已獲改造;在浦東、梅隴、莘莊建成住宅小區,作為改造動遷的基地。遷移污染嚴重的工廠,填沒被嚴重污染的日暉港北段並闢建瑞金南路;打浦橋建成環島綠地,設定城市雕塑,美化環境。區境南北舊有的差距明顯縮小。
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取得豐碩成果。1992年,計有市級文明單位13家,區級文明單位170家,建成區級文明小區3個。軍(警)民共建、雙擁活動和地區共建及聯建點500多個。國泰電影院連續6次被評為市文明單位。1990年起,舉辦家庭讀書活動。1993年,在復興公園首辦廣場文化活動,以愛國、敬業為核心的社會公德、職業道德教育日趨深入,敬老、扶老、幫困等傳統美德正積極弘揚。全境有敬老院、福利院、老年公寓25所,老年活動中心(室)67家。區、街道、居委三級老年學校111所,為老年人開設家庭病床1000餘張。按照“兩級政府、三級管理”的要求,全面推行城區管理新體制。各街道建立加強日常執法管理的綜合執法隊,強化勞動行政工作職能的勞動服務所和為居民提供方便的社區服務中心。設立區市民求助電話等社區信息網路設施。

綜觀歷史與現狀,境域呈現如下特點:
(一)現代革命的故里
自清末起,在孫中山為首的革命黨和後來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鬥爭中,諸多領導機關和領導人,長期設寓區境北部法租界。已發現革命史跡100餘處。主要有:中國同盟會江蘇分會機關、光復會總部、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前後的行館、中華革命黨上海總機關部、中華革命黨本部事務部、中國國民黨本部事務所、孫中山寓所、孫中山故居、陳獨秀寓所、《新青年》編輯部、《共產黨》編輯部、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中央機關、中共一大會址、中共一大代表宿舍、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國民黨中央上海執行部、國民黨江蘇省黨部、國民黨上海特別市黨部、中共上海區委黨校、1927年前上海總工會秘密開會地、新四軍駐滬辦事處、韜奮故居、中共代表團駐滬辦事處等。其中,中共一大會址、孫中山故居和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中央機關舊址3處,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新青年》編輯部、中共一大代表宿舍、國民黨中央上海執行部、1927年前上海總工會秘密開會地、韜奮故居、中共代表團駐滬辦事處6處,為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這些革命史跡,聯繫著許多影響全國全市的重大事件。中共一大宣告中國共產黨成立,開闢中國革命的新紀元。孫中山故居是中國民主革命先驅孫中山完成《孫文學說》、《實業計畫》和《民權初步》等重要著作,會見共產黨代表李大釗,確立聯俄、聯共、扶助農工政策,決定與準備改組國民黨之處。《新青年》編輯部,兼為陳獨秀寓所、上海共產主義小組成立處、中共一大籌備地、《共產黨》編輯部、建黨初期中共中央局所在地等,在中國新文化運動、馬列主義傳播、組建中共和領導中共初期鬥爭諸方面,實為決策中心。今南昌路180號,自民國5年6月起,先後為中華革命黨本部事務所、中國國民黨本部事務所、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國民黨中央上海執行部,前後9年,於護法運動等反北洋軍閥鬥爭中,指導江浙皖贛諸省民眾鬥爭,作用甚大。中共代表團駐滬辦事處,是周恩來代表中共揭露美蔣假和談、真內戰陰謀的地方,又是周恩來和鄧穎超及董必武的寓所,是中共上海工作委員會所在地,是抗戰勝利後中共領導上海人民反對美蔣反動派鬥爭的指揮中心。此外,尚有清宣統三年(1911年)上海辛亥革命攻打江南製造局之役、民國9年(1920年)江南造船所工人李中創建上海機器工會、三四十年代美亞綢廠和法電舉行的多次大規模罷工鬥爭、40年代後期上海人民在國民市政府社會局前的示威活動等,也有著重大的歷史影響。尤其是法電,向有“滬南紅色堡壘”之譽稱。這些革命史跡,是中國人民光輝歷史的實證,是中國人民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的物化,是對廣大幹部、民眾和青少年開展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的課堂。
(二)繁榮高雅的商業
二三十年代起,一批白俄僑民遷境,並於霞飛路設店謀生,僅民國15~17年,霞飛路上新設俄僑商店即逾百家。其經營頗注意環周多外國僑民、多富商寓公、多接受西方教育的知識分子等特點,逐步形成商場精緻、格調高雅、商品高檔、環境優美、服務優良的特色,加之兩側各式歐陸風格建築,呈現濃郁的俄法風情,遂有“東方彼得堡”和“羅宋大馬路”之稱,成為中西合璧的海派商業文化中高雅的典型代表。至30年代中期,已為上海僅次於南京東路的商業街。抗戰爆發後,大批商店由戰區遷來,霞飛路出現畸形繁榮。民國37年,區境內林森中路(今淮海中路)段,有各種商店528家。解放初發展至620家。隨著經營者和消費對象的變化,商業結構趨向大眾化。唯在長期有上海國賓館之稱的錦江飯店環周,仍保持著傳統的高雅特色。在長期經營中,湧現了一批名特優商店和中華老字號。主要有哈爾濱食品廠、高橋食品廠、婦女用品商店、淮海舊貨商店、市百二店、六一兒童用品商店、奇美皮鞋店、紅星眼鏡店、啟發西服店、大同酒家、古今胸罩店和人民照相館,以及距之不遠的滄浪亭點心店、紅房子西菜社和潔而精川菜館等。80年代中,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淮海中路為中心的商業結構與網點開始改造。1992年起,經全路總體規劃,結合捷運一號線建設,淮海中路全線改造,已完成近百個項目,建成一批規模大、檔次高的商廈商場,或飾以古典式的浮雕,或配以造型各異的模特布置,店堂寬敞明亮、賞心說目。入夜後,色調柔美、變幻不定的霓虹燈光,相映成輝,使這條中外著名的商業街更呈現現代化氣息。
於今,淮海中路200多家商店中,特色專業店60餘家,其中中華老字號24家,幾占全路商店的30%。諸如上海黛麗斯益民百貨有限公司-上海巴黎春天百貨、金鷹名品城、華亭·伊勢丹、市百一店淮海店、瑞興百貨公司等,均以格調高雅聞名於市;新光光學儀器商店以經營中外名牌相機和光學儀器馳名;上海鐘錶店經營中外名表有1300多種;正章實業總公司於滬上創建乾洗;金龍絲綢呢絨有限公司以花色多、品種全、品位高,服務優質,曾被評為全國商業先進企業;長春食品商店率先掛牌懸賞捉劣,是全市區屬商業中第一家國家二級企業;上海床上用品公司經營上千種床上用品兼有定做等特色服務而名聞遐邇。新設的加州彩虹、南希、麥當勞等西式快餐店,又增添了幾分歐美情調。≡SPRIT襯衫、NIKE運動鞋等專賣店的開設,滿足著不同層次的消費要求。錦江飯店、花園飯店及毗鄰的新錦江飯店、瑞金賓館、城市酒店等星級涉外賓館,接待大批外賓,一些外國元首和政府領導人也常下榻於此。玉華工藝品商店、瀏河路工藝品市場、黃山茶葉店等,為國外旅遊者提供瓷器、擺件、工藝品、名茶、茶具等受歡迎的商品。為提高服務質量,加速管理電腦化,對管理人員和營業員進行專業培訓和職業道德教育。
淮海中路的改造,帶動了太平橋、打浦橋等處商業群建設,並營建柳林商廈,對經營覆蓋全國的柳林路服裝市場實行入室改造。
1993年,有商店4901家,其中區商委系統1102家、社會商業823家,三資商業11家、私營商店37家、個體商業戶2928家。組建專業性公司和集團10多家,並在區境外和外省市設有經濟實體和連鎖店。
(三)兼容並蓄的文化
江南製造局的遷入,使境域於近代中國較早受中西文化的撞擊和交融。之後,華界和法租界並存的縫隙,又使境域成為先著歐風美雨的視窗之一。江南製造局翻譯館曾是晚清歷時最長、譯書最多、實力最強的翻譯機構,自創辦至宣統元年(1909年),翻譯印刊著作200種,是近代中國最重要的國外科技傳播地,對中國科技界和知識界產生有深遠的影響。早期留美科學家發起成立的中國科學社,是解放後中國科學院的基幹隊伍,該社民國18年遷區境,發行有《科學》、《科學畫報》等刊物,舉辦科技講座,普及科學知識,創辦以收藏國外科技著作和刊物為特色的明復圖書館,影響很大。余如中華學藝社、中華化學工業會、中國技術協會、中國工程師學會等有全國影響的科技團體,也長期設址區境內,分別為解放後上海市科技協會等團體的前身。解放前,科研機構還有國民政府中央研究院總辦事處及其社會科學研究所等。解放後,南昌路科學會堂是上海市科技協會所在地,也是上海科技界學術活動的中心場所。80年代初遷境的上海社會科學院和上海社會科學學會聯合會,是上海市社會科學研究的中心機構和最重要團體,具有很高的國際知名度。1993年,區境內有科技研究單位29家,區屬各類科技專業學會和科普協會26個,會員5000餘人;民營科技企業210家,年產值1.45億元。有64個項目列入市星火計畫,對中藥大黃的研究獲得國家衛生部科研成果獎。
解放前,區境北部文化事業雲集。民國初期,出版有《五七報》、《建設》、《新青年》等宣傳革命思想的報刊雜誌;30年代,有鄒韜奮主持的《生活周刊》和生活書店;胡愈之、許廣平等組織的復社,最早出版美國作家斯諾的《紅星照耀中國》(中譯名《西行漫記》)和《魯迅全集》。解放以來,區境內出版有《學術月刊》、《社會科學報》、《上海科技報》、《故事會》、《大眾醫學》、《青年一代》、《世紀》等72家報刊雜誌等。紹興路上有上海市新聞出版局、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文藝出版社、上海音樂出版社、上海文化出版社、學林出版社、上海音像公司等,遂有“上海出版街”之譽稱。其他還有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科技出版社、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等。
文化活動頻繁,丁玲、胡也頻、沈從文、徐志摩、蕭紅、蕭軍等作家詩人都曾在境內從事創作活動。民國19年起成立有“左聯”美術家聯盟,美術研究會、畫會、木刻社等;吳昌碩、張大千、豐子愷、張聿光、劉海粟、汪亞塵、陸儼少等一代畫宗都曾於境居住、辦學、創作或舉辦畫展;上海美術專科學校、新華藝術專科學校、上海女子美術學校,為中國美術事業培養一大批人才。二三十年代,應雲衛、汪優遊、洪深的上海戲劇協社,田漢、歐陽予倩的南國社,中共地下組織創建的上海劇藝社等,上演了大量激發民族愛國精神,激勵抗日救亡的戲劇。40年代後期,苦幹劇團的演出,蘇聯電影周的舉辦,於當時社會亦有著很大的影響。五六十年代,以區文化館、區工人文化宮為基地,工廠、學校等民眾文化活動蓬勃開展,文化廣場和復興公園曾為市區文化活動重要場所。1987年起,每年舉辦一次“盧灣文化藝術節”。近年,以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為目的的廣場文化方興未艾。至1993年,區境內有影院、劇場12所,圖書館17家,街道文化館站8座,盧灣區圖書館獲“全國文明圖書館”稱號。
近代教育始於廣方言館遷入江南製造局內。該館造就了中國最早一批適應近代化需要的翻譯、教育、科技、外交人才。光緒末年,所設的工藝學堂、兵工學堂、技工學校,均開全市中等專業教育和職業技術教育之先河;之後設遷的有三等公學、經正女學、通惠國小、女子蠶桑學堂、震旦大學等。民國6年,黃炎培創辦中華職業教育社,成為中國教育史上最成功、最有影響的職業教育事業。抗戰爆發後,東南醫學院、啟秀女中等一批學校由戰區遷來。解放前夕,區境內計有大學6所,中國小99所,教職工1590人,在校學生28732人。解放後,學校布局趨於合理,教育結構漸符社會需要,教育質量逐步提高。向明中學為全市著名的重點中學,80年代起,其政治教育改革的經驗頗具影響,曾獲“全國德育教育先進”稱號。職工業餘教育和職業教育開始得到重視,特殊教育被評為全國先進區。1993年,有大學2所,中學24所,國小47所,中國小在校學生55638人;另有職業學校7所,中等專科學校2所。為適應現代化教育和對外開放的需要,在職進修蔚然成風,並由文化補習向電腦、外語、第二技能和第二學歷轉變。
解放前夕,設有廣慈、南洋、中德等醫院27所以及一批私人診所,多集中區境北部。天花、霍亂、傷寒等傳染病流行。解放後,逐步建立市、區、街道三級醫院和里弄衛生站的醫衛網路。1993年,有各類醫院17所,病床3189張。瑞金醫院是一所設施先進、醫療水準高的市級醫院,尤以燒傷科、傷骨科、高血壓研究為最著。曙光醫院、香山醫院和中醫文獻館,於開發傳統中醫特色方面頗具成績。居民健康水平顯著提高,解放前期望壽命不到40歲,1993年已達76.93歲。
民國14年,中華全國體育協進會遷設於中華運動場,並於該場組辦第一屆萬國運動會、第八屆遠東運動會和足球、網球、棒球等全國性單項比賽,成為上海最重要體育賽場。自抗戰勝利後起,上海市體育館設於區境近30年。解放後,先後新建盧灣區工人體育場、盧灣區體育場、游泳館和永芳桌球館,多次舉行全國性舉重、桌球、游泳、體操、籃球等比賽。區青少年業餘體育學校成立30多年來,以游泳、體操、航海模型為特色項目,為國家培養和輸送700餘名優秀體育人才,其中趙素霞、魏毓明、莊泳、樂靖宜等25名運動員在奧運會和世界錦標賽上獲得冠軍,43名運動員40餘次打破全國紀錄,被國家體委譽稱為“冠軍的搖籃”。巨鹿路第一國小白手起家,成功地開展桌球訓練,先後培養陸元盛、黃錫萍等多名優秀運動員。
(四)人才薈萃的社區
明嘉靖太僕寺丞顧從禮一言興邦,其築城防倭建議捍衛上海城繁榮300餘年。晚清以降,正值中國社會歷史大變動,境域中政治、經濟、文化諸方面活動頻繁,人才雲集,僅寓境中國科學社社員即有130餘人。在諸多歷史名人中,有孫中山、毛澤東、周恩來、宋慶齡等革命偉人,有陳其美、陳獨秀、俞秀松、李達、李漢俊、鄒韜奮等革命家,有楊杏佛、茅麗瑛、徐阿梅、秦鴻鈞等革命烈士,有徐壽、華蘅芳、徐建寅、任鴻雋、柳亞子、夏丏尊等科學家、學者,有梅蘭芳、劉海粟、吳湖帆、豐子愷等藝術大師,有莫觴清、吳蘊初等實業家,有馬相伯、黃世明、徐朗西等教育家,有沙善余,哈少夫等少數民族人傑,這些民族的人們無一不在歷史上留下深刻的影響。諸如林樂知、傅蘭雅等外國學者,史沫特萊等革命作家也在區境內留下了業跡。
區境南工北商,南華界北租界的布局,形成了多元的社區格局。解放前,區境內客籍鄉幫團體82個,最早的徽寧會館設於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這些客籍移民社團,從助難解危到舉辦教育、衛生、慈善事業,進行房地產等經濟活動,積極投入抗日救亡反帝愛國運動,發揮了一定作用。霞飛路、金神父路(今瑞金二路)一帶為俄僑社區;今重慶路東側為韓僑社區,普慶里(今馬當路306弄)4號大韓國臨時政府舊址,是韓國人民緬懷抗日救國鬥爭聖殿,今為區級文物保護單位,設有管理處負責保護管理和接待工作。
解放後,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又都湧現出一批於社會歷史作出巨大貢獻的人物,有在朝鮮戰場上座機起火,堅持投彈的空軍英烈張孚琰;有在中越邊境自衛反擊戰中,面對敵人射來的炮彈,推開戰友,犧牲自己的朱建華;有見義勇為,勇斗歹徒的韓人耀、黃學東、楊鈞樂等;有為搶救國家財產而獻身的陸華、林衛陽、吳菊妹、王慶陽和文化廣場大火中的13位烈士;有捨己救人的平如生、鄭曉安等等。
區境內居民文化素質較高,為科教興區提供良好條件。1990年,具有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占6歲以上人口115.14‰,其中大學本科以上占54.93‰。居民中僑台港澳眷屬,幾占人口10%,與海內外社會聯繫,亦為區境的深化改革開放提供了條件。現有中國科學院院士2人,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1991~1995年,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教育衛生科技人員有14人,享受區政府特殊津貼的科技人員29人。1990年起,經中共區委、區人民政府批准的區優秀拔尖人才有46人次。
根據上海市總體發展戰略和《盧灣區經濟和社會發展第九個五年計畫》,1997年將完成對境域內危棚簡屋的改造。到20世紀末,將建成經濟繁榮、文化發達、社會安定、環境優雅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城區;淮海中路將建成具有高雅特色,與上海特大城市地位相稱的,多功能的國際性現代化商業街區。為此,還須進一步解放思想,把握時機,艱苦奮鬥,堅持依法治區,實施科教興區,發揚盧灣精神,努力開拓前進。盧灣區將以嶄新的面貌跨入21世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