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石店村

明永樂三年(1405年),王文莫從河南開封遷此建,以開店為生。因門前有一磐石,故命名磐石店村,後“磐”演變為“盤”。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盤石店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地理位置:海陽市東北部
  • 人均糧食:600公斤
概況,社會進步,組織建設,地圖信息,

概況

明永樂三年(1405年),王文莫從河南開封遷此建村,以開店為生。因門前有一磐石,故命名磐石店村,後“磐”演變為“盤”。另一說為,明永樂二十一年(1423年),胡姓來此居住。之前有王姓敬田從嘴子後村搬來,在路邊開一小店,因店前有一圓石,形狀如盤,行人便稱之為盤石店,村名由此而得。 盤石店村位於海陽市東北部,地處東經121°16',北緯36°52'。東與霞石村、於家河村山泊相連,西與虎山村、東楊格莊相鄰,北與龍頭村相接,南與南魯家村隔河相望。距市政府駐地18公里,為盤石店鎮政府駐地。 全村轄區總面積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80公頃,適宜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花生、蘋果、蔬菜等。 2002年,全村有1180戶,2990人。有王、潘、李、胡、劉、高等姓,均為漢族,其中人口較多的是王姓。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1938年,成立盤石店國小,後改為盤石店完小。本村多次被各級政府評為教書育人先進單位。自建國至2002年,本村考入大中專院校的學生260人。 盤石店村的大秧歌全市聞名,多次在縣市組織的匯演中獲獎。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糧食只有100公斤。建國後,村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75年,人均糧食400公斤。2002年,人均糧食600公斤,人均存款3000元,全村有各種運輸車輛500輛,機車400輛,電話600部,彩電700台,電冰櫃500台。 村莊建設建國前,村內街道不整,破爛不堪,村民住房以草房為主。1989年,村統一規劃房屋建設,劃定了兩個新房區,街道整齊,交通方便。2000年,為了適應現代交通工具的需要,支部、村委自籌資金,建起了南北長約2公里、寬20米的村內街道,改變了交通難的問題。2002年,人均住房面積25平方米。 集體福利1978年以來,隨著集體經濟的不斷發展,村民的福利逐步提高。1980年12月26日,留格莊至盤石店村11千伏高壓線路開閘送電,結束了人們用煤油燈照明的歷史。1990年,投資50萬元,安裝自來水。1995年,投資20萬元,安裝閉路電視,豐富了人們的文化生活。1990年起,對考入大中專院校的學生,村委每人獎勵200元。

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40年11月,東楊格莊董俊英發展王廷堂為中共黨員,成為本村第一個黨員。1941年3月,村成立黨小組,王廷堂任組長,並介紹胡仁、王文海入黨。1941年8月,村成立黨支部,黨支部書記王廷堂,委員王洪財、王仁(洪坤)。在黨支部的領導下,村里成立了互助組,並先後開展了反奸、反特、反惡霸鬥爭。組織子弟兵團60多人,隨軍參加萬第討趙(保原)戰鬥。村黨支部多次被中共煙臺市委、海陽縣委評為先進基層黨組織。曾任黨支部書記的有王廷堂、王洪財、高長信、王占亭、王廷仁、王丕田、嚴慶福、王喜、王彥舉、王洪忠、王文利。2002年,全村有黨小組8個,黨員108名。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3年建村政府。1958年,改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68年,大隊管理委員會改稱大隊革命委員會。1980年,復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84年,始稱村民委員會。先後任村行政主要負責人的有王仁、王文海、王廷琅、王文杰、王竹南、王洪忠、王哲、潘東、嚴慶福、王喜、王彥合、王瑞廷、王喜、王文利、王永凱。1999年,黨支部書記王文利當選為首任直選村委會主任。

地圖信息

地址:煙臺市海陽市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