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家河村

於家河村

於家河村位於海陽市東北部,轄區總面積不足1平方公里,全村有75戶,250人。耕地面積26.93公頃,山嵐6.67公頃。適宜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花生、芋頭、稻穀、蔬菜等。 2002年,有於、高、王、韓、隋等姓,均為漢族,其中人口最多的是王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於家河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地理位置:海陽市東北部
  • 耕地:26.93公頃
歷史沿革,社會進步,組織建設,地圖信息,

歷史沿革

明末清初,一說清康熙年間(1662-1772年),于姓兄弟兩人從寧海州(今乳山)流水頭村遷此。因建村於土地肥沃的河畔,又屬於姓建村,故命村名為於家河。後高姓由徽村、王姓由盤石店村、韓姓由洪溝村、隋姓由乳山諸往遷來定居。
地處東經121°17′,北緯36°52′,村前是育行公路。北與霞石村相望,東與北山後村為鄰,南與望山村相連,西與盤石店鎮政府駐地相距1公里,隸屬盤石店鎮。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1962年,成立於家河國小。1965年,村投資6000元,建新教室9間。教學設施逐漸配套,教學質量逐年提高。自建國至2002年,全村考入大中專院校者12人。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糧食不足100公斤,人民生活只能半年糠菜半年糧。解放後,村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57年,人均糧食180公斤。1983年,人均糧食450公斤。2002年,人均糧食500公斤,人均存款2500元,全村有各種車輛25輛、機車20餘輛、彩電80台、冰櫃30台、電話80部。
村莊建設建國前,街道不整,破爛不堪,村民住房以草房為主,人均住房不足5平方米。建國後,草房換成瓦房,舊街道修整一新,新房區統一規劃,建新房2600平方米。2002年,人均住房面積25平方米。
集體福利1967年,村辦起醫療站。1981年,集體投資8000元,每戶出資50元,全村用上電網供電。1985年,成立幼稚園。1987年,集體投資9000元,每戶出資30元,建起自來水池,解決了村民吃水問題。

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42年2月,高德楊經南魯家村魯永敖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本村第一名黨員。當年,和南魯家成立一個黨支部,高德楊任委員。在黨支部領導下,成立6個互助組,進行反奸、反特,鬥地主,為八路軍站崗放哨、磨麵、做軍鞋,組織支前隊8人,隨軍南下。
1948年起,曾任村黨支部書記的有高德楊、韓玉興、於進功、韓玉田、王宗典、王志江。2002年,全村有黨小組2個,黨員22人。
1965年以來,黨支部曾多次受到上級黨委的表彰和獎勵,先後獲得獎狀16個,錦旗6面,馬1匹,汽油機1台。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2年4月,成立村公所。1943年改稱村政府。1958年,改稱大隊管委會。1968年,改稱大隊革命委員會。1980年,復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84年,始稱村民委員會,下設民政、調解、民兵、治安、婦女等組織。
曾任村行政主要負責人的有王書典、韓玉興、於進功、王永典、王宗典、韓玉田、高福、王志江、王志文、王志江。1999年,黨支部書記王志江當選為首任直選村委會主任。

地圖信息

地址:煙臺市海陽市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