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猴戲

皮猴戲

皮猴戲,是流傳於廣東潮汕地區的一種木偶戲,是一種富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戲劇。在潮汕地區,皮猴戲是農村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皮猴戲的出現,始終與拜神密切相關。一般情況下,每年年底村裡的謝神(拜神)時,宗族理事會就會邀請皮猴戲戲團到村里唱戲,唱戲的主要目的是給神看,給神聽,而不是給人看的。當然,有時村里發生修祠堂,建學校、修路等涉及公益的喜事,也可能會請人唱皮猴戲,因為這個時候都必須要拜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皮猴戲
  • 盛行地:廣東潮汕地區
  • 實質:木偶戲
  • 性質:民俗戲劇
  • 主要用途:拜神
  • 相似:皮影戲
地區,簡介,

地區

廣東潮汕

簡介

客家木偶戲是廣東普寧民間藝人不斷吸收、改造、發展而形成的漢族戲曲劇種。提線木偶造型精緻、身高70公分左右,它與3條硬線和20多條1米多長的軟線相連線,通過演員在高台上提線操縱木偶,,把沒有生命的木偶演“活”。木偶是用堅韌的木料加工成型後,採用變形誇張的手法,進行彩繪、裝潢,使之形神兼備,栩栩如生。木偶藝人不僅能使木偶的頭部、手臂、肘、腕、指和腰腿伸曲靈活自如,還可令其眼、口張合生動逼真。表演時,可以令木偶開合扇子、穿衣、戴帽、斟酒、拿書、寫字、開弓射箭等動作,一舉一動,準確自然。而且,木偶的操作、唱腔對白、鑼鼓敲打等全套表演藝術,均由一個藝人完成。藝人熟練的操作技巧,明快的曲藝唱腔,激昂的鑼鼓點擊,令人讚嘆不絕。演出時,藝人舞弄木偶並以本地方言說唱,劇目古裝現代兼而有之,其表演通俗易懂、亦莊亦諧、獨特新穎,令人嘆為觀止。
客家木偶戲又稱提線木偶戲,古稱傀儡戲,普寧人稱“皮猴戲”,早在明朝萬曆年間傳入梅縣,又傳入普寧市,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現已列入廣東省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客家人傳承中原漢人的傳統,比較信奉風水,迷信鬼神,客家地區木偶戲的繁盛與其民間宗教信仰息息相關。舊時客家地方神多廟多,寺廟多過學堂,神靈遍地,一般村子裡都有祠堂廟宇、社王伯公。凡大小建築、婚喪喜慶必請風水先生擇良辰吉日。一年到頭幾乎都有婚喪嫁娶、歲時節令、各種神誕廟會、添丁發財等,這些活動都必須請戲班熱鬧一番,而最經濟實惠的是請木偶戲班,以求降福、保平安。此外,普寧客家民眾還賦予木偶戲一種特殊功能,客家民間認為百戲木偶為大,唯它能壓煞。所以,木偶戲便在這種生存環境中繁衍生息起來。
客家民間木偶舊時的客家民間木偶藝人肩挑道具,走村串戶,上門演出。這種木偶戲班,多為民間藝人自由組合,人數二三人為一班,有五六人到十多人不等。有戲做時則做戲,無戲做時則從事農業生產,也有在客家人“消蒸嘗”(祭祀)時請去幫“吹嘀打”(吹奏祭祀樂曲)的。舊時,如請木偶戲班演出,有時由富家出錢,有時是集體(舊時多由宗族蒸嘗)出錢,也有AA制由各家捐合的。講定每本戲若干錢,在村下,演出地點則多在農祠堂、寺廟裡,用竹篷、木板搭成戲台。
木偶戲在普寧客家聚居區,面向農村廣大民眾,雅俗共賞,老少鹹宜,尤其在舊時的農村深受人們的喜歡,是民眾喜聞樂見的民間藝術。
在客家風情小鎮裡演奏客家木偶戲演出配樂以漢調為主,間唱客家山歌,對白用客家方言。演奏樂器有頭弦、二胡、胡弦、揚琴等10多種。頭像製作分生、旦、醜、公、婆、淨等幾個臉譜。同樣操縱自如。其表演奇特傳神,上天、入地、下海、降龍、伏虎、斗妖驅魔、奇術變幻等表演,給人以無限想像的空間。握筆、拔劍、跑馬、射箭、梳頭、斟酒、紡紗、甩髮、駕車、吹笛、拉弦、搖扇、踢球等表演亦充滿靈動奇特之感。因表演木偶的演員少、舞台小、道具少,加上其表演的劇目是傳本戲和雜耍戲,經常活躍在客家風情小鎮與周邊地區,為百姓增添樂趣,帶來更多的歡樂。
村民們在一塊空地上,打上木樁,搭上木架,然後搬來些床板、門板,便搭成了一個臨時戲台。戲台離地面只有一米高左右。戲台四面有幾根柱,柱要高出戲台三米左右。一塊紅色絨布遮蓋了大半個表演台,露出一小塊僅供木偶伸展的空間,其目的是:演出時,把操作木偶的演員全部遮住,只讓觀眾看木偶的表演。樂器置於戲台的一隅,讓樂手使用。木偶戲班用的主要樂器是胡琴、月琴、笛子、嗩吶、鑼、鼓。客家木偶戲,唱念採用說書加唱的形式,唱詞多為7字句。演出劇目多是取材楊家將、岳家軍和三國、水滸等演義小說中的故事,也有民間傳說的《粱山伯與祝英台》、《陳世美不認妻》等。一般沒有固定的戲文曲本,只靠藝人口授意傳。
木偶戲表演也就幾個演員(實際是木偶的操作者)和樂手。夜幕降臨之際,鄉親們就陸續來到戲場:拿板凳的,拿椅子的,拿草蓆的,在戲台前擇地而坐。當然了,矮的在前,高的在後,人們會自覺坐好。而此時的小孩子,三五成群地在人群中竄來竄去,沒個停時。八點,鑼鼓聲驟起,胡琴、月琴、笛子、嗩吶也合奏起來——這是演戲的前奏。走在半路的人們聽到樂聲,便加快步履,匆匆趕來。於是在戲台前,人們坐得密密麻麻,黑壓壓一片。
八點多,演戲正式開始,表演最多的有傳統劇《兩女拜壽》,還有《恩仇記》、《難中緣》、《宋江智取大名府》、和《穆桂英大破天門陣》等等。首先序幕:先讓戲中所有的主要人物過一次場,也即演員們舉著戲中人物出來與觀眾見見面。譬如,演《穆桂英大破天門陣》,演員就舉著穆桂英、楊延昭、孟良、焦贊等木偶出來,在場上走一次,與觀眾見面。接著,就展開劇情。伴著樂聲,演員們舉著木偶出來,一邊表演,一邊唱戲。演員基本上都是男的,但他善唱:不但可以唱男聲,也可以唱女聲;不但可以唱老聲,也可以唱嫩聲;不但可以唱粗聲,也可以唱嬌聲,而且都唱得自然、得當、動聽。唱男聲的唱得滄桑顫動,叫人聽得如聲入五內,在割著人的神經,令人印象深刻。演員操作木偶表演,也演得形、神兼備,動作靈活,栩栩如生,引人入勝。
木偶戲,從娛樂鬼神,到娛樂自己,它以博大的文化胸襟和厚重的歷史情感,進行自我總結和自我娛樂,是自然和人類發展的結果。木偶戲中所表現的,是家國之命運,是百姓之處境,是文化的積累與傳承。木偶戲是一筆可貴的文化遺產,它傾注了鮮明的是非觀、素樸的平民意識和人們對新生活的摯愛與追求,應當認真保護,讓它永久傳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