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宮古廟

下宮古廟

現為文物保護單位的和平下宮天后古廟,位處潮陽區和平鎮下寨東門外的練江邊,該廟始建於宋代,由和平先民裔孫斥資興建。據高氏族譜載:高族入潮始祖高南平,諱覺民,宋末從福建來到棉陽舉練都高厝巷(今潮師高級中學至高豐村一帶)定居,特意帶來了天后的香火。就建了此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天后古廟
  • 外文名:Tian Hou Gu Miao
  • 創建時間:南宋淳祐年間
  • 別名:下宮古廟
下宮天后古廟,媽祖乩童,媽祖顯靈,媽祖換袍,古廟重光,甲午年游巡,古廟大事記,元宵燈會,竣工慶典,媽祖書畫社,媽祖義工社,2017元宵燈會,

下宮天后古廟

下宮古廟滄海桑田,近千年來,和平下宮古廟歷經興廢,已形成了三廳二走廊二天井一拜亭一厝包的格局,其建築面積一千多平方米。
又據現廟祝馬大亮介紹,當時高南平帶媽祖香火至和平時,曾在現廟址處駐足,當要起身時,擺放媽祖香火的花籃老是提不起,高南平恍有所悟,遂在是處敬擺媽祖香案,供鄉眾奉拜,隨著香火漸旺,後鄉眾便在此搭建簡陋廟宇。爾後,媽祖多次顯聖,保佑合境鄉眾平安,因而信者甚眾。至後來,媽祖還用降乩方式,託附乩童,讓人求問,使民眾避凶趨吉。
始建於宋代的潮陽和平下宮天后廟,供奉有六尊媽祖像,這成為當地一大奇特的民俗文化現象。宮中六尊媽祖是這樣排列的:後廳中堂貼後壁處,分別是大媽、二媽和三媽、四媽。其中大媽的壽誕是農曆八月十五日,三媽的壽誕是農曆三月廿三日,二媽的壽誕是農曆五月初六日,四媽的壽誕是農曆四月廿六日。在四尊媽祖中間,又有一尊媽祖,民間稱為掌宮媽。掌宮媽前面,還有一尊古媽。據傳這尊古媽祖像是老輩人在宮後池底發掘到一塊珍貴木材後,媽祖託夢,遂用其雕制為媽祖像進行敬奉。古媽祖像兩側是兩位站著的宮婢娘六尊媽祖聖像,除掌宮媽為泥塑的之外,余者均為木雕。
因為自北宋至清朝的七八百年間,歷代皇帝有四十多次冊封媽祖,其中乾隆年間就加封三次,且封號不斷升格,層層加碼,所以老百姓對媽祖更是崇拜有加。乾隆二年(1737),皇帝加封媽祖為“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福佑群生天后”,試想,連皇帝對媽祖都這么重視,老百姓怎敢怠慢呢!於是,下宮天后古廟擴建之後,當地民眾在廟中不但塑了媽祖的聖像,而且又塑了另一尊乾隆首次加封的媽祖聖像,並在農曆四月廿六日開光。至乾隆二十二年(1757),皇帝再加封媽祖為“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福佑群生誠感鹹孚天后”。乾隆五十三年(1788),皇帝又加封媽祖為“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福佑群生誠感鹹孚顯神贊順天后”。後兩次加封,民眾又再塑了兩尊媽祖聖像,其開光時間分別是農曆五月初六日和農曆八月十五日。隨後,百姓為了將這四位媽祖區別開來,就按廟擴建前後及封號的加碼,將1788年得封號的稱為大媽,1757年得封號的稱為二媽,1754年擴廟時塑的稱為三媽,1737年得封號的稱為四媽。並將另三位媽祖的開光日作為壽誕日進行紀念。
至於掌宮媽和古媽,其由來也各有一段故事。
相傳,下宮天后古廟有了四位媽祖之後,神恩更加浩蕩,威靈更加顯赫,聲名更加丕振。時逢海邊某鄉發生風疹,不少孩子皮膚出現淡紅色斑疹或丘疹,多番延醫仍不消退。正在百思不得其策的情況下,有人建議前來請下宮媽祖前去醫治。於是,族老備禮前來求下宮天后古廟執事。救人如救火,古廟執事同意借去三媽金身。說來也奇,三媽蓮駕出巡某鄉之後不久,孩子的皮疹也就好了。某村民眾喜出望外,同時也起了私心,萌生留住三媽之念,遂請師傅,仿塑一尊媽像,偷偷送還下宮天后古廟。由於三媽是在湄洲分靈而來,甚有靈氣,她認為某鄉這種強留的做法有失於虔誠,是故在一天夜裡,其神靈化成一位婦女,然後請兩名轎夫抬她到下宮古廟。到廟門口,婦女下轎後,叫轎夫稍待,待其到廟內取工錢給他們。轎夫等到天亮,不見有人拿工錢出來還,便在廟前敲起了門,於是將正在睡夢中的廟祝吵醒。廟祝走出門口,見轎夫要討工錢,忽然想起剛才夢中媽祖告訴自己被掉包之事,連忙付還工錢。回到廟中,廟祝見原來仿塑的三媽像移在地上,遂馬上告知古廟執事。後經執事上門理論,某鄉便將三媽原金身換回。經過此事之後,古廟執事吸取了教訓,再在廟中塑了一尊媽祖聖像,相當於媽祖的代身,主要是打理廟中的日常事務,因此民間就稱為掌宮媽。此後,原來四位媽祖可以因需要而被各社頭請去祭祀或看戲,唯掌宮媽不能離開廟中。
古媽像則是老輩人在宮後池底發掘到一塊珍貴木材後,媽祖託夢,遂用其雕制為媽祖像進行敬奉的。其高度不夠一米,約略掌宮媽的一半高。舊時,鄉里各社頭有演“皮猴戲”,這尊古媽像經常被請出去看演出。古媽與媽祖四姐妹的最大區別在於看演出的待遇不同,古媽是看“皮猴戲”,媽祖四姐妹是看大戲。其實,更準確地說,應是民眾根據祭祀的規模大小而選取請神的規格。
一廟六媽祖,實為同一神。下宮天后古廟看似奇特,然而卻寄託著人民民眾對幸福生活執著追求的美好願望。
在神龕左側,有一塊神主牌,高約二尺,寬約半尺,兩側盤龍雕刻,浮雕楷書“宋檀樾主鄉進士墩武校尉前文郞安鄉縣知縣高諱覺民”。這是為了紀念帶媽祖香火來和平的高氏先祖而擺設的,民間稱為“報德公”。
後廳右側陳設“三使老爺”,大使為貴人、二使為得運、三使為財運。相傳,媽祖頻頻顯靈救苦救難,深受百姓敬仰,前來求助者絡繹不絕,香火旺盛。然而,民間所求的無所不有,大至世道好壞,小至六畜存亡,媽祖日理萬機,忙乎其忙。玉帝獲悉後,即派三位天使下凡協助。這三位天使專司外事活動,負責向玉帝匯報工作,民眾統稱為“三使老爺”。舊時民間求財大多於此叩求。
後廳左側陳設“好命公婆”,一位是公,一位是婆,身上均爬著好幾個小孩,相當於送子觀音。舊時民間求丁大多於此跪拜。
中廳的後側陳設管理五穀的神農帝君,民間俗稱“五穀母”。
“五穀母”右側走廊從後至前分別陳設壽星君、北星君、銀角神、千里眼,舊時民間求壽大多於此禱告。左側走廊從後至前分別陳設福星君、南星君、金角神、順風耳,舊時民間求貴大多於此誠心。走廊兩側配置有鐘和鼓。
後廳兩側的神位及中廳兩側走廊的神位,剛好構成了“財、丁、壽、貴”四方面內容,因而有一些鄉里老輩還振振有詞地說,現在的里美單元(即下寨、里美、塘圍)地氣會旺盛,是得益於此。另外,廟中的走廊地面高於後廳地面,有悖常理,這也可看出當時該廟在建築過程中是十分考究,十分脫俗的。
廟的中廳中間陳設“天地父母”神位,右側陳設潮汕慈善事業開山祖“大峰祖師”神位,左側陳設“珍珠娘娘”神位專管婦幼平安
廟的後廳至中廳,上面橫樑共掛匾四塊,從後至中分別為“神昭海表”、“粵海蒙庥”、“聖德配天”和“聰明作後”,前三匾向外,後一匾向內。掛“神昭海表”匾處原掛匾內容是“後來其蘇”,相傳舊時和平大旱,鄉民祈求媽祖降雨,翌日大雨滂沱,鄉民遂立此記之。“後來其蘇”匾在文革期間遭毀,現“神昭海表”為另立的。
整座廟的地面,其磚石鋪築是按“財、丁、興、旺”進行布擺的。
廟右側厝包分二層,上層為“天后古廟理事會”辦公地址,下層為老人活動場所“安樂齋”。
廟前廳大門屋脊嵌瓷雕雙龍守寶,栩栩如生。大門外匾為“天后古廟”四個大楷書,從落款可知匾立於清乾隆甲戌年,內匾為“靈成”二字。大門兩側龍虎門外匾分別刻有“輝練”、“映林”,龍虎門外匾內面對應處,是乾隆年間擴建廟宇的主事人員芳名錄,從芳名錄可見參與者是當時的鄉賢,其中有進士馬夢龍、貢生馬紹祖、修職郎高岳生,以及一批貢生和生員。整座古廟,外觀嚴雅莊重。尤其廟外右側一株蔥蘢之古榕,更為其增添一抹神奇色彩。過去,廟前有一渡口,古榕的綠蔭遮至江邊,因而成為待渡鄉民遮陽避雨的天然好去處。
廟址雖處江邊,但民間說和平地理位置獨特,地下有許多四、五十公分長的“蠔斗殼”,而此地又是鳳地,即使做大水災也不會受浸。事實也是如此,1969年7月28日(農曆六月十五日)的強颱風鹹海潮,大水只淹至廟門“三山頂”後就退了。
廟前練江江水滔滔,船隻來往頻頻。每當早晨,太陽在江面遠處噴薄而出,霞光萬道,再加小鳥在枝頭歡呼歌唱,此時如若站在廟門前台階向前眺望,遠處帆影依稀,江水共天一色,此情此景,令人心曠神怡,每逢颱風暴雨,烏雲密布,白浪滔天,江水漲滿,急流奔騰,又是一大壯觀。此時,數以百計的駁貨木船已駛過廟前進入內港避風。那船船相靠,排排互接之景觀,象在擺兵布陣,等待命令。晚上,古廟裡射出一線線燈光,在漆黑的夜空里縱橫交錯,雖然狂風怒吼,暴雨傾盆,但此燈光讓人想到媽祖的祥光,因而船夫們也多了一份安全感。

媽祖乩童

相傳清朝乾隆年間,潮陽有一縣官,雖信仰媽祖,但不信乩童真的會顯靈,說乩童是裝神弄鬼,謠言惑眾,揚言要用柴井燒死乩童。終於在乩童降乩之日,縣太爺乘著轎,大隊人馬浩浩蕩蕩來到了下宮古廟前,並命手下在廟前砌起了柴井。正在這千鈞一髮之際,乩童從容地從廟中走出,直呼縣官乳名,叱道:“你真大膽,見了媽祖還不下跪!”縣官一怔,但仍不信乩童顯靈,以為是誰將他乳名透露給乩童,遂用筆在手掌中寫了一個 “敬”字,然後對乩童說,“你若是媽祖化身,一定說得出我手中寫的是何字。若說不出,定要燒死你!”乩童道:“你既要“敬”媽祖,就應“敬”在心中,怎可“敬”在手上?”縣官聞言,在乩童面前撲通一跪,連忙道:“請媽祖恕罪,治子愚昧,甘願受罰!”遂後,縣官真心實意受罰,按乩童的要求,倡導發起將下宮天后廟擴建成規模壯觀的三廳二天井格局(現廟的風貌仍基本保存)。縣太爺倡導擴建媽祖廟,此舉得到民眾大力支持,有錢出錢,無錢出力。當時下寨鄉庵仔田有一經營石鋪的老闆,知道縣官答應建設媽祖廟的石料不用稅費,在取得縣官的支持後,將自己所購進的石料也標上媽祖的旗號,然後用全部稅費款再加倍捐獻給媽祖廟作為建設費用,從而加速了工程的進度,受到鄉民的好評。廟完工之後,鄉眾感縣官竭力倡導、真心為媽祖效勞之恩,在勒石紀念時要刻上其芳名,可是縣官堅決推卻,說他此舉是為接受媽祖懲罰,並非為名,所以在下宮古廟記錄擴建過程主事人員芳名的石刻上,沒有縣官的名字。 事後乩童見縣官確實真心為媽祖效勞,也降恩為縣官合家祈福消災。其時剛好碰上縣官夫人犯了邪病,沉疴不起,延醫無效,縣官遂來媽祖廟祈禱,並請乩童到縣府為夫人診治。乩童到縣官府中之後,要縣官拿出紅絲線,好讓其為夫人牽絲搭脈,縣官說家中沒有紅絲線,乩童隨口道,到街上某鋪號買便有。縣官按乩童指點親自到鋪前購買,鋪主說紅絲線已經賣完,尚未進貨。縣官說,媽祖說你這裡有就一定有,請再仔細找一番。果然不出媽祖所料,鋪主在櫃檯底找到了一段丟棄的紅絲線,這段線剛好夠乩童牽絲搭脈之用。乩童搭過脈之後,便開了一張藥方給縣官,然後便告辭。縣官按方到藥鋪包藥,可其中幾味藥卻買不到。於是,次日他親自從縣城步行到下宮古廟,求問媽祖應如何調治,乩童說:“你沒有坐轎,而是步行而來,可見你已誠心至極,媽祖自會保佑你夫人。你只要將買到的中藥熬好後,再將藥方燒燼拌湯讓夫人服下,自會平安。”縣官按乩童吩咐而做,夫人果真藥到病除。從此,他更加宣揚下宮媽祖的威靈顯赫。
現下寨鄉大東門社寨門匾字“吞長迎江”,也出自媽祖乩童之手。匾之上款為“天后聖母乩題”下款為“嘉慶辛酉春立”。相傳當年鄉眾建好寨門後,正在考慮請誰題寫匾字,適逢媽祖降乩,於是有人提議請媽祖乩童題寫,大家毫無異議,一致認為很好。乩童原是一名不識字的小魚販,可受媽祖神恩的感應,居然寫出了四個蒼勁沉雄、氣勢磅礴且情景交融的大字,因而得到了大家的喝采。民間還說,大東門伯公因沾媽祖題匾的靈氣,其神恩更加顯赫。

媽祖顯靈

舊時,里美單元三鄉有在龍年賽龍舟的習俗,賽龍舟是以媽祖標旗作為奪錦,然後依次奪標。賽龍奪錦時間是在農曆五月初五至初六兩天,共有三十六艘龍舟競賽,其中里美鄉及塘圍原大部分自然村的十八艘龍舟是在初五,下寨及高厝寮、塘兜的十八艘龍舟是在初六。當時民間若遇到糾紛或其他解決不了的事情,均是通過在媽祖殿前“問?”形式,請媽祖進行定奪。因而,為了不產生糾紛,賽龍舟一切程式安排,也是由族老用“問?”形式請媽祖主意。相傳當時廟祝“炳姆”因沾媽祖靈氣,在龍舟賽前,她在宮內擺布標旗,隨便將標旗搭配給哪艘龍舟,結果應驗,龍舟賽後其名次完全吻合。龍舟賽後,鄉民還要舉行龍舟內包括標旗、船頭紅等一切吉祥的物品競標形式,將吉祥物品領回家,以祈求家門興旺,添丁發財,納福消災。1940年(庚辰年),古廟舉行龍舟賽,兩天共有三十六艘龍舟參賽,得十八標者其實也是最後一標,因此富裕人家在競投標旗時,第十八名標旗是得不到青睞的。當時,有一支第十八名標旗沒有人競投,主事人員便建議送給下寨前山巷一位在泰國經營商鋪的鄉人。泰商問送標者共有多少艘龍舟參賽,送標者答三十六艘。泰商以為第十八標不是最後一標,也便認領了,並懸掛於自己的商鋪中。翌年,適逢周邊商鋪失火,火借風勢,一連燒毀了十多家鋪面,正當要燒到他的商鋪時,突然大風停住,火勢慢了下來,並被趕來的消防隊員撲滅了。此情此景,這位鄉人連呼“媽祖神恩浩蕩!”這從中也說明了一個道理,媽祖標旗雖有名次之分,但媽祖的神恩卻是不分名次的,只要你信奉媽祖,媽祖自會保佑你。
關於媽祖的籤詩,民間也傳說十分靈驗,不論是求問當年田園收成,還是求財求丁求貴求壽,只要問者誠心,自會有準確的答覆。
清朝末年,銅缽盂鄉有一名婦女,因丈夫出門多年,毫無音信,在十分焦慮之際,便坐船往縣城請算命先生問凶吉,算命先生屈指一算,說其丈夫已經不在人世,婦女聽後淚如雨下,懷著沉鬱的心情坐船回家。當船到練江下宮古廟處,突然江面狂風大作,船夫不得不靠岸,與婦女一同到岸邊媽祖廟避雨。此時,婦女懷著一絲僥倖的心理,在媽祖殿前誠心祈禱,並求了一簽。當時釋簽的是廟祝“炳姆”,她看後對婦女說,“好事,你男人已經回家了!”婦女聽後將信將疑,在媽祖殿前跪了三叩首。跪畢,突然風平浪靜,婦女便又乘船回家。剛到家門口,婦女就接到鄉親喜報,說她丈夫已經在她剛出門時回到家中了。婦女聽後頓即化悲為喜,熱淚盈眶,朝著下宮古廟的方向揖了三揖,喃喃說道:“媽祖實在太顯了!”
傳說有兩名孕婦,為問生男生女,便分別來向媽祖問簽,一是在天未亮時來,一是在天亮時來,媽祖所賜籤詩相同,“炳姆”在釋簽時卻對前者說生女,對後者說生男,結果應驗。生女的不解地來詢問,“炳姆”解釋道:“恁二人籤詩雖是相同,但你是天未亮時來求問的,帶有陰氣,伊是天亮時來求問的,帶有陽氣,所以你生女伊生男。”
廟祝馬大亮還介紹,某龍年龍舟賽,有一個經常得尾標的社頭族老,來向媽祖問簽,求得41號簽,籤詩是“天上高高一枝叢,分明古斷九秋風,乘時貴勇卻無敵,殿試名揚第一功。”解曰是“天上明月,萬里逢秋,若求名利,當占鰲頭。”大亮在釋簽時說,只要恁等同心合力,當年中頭標有希望。接著,又有另一社頭來問簽,求得22號簽,也是上籤,籤詩是“喜襲眉間一點黃,詔書催子入朝堂,從今顯達皆榮貴,日待天顏被寵光。”解曰是“喜襲眉間,前途向榮,求官顯達,婚姻必成。”族老自認參賽隊員體魄健壯,又是得上籤,今次龍舟賽“江中第一”已是十拿九穩,誰知大亮卻說,此簽雖好,但已有人比這簽更好。結果不出媽祖簽所料,前者得第一,後者得第二。還有一社頭,求得88號簽,大亮說此簽暗藏有“耗損神丁”之意,提醒他們應注意安全,結果在比賽過程轉彎時,險些二船相撞,一名龍舟手差點被另一龍舟的舵手之舵掃倒,幸得事前得到提醒,及時跳進水中,才平安無事。
老輩人還傳說,鄉人因敬仰媽祖,是故對賽龍舟活動參與的積極性也很高。當時西門有一位姓馬的鄉民,是從事運輸的,天生具有神力,數百斤大石被他一抱即起。鄉民怕他劃折龍舟漿,便勸他不要參與龍舟賽,可他堅決不同意,在龍舟賽前,他到宮中抱了一個大石香爐放到龍舟中,說誰不同意他參賽,誰就將香爐抱回宮中。主事人員沒辦法,只好叫他將香爐抱回宮中,然後讓其參賽。誰知他剛抱回宮,龍舟賽已開始了。於是,他只好望舟興嘆。 如果說,過去關於媽祖顯靈的故事是許多人看不到的話,那么,2000年這次媽祖顯靈,便是許多人實實在在感受到的。這年是龍年,也是媽祖換袍之年,鄉眾要舉行媽祖巡遊活動,媽祖賜日是農曆十月十五日和十六日。誰知從十月初八日起,老天陰雨連綿,至十五日上午仍陰沉天氣,可午後卻放晴,待各社頭游畢才下中雨。十六日也是如此,這天是游外鄉,即游中寨、新和、橋頭、高厝寮等村,出發時還小雨霏霏,可片刻即晴,至畢才又下。游後的十七至十九日,又接連天降大雨至暴雨。遊行若提前或延後一天,均會出現中途被雨阻止,鄉眾說這實實在在是媽祖顯聖,

媽祖換袍

媽祖是影響我國沿海地區重要的民間信仰神,在潮汕地區也影響很深。2012年是龍年,也是相關媽祖民俗活動活躍的一年,日前,潮陽區和平下宮天后古廟舉行了傳統的媽祖龍年換袍儀式,讓我們見識了十二年一遇、龍年才有的傳統民俗。
2012年農曆十一月初四的夜晚,下宮天后古廟前裝扮一新,喜氣洋洋地搭起了戲台,演起了大戲,很是熱鬧。而廟裡卻一改往日習慣,把起了大門,非工作人員不得入內。
據廟祝馬大亮介紹,換袍是婦女做的事情,男人是不能進入媽祖的房間的,男人只能來幫助抬媽祖上殿或者落殿而已。誠心的婦女換袍前還要吃齋。為什麼要在龍年換袍呢?馬大亮說,這是上輩人相傳而來的,因龍屬水,水就是財富,就是祈求風調雨順,財源豐盈,世界和平,國家昌盛。
龍年哪個月份給媽祖換袍,具體日期由理事人員在媽祖案前杯卜定擇。上輩人相傳,換袍應在農曆十月和十一月兩個月份定擇,“問杯”以兩勝為準,如果十月某日有兩勝杯就十月換袍,如果沒有兩勝,就問十一月某日。如果十一月沒有杯就再翻回來從十月重問起,直至有兩勝杯為止。
在換袍之前,要準備好很多東西。除了祭拜的規格,還要準備媽祖穿的衣袍,包括宮內其他神使也要換的衣袍,還有座椅,及象徵吉祥的十二色花水等等。而潮陽區下宮天后古廟自南宋淳祐年間始創,經過長時間的發展,形成了當地獨特的四位娘娘供於一廟的獨特媽祖文化。由於媽祖娘娘人數多,所以要準備的鳳袍也比常規的媽祖廟多幾套。
媽祖的換袍流程也有著一定的講究,給媽祖換袍必須是村裡有福氣的老年婦女或名聲好的女性,而且整個過程不允許對外公開。之前給媽祖換袍就是幾個誠心的人,之後一直就是這一幫人,但是都是七八十歲了,2012龍年下宮天后古廟理事會就挑了幾個年青的來幫忙,希望不要怠慢了媽祖,也培養了以後會換袍的,老婦女就當做是師傅來帶幾個年輕的。
給媽祖換袍在當地人心目中,是一個無比崇高的榮譽。2012龍年被請來為媽祖換袍的蔡麗卿老人,因生有五男二女,被鄉里人認為是好命的人,所以已經給媽祖換了三屆袍。
宮內的殿堂後側,有媽祖的房間,用於梳洗。在換袍之前,鄉里有名望的人士雲集廟內,年壯的幫忙把媽祖搬下神殿,請入房內,然後清退在場人員,這時,只有有資格的婦女才能伺候媽祖娘娘換袍了。據蔡麗卿老人講述,給媽祖換衣服,得用十二色花水幫媽祖洗乾淨,洗得仔仔細細,然後就先穿肚兜,就像孩子出世一樣,然後衣服就一件一件就穿上去,媽祖的內衣和外衣一共是十二件。
媽祖穿上新袍後,便會吸引當地信眾前往祭拜。而媽祖的舊袍則保存廟內,直至下一個龍年媽祖換袍時,分發給信眾,這一習俗也是自古相傳。媽祖換袍後的次日,則連續兩天出動大鑼鼓、英歌舞以及眾多慶祝活動來進行文藝巡遊,以示慶賀。其間,不僅當地的民眾,就連在其他城市甚至在海外生活的鄉親也都紛紛趕回家鄉見證這一盛事。
2012年的文藝巡遊比以往更加熱鬧,遊行隊伍是由經常來供奉此處媽祖的村民組成,整支隊伍人數達千人以上,包括有鑼鼓隊、儀仗隊、彩旗隊,還有潮陽非常出名的英歌舞隊、龍舟舞隊等等,隊伍一眼看不見尾,完全可以感受到整支隊伍的浩蕩與氣勢。遊行隊伍途經潮陽區的下寨、塘圍、里美、高豐等7個村莊。
老百姓喜歡用高規格的民俗活動來表示對神靈的敬重,這樣的活動也往往伴隨著老百姓的一種希冀和願盼。在潮陽,保留著很多的傳統民俗,像媽祖換袍、媽祖巡遊等民俗活動都是信仰媽祖的表現形式,如今在潮汕地區也不多見。原汁原味的傳統的民俗,彰顯了海洋文化在潮陽這個地區的獨特內涵。
“壯香火”習俗
潮汕不少神靈的香火,是隨先民南遷帶來的。像潮陽和平下宮古廟媽祖的香火,便是宋代湖南安鄉縣尹、福建人高南平(字覺民),致仕後從閩帶來的。現廟中有一塊神主牌,上面浮雕楷書“宋檀樾主鄉進士墩武校尉前文郞安鄉縣知縣高諱覺民”,就是紀念高南平帶媽祖香火來和平而擺設的。
近些年,潮汕民間許多地方都有壯香火活動,2012年的11月27至28日,潮陽和平下宮古廟在媽祖換袍和媽祖文藝游巡之前也組織進香團,筆者親歷全程,現記錄如下,讓讀者對壯香火活動有個大致的了解。
27日早上七時,出行人員集中到下宮古廟跪拜媽祖。由理事長馬文毫等進香,媽祖皈依弟子黃漢柱向媽祖述說往湄州祖廟壯香火因由,並祈求往返一路平安順利。然後將媽祖香案安放在一個由兩人扛的爐墭中,再由理事長端上車。此次出行共有二百多人,其中有兩支英歌隊隨行。
出行沿途,護爐墭的人守護著香案。過渡時,香案上下車都有一人在噴灑七色花水。上島之後,由當地鼓樂隊引領,主要理事人員護著爐墭香案到祖廟,至祖廟門前,由理事長端香案進廟內陳放於神桌,並進香,媽祖皈依弟子向媽祖交代前來壯香火暫寄香案於祖廟之事,全體理事跟著行三拜九叩首之禮。
28日,全體人員吃完早餐,就往祖廟壯香火。沿途八音在前引領,理事人員等跟隨,兩支英歌隊尾隨,並作行進式表演。至祖廟前,理事人員進入廟內舉行祭祀儀式:一是安排主要人員就位;二是主祭人員獻香;三是全體人員向媽祖敬三拜九叩首禮;四是請媽祖皈依弟子宣讀祝文;五是理事長、老大、媽祖皈依弟子上案前請香火(即是將祖廟媽祖香爐中的香灰捧些許到帶來的香案中);六是請當地經師在媽祖案前頌讀吉祥平安經。七是兩支英歌隊分別先後為媽祖獻演英歌舞;然後就按原行進形式回程。
回到鄉裡頭,古廟的老大、鼓樂隊等在和平橋頭迎接。隨後又排成浩浩蕩蕩的隊伍,換另一條與出門時不同的道路回古廟。沿街民眾鞭炮轟鳴,有的還擺大吉和甜丸跪拜。到下宮古廟後,媽祖皈依弟子向媽祖報告已經平安回返,其他人員按序跟著跪拜。壯香火儀式至此完畢。
媽祖英歌隊
和平下宮古廟媽祖英歌隊的前身是和平下寨大東門社英歌隊。下寨大東門社的英歌活動已有近百年的歷史,主要是配合當地下宮媽祖廟龍年媽祖換袍時文藝巡遊而開展活動。首位傳藝的英歌師父是方福山(大南山一帶之人),圓師是繼方福山之後的第二代教練。。
1940年媽祖巡遊的英歌活動比較大型,其時的隊伍有英歌旗1人,伯公伯媽各1人,掠蛇1人,舞槌76人,司螺號各6人,司鼓1人,司蘇鑼1人,後棚有《桃花過渡》、《撒網》、《周不錯》、《孫二娘》、《搖四板》、《麻瘋剝殼》、《雙搖櫓》等節目,總共108人。當時的主持人是鄉里的熱心人士“木利舍”,此人很有權威,點到誰擔任的角色,都不得推辭。英歌后棚也非常逼真,在《雙搖櫓》這齣後棚中,由四名男子扮演兩野和尚和兩村姑,和尚老是調戲村姑,當演出隊伍經過鄉里的一座名為“西關橋”木板橋時,兩和尚現場在橋上被村姑推至橋下水底,和尚上岸換衣服後再重新參與表演。
1988年,下宮媽祖恢復巡遊活動,大東門社又組織英歌隊進行慶賀,馬成業等人便成為教練,參與活動的有阿明、克堅、阿弟(掠蛇)等人。2000年的媽祖龍年巡遊,參與活動的有成業,
大東門社英歌隊的英歌槌長約53厘米,槌法中融入武術套路,主要有“八下四面槌”。陣法主要有“蜈蚣剪須”、“鐵索股”(由一變二)、“田螺圈”等。節奏主要屬中快板英歌,其“掃街路”動作氣勢咄咄逼人,驚而不險,令人喝彩。 該英歌隊在老隊員的帶動下又進行了緊鑼密鼓地訓練。這次訓練,共有60餘人參加,其中舞槌36人,掠蛇1人,擎旗1人,打鼓1人,敲鑼8人,打鈸4人,打銅欽1人,吹海螺號4人,後棚6人。屆時,該隊將在龍年媽祖文藝巡遊活動中大展風采。
青年英歌隊
天后聖母里美單元青年英歌隊始創於1993年,是在原里美單元青年英歌隊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隊員是由潮陽區和平鎮裡美單元的里美、塘圍、下寨三個居委會的青年組成。當時,為了參加上級的文藝演出,在熱心青年組織及當地企業家支持下,便成立了這支英歌隊。
該隊主要有三個特點:第一,有一大鼓手和一小鼓手各一名,大鼓手和打鑼隊員站在舞槌隊員一側,小鼓手穿插在舞槌隊伍當中,這既可增強氣氛,同時又可防止司鼓一方出現問題而不致指揮停止。第二,一般的快板英歌,槌長約45厘米,而該隊卻50厘米,因此舞者通過上下左右互相對擊之後,動作顯得更加健壯有力,節奏強烈。第三,潮陽英歌的隊員基本是化裝成梁山泊英雄好漢的,該隊也不例外,但平時我們所看到的,只有宋江、吳用、李逵、楊志、魯智深、武松、顧大嫂、孫二娘等近十位人物有形象外,余者均為統一裝飾和統一臉譜,然而,該隊36名舞槌者,每人形象均不同,並且每人佩帶有標識,讓觀眾能夠辨認出誰是那位英雄。
據鄉里老輩人介紹,在農村,英歌被民眾看作是英雄的化身、吉祥的象徵、驅邪的魔力。一般參加英歌隊者都是年輕力壯、英武瀟灑的小伙子。表演英歌舞者在平時的生活中和周圍民眾關係極好,朋友也多。姑娘們對他更有一種愛慕之情,常常從英歌隊中挑選自己的意中人。舞英歌歷來被視為吉祥的化身,人們認為舞英歌是“好彩頭”。這年誰能夠進入英歌隊,這年辦事就順利,吉祥如意。

古廟重光

2014年 春風送暖,百花飄香,祥光異彩,鼓樂喧天。3月18日,和平下宮天后古廟隆重舉行修繕竣工暨媽祖重光慶典儀式。出席慶典儀式的有泰國華人青年商會會長李桂雄先生,廣州潮州公慈善會副會長趙亞四先生,廣東省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專家委員會委員林俊聰先生,和平鎮宣傳委員謝坤明先生,潮陽民間藝術學會會長郭亨渠先生,湄洲媽祖祖廟蕫事會監事長黃文富先生,汕頭市媽祖文化交流協會常務副會長林春城先生,潮陽媽祖文化交流協會會長林鐘海先生,以及下寨、塘圍、里美、高豐四鄉黨政幹部,來自泰國、香港、深圳、廣州、韶關等地嘉賓和當地善眾二千多人。
慶典在由著名歌唱家彭麗媛演唱的《媽祖》歌曲中拉開了序幕。古廟名譽理事長馬欽文一番熱情洋溢的歡迎詞之後,古廟理事長馬文豪作修繕工作報告。他說,天后古廟自清代乾隆甲戌年修建以來,至今歷260年,殘破現象特別嚴重。對其進行全面修繕,已成為大多數民眾的共同願望。因此,古廟新一屆理事班子依靠地方黨政重視支持,依靠社會有識之士出謀獻策,依靠眾多熱心人士鼎力資助,打破陳舊思維,開拓性地開展工作,從而在兩年多的時間內,取得了立竿見影的成效:
一是崇敬媽祖,弘揚正氣。下宮天后古廟始創於宋代,是明朝隆慶《潮陽縣誌》有記載的二座媽祖廟之一。古時候和平鄉民大多以捕魚為生,因為經常與大海打交道,所以對媽祖非常敬仰,媽祖是當地百姓心目中的海上保護神。下宮天后古廟的神務,歷來雖然是四鄉理事人員主理,但前來朝拜的信士已超出了四鄉範圍,泰國、香港、台灣、深圳、廣州、韶關等地的信士,也經常組團前來朝拜。基於民眾對媽祖的信仰,理事會高揚媽祖旗幟,弘揚媽祖“立德、行善、大愛”精神,樹立正氣,摒棄陋習,勇於開拓,因而得到海內外信眾的支持和擁護。
二是完善制度,凝聚人心。首先是充實班子成員,使班子成員趨於年輕化和合理化。從而使運作起來既條塊清晰,分工清楚,又能目標一致,同心協力。其次是理順財務制度,認真做好財務管理,對財務工作進行監督。另外,定期做好審核現金、收付票據等工作,及時公示收支往來,讓民眾明白,還理事人員清白。這種做法深得人心,也凝聚人心,更讓捐款的信士放心。
三是注重宣傳,增強品位。媽祖精神是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遺產。媽祖的扶危濟困、無私奉獻的高尚情操和英雄事跡,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因此,理事會十分注重對媽祖精神的宣傳,通過宣傳,提升媽祖的形象,增強古廟的品位,提高知名度和影響力,激發廣大民眾參與積極性。
四是努力開拓,初見成效。兩年來,新理事班子在地方黨政及廣大信士重視和支持下,尤其在馬欽文和黃漢柱兩位名譽理事長直接指導下,運用創造性思維,以少錢辦多事的理念,先後興辦了一系列的事情。其中:新造龍舟八艘,並在龍年舉行四鄉共同參與的大型龍舟賽;組建了媽祖英歌隊、天后英歌隊、媽祖鑼鼓隊三支文藝隊伍;舉行龍年媽祖換袍,進行兩天的文藝巡遊,遊行隊伍一千多人;修繕天后古廟,配套名人書法匾額和楹聯,同時改建厝包一座;修整廟前環境,清理廟前溪污染物,築溪畔石欄桿240米、石籬350米,改善古廟周邊環境,拆遷舊民宅8間,鋪築公園周邊水泥路2000平方米,搭設路燈1公里;完善媽祖公園內配套,興建三層辦公大樓一棟、龍舟厝一座1600平方米、公廁1座、保全樓1座,整修公園圍山牆 320米,鋪築地埕1900平方米,綠化園內樹木10畝;開闢媽祖廣場,已興建聖人廟和慈瀾橋,正在興建的有朝天閣和亭欄三處;舉行二次大型湄州媽祖壯香火活動,共約 800人次參加。
培訓的鑼鼓隊和兩支英歌隊,還為媽祖做精彩獻演。

甲午年游巡

2015年元旦剛過幾天,潮陽區和平鎮的老百姓就迎來了喜慶的日子。4日至5日,下宮天后古廟舉行以“奮進、和諧、吉祥、幸福”為主題的媽祖蓮駕出巡活動。下宮天后古廟位於和平下寨大東門社,始創於南宋淳祐年間,是明朝隆慶《潮陽縣誌》有記載的二座媽祖廟之一,現為和平鎮文物保護單位。廟中奉祀的媽祖,是百姓心目中一位最高貴的女神。
下宮天后古廟為下寨、塘圍、里美、高豐四鄉民眾共同管理,並有舉行媽祖文藝巡遊的習俗。廟中的媽祖文化,是中華媽祖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回響十八大提出的建設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號召,同時彰顯媽祖“立德、行善、大愛”的精神,經廣大信眾提議,古廟理事人員舉行了這次活動。
據古廟理事長馬文豪介紹:廟中有四位媽祖,以姐妹排列順序。過去,古廟有在龍年舉行媽祖換袍、媽祖鳳冠龍舟賽、文藝巡遊等習俗。現在,媽祖祭典被列為國家級文化遺產,而媽祖信俗更被列為世界級文化遺產。於是,我們也與時俱進,將12年一次的文藝巡遊更新為12年四次,分別在鼠年、龍年、馬年、雞年舉行。﹙其中龍年為媽祖換袍大型文藝巡遊﹚
每當媽祖出巡的日子,四鄉八里的民眾都會很早在巡遊隊伍經過的地方等候,觀看這一難得的傳統文化盛會。這次出巡活動,粗獷豪邁的英歌舞、剛柔並濟的大鑼鼓、色彩艷麗的各式標旗、風采迷人的禮生隊、年輕力壯的護駕隊、精神矍鑠的老大隊等一一亮相,鼓樂聲和著鞭炮聲,把和平鎮變成一個民間藝術薈萃的大舞台。特別是端莊慈祥的四位媽祖聖像,更是吸引沿途民眾設香案虔誠朝拜。由近800人組成的文藝遊行隊伍,井然有序地穿行於和平鎮的大街小巷,浩浩蕩蕩宛如一條舞動的彩龍,十分壯觀。許多民眾看後都覺得非常開心,希望這些優秀傳統民間藝術中所蘊含的正能量,能夠藉助民俗活動代代傳承下去。
媽祖文化凝聚了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精髓,是中華民族“真、善、美”的象徵和化身,媽祖信仰所倡導的“愛國愛家、揚善抑惡、無私奉獻”的精神,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和民族精神。下宮天后古廟名譽理事長黃漢柱說,舉辦這次活動,就是要傳承媽祖文化,傳播媽祖精神,辦好媽祖事業,帶給人們更多的福祉與永久的安康。今後,我們將以此為契機,在各級政府的指導下,以媽祖精神為導向,發動廣大媽祖信眾,共同推動媽祖文化的健康發展,造福子孫後代。

古廟大事記

1991年10月20日,里美單元的里美、塘圍、下寨三鄉以片為單位,經民眾推薦篩選,成立了多族代表參與的新一屆下宮天后古廟理事會(下簡稱理事會)。理事會中成員里美6位,塘圍4位,下寨7位,其中三鄉各推薦理事長1位,同時配套會計、出納、保管等相關人員。
1992年,理事會籌資3萬多元,將原來簡陋的辦事處改建為會址,並配套辦公設施,同時將二樓篷棚改建為水泥結構房間,供演戲時演員休息。
1993年,理事會會址遷入二層結構的辦公樓,耗資3萬多元。
1994~1996年,鄉人黃漢柱在媽祖神恩感召下,為鄉眾舉行祈福消災活動。
1995年8月,理事會出資3.5萬元,支助地方黨政修築“下厝埕”古道。
1996年,黃漢柱緊密配合理事會,發動海內外熱心人士踴躍捐資,填平古廟宮後池,其中捐巨資有馬克昌先生伉儷、馬楚標先生伉儷、胡盛勇先生伉儷。
1997年以來,理事會出資20多萬元,協助里美單元三鄉黨政修築鹹田機耕路,三鄉黨政特贈牌“熱心公益,福澤桑梓”作紀念。
1998年起,理事會在下寨鄉黨政重視支持及黃漢柱積極配合下投入巨資,歷兩年時間鋪築“天后路”。期間拆除舊廁池700餘口、鋪間民房10多間。該路為沙石混凝土路面,全長888米,寬12米。路成之後,信眾可開車直通下宮天后古廟朝奉媽祖。
1999年,鄉人黃漢柱、馬興曉受媽祖神恩感召,開展壯地靈活動,場面壯觀。
1999年,下宮古廟被批准為“和平鎮文物保護單位”,9月30日舉行掛牌儀式,市、鎮有關領導出席儀式並作講話。
2000年是農曆庚辰年,也是“下宮媽祖”每12年一次換袍之年,理事會在三鄉黨政協調下,開展了大規模的媽祖巡遊文藝活動,其中標旗隊300多人,炮囊隊100多人,英歌隊60多人,西樂隊30多人,大鑼鼓隊100多人,龍舟隊100多人。期間古廟內外張燈結彩,彩旗飄揚,人潮沸騰,並演戲四棚。非凡之氣象,讓鄉眾感受到媽祖神恩之浩蕩。同時,還舉行“天后路”竣工通車典禮。
2002年,理事會投資4萬多元,新建因鋪築“天后路”時遷徙的大北門社“踏頭”,同時再投資1萬多元配套“天后路”路燈照明。
2003年,應福建莆田湄洲島媽祖祖廟董事會邀請,理事會派代表前往參加“媽祖文化旅遊節”。
2003~2005年,鄉人馬興曉在媽祖神恩感召下,為鄉眾舉行祈福消災活動。
2004年11月,應福建莆田湄洲島媽祖祖廟董事會之邀請,理事會派代表前往參加“中華媽祖文化交流協會”成立大會。會議期間,“下宮古廟理事會”被推選為該協會常務理事單位。據了解,前來參加這次會議的有來之台灣、香港、新加坡等地的代表、專家、教授200多人。
2004年,理事會在黃漢柱、馬興曉積極配合下,發動熱心人士在下宮古廟右側興建“媽祖公園”,其中馬良波先生伉儷在園中贈建“添壽亭”一座,馬克昌先生伉儷在園中贈建“添福亭”一座。此外,熱心捐助媽祖公園建設的還有深圳市金龍羽電纜集團公司、廣東三輝食品廠等單位和個人。
2004年上半年,黃漢柱、馬興曉從福建莆田湄洲島請來一尊精工雕琢的媽祖石雕像,同年11月初七理事會在媽祖公園內舉行聖像升座儀式,民眾朝聖雲集,場面熱鬧。
2004年下半年起,理事會在黃漢柱、馬興曉積極配合下,多方籌資,鋪築下宮南路,沿途拆除舊廁池300餘口,民宅2間,並在東門溪泊邊砌石籬加欄桿,至2006年下半年,將路建成水泥路面,全長468米,寬12米, 並命名為“朝聖路”。
2005年6月,理事會出資3.5萬元,協助地方黨政修築通往柴橋頭、薴埕村的學校路,路長462米,寬12米。
2006年8月20日,“朝聖路”和“學校路”舉行通車典禮,理事會認真配合當地政黨做好剪彩各項工作。
2006年下半年,理事會出資2萬元,支助當地黨政拓寬南僑中學面前橫路。
2007年,理事會在黃漢柱、馬興曉配合下,在媽祖公園原有建設的基礎上,發動社會熱心人捐資在園內興建媽祖紀念館。其中下寨鄉小西門社馬裕盛先生之哲嗣馬育鵬捐資80萬元,下寨鄉大東門社馬克昌先生之哲嗣馬瑞傑和馬瑞鑫捐資48萬元,下寨鄉黃振明先生捐資20餘萬元。現紀念館已落成,高三層七五,總面積1600平方米,並擇吉於2008年農曆九月初一舉行剪彩儀式。
2007年6月1日,潮陽民間藝術學會特地前來媽祖公園舉辦一次主題為“傳承和保護文化遺產”的書畫筆會,數十名書畫家現場進行潑墨揮毫,從而豐富了媽祖文化的內涵和提高了下宮媽祖公園的知名度。事後,學會理事馬文豪先生還帶頭捐資,將筆會的部分書畫作品進行裝裱配框,然後陳列於公園紀念館二樓。
2008年上半年,下宮古廟被上級文管部門評選為文物保護先進單位。同時,應廣東電視台珠江頻道邀請,參加歡樂珠江大型拍攝活動。
2008年9月6日,香港藝員馬德鐘等帶團蒞下宮古廟朝謁媽祖,並參觀媽祖公園。

元宵燈會

2016元宵佳節,下宮古廟舉行了元宵燈會,張燈結彩,燈火輝煌,雖然雨濛濛,風蕭蕭,但人們遊春的熱情一點不動搖,無論是媽祖廟,還是廣場或公園,到處人山人海,紅男綠女摩肩接踵,穿梭於亭台樓榭之間,他們紛紛拍照留念,讓閃光燈與霓虹燈齊輝,將思維穿越到歷史的長河。在美景中盡情放飛春天的希望。
最火爆的當數燈謎台,六米長台前擠滿了人,簡直圍的水泄不通,因為是近二十年來第一次舉辦謎會,猜眾熱情異常高漲,看熱鬧的勁頭也不少,有幾個耄耋老翁還特地來感受一下久違的現場氣氛,重溫舊夢而久久不願離去。

竣工慶典

鼓樂喧天,彩旗飄揚,英歌起舞,集瑞迎祥。2016年3月26日(農曆二月十八),潮陽和平下宮天后古廟隆重舉行下宮天后古廟修繕竣工兩周年暨媽祖廣場落成慶典,來自泰國、台灣、香港、湄洲祖廟及本地的賓客和信眾二千多人參加了慶典儀式。
下宮天后古廟理事班子,借媽祖祭典被公布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媽祖信俗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契機,在地方黨政指導及海內外信眾支持下,致力弘揚媽祖“立德、行善、大愛”的精神,維護古廟建築物的神聖莊嚴,配套媽祖公園設施,拓建媽祖文化廣場。目前,古廟及周邊已初具規模,其中有原省委副書記蔡東士題匾的“朝天閣”、有西泠印社社員郭莽園題匾的“德披四海”大型石牌坊門、有西泠印社社員蔡照波題簽的《中國曆朝傑出人物碑林》,以及興建宣德樓、龍舟厝、聖人廟、慈瀾橋、天后寶鼎、放生池、涼亭長廊,配套園林綠化、鋪築天后大道,並請數十位省級以上書畫家題書匾聯,因而成為一處展示優秀傳統文化的嶄新風景。
值得一提的是媽祖廣場的《中國曆朝傑出人物碑林》。據古廟理事長馬文豪介紹,為弘揚媽祖的慈愛精神,提升當地的文化底蘊,增強旅遊觀光的魅力,讓廣大青少年以及信眾在前來朝拜媽祖時,了解中國歷史演變軌跡,領略中華民族光輝燦爛歷史,並激發其民族精神和愛國情懷,所以特製作了這處碑林。碑林有幾方面的特點:
第一,用編年體形式進行編寫。它參照史書的編寫方式,按時間順序,從上古時代直接寫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每個朝代均擇要點而寫,同時列出每朝的帝王或領導者,讓遊客在一個小時內,就能了解中國歷史的概況。
第二,全部採用簡化漢字進行編排。以往看到的碑林,大都是由名人名家書寫,若遇草書、篆書或異體字等現象,經常看不懂。這處碑林則不偏重書法藝術,而側重教育意義,採用印刷體的簡化漢字,讓人一目了然。在表述方面也儘量採用通俗易懂方式,旨在讓更多人看得懂。
第三,側重對人類歷史發展起促進作用的人物。這些人物並非盡善盡美,關鍵看其在歷史的作用和影響力,或對人類有不可磨滅的印記。有如近代化建設開拓者曾國藩,他倡造中國首艘輪船,建首所兵工學堂,翻譯印刷首批西方書籍,安排首批赴美留學生,這對社會有所貢獻。但他濫殺無辜,卻令人髮指。
第四,側重與民眾生活息息相關的人物。如房屋發明者有巢氏,鑽木取火發明者燧人氏,五穀的發現者“五穀母”等等,都是與民眾生活息息相關的。特別是對“海上女神”媽祖,更用最大的篇幅進行介紹,包括媽祖香火傳至下宮之後相關情況也紀述其中。
第五,側重與本地相關聯的人物。有如南宋文天祥,他在祥興元年勤王到潮陽,將和平原名“蚝坪”改為今名。又如清初,為斬斷沿海居民與鄭成功聯繫,清政府發布“遷界令”,潮陽和平屬遷界之列。時任廣東巡撫的王來任,同情居民遷家悲慘遭遇,與兩廣總督周有德冒死上疏康熙,使和平兔於遷界之害。因而在編寫時,王來任、周有德都被列入碑林 。
在興建媽祖廣場同時,下宮天后古廟組建了二支英歌隊、潮樂社、書畫社、頌經團,進一步完善古廟軟體建設,讓媽祖精神發揚光大。特別是元宵節期間,舉行了大型元宵燈會,並舉辦書畫展、楹聯展、現場書畫筆會、燈謎會等活動,吸引了近十萬人次信眾前來觀賞及互動,聲勢浩大,盛況空前。

媽祖書畫社

和平下宮天后古廟是一個有著近800年歷史的文物古蹟,常年來,古廟理事會致力弘揚媽祖精神,傳播優秀傳統文化,在繼成英歌隊、潮樂隊社和龍舟隊之後,2015年9月9日,古廟又成立下宮媽祖書畫社,為廣大書畫愛好者提供一個交流和創作的平台。
當天秋風送爽,翰墨飄香。來自香港、汕頭等地,以及汕頭市中國畫研究院、潮陽美協、潮陽書協、潮陽民間藝術學會等藝術團體的書畫藝術家和愛好者,匯聚一堂,共同慶祝下宮媽祖書畫社正式成立。西泠印社社員郭莽園,汕頭市書法家協會主席陳錫鎮,汕頭市潮俗工藝美術研究院院長鬍少平等藝術家,還寄來對媽祖書畫社成立表示祝賀。
在儀式上,香港書畫報總編范淳奇,下宮媽祖書畫社社長馬三秋及成員10餘人,一起登台揮毫潑墨,共書“媽祖之光”,現場洋溢著濃郁的民俗文化藝術氣息。
據了解,和平的書畫歷史源遠流長,南宋末年,右丞相文天祥勤王駐軍和平時,有感於民風淳樸,地氣平和,於是將當時的蚝坪改為和平。至今,文天祥手書的“和平里”三字,仍刻石立於和平古橋頭。。
近些年來,隨著民眾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精神追求更加多姿多彩,書畫藝術也逐漸進入尋常百姓家。在和平,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喜歡書畫藝術,相同的藝術愛好讓他們經常聚集在一起揮毫潑墨,還多次投寄作品參加全國、省、市、區等各級比賽和展出,並屢屢獲獎,受到行家的讚賞。
為讓本地書畫愛好者能有一個創作和交流的平台,在社會各界特別是黃漢柱、馬子軒、馬楚勇諸先生的大力支持,及以下宮天后古廟理事長馬文豪為首的班子成員倡導下,發起成立了下宮媽祖書畫社。選出廣東省書法家協會會員馬三秋任社長,副社長為中國青年書法家協會會員馬南舟,及汕頭市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馬學淵,秘書長為馬慶升和馬學堅。書畫社共有成員近40人,其中有省協以上會員近10人,市協以上會員20多人。成員主要來自和平的里美、下寨、塘圍和高豐等四個居委會。下宮天后古廟理事會專門為書畫社騰出社址,並且撥出部分資金做為書畫社的活動經費。書畫社成立後,社員們將利用周六和周日等休息日開展創作和交流活動,以媽祖文化為載體,以培育書畫新苗為己任,豐富本地民眾的文化生活,致力將自己的家鄉打造成書畫之鄉,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增光添彩。

媽祖義工社

在2016年12月13日(丙申年十一月十五日)正式成立由媽祖皈依弟子黃漢柱先生及理事會全體人員的主持下在下宮天后古廟媽祖殿前宣誓成立
祈禱詞:
媽祖在上,皈依弟子黃漢柱殿前誠心稟報:下宮天后古廟承蒙媽祖福庇、近年來諸事順利’事業越來越發展,隊伍越來越壯大,先後成立了英歌隊、潮樂社、書畫社、燈謎社、誦經團,今又成立媽祖義工社,祈望媽祖賜福萬民,保佑大家吉祥如意,合境安樂,專此特求,媽祖鑒恩,
全體人員向媽祖行三拜九叩首禮
2017年1月17號在媽祖公園宣德樓舉辦義工社揭牌典禮,當晚舉行了義工社大型文藝晚會。

2017元宵燈會

繼2016年元宵燈會之後,和平下宮天后古廟2017年正月十五至十七,舉行大型媽祖燈會,在古廟面前及媽祖公園、媽祖廣場布設傳統宮燈999串,並貼上誠獻者芳名。同時在春節前至元宵節期間,舉行送福送春聯、書畫展、楹聯展、現場書畫筆會和燈謎競猜活動,讓民眾觀花燈、賞書畫、領墨寶、中獎品。
本次活動燈會共有999串燈,數字“999”表達了久久之意以及至高至純的含義,寄託著媽祖保佑我們大家健康
平安,長長久久之意。媽祖保佑大家:添丁添財,闔家幸福。四季平安,萬事如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