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土墩墓群

皖南土墩墓群

皖南土墩墓群位於南陵縣繁昌縣,由千峰山土墩墓群和萬牛山土墩墓群組成,為西周(公元前11世紀—前771年)至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76年)墓群。

皖南土墩墓群由千峰山土墩墓群和萬牛山土墩墓群組成。 千峰山土墩墓群位於南陵縣與涇縣交界的葛林鄉,是商周時期當地土著居民的公共墓地。現存墓葬995座,分布面積13平方公里。隨葬品有印紋硬陶、原始青瓷器青銅器以及採礦、煉銅的生產工具和銅等。這片墓葬及其出土文物集中反映了當時社會生產、社會生活的各方面,具有極其重要的研究價值。

萬牛山土墩墓群位於繁昌縣東南平鋪、新林兩鄉,與南陵縣家發鄉分布的土墩墓群連成一片,為另一片西周至春秋的士著公共墓地,面積約為6平方公里。墓葬為平地掩埋,堆土壘墓的葬俗吳文化特徵之一。出土文物有印紋硬陶罐、紡輪,原始青瓷豆、罐,青銅蓋罐、鼎、劍等,與湖熟文化晚期遺存相同,反映了當地土著居民的文化面貌,是研究吳越文化的重要資料。

2001年6月25日,皖南土墩墓群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皖南土墩墓群
  • 地理位置:安徽省蕪湖市南陵縣、繁昌縣
  • 占地面積:南陵縣13平方公里、繁昌縣6平方公里
  • 所處時代:西周至春秋
  • 保護級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批准單位:國務院
  • 編號:164-20
  • 批號:國發〔2001〕25號
歷史沿革,墓群特點,墓群特徵,墓群形式,文物遺存,文物價值,文物保護,歷史文化,旅遊信息,

歷史沿革

千峰山土墩墓
1984年10月,南陵縣文物部門對千峰山進行文物普查時發現,這些土墩下面埋著古代生活器物,是一種墓葬形式。同年11月,省、縣文物部門配合蕪南公路取土工程,發掘兩座土墩墓,出土春秋時期青銅鼎一件,原始青瓷豆兩件。
1985年5、6月間,安徽省文物考研究所結合安徽大學八三級文博專修科畢業生實習,在千峰山區選擇千峰林楊、吳沖村、葛林窯廠等3個點發掘土墩墓18座。
萬牛墩土墩墓群
萬牛墩土墩墓群是在1982年文物調查時被發現的,分布範圍約6平方公里,基本上是一墩一墓,與千峰山土墩墓的埋葬特點相同。1985年,安徽省、繁昌縣文物部門共同發掘了幾座土墩墓。

墓群特點

墓群特徵

皖南土墩墓群占有較高地勢,沿河流兩岸的丘陵崗巒分布,一墩一墓,不見屍骨或僅見少量骨屑,隨葬品置墓中心,一般1至8件,亦發現沒有隨葬品的空墓,以印紋陶盛器,夾砂陶炊器和原始青瓷器為主,銅器少見,常見銅器為鼎、劍、戈等,其形制大體與中原相同,紋飾有變形獸面紋、雲雷紋、弦紋等,少數圖形為本地所特有,如一銅鼎上鑄有三翅蝴碟花紋,這種紋飾其它地域均未發現,具有重要研究介值。
出土的墓葬坑出土的墓葬坑

墓群形式

皖南土墩墓群墓葬形式有兩種:一種為無規律密集式分布;一種為順山脊一字形分布,它歷經二千餘年,有的土墩墓已坍塌不顯見,有的仍保持著顯著的土墩,在峨嶺、三里、五里發現仍有高6米,底徑20米的巨型土墩墓。 土墩墓的大小與其隨葬品的多少沒有直接關係,這也是其墓葬的特點之一。從千峰山土墩墓葬考古發掘發現,有的封土高大的土墩墓隨葬品寥寥無幾,僅一、兩個陶器。並且,千峰山與牯牛山城遺址相鄰,且出土文物內涵較一致,推斷墓主多為吳城居民。這對研究當時當地社會習俗及其生活方式具有較高價值。
萬牛山土墩墓群(北片)萬牛山土墩墓群(北片)

文物遺存

1983年10月,繁昌縣文物部門的家專門組織了對新林鄉一座土墩墓的搶救性發掘,發現這座墓平地埋葬,沒有墓坑,以土壘冢。經過發掘,該墓出土了泥質紅陶豆4件、印紋陶罐1件、釉陶罐1件。
皖南土墩墓群出土文物皖南土墩墓群出土文物
1985年11月,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又到平鋪鄉窯廠再次發掘了一座特殊的土墩墓,該墓土墩高3.25米,底徑周長26.3米,墓地挖有一個長方形淺坑,坑長4.45米,寬1.85米。深0.35米,出土文物有印紋陶罐2件、瓿1件、陶紡輪1件。
截至2016年,千峰山土墩墓群分布範圍約13平方公里,發現存留土墩墓1162座;繁昌萬牛墩土墩墓群分布範圍約10平方公里,發現存留土墩墓1378座。
皖南土墩墓群除了考古發掘出土的文物,各鄉鎮在農業生產和基本建設中也陸續有一些文物出土,其中有一些國家級的文物有:
青銅雙龍耳尊,何灣鎮綠嶺農四村出土,國家一級文物
吳王光劍,三里鎮呂山村出土,通長約50厘米,莖為圓柱形,臘窄,無紋飾、有脊。鑄有銘文,意為“攻吳王光自作用劍,以戰越人”,乃春秋五霸之一吳王闔閭所用之物,國家二級文物。
鴨形壺,葛林千峰出土,印紋硬陶器,侈口、雙耳,口至尾部有簡單的刻劃紋飾,整個器物造型敦厚豐滿,顯現出極高的工藝水平。屬國家二級文物。
皖南土墩墓群出土文物皖南土墩墓群出土文物
1995年,何灣鎮前橋村農民在山包取土時發現銅劍一把,後經縣文物管理人員前去清理,發現是一土墩墓,同時清理出銅矛、銅戈各一。殉葬物顯示死者生前或許為一武士。

文物價值

科學研究
皖南土墩墓群出土文物皖南土墩墓群出土文物
千峰山土墩墓群是當地土著居民的一處大型公共墓地。從隨葬品的數量和質量看,當時的社會存在一定的貧富差別,但懸殊不大,尤其是供貴州使用的青銅器出土較少,反映了當時社會的物質生活並不富裕。研究表明,千峰山地區偶出青銅器的大約為“土”一階層的墓葬,絕大部分為平民階層的墓葬,至於那些空墓,估計屬於地位低下的奴隸,或“凶死”的人。
考古研究表明,土墩墓在蘇南浙北贛北都有頒,以蘇南寧鎮、皖南地區最集中。這一廣大地區,先秦以前屬於古吳越族的活動範圍,土墩墓存在的時間,與吳越的興起與衰落過程相伴始終,屬於古代吳越族特殊的埋葬習俗。據《越絕書》記載,吳王夫差兵敗自殺身亡後,越王勾踐曾按傳統習俗,指使軍士們每人以一摞土堆墩冢,“葬吳王以禮”。
這段記載反映了堆土埋葬的古老葬俗在春秋晚期依然存在。 《禮記·檀弓上》記載:“古也墓而不墳”。夏商周時期,中原地區的墓葬的挖坑掩埋,不封土,不植樹。春秋以降,中原普遍出現墓上起冢的做法,這是受江南吳越土墩墓影響而逐漸流行起來的葬制。戰國中期,楚滅越,土墩墓葬俗逐漸被楚挖坑堆冢的葬俗所取代而基本絕跡。千峰山土墩墓群數量多,範圍大,保存完整,對探索這一地區古代土著民族的社會經濟形態具有重的科學研究價值。
皖南地區的土墩墓及其出土文物反映了當時社會的生產、生活面貌,耕作農業有所發展、紡織等手工業初露端倪、原始青瓷生產日漸成熟、青銅冶鑄業頗具規模並形成自身特色、社會分工日益細化。這些都是了解和探尋商周時期皖南先民經濟生活狀況的重要參考,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
文化價值
千峰山和萬牛墩兩處墓群占地面積達20平方公里,是中國最早的封土堆墓,平地起堆,封土不加夯實。以它們為代表的皖南土墩墓群是長江青銅文化的重要遺蹟之一,填補了商周時期吳越文化發展史的空白。墓中出土的器物群,為確立本地區以牯牛山西周遺存為代表的文化類型——“牯牛山類型”提供了有力的證據。在中華文明發展史和世界冶金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文物保護

1989年5月,萬牛墩土墩墓群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1年6月25日,皖南土墩墓群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2016年,由繁昌縣縣政府提出的皖南土墩墓群保護規劃已獲國家文物局批覆,並將編制土墩墓群利用建設規劃。

歷史文化

土墩墓
土墩墓,顧名思義,最大的特點便是平地掩埋,不設葬具,堆土不夯,封土成墩,這是一種商周至春秋時期我國江南地區流行的墓葬形式,和同時期中原及周邊地區的“不封不樹”墓葬有很大差異,研究者多認為是吳越文化的葬俗。據繁昌縣博物館副館長汪發志介紹,土墩墓這一墓葬形式,除了皖南一帶,在我國江浙、福建北部、江西等地也均有分布,但皖南土墩墓群存世規模較大,且保護狀況較好,在整個江南地區土墩墓群中有一定的代表性。皖南土墩墓群的建造年代以西周、春秋為主,少數可持續至戰國,土墩墓存在的時間與吳越的興起和衰落過程始終相伴。
皖南土墩墓群發掘現場皖南土墩墓群發掘現場
傳說故事
在千峰山有一個廣為流傳的故事。當年九華老爺從朝鮮半島的新羅國雲遊至此,被千峰山的景色所吸引,準備在此隱世修行。於是,他擇一高阜打定禪坐,環顧四周,無數土墩盡收眼底。九華老爺心想,這裡叫千峰山,有沒有1000座呢?於是他頗有興致地數了起來。數了幾遍,都只有999座。難道當地人稱呼錯了嗎?他心裡十分納悶。正在這時,有一個放牛的小童走了過來。九華老爺連忙招呼他過來,問明情況。
小童略加思索,忽見九華老爺正坐在一個土墩上,脫口笑道:“少的那一座你不正坐在上面嗎?”經小童提醒,九華老爺恍然大悟,頓有愧意。他想,這裡的人連小孩都這么精明,決不是隱世修行之地。於是,他繼續南行,改到九華山修行去了。九華老爺是否真到過這裡,現已無從考證,但千峰山上的土墩卻歷經滄桑,默默地承受著大自然的風雨肅蝕而遺存至今。

旅遊信息

地址:千峰山土墩墓群位於南陵縣與涇縣交界的葛林鄉,萬牛山土墩墓群位於繁昌縣東南平鋪、新林兩鄉。
門票:免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