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冢鋪師範學堂

百冢鋪師範學堂

直隸總督張鎮芳(今項城市老城鄉閻樓村人)於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春,為家鄉項城捐銀6萬兩,首次創建河南歷史上的師範學堂——百冢師範學堂(分文、實兩班)及附屬高等國小堂,比河南大學還早辦6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百冢鋪師範學堂
  • 簡稱:百冢師堂
  • 創辦時間: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春
  • 創始人張鎮芳
舊址,舊貌,教學形式,歷史變遷,知名校友,

舊址

百冢鋪師範學堂校址在今項城永豐鎮(永豐曾名百冢鋪)南一公里許,106國道東側三百米。占地50多畝。

舊貌

學堂於1907年籌錢興建,施工1年,建房200多間,兩個廳堂,5個院落。學堂建築為灰色平瓦房,費銀3萬兩。
學堂石獅把門,堂貌宏偉,五門相照,大門樓橫楣上懸掛袁世凱的親筆題詞:“尊師重道”匾額。進堂門影屏牆矗立,書有《學務綱要》語錄。
進前院,仿佛入了蘇州園林,有奇花異草、假山怪石,小橋流水。
沿石徑步入二進院,有東西齋舍相對,青磚碧瓦映輝,是師生生活的幽雅環境。
第三進院即中院,屹立一座飛檐挑角、雕樑畫棟的講廳,兩廂的教室,排比有序。
第四進院,有寬敞的餐廳。
後院是文體場所,閱覽室、俱樂部、遊藝室,還有6000冊古籍的圖書室、器材室、樂器室……四周建有長廊,壁上繪有儒家先賢顏回曾子孟子程顥朱熹等72賢的畫像。

教學形式

採取大課結合輔導討論和自學,這比之死讀書改進了一大步。學堂遵照“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實”的教育宗旨,本著“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指針,按癸卯(1903年)學制開設文(國文、修身、教育學、英語、歷史)實(博物、地理、數學、體操等等)兩科。學堂經費3萬兩銀,存淮陽鹽場,年息5000兩銀,作學堂經費開支。

歷史變遷

由張鎮芳於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春,為家鄉項城捐銀6萬兩,開辦百冢鋪師範學堂,比河南大學還早辦6年。袁世凱任名譽堂長,堂長黃承恩(曾任直隸鹽務處提調,湖北人),講師有任鏡海(鞏縣舉人,保定政法學堂畢業)、師景舜(睢縣舉人)、張庚熙、劉振玉(皆為項城舉人)等,聘有職工五十人,校警十幾人。一年以後,百冢鋪師範學堂後名為項城縣中學堂(省屬中學),招生400人,屬陳州(今淮陽)管轄。
宣統元年(公元1909年)改為百冢鋪中學堂,並增設養蠶、染織等專業,學制4年。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學堂停辦,學生提前畢業。民國初年,這所學校由於多種原因逐漸荒廢。 遺址處現為居民可耕地,中間散落磚、瓦殘片,房基依稀可見。該遺址的發現對了解項城教育發展史具有重要價值。

知名校友

當年百冢鋪師範學堂培養的學生大都成了師資,保送到北洋師範的10名學生,成就更大。如:
張樹彬曾任民國時綏遠都統公署、鄂豫皖綏靖公署秘書長;郭景岱曾任豫省參議員、第九行政區督察專員兼保全司令;郭景衡曾任過淮陽師範校長、項城縣參議長;馬培宇為省教育廳督學,張春堂、王學周、黃作霖曾任縣教育局長;蕭佩蘭、高積培為縣商會會長,還有桃李滿天下的趙國顯、張宗孟(希賢)兩位老教習,一生從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