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龍洞(廣西河池景觀)

白龍洞(廣西河池景觀)

白龍洞,是一個形容山地景色的名詞,源於中國龍的文化和民間的美好傳說,各地的白龍洞很多,著名的如:廣西河池白龍洞、雲南省彌勒縣白龍洞、河北省張北縣白龍洞、四川峨眉山白龍洞、湖南省攸縣白龍洞、鎮江金山白龍洞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白龍洞
  • 地理位置:湘贛交界的羅霄山脈腳下
  • 別稱:白水神宮
  • 相關景點:桂林山水
歷史人文,主要景點,景點遊記,

歷史人文

白龍洞也稱白水神宮,自吸潮岩沿白水溪溯行公里許,有一 院落,向西穿院落而行 約三百米,只見懸崖峭壁下有一廳洞赫然在目,就是白水神宮。千百年來人們只知有此傳說和一偈語:“ 老山有座岩,岩下有座宮,禁住白水神,盛世人才知”。鄉民和許多考專業的探險人員據此探尋,迷然不得其。時至1997年初農曆乙亥歲末,正值中華盛世,村人李忠新在白水 神連三夜托同樣夢的情況下終令萬 “白水神宮”今得開放洞內博大幽廣、富麗堂皇、景色迷人、高達50米、深寬未可測。據專家考證還有大熊貓、劍齒象、羚羊等遠古動物的化石,很有考古和觀賞價值。2002年中央電視台專題採訪此洞,嘆稱之為世界奇洞.白龍洞(原名白水神宮),相傳是白水龍神居住的洞府。

主要景點

白龍洞位於湘贛交界的羅霄山脈腳下,地處風景秀麗的株洲酒埠江風景名勝區國家地質公園內,與天下五嶽之一的南嶽,中華始祖炎帝陵,革命聖地井岡山相鄰,為約3億年前發育的石炭紀白雲質灰岩岩溶洞穴。鑲嵌在延綿群山蒼翠蔥鬱間的白龍洞因洞內岩溶景觀“白龍馬”而得名。
白龍洞因洞中有鱗甲宛然的石龍而得名,位於會仙山南面山腰。分上下兩洞,上大下小,小洞有草書“白龍洞”題額,大洞有楷書“雲深”巨錈。洞內洞道平坦,盤曲數里,鐘乳石形象萬千,絢麗燦爛。大洞岩口,立石像一尊,身長9尺,左手捧著圓珠,右手食指上指,堅毅自如,道貌岸然,這是唐未僧人陸禹臣像。相傳他得仙術,居大岩里。白龍洞內千姿百態,有摩崖石刻,所刻的羅漢號共518位,碑高200厘米,寬110厘米,碑中還刻有佛教故事畫一幅。此碑刻於宋元符戊寅年(1098),是全國現存最早的五百羅漢名號碑刻。洞壁題刻滿目,計有唐宋以來摩崖石刻60多幅(處)。白龍洞在張北縣台路溝南部壩頭山崖的半山腰。這裡近似90度的絕壁,有300米深,洞口約二十幾平米,深不可測。據說,從洞裡扔進活雞,就從幾里外的紅絲洞飛出雞毛,洞裡經常有“呼呼”的風聲。如今洞裡有神水神土、莽洞,引得周圍鄉里頂禮膜拜。從壩頂探進白龍洞,山路崎嶇,灌木叢生,異常艱難,當年日本人追八路到此,也手足無措,後架起大炮轟擊,白龍洞也安然無恙。白龍洞所在的壩,杳無人跡,山花爛漫,站在壩頂,北疆的遼闊、南國的綺麗,盡在眼底。洞內長約3000m,面積約28000m2,洞中各種鐘乳石群星羅棋布,造型奇異、富麗堂皇,宛如地下宮殿。主要景點有金魚廳、煙雨廳、九龍樹(南天神柱)、洞天門、蓬花崖、銀河瀑布、公主殿、白水龍宮(海底世界)、蝙蝠洞等。據有關專家介紹,九龍樹和白水龍宮這樣的景點,在溶洞中實屬罕見。公主殿、蓬花崖的奇異,體現了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傑作,前來參觀的遊客們讚不絕口,洞中還有哺乳動物化石群,初眇鑑定為:大熊貓、劍齒象和羚羊。白龍洞形成於四萬年以前發如今公元1997年。洞內現有佛光普照、蓬山仙境等6個景區。大小景點近100處。大自然的造化。賜予了白龍洞無限的風采。洞內鐘乳石、石筍等景象萬千,神態各異。特別是“南天神柱、天下第一簾、海底龍宮”三大奇觀無不令人稱奇叫絕!2002年9月28日,中央電視台記者專程到此採訪此洞,並於11月12日起連續3晚播放採訪實況,稱此洞在各地溶洞群中獨具特色。
白龍洞白龍洞
洞內寬大幽深,洞中有洞,樓上藏樓,鐘乳石千姿百態、三步一景、五步一閣,萬千景象,令人嘆為觀止,被喻為湘東第一洞。白龍洞長達數公里,可供開發的旅遊路線為4000餘米,現向遊客開放的線路為1280米。洞內上下分為三層,上、中層為旱洞,下層為水洞。洞中各種岩溶景觀橋、山、田、幔、瀑、等等應有盡有。其中“唐僧西行、神象觀潭、觀音坐蓮”等形象景觀更是俯首即是,栩栩如生。白龍洞因“四絕”而聞名國內外,“白龍馬、古河床、古生物化石、石鐘音樂”無不令人拍手叫絕。洞中的“天下第一柱”高達29米,國內稱雄。這裡的鐘乳石在輕輕敲擊下,可以發出不同高低的優美動聽的音符,以“石頭會唱歌”的神奇,吸引萬千遊客。“景賽黃龍洞,奇勝蘆笛岩”這是中國地質科學院岩溶洞穴研究所前所長朱學穩教授在考察白龍洞後得出的結論。
在南溪山西北山腰處,洞口於山體北麓,標高155米,高出南溪河10米,洞高20米、寬12米,最高、最寬處均為23米,長499.5米,面積1828平方米,是南溪山最高最大的洞穴。它與鍋底洞南北相通。南溪山另有兩對相互穿透的岩洞,元岩與穿雲岩也是南北對穿,而觀音洞與龍脊洞則為東西相通。這幾組互相通連的岩洞,都是發育於不同時期的較小的地下河道。發育最早的是龍脊洞,大約在百萬年前就開始被溶蝕,到幾萬年前觀音洞形成為止。其它岩洞大多沿岩層南北陡直裂隙發育,白龍洞和鍋底洞、元岩和穿雲岩這兩組岩洞,大約在10萬年前才開始發育,幾萬年前才形成較完整的地下河。如今,用人工把這3組洞穴打通,6個岩洞連為一體,從白龍洞石槽進入,到鍋底洞的“金山銀山”折回,轉入穿雲岩的“對蝦掛壁”、元岩的“觀音像”,東轉,經龍脊洞的“高山深谷”出口,共25個景點,洞程總長523米,形成一個曲折、迴轉、起伏、跌宕、深邃、虛幻的洞府天地。樺皮嶺:樺皮嶺在張北縣東部,與沽源、崇禮、赤城接壤。距張北90多公里。樺皮嶺主峰海拔2128米,比泰山高出八十多米,是壩上最高峰。天下十三省,冷不過樺皮嶺。這裡年均氣溫只有4度,7月份為15度。無暑,夏天是最美好的季節。樺皮嶺的背坡原始樺木蔥蔥鬱郁,各種山花野草有一米多高。漫過一坡一嶺。有野黃花金蓮花野玫瑰芍藥花、乾枝梅、鳳帽菊、蘑菇等野生植物三百多種。這裡山花爛漫,涼風習習,是夏季北方地區最佳的避暑地。大圪塔石柱群:大圪塔石柱群由排列整齊有序的六棱石柱組成,據專家考證,此乃火山爆發形成的特殊景觀,距今已有2500多萬年的歷史,舉世罕見。據考證,類似的石柱群自然奇觀,只在英國的北愛爾蘭有一處,叫“巨人堤”。蘇蒙烈士陵園:蘇蒙烈士陵園由紀念塔、紀念碑和烈士墓三部分組成,位於張北城南15公里的野狐嶺西側山上,是為紀念抗日戰爭中在此犧牲的60名蘇蒙聯軍將士而建。野狐嶺是塞北之門戶,邊陲之要隘,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有詩云:野狐勝地古今傳,路險山高雲漢邊,莫怪兵家爭此地,長驅直搗控幽燕。中都遺址:中都遺址位於張北城西北15公里處的白城子,古稱旺兀察都,在大都北京、上都正藍旗之間,北通漠北,南控中原,水草豐美,氣候涼爽。公元1307年(大德十一年),元武宗下令“建行宮於旺兀察都之地,立宮闕為中都”,與大都、上都、和林並稱元代四都,成為皇室避暑、遊獵地和接見外國使臣的地方。1997年挖掘出城址及大量的國家甲級珍貴文物,經專家鑑定,正式確定為中都遺址。這一發現於入選“1999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展”。
白龍洞白龍洞

景點遊記

“桂林山水甲天下”,迷醉了多少人啊!同樣,鑲嵌在綿綿群山蒼翠蔥鬱間的白龍洞,洞中有洞,樓上藏樓,鐘乳石千姿百態、三步一景、五步一閣,萬千景象,令人嘆為觀止,被喻為湘東第一洞。既然有此佳景,我們不妨趁假期之便去親近一下這待字閨中的村姑嘍。來到白龍洞洞口,一陣陣涼意,使人幾乎忘了這是在炎熱的夏天。進洞之後,是一片稍寬的空曠地,也似一個小型的會議廳。四周圍著形態各異的小仙人。左邊是小路,向左邊走,越往裡走,路就越窄。頭頂的石鐘乳參差不齊,腳下的路面凹凸不平,時時感到驚險,有如履薄冰之感啊。突然,路面變寬了。路邊有一塊巨石,中間凹進去一個深深的圓洞,好似一個天然的石臼。“這是什麼?!”經人解釋才知道,這塊石頭經過上千年的歷史,被這上面滲下來的水滴成一個洞,這大概就是人們所說的“滴水穿石”吧。“滴水穿石”在孩提時就聽說過,可從沒見過真正的“滴水穿石”,還以為那只是人們胡綴而已。此刻,眼見為實,耳聽為虛,用手輕撫著頭頂上的石鐘乳,看著路邊的“大石臼”,我不禁對眼前的小水珠肅然起敬。“小水珠們”千百年來朝著一個目標,一滴滴地往下淌,終於形成了晶瑩瑩的鐘乳石,形成了奇妙的“大石臼”,真是輝煌出自於平凡之力啊!瞧著鐘乳石尖端上的晶瑩的水珠,聽著這洞中不時傳來的清亮的“滴嗒”聲,我的心被這種曠遠的莊嚴和神聖迷醉了。路面時寬時窄,人也不時地低頭哈腰,碎步而行。時而似一個闊步而行的小伙,時而似一個含羞的閨女低頭遮臉而行,時而又似一個年高的老頭弓身而進。“哇,好痛也!”原來一不小心,撞著了一隻“倒掛金鉤”的“小蘑菇”。這隻“小蘑菇”口徑約莫八十厘米,摸上去濕漉漉的,好細嫩的哩。再往前走,路開始大起來了,直喘一口氣,將腰用力一挺,並且咳嗽一下,大吼一聲:“好了,好了!”再瞧前方,燈光閃爍不定,交相輝映,光影籠罩下的“王母瑤池、白龍游海、唐僧坐禪、八卦爐、神像觀瀑”等顯得栩栩如生,婀娜多姿。步入洞中,一步一景,如臨仙境。音樂廳中的“石鐘音樂”傳頌著前所未聞的石頭會唱歌的神奇。用手輕拍著奇特的石鐘乳,居然把1234567之神音敲出來了,五音俱全啊。稍懂音樂之士可以在洞中隨著這石編鐘的伴奏盡情的歡唱。還有那聳立洞中的“天下第一柱”,高達29米,國內稱雄。更有意思的是,那堅挺的“生命之根”,雖讓人有點不好意思,但也有膽大之女,用手輕摸一下,隨後又是大叫一聲:“我的媽也。”嘿嘿,有趣不?順著左拐右繞的小石子路,伴著明暗不定的彩燈,想著天地神奇的魔力,不免有一種悠悠然的感覺了。走上一段石階,又走下一段石階,忽而上忽而下,也不知是進還是出。突然一陣熱浪迎面撲來,喔,這還是沒走的夏季哩。回家的車中,細思此次游洞,別有一番意外的情趣與收穫。它不但讓我領略了奇妙的天地造化之神景,而且讓我領悟出了“小”的力量,“小”的意義,“小”的深蘊。此時此刻,隨著這搖晃著的車身,迷糊中的我,又似乎變成了一滴山澗中的小水珠,匯聚于山溪之中,朝著大海奔去。
白龍洞白龍洞
溯燕龕河南行,20餘里便盡。源頭有山,名曰劉備山,白龍洞就在此山。相傳當年劉備帥軍途徑此地,曾駐紮修整,故起名為劉備山。又傳,劉備在山上入夢,夢中一白龍從洞中騰空而起。劉備醒來派士兵滿山找尋,終在北坡見一小洞,深不見底。為探究竟,派人“繫繩懸下,不見蹤影,復下,不聞回音”。看來,確實很深。如今,洞口已被一扇鐵門封死,原因是有頑童入內嬉戲,消失了蹤影。曾有在當地打工的壯漢結伴探究,也是身綁粗繩,緩緩送下,下至百米,繩盡而仍不見底,只好放棄。老人們說,白龍洞深不可測,長亦不可測,洞還有一口,而且遠在太原。還說,如果洞內的水傾瀉而出,堵住山鄉出口,這方圓幾十里地就會成為水底世界。白龍洞,有白龍,神靈之物為山鄉帶來了福祉。有記載以來,山鄉很少遭遇洪澇災害,即使山外顆粒無收、餓殍千里,這裡也是五穀豐登、不愁吃喝。曾有傳聞,說是某年全省乾旱,數月無雨。一日,晴空萬里,劉備山處飄來一朵白雲,形似龍身,隨後烏雲滾滾,雷聲大作,少時天降甘露,滋潤禾苗,旱情緩解。種種美好的傳說表達了山鄉人民對白龍洞和白龍的美好嚮往。其實,就地形地貌而言,傳說的大洞也只有喀斯那地貌才會具有這樣的特徵。太行山脈大都是由普通的山石構成,結構鬆散,不具備形成大型山洞的條件。同時,山鄉煤炭資源豐富,上世紀80年代後湧現出了大小20多座煤礦,有煤層的實事更加證明了傳說的不可靠。至於旱澇保收的幸事,主要得益於煤層和獨特的山地結構,積聚了大量地下水資源,促進了植被的有效生長,保持了一個較為獨立、適宜的局域性生態環境。可惜,由於煤炭資源的盲目開發,使地下水大量流失,影響了這裡的生態。不知地下縱橫交錯的坑道是否於白龍洞接通,倘若如此,白龍的美夢是否被驚擾。一旦驚擾,它將棲身何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