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頭鷂

白頭鷂

白頭鷂(學名:Circus aeruginosus):體長50厘米,是中等體型的深色鷂。雄鳥似雄性白腹鷂的亞成鳥,但頭部多皮黃色而少深色縱紋。雌鳥及亞成鳥似白腹鷂,但背部更為深褐,尾無橫斑,頭頂少深色粗縱紋。雌鳥腰無淺色。翼下初級飛羽的白色塊斑少深色雜斑。雄鳥虹膜黃色,雌鳥及幼鳥虹膜淡褐色;嘴灰色;腳黃色。

白頭鷂棲息於低山平原地區的河流、湖泊、沼澤、蘆葦塘等開闊水域及其附近地區全球較低地。分布於古北界的西部和中部至中國西部;越冬於非洲、印度及緬甸南部。在北非、歐洲(除不列顛群島外)、亞洲(西亞至庫頁島和朝鮮)以及紐幾內亞、留尼旺、馬達加斯加和葛摩有白頭鷂孵育,主要地區是俄羅斯的平原地區、北歐和中歐。它們尤其典型出現在蘆葦叢中。

估計全球種群約為50 - 200萬隻,種群處於上升趨勢。被列入《華盛頓公約》CITES附錄:Ⅱ。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遷徙,活動,食性,叫聲,繁殖方式,亞種分化,分布範圍,世界,中國,種群現狀,保護級別,

形態特徵

白頭鷂雄鳥白頭頂至後頸淡黃白色或棕白色,綴有纖細的黑褐色羽乾紋。背、肩、腰栗褐色或銅銹色;尾上覆羽有時近白色,微綴棕褐色斑紋,尾羽銀灰褐色,端緣較淺淡;外側尾羽基部和內翈羽緣白色;翅上小覆羽和內側中覆羽皮黃色,綴黑褐色縱紋,初級覆羽和外側大覆羽銀灰色,其餘翅上覆羽均為暗褐色,並綴棕色羽緣,外側初級飛羽黑褐色,外翈綴有銀灰色,內翈基部黃白色;內側初級飛羽淡灰褐色,次級飛羽灰色,內翈基部近白色。眼先具黑色剛毛,眼周暗褐色,綴有少許剛毛,耳覆羽乳白色,具黑褐色縱紋,頸有一圈黑褐色羽毛,綴有乳黃白色羽緣,形成不甚明顯的皺翎。下體頦、喉和上胸淡黃色或皮黃色,具暗褐色縱紋,其餘下體棕栗褐色或銹色。翅下覆羽近白色,腋羽淡栗褐色,具褐色縱紋或褐斑。
雌鳥暗褐色,頭至枕部和喉皮黃白色或淡黃白色,頭頂具細的黑色縱紋;飛羽和尾羽暗褐色,飛羽內嘲較淺淡,基部具白斑;外側尾羽內翻紅褐色。幼鳥和雌鳥相似,但較棕褐色,頭頂縱紋較細而不顯。
幼鳥孵出後不能飛,也不能走,它們只有在頭上、軀幹上和大腿上有絨毛,絨毛無法覆蓋住身體,因此可以看到粉色的皮膚。新孵出的白頭鷂上喙是黑色的,下喙是肉色或者粉色的。喙的邊緣是紅色的。隨著幼鳥逐漸長大它們的喙邊緣和腿變成黃色,眼睛邊上的皮膚成為黑灰色,喙完全黑色。在變色的過程中喙根一開始是淡藍灰色的,然後慢慢變黑。
大小量度:體重♂530-660g,♀620-740g;體長♂490-543mm,♀521-600mm;嘴峰♂21-22mm,♀21-24mm;翅♂375-382mm,♀367-416mm;尾♂212-215mm,♀222-245mm;跗蹠♂75-86mm,♀78-86mm。(註:♂雄性;♀雌性)

棲息環境

棲息於低山平原和低山丘陵地帶,尤其是平原上的湖泊、沼澤、河谷、草原、荒野以及低山、林間沼澤和草地、農田耕地、沿海沼澤和蘆葦塘等開闊地區,冬季有時也到村屯附近的水田、草坡和疏林地帶活動。

生活習性

遷徙

白頭鷂是徙鳥。八月底至十月初它們通過法國西班牙直布羅陀然後沿非洲大西洋海岸飛往它們的越冬地,有些甚至飛到塞內加爾,有些也在西班牙和法國過冬。三月中至四月初它們返回孵育地。

活動

白頭鷂常單獨或成對活動,多在水邊草地或沼澤地上面低空飛行,兩翅上舉成淺“V”字形,長時間地在地面上空緩慢的滑翔,閶或鼓動幾下翅膀呈鼓翼飛翔。

食性

主要以小型鳥類、雛鳥、鳥卵、小型嚙齒類、蛙、蜥蜴、蛇等動物性食性為食,也能捕捉雉、鵓、鴨等中型水鳥和陸棲鳥類,有時也吃腐屍。覓食主要在早晨和傍晚,常在水面和蘆葦沼澤地上捕食,很少到遠離水域的乾旱平原地上捕食。覓食方式主要是沿地面低空飛行搜尋食物。有時也等在地上捕食。雖然在它們的食物中鳥類占相當大的比例,但是在它們的巢附近很難找到獵物的羽毛。一般它們就在抓到食物的地方吃,這往往就在曠野或者在樹樁上,不像其它一些猛禽那樣它們沒有專門進食的地方。

叫聲

通常不叫。白頭鷂的叫聲類似鳳頭麥雞,只有在孵育地,尤其是在它們剛從過冬地區回來後,能夠聽到。它們主要用來吸引對偶或者保護領域。雄鳥在俯衝時發出鼻音的hijäe、quiä或者kjäh的叫聲。在抵抗對手保護領域的時候它的叫聲是比較軟的鼻音的guig。雌鳥在孵卵的時候會發出沙啞輕輕的psie...的聲音。

繁殖方式

從三月和四月開始可以觀察到雄鳥的求偶飛行:它們對雌鳥俯衝,然後突然向旁邊斜飛出去。其它對偶可能會再次使用過去的鳥築的巢。巢由一大堆樹枝、蘆葦和類似的物質組成,白頭鷂的巢比其它鷂屬鳥的巢大。幾乎只有雌鳥參加築巢的工作。
白頭鷂每年只孵育一次。在中歐它們從五月初開始生卵,晚的可能性到六月才生。一般每巢有四至五隻卵,非常大的巢也可能有8枚卵。卵橢球形,表面光滑,沒有光澤,藍白色,在孵卵的時候往往被築巢用的東西染成其它顏色。只有雌鳥孵卵,在孵卵期間熊鳥餵雌鳥。孵卵期為31至36天。育雛期取食困難時,雌鳥把弱雛給其他雛鳥吃掉。
幼鳥剛孵出的七至十天裡雌鳥非常照管它們,在這段時間裡幼鳥和雌鳥全部由雄鳥餵。雄鳥會飛過巢時在飛行中把獵物投下,也可能降落到巢邊交給雌鳥。此十多個後兩隻成鳥都開始狩獵。21至28天后幼鳥羽翼健全,35至40天后它們能夠飛。在剛飛出後的十四天內它們依然徘徊在巢附近。一般要到23個星期後它們才完全自立。

亞種分化

白頭鷂(4亞種)
中文名稱
學 名
1
白頭鷂指名亞種
Circus aeruginosus aeruginosus
2
白頭鷂北非亞種
Circus aeruginosus harterti
3
白頭鷂馬達加斯加亞種
Circus aeruginosus macrosceles
4
白頭鷂留尼旺島亞種
Circus aeruginosus maillardi

分布範圍

世界

原產地:阿富汗、阿爾巴尼亞、安哥拉、亞美尼亞、奧地利、亞塞拜然、巴林、孟加拉國、白俄羅斯、比利時、貝寧、波士尼亞和黑塞哥維那、保加利亞、布吉納法索、蒲隆地、喀麥隆、維德角、中非共和國、查德、中國、剛果民主共和國、象牙海岸、克羅地亞賽普勒斯、捷克共和國、丹麥、吉布地、埃及、厄利垂亞、愛沙尼亞、衣索比亞、芬蘭、法國、加彭、甘比亞、喬治亞、德國、加納、直布羅陀、希臘、幾內亞、幾內亞比索、匈牙利、印度、伊朗伊斯蘭共和國、伊拉克、以色列、義大利、約旦、哈薩克斯坦、肯亞、科威特、吉爾吉斯斯坦、拉脫維亞、黎巴嫩、賴比瑞亞、利比亞、列支敦斯登、立陶宛、盧森堡、馬其頓、馬拉威、馬爾地夫、馬里、馬爾他、茅利塔尼亞、摩爾多瓦、蒙古、黑山、摩洛哥、莫三比克、緬甸、尼泊爾、荷蘭、尼日、奈及利亞、挪威、阿曼、巴基斯坦、巴勒斯坦、波蘭、葡萄牙、卡達、羅馬尼亞、俄羅斯聯邦、盧安達、沙烏地阿拉伯、塞內加爾、塞爾維亞、獅子山、新加坡、斯洛伐克、斯洛維尼亞、索馬里、南非、南蘇丹、西班牙(加那利群島)、斯里蘭卡、蘇丹、瑞典、瑞士、阿拉伯敘利亞共和國、塔吉克斯坦、坦尚尼亞聯合共和國、多哥、突尼西亞、土耳其、土庫曼斯坦、烏干達、烏克蘭、阿拉伯聯合酋長國、英國、烏茲別克斯坦、西撒哈拉、葉門、尚比亞和辛巴威。
地區滅絕:愛爾蘭。
旅鳥:阿爾及利亞、安道爾、不丹、剛果、法羅群島、瓜德羅普島、冰島、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模里西斯、塞席爾、泰國。

中國

澳門特別行政區,貴州省,河南省,山東省,上海市,吉林省,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內蒙古自治區,西藏自治區,天津市,河北省,湖北省,雲南省,山西省。
浙江有發現新紀錄。
白頭鷂分布圖白頭鷂分布圖

種群現狀

從19世紀末開始,由於狩獵、偷卵和破壞,孵育地區的白頭鷂數目大量減少。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數量又開始增加,原因是全年保護以及禁止使用DDT等化學藥劑。由於生活地帶的破壞(沼澤和濕地派乾)它們依然受到威脅
由於全球暖化使得海平面上升,海水慢慢的滲進蘆葦叢中,蘆葦叢能忍受一點鹽分,但當海平面上升的越來越高時,大量的鹽分會使蘆葦叢大量枯死,少了棲息地,白頭鷂就無法繁殖,導致它們的數量銳減,面前白頭鷂的處境正岌岌可危。
較低地估計全球種群約為50-200萬隻,種群處於上升趨勢,歐洲種群占四分之一到一半。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5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無危(LC)。
列入《華盛頓公約》CITES 附錄Ⅱ級保護動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