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雲觀(陝西省佳縣白雲山白雲觀)

白雲觀(陝西省佳縣白雲山白雲觀)

白雲觀,座落在陝西省榆林市佳縣城南5公里處的白雲山上。創建於明萬曆三十三年(1605年),占地20公頃,建築面積8.5萬平方米。有殿堂廟宇54座,其他大小建築45處。保存彩色壁畫1300餘幅、碑碣172塊,匾額40餘塊,還有石獅、古鐘、旗桿、浮雕、彩繪、石刻等眾多珍貴文物。集道教諸神於一山,融明、清建築藝術為一體。

1957年5月30日,白雲山道觀被陝西省人民政府確定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3年,又被陝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旅遊風景名勝區;200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第五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白雲觀
  • 地理位置:陝西省佳縣城南
  • 占地面積:20公頃
  • 景點級別: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 門票價格:42元
  • 著名景點:真武大殿,木牌樓,藏經閣等
  • 現任主持:張明貴 (道號希仙子,1980年)
建設沿革,地理環境,位置境域,氣候,建築布局,主要建築,歷史文化,音樂,舞蹈,剪紙,焰火,文物遺存,壁畫,雕塑,文物價值,宗教活動,保護措施,交通,

建設沿革

據明崇禎十六年(1643年)《白雲山重建廟記》、清宣統二年(1910年)《重修三清殿碑記》及三清殿的建築特徵分析,宋代時白雲山就已有三清殿等道教建築。
陝西省佳縣白雲山白雲觀陝西省佳縣白雲山白雲觀
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開山道人李玉鳳來雙龍嶺。萬曆三十三年(1605年),開始修建道觀,真武大殿、三官殿、玉皇閣等廟相繼開工建設。
萬曆三十四年(1606年),鑄真武大殿銅像及白雲晨鐘,建四道天門。
萬曆三十六年(1608年),北京白雲觀道士景真雲、張真義、王真壽、劉真玄、馬真供等持陝西布政司帖來白雲山主持教務。
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神宗皇帝朱翊鈞給白雲山賜御製《道藏》4726卷,敕封真人洞為“白雲洞”。
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信士劉節、劉孔秀倡議興建藏經閣。
萬曆四十八年(1620年),九九重陽節藏經閣西南梁挺生一莖三花靈芝草,故又稱藏經閣為瑞芝閣。
天啟年間(1624年-1625年) ,建東嶽大殿;道士李守鵠從山西石樓山募化松、柏樹三百餘株栽於白雲山上,至今存活16株。
崇禎十六年(1643年),重修三清殿,改三楹為五楹;維修三官殿、考校牌樓等。
清代順治六年(1649年),延綏守將王永強反清,占領佳縣,戰禍致白雲山遺失《道藏》經書數十卷。
康熙五年(1666年),道士李守鵠等人赴山西石盤山抄回遺失的《道藏》。
康熙十一年(1672年),山西道人楊繼白游白雲山,開仙人井。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朝山碑記出現,信士組織朝山會形成;復修真人像,創建靜室。
雍正二年(1724年),國子監孫嘉淦倡導友人增修東嶽大殿前殿及兩配七十二司。
乾隆初年(1736年),超然閣失火,原址改建為官亭
乾隆十八年(1753年),重修關帝廟、東獄大殿、五祖祠、七真祠、藥王廟、瘟神廟、朝聖門、白雲洞、祠堂、上下樂樓、二天門、鐘鼓樓。 .
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重修三清殿、藏經閣、文昌樓、玉皇閣、三官殿、四天門、三天門、祠堂、白雲洞、七聖樓、牌樓、官亭等。
光緒三十年(1904年),民間藝人葉孫長繪真武大殿前壁畫。
民國元年(1912年),文昌樓失火。
民國七年(1918年),白雲山道士聯合官吏鄉紳,奪回教會,道教活動得以恢復。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等遊覽白雲山;因戰火,御製《道藏》失落民間
1949年,增置真武大殿石供桌。
1954年,重修彩繪樂樓、真武大殿、七真祠、五龍宮、觀音殿;補葺官亭;建五老祠。
1959年,混元教被政府取締;改白雲山廟會為白雲山物資交流會。
1963年,宗教活動被禁止,廟會自行解散,廟產收歸政府,道士人任家畔生產隊參加勞動。
1966年,“文化革命”開始,申家灣中學教師集訓會上,部分教師以破“四舊”為名,將白雲山廟神像全部搗毀,政府委派高生桐住山管理道觀。
1978年,落實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允許信士上白雲山朝山
1980年,成立白雲山道教管理小組,8名道士返山,恢復道教活動。
1981年,重塑五龍宮神像,縣政府成立白雲山宗教文物管理所。
1982年,維修神路;鑄真武祖師銅像;復塑真武大殿、關帝廟、碧霞宮、四道天鬥神像;引自來水上山;架通高壓線路;修通上山公路;一號古樹、藏經閣正吻被雷擊。
1984年,修養真樓;恢復“四月八”物資交流會;農曆七月十七,真武大帝銅像開光。
1985年,修石牌樓;復修超然閣;恢復魁星閣羊道會
1986年,復塑全山廟宇神像;重修東嶽大殿左司;購置《道藏》等經典;農曆元月26至29日,做祈禱世界和平清醮道場。
1987年,新建白雲山山門及滴翠園。
1989年,建點墨廊;道士張明貴、康至功赴北京白雲觀受戒。
1990年,新置真武大帝前漢白玉欄桿。
1992年,建元辰殿;重修瘟神;農曆5月23日,全山神像開光。
1993年,省政府公布白雲山為第二批風景名勝區,景區由白雲山、黃河、香爐寺、凌雲塔等組成,面積約五平方公里;建立“四有”文物檔案。
1994年,榆林地區道教協會在白雲山成立,張明貴任會長
1995年,紀念世界反法西斯、中國抗日戰爭勝利五十周年之際道教組舉行祈禱世界和平道教科儀。
1998年,白雲山會館、全真樓、白雲廣場全面動工;改造建成日月壇;建成玉皇閣九龍壁;完成神路兩側75度裸露石岩綠化及古樹復壯工程;建成東升橋。
2001年,修登科路及登科亭,五龍宮失火。
2004年,悟道壁建成,重新硬化日月壇廣場
2005年,舉辦建觀400周年慶典活動。9月21日,白雲山道觀交由道教民主管理委員會自主管理。
2006年,建成白雲山會議中心、論道亭,維修面線上山公路、白雲山會館、雙龍閣,廟區全面彩繪,新繪五龍宮、藏經閣壁畫,白雲山天一廣場奠基。9月26-28日,白雲山論道會舉行。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白雲觀,又名白雲山廟。位於榆林市佳縣城南5公里的白雲山上,東距黃河西岸1公里。

氣候

系典型的大陸半乾旱季風氣候,冬長夏短,四季分明,雨量不足,氣候乾燥,日照時間長,光熱資源豐富。年平均氣溫10.2℃,年平均日照2710.7小時,年平均降水量386.6毫米。

建築布局

白雲觀建築群以真武祖師殿為中心,排列在三條平行的軸線上。木牌坊、五龍宮、頭天門、二天門、三天門、四天門、真武祖師殿、三宮殿、藏經閣、超然閣、玉皇閣、三清殿、元辰殿、魁星閣為第一軸線,也是白雲山建築群的主軸線,高聳於白雲山主峰;真人洞、七聖樓,三聖祠、碧霞宮、東嶽殿為第二軸線;樂樓、關帝廟、財神廟為第三軸線。三條軸線上的殿層次分明,錯落有致,金碧輝煌,典雅神奇。
白雲觀(陝西省佳縣白雲山白雲觀)

主要建築

山門
清嘉慶年間(1796年-1820年)於白雲山腳下建一石牌坊為山門。1987年,政府投資32萬元在石牌坊前建起新山門及周圍輔助建築。新山門為單檐歇山式仿古建築,左右配備接待室、商店、食堂等服務設施。2000年1月毀於火災。同年,仿北京白雲觀宮式牌樓重建新山門。山門高寬均為9米,四柱三門七樓,斗拱以下為鋼筋混凝土結構,以上為木質結構,紅色琉璃瓦覆
頂。正中門楣鐫刻“白雲山”三字,系明神宗朱翊鈞賜經聖旨中的字跡放大
體。背面鑲嵌“國泰民安”石匾,為中共陝西省委書記李建國2001年所書。山門次樓正背面均鑲有花崗岩畫板,上刻“雙龍守山”,“金雞報曉”、“玉兔杵藥”等吉祥圖案,主次樓頂還配三對飛龍正吻,整個山門布局嚴謹。門內建一仿古式小公園,曰“滴翠園”。正中築假山,上有泉水涓流,名“洗心泉”。又建涼亭,名“望雲亭”,亭頂重檐躦角,基座下的龍頭泉噴涌不歇。鵝卵石鋪
道,兩側闢為草坪,古樸典雅,集山門、園林於一隅。
白雲觀(陝西省佳縣白雲山白雲觀)
神路
神路是徒步登山的必經之路。初建於明萬曆年間,後經歷代增建修葺,由700餘級石台階組成,長200餘米,寬約1.5米。依山而建,峭拔險峻,直入雲端。神路起點原有清嘉慶年間(1796年-1820年)修建的石牌坊一座,上刻“名山勝景”,1987年拆除。1985年在神路第一梯段頂端新建石牌樓一座,高6米多,四柱三樓,斗拱、匾額、雀替、花板等雕刻形象逼真。第二梯段中建有北京九月紅文化傳播公司總經理張東升先生1998年捐資修建的東升橋。橋石拱玉帶,宛若彩虹永駐白雲聖境。橋名取意於“紫氣東升”。橋欄雕刻道家八仙、八駿、八寶和白雲八景。
白雲觀(陝西省佳縣白雲山白雲觀)
木牌樓
木牌樓建於明代,過去也稱山門,高12米,雙層飛檐,多層斗拱,似神話中的南天門。26個獸頭各顯其威,8隻角風鈴丁當作響。坊檐上書:“白雲無盡”、“黃河玉帶”、“佛法無量”、“神威有赫”,是古代建築師、工藝美術家的傑作。
木牌樓建於明代,過去也稱山門,高12米,雙層飛檐,多層斗拱,似神話中的南天門。26個獸頭各顯其威,8隻角風鈴丁當作響。坊檐上書:“白雲無盡”、“黃河玉帶”、“佛法無量”、“神威有赫”。是古代建築師、工藝美術家的傑作。
白雲觀(陝西省佳縣白雲山白雲觀)
五龍宮
五龍宮,四合院落,自成一體。因宮中有“五龍捧聖”塑像和壁畫(描繪真武祖師在武當山修煉成真之後,妙樂天尊為試其是否心誠,派遣仙童扮作美女下凡調戲祖師,無奈之下,祖師將那女子用劍刺下懸崖,因自受驚恐,又違犯戒規,也跳崖欲自盡,被半空中的五條彩龍捧起,由太白金星接駕於天宮的故事)而得名。建於明萬曆三十六年(1608年),是道教追溯真武祖師脫凡成仙過程的宮殿。寬10.45米,進深10.70米,真武祖師座坎宮。東有觀音閣,南有南極祖師,北有北極祖師。2001年11月25日晚被燒毀,損失巨大。2002年重建。
白雲觀(陝西省佳縣白雲山白雲觀)
天門
五龍宮與真武大殿之間,曲尺形排列著頭天門、二天門、三天門、四天門。四座天門都建在高高的平台上,兩側均建有配殿;顯得威武高大、兀然屹
立。
二天門與三天門之間是一所寬敞的庭院。南端是1989年興建的點墨廊,供名人學士、社會名流揮毫留言,廊內有著名書法家啟功、趙朴初、高峽、吳三大等題寫的40餘幅書法珍品。西端矗立著兩根石旗桿,旗桿上刻有“經三十六修而成正果、統八十二化以伏龜蛇”的對聯,敘述真武祖師經三十六世修煉才得正果、八十二次制伏龜蛇的神話,是白雲觀古代石刻藝術的代表。北側是洞口寬闊高大、堅固樸實的白雲洞,洞額鑲嵌石匾一塊,上書“大明敕封白雲洞”,為明神宗朱翊鈞所封。白雲洞原名真人洞,相傳真人李玉風在此修煉,其弟子為了紀念這位開山道人,把他住過的山洞稱為真人洞,洞內有李(玉風)真人塑像。
白雲觀(陝西省佳縣白雲山白雲觀)
真武大殿
真武大殿殿院為四合院落,殿宇凌空,樓閣崇高,走廊迴環,幽徑相通。兩廂配殿,五祖七真。1947年農曆九月九日,毛澤東轉戰陝北在葭縣時,曾在這裡看過葭縣文藝工作團演唱的晉劇《反徐州》,並以“亞洲部”名義,贈劇團“與時並進”錦旗。
真武大殿也稱正殿,建於明萬曆三十三年(1605年),是白雲觀的中心,也是道教活動的主要場所。它建在一米高的磚石平台上,給人以高高在上之感。殿堂連線卷棚,深18.8米,寬10米。殿堂卷棚,重檐八角,彩繪斗
拱。正殿由前殿和後殿兩部分組成,前殿真武祖師塑像端坐平台,龜蛇二將開道於前,趙公明、馬華光元帥待立於後,金瓜、鉞斧、朝天鐙等儀仗排列左右。後殿真武祖師銅像高坐神龕中;掌印執旗的周公、桃花躬身侍立,威武剽悍的十大元帥拱衛兩旁。據古建築家考證,後殿系明代創建,屬歇山式建築,屋頂高聳;前殿為清代修建,屬卷棚式建築,屋頂拱圓,上覆琉璃
瓦,歷來翻新不多,基本保持了明清建築的藝術風格。殿內有壁畫70餘
幅,繪製於清末(1904年),描繪了真武祖師降生、修行、悟道、伏魔、賜福等神話傳說。
白雲觀(陝西省佳縣白雲山白雲觀)
鐘鼓樓
兩樓建於明萬曆三十六年(1608年),鐘樓位於真武祖師殿東南側,四角躦尖式兩層結構(下層土石結構,上層木質結構),樓身呈金字塔型,楣題“金鐘自鳴”。樓內懸掛巨鐘一口,系明萬曆三十四年(1606年)八月鑄造,相傳重9999斤(為避萬歲)。鐘聲噌咳,百里可聞。古人曾將“白雲晨鐘”列為古葭州八景之一。鼓樓在真武祖師殿西南側,與鐘樓遙遙相對,建造格式相仿,樓內懸大銅鼓一面。從古至今,道人晨敲鐘,暮擊鼓,故有“晨鐘暮鼓”之說。
白雲觀(陝西省佳縣白雲山白雲觀)
三官殿
明代歇山式建築,殿內供奉“天、地、水”三官。兩廂建有六曹森嚴殿,殿前有一四面坡頂木牌坊,均由斗拱套制而成,造型優美別致。坊楣上書“三元考校”四個大字,寓意著上元天官、中元地官、下元水官考核人在陽間的功過善惡,校對死後陰間應給予的賞罰之意。
白雲觀(陝西省佳縣白雲山白雲觀)
藏經閣
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春,動工修建藏經閣,四十八年(1620年)秋告竣。閣面闊16.2米,深8.8米,五閣式雙層建築。御頒道藏經列架珍藏閣
上。相傳當年九月九日,葭州知州盧揚輝登臨此閣,忽見靈芝一莖麗三花挺出於西南梁間,因此藏經閣又名瑞芝閣。藏經閣正南有一碑樓,內立一通龍頭石碑,上刻明神宗頒經聖旨,下面是明天啟元年(1621年),葭州人、雲南師宗州知州李嘉聲親泐“敕建道大藏經閣記”。御頒聖旨原件至今保存完好。御製道藏經1947年被焚毀,現存《正統道藏》、《道藏輯要》、《鐵版神書》、《道教大辭典》等5000餘卷經典,均系1986年新購。
白雲觀(陝西省佳縣白雲山白雲觀)
玉皇閣
建於明萬曆年間(1573年-1620年),是白雲山的主要建築之一。在寬闊平展的院落內,玉皇閣突兀而起。閣身兩層結構,三層挑檐。十字脊頂,飛戟刺空。上下門楣,雕樑畫棟。左右閣檐,浮雕飛彩。八仙神態,迥然
不同。閣上供奉萬神尊主玉皇大帝。超出群宇,以示至尊。樓下懸一鐵鐘,系清同治年間所鑄。
白雲觀(陝西省佳縣白雲山白雲觀)
文昌樓
建於明萬曆年間,樓身兩層結構。內供文昌帝君(即文曲星),是古代
學者、文人、科舉士子的守護神,道教奉為功名、祿位之神。1912年失火焚毀,1915年重修。
白雲觀(陝西省佳縣白雲山白雲觀)
九龍壁
位於玉皇閣南,建於1998年。正面琉璃製作金碧輝煌,九條彩龍咤叱
風雲,呼之欲出;背面花崗岩石上線刻玉皇大帝出巡圖,眾神簇擁,威震寰宇。
白雲觀(陝西省佳縣白雲山白雲觀)
三清殿
據明崇禎十六年(1643年)《白雲山重建廟記》和清宣統二年(1910年)《重修三清殿碑記》及三清殿建築特徵分析,三清殿創建於宋,大型擴建於明崇禎十六年(1643年)和清宣統二年(1910年)。面寬12.8米,進深8.8米,硬山屋頂,魚龍吻獸,寬闊宏偉,展示了他在觀中的崇高地位。殿內供奉道教的三位最高尊神: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兩廂建有南斗六郎和北斗七星廟。
白雲觀(陝西省佳縣白雲山白雲觀)
元辰殿
1995年建,是白雲山建築規模最大的廟。重檐歇山屋頂,四面迴廊,琉璃瓦頂,古樸莊嚴,雄偉壯觀。廟內供斗母及六十元辰。斗母,道經稱她為北斗眾星之母,為三目四頭八臂,是位慈惠、善良的女神。在道教中,斗母主治中天,光照世界,救護眾生,消災免難。六十元辰是道教信奉的六十位星宿神,也稱六十甲子神,輪流值年,故又稱值年的星神大將軍為“元神”、“值年太歲”。按照“本命神”、“本命年”的說法,人們認為自己的壽命、福祿都由本命星辰主宰,敬奉本命元辰就可吉祥如意、一生順利。1999年,又在元辰殿前建正大牌樓,選料為河北曲陽漢白玉,色彩明快,亮麗醒目;為四
柱、三門、三樓,廡殿式頂,梁坊抱鼓。雕刻有“女媧補天”、“天女散花”、
“麻姑獻壽”、“穆桂英掛帥”、“盜仙草”及“四靈”、“十二生肖”等精美圖案。
白雲觀(陝西省佳縣白雲山白雲觀)
悟道壁
2004年建。位於元辰殿西側清通橋下,為一字型石砌影壁牆,長31.5米,寬7米。選材為本地石料鑲嵌黑色花崗岩板材,壁名由原全國道教協會會長閔智亭題寫,刻字均為名人題白雲山墨寶,有毛澤東手書“與時並進”、書法家韓亨林手泐高志其《白雲山賦》等幾十幅書法珍品。

白雲觀(陝西省佳縣白雲山白雲觀)
魁星閣
建於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地處白雲山西北制高點橫嶺之上,高聳凌空,睥睨群山。為兩層閣樓,飛檐挑角,四掛風鈴,時有鳴聲。閣內塑魁星像。農曆七月二十一日為魁星誕辰日,每年該日,四方文人墨客相會
於此,在舉行祭祀魁星儀式後,舉辦“羊道會”。即將所禮牲羊之肉及內臟、頭、眼、耳、舌等部件分別烹調為湯,一道一道請與會者品嘗。故稱為“羊道會”,湯為“羊道湯”。

白雲觀(陝西省佳縣白雲山白雲觀)
聚賢壇
聚賢壇位於魁星閣南端,2002年建。形如寶胡蘆,大圓半徑12米,小圓半徑9米,面積600多平方米,壇表用青色石板鋪設,潔淨典雅。周邊建有石材護欄。壇中安放一座長2米,寬、高各1米的石雕香爐,做工精細,美觀大方。大圓中心建有半徑為1.5米的太極八卦圖回音壁,堪與北京天壇回音壁媲美,為白雲山一大奇觀。魁星閣與聚賢壇之間懸掛文運鐘,重5000多斤。口徑1605毫米,高2005毫米,取意白雲山建於公元1605年,鑄鐘於
2005年。文人學士到此遊覽,撞擊此鐘,以圖大吉大利。

白雲觀(陝西省佳縣白雲山白雲觀)
東嶽殿
位於真武祖師殿東下側,建於明天啟年間(1621年-1627年)。硬山式屋頂,殿堂寬宏,雕飾流光溢彩。殿內所塑盤龍栩栩如生,木雕工藝精巧絕倫。殿前加有卷棚。院內左右建有七十二司祠,塑像形態各異,威儀凜然。殿內供奉主神為東嶽大帝,即泰山之神。

白雲觀(陝西省佳縣白雲山白雲觀)

歷史文化

音樂

白雲觀建成之初,沒有道教音樂。明萬曆三十六年(1608),北京白雲觀道士王真壽、張真義等,持陝西布政使司帖來白雲山總領教務,期間,將北京白雲觀的道教音樂傳授於佳縣白雲觀道士。北京白雲觀地處京都,道教音樂受宮廷音樂的影響,具有古樸典雅、莊重肅穆的特點。清代康熙年間,白雲觀道士苗太稔雲遊江南各地,廣集名山道樂,充實了白雲山道教音樂。
白雲觀(陝西省佳縣白雲山白雲觀)
在長期深入民間演奏中,道士們又吸收佛教音樂、晉劇、嗩吶、民歌中的優美曲調和獨特演奏技巧,逐步形成和創造了富有地方特色的白雲山道教音樂。
白雲山道教音樂可分為三類,即經韻曲調、笙管音樂、打擊樂。經韻曲調是道士念誦經書的曲調,又稱經歌,樂曲節奏自由,音域寬廣,拖聲較長,反覆連綿。根據不同的經卷內容,配以不同的曲調,產生不同的效果。如《贊真武祖師經》、《贊玉皇大帝》、《群仙來臨》等,營造出神仙、帝君來臨時的莊嚴肅穆氣氛;《三祭茶》、《見靈》、《哭五更》等,則是祭奠亡靈時悲哀婉切的曲調。笙管音樂清脆悅耳、靈秀優美,管子、海笛演奏主旋律,笙則配以和聲,主要用於經韻曲調的伴奏和念經間隙的間奏。打擊樂則富有陝北民間吹打樂的特色,高亢激越,吹打和諧統一,一般用於前奏、間奏和結尾,也有迎送之用。打擊樂器主要有小鼓、小鑔、鐃、鈸、雲羅、鐺鐺、二餅子、木魚等。
佳縣白雲觀道教音樂曲目繁多,威嚴莊重的有《西方贊》、《經堂樂》、《撲燈蛾》、《清江引子》、《獅子嶺》、《上南坡》、《春風百草生》等;淒涼傷感的有《千身佛》、《紗窗外》、《讀書人》、《柳青娘》、《萬年紅》、《掛金鎖》等,還有極富時代特色的《繡荷包》、《三十里舖》、《陝北人民想念毛主席》等。
清代中葉,是白雲山道教音樂的全盛時期,不少道士在吹奏技法上精益求精,為白雲山音樂的發展作了不懈努力。清道光年間(1821~1850),道士牛合有、張復禮對音樂十分重視。清末樂手高永安培養的兩個吹管能手:喬至博吹得花哨優美,申元亨則以功夫見長。為練功夫,冬天,申元亨吹一陣,把手伸進冰窟窿凍一陣,出來搓熱再吹,每天晚上,從五龍宮到正殿幾經往返,吹的管音能傳至數里之外。馬至發(小名同同)繼承了師傅喬至博的風格,並有創新,同是一支《西方贊》曲,他有三種吹法,勢如大河奔流,一瀉千里。至今,白雲山的音樂仍然保持了馬至發的風格。

舞蹈

白雲山道教舞蹈是道士們在做道場過程中所做的動作。“舞施食”最具代表性。
施食是超度亡靈的法事。施食時,設經堂供台,對面設天壇(用剪紙裝飾而成,又稱大塔,意即供天神居住之所),眾道士配合法師誦唱《三陽施食經》,舞者隨著誦唱節拍緩緩起舞。舞蹈舒展大方,現存“舞施食”共八段。
第一段,拜天尊。先由法師起道白領誦《三大天尊來臨法食會經》,然後眾人一同誦唱經文。
第二段,贊三寶(即三寶天尊: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誦唱《元始天尊說升天得道真經》。
第三段,贊天尊。舞者動作同第二段,只在每次停頓時,由笙管樂隊奏一個曲牌,舞者配合音樂節奏叩拜神靈。
第四段,敬香偈。誦唱《太平護國天尊經》。舞者持香敬香表示上香,用雲手、蘭花指等手勢,跳八字舞、立舞、蹲舞、單腿旋地舞,表示焚香進獻。
第五段,敬甘露。舞者手持水盞,動作同第四段,結尾以單腿旋地舞、雲手變蘭花指收立。表示要把人間最美的甘醇獻給眾神享用,祈盼他們降福人間,禳災度厄。
第六段,消災苦。誦唱《大羅三寶天尊經》,這段舞蹈雖由雲手、蘭花指、立舞、蹲舞、單腿旋地舞等組成。
第七段,奉請十天尊。誦唱《太上洞玄靈寶救苦妙經》。舞時,法師在供台後以舞蹈動作將10個小塔按10個方位(上、下、東、西、南、北、東北、東南、西北、西南)安放在八卦盤中,舞者以舞蹈動作向10個方向叩拜,表示敬請十方天尊各守不同方位,以庇護人間免受災難。
第八段,贊五供養。唱《五供養經》。舞者分別做出代表香、花、燈、茶、果的五種手勢,配以舞蹈動作,表示給諸神上供,以感謝他們不辭勞苦,降臨人間消災免難。

剪紙

白雲山道教的剪紙藝術與陝北民間剪紙不同,道士們不是用剪刀將紙剪成某種圖案,而是根據需要,把一疊紙(五色麻紙或彩色有光紙)置於木墩之上,用板箏、挖筒、龜背、旋眼、蕎麥刺等特製工具,將紙打製成一定的吉祥圖案,稱為“吊掛”,有“二龍戲珠”、“福壽雙全”、“喜鵲寒梅”、“吉慶有餘”、“加官進爵”等許多名目。再飾以書有祝詞的長垂吊,懸掛於經堂、天壇之上,起裝飾和烘托氣氛作用。
白雲觀舉行齋醮等重大儀式時,一般要設天壇。其製作方法是:先將麻紙染成五色(或用彩色有光紙),120張整齊地疊在一起,然後用特製工具將其打製成吉祥圖案,並沿著劃定的線路將紙打通,使每張紙展開後成為二米多長的花帶。最後將120條花帶穿入竹(木)條圈成的圓環之中,勻稱散開,四周再飾以五色紙製作的飄帶,頂部加五色紙製成的寶蓋,吊在空中,就形成了兩米多高的剪紙花塔,五彩繽紛,富麗堂皇。根據需要,還可多層連線成數米、數十米高的大塔,給人以偉岸、高峻之感。

焰火

道教焰火既有渲染氣氛,又有驅邪盪魔之意,是齋醮儀式的最後一項內容。
白雲觀道士能自制焰火,主要構件有向陽城(制約1米多高的木框,四周用紙裱糊後,彩筆繪成城牆圖案,頂部間釘木條,用以安裝花筒、花炮、引信等)、斗子(用木片製成,形如斗,固定在1米多高的木桿頂端,作用與向陽城相同)、搖鼓、轉燈、猴子灑尿(以燃放過程中的圖案而名之,下同)、幡燈、對聯燈、花盆、火樹、魚龍變化、葡萄跌架、龍抓不孝婦、獅子滾繡球、日月燈、帘子燈等,與筒花、起火、炮打燈(花炮里安裝燈蕊,炮響後,沖向空中的燈蕊緩慢燃燒下落)、清燈(一種緩慢燃燒的火藥引信)等按一定順序排列,燃放過程中形成各種圖案。
焰火製作有半架、大架、全架之分,供舉辦齋醮者選擇。
半架,是在一個一米多高的木架上放4隻斗子、一座向陽城,筒花、起火、炮打燈、清燈若干,配兩個腰鼓之類的構件即成,燃放規模小。
大架,是樹立一根五六米高的木桿,在離地2米左右起交錯間置6條木板(亦稱花板),每條花板上密集擺置筒花、起火、炮打燈、清燈等構件,用引信按一定程式相連,兩端置對聯燈、轉燈、猴子灑尿、獅子滾繡球、日月燈、帘子燈等構件,燃放規模較大。
全架,是在大架的基礎上增加花盆、花樹、魚龍變化、葡萄跌架、龍抓不孝婦等。一個全架要耗費花炮數千至數萬隻,引信十幾至幾十斤,需要一兩個月才能製成。

文物遺存

壁畫

白雲山現存明、清、民國及當代壁畫1300餘幅,是白雲山最有藝術價值的民間藝術之一。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有描繪道教神話故事的連環畫,有色彩艷麗的大型工筆畫,有中堂、條幅式的山水風景畫,有色調淡雅的花草水墨畫。據有關專家考證,白雲山壁畫出自民間畫匠之手,大都為明清之作,技法純熟、保存完整、色彩明晰、個性突出,是全國少有的傳統文化遺產。三清殿現存壁畫110幅,多為明崇禎十六(1643年)年繪。其中《太上老君八十一化圖說》是迄今發現的全國道觀中同一題材繪製較早、保存最完整、系統、清晰的壁畫。有一幅“三清”出巡圖,畫有一隻麒麟駕著傘車,車內一銀須老人拱手端坐,兩邊各肅立三位侍者,駕著白雲前行,前面跪著一名接駕者,手舉笏板恭迎。老者面容慈祥,年紀大的侍者目不斜視,年輕的兩名侍者則左顧右盼、神態各異,富有濃厚的生活氣息。
白雲觀(陝西省佳縣白雲山白雲觀)
真武大殿存有真武祖師修道圖壁畫77幅,後殿大型壁畫,繪製於明萬曆三十三年(1605年),橫23.4米,縱3.74米,面積87.5平方米。主要描繪了道教諸神朝拜真武大帝的宏大場面。全畫繪星宿、神王、天丁、力士76尊,畫像分上下兩層,下層像高1.5米,與人的視線持平,上層則有所縮小,構圖近大遠小,主次分明,排列有序,畫像形態各異,鬚髮舒展,衣冠華麗,宗教色彩濃郁。前殿畫面由60幅小畫組成,為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榆林名師葉孫長重繪。描繪了真武祖師降生、修行、悟道、伏魔、賜福等神話傳說。每幅小畫都有題記,說明畫的主要內容。小畫之間,繪山石、樹木、花草相隔。從整體看,60幅小畫渾然一體,是一幅山水景色中有人物活動的大畫,技法高超,規模宏大。
水神廟的4幅壁畫繪於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保存完整,畫面筆法細膩、色澤明快,人物栩栩如生,是難得的藝術珍品。
聖父聖母祠有壁畫25幅,山水花鳥情趣雅致,景色迷人,富有詩意,北牆西側為《問路圖》,再現了唐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的意境。東側為《三老對飲圖》,反映了“三教同源”、和睦相處的全真道教義。
玉皇閣二層壁畫8幅,為《三十二天帝朝玉皇圖》。三十二天帝手持笏板,各具情態。三十二天指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無色界四天及四梵天,三十二天帝即為三十二天的主宰者。
關帝廟關羽征戰故事的連環畫故事情節獨特,為國內外其他道觀中少有,它與五祖、七真、藥王殿壁畫同為1923年畫師劉鳳愷所繪。
元辰殿壁畫繪於1997年,長41.8米,高4米,面積167.2平方米,由河北畫師王鳳岐所繪。

雕塑

白雲山雕塑藝術主要表現在石刻、木雕、琉璃雕和泥塑工藝中。
石刻
聳立於白雲洞前的石旗桿,是白雲山古代石刻藝術的代表。雕刻於清光緒十四年(1888),沉重的旗桿壓的石獅腰背深駝、四爪撐開,眥牙咧嘴,雙目突出。石象則顯得很有力氣,四蹄回收、穩臥蓮台、額紋深皺,惟妙惟肖。
真武大殿院內御道石刻龍盤,雕刻於1956年。由民間藝人張嘉謀所雕。龍盤直徑1.5米,三條蛟龍騰雲駕霧,左右兩條蛟龍捧一顆寶珠敬獻於正中從天而降的蛟龍口中,形象逼真。
真武大殿院內有一組漢白玉欄桿,刻於1991年,長9米,高1米。七塊欄板正面刻有福祿壽三聖、李白醉酒、畫龍點睛、關公夜讀《春秋》、王植觀棋、老子觀井、陶淵明愛蓮等一個個歷史典故和神話故事。欄板背面為吉祥圖案,主要有萬壽圖、喜鵲登梅、鳳凰朝陽、松鶴同春等。八根望柱上蹲有麒麟、小獅、猴子等,栩栩如生,有聲有色,趣味橫生。欄桿由陝北綏德名匠馬天相先生刻制。
元辰殿的石刻天地樓。高4.9米,直徑1.75米。底座為三頭石象,焚香爐駝在象背上,爐的正面刻有“八仙慶壽”的神話故事,背面則為“雙龍戲珠”吉祥圖案。小樓座在焚香爐上,為二層六角方亭,下層以反映神話傳說故事為主題的六組圖案,分別是“福神”、“祿神”、“壽星”以及“天官賜福”、“麻姑獻壽”、“劉海戲蟾”等,上層則以“鳳凰牡丹”為內容。
木雕
白雲山木雕藝術主要體現在木匾和龍柱上。懸掛於真武大殿前殿的五龍捧聖匾,以體現龍的氣勢為主,共雕彩龍二十條。匾雕於清康熙年間。
三官出巡匾為當代作品,懸掛於三官殿的梁架上,由民間藝人康忠武製作。它以三官大帝為中心,四周環侍著天將、侍從、日游神、知府、衙役、罪犯等各種人物。三官大帝威嚴端凝,天將剛勁剽悍,侍從眉清目秀,日游神展翅飛翔,知府虔誠迎駕,衙役目瞪口呆,罪人驚惶失措。
琉璃雕
主要出現於建築物的屋脊上,以藏經閣最為華麗。琉璃脊長15米,高近1米,在朵朵盛開的蓮花襯托下,兩條彩龍在雲中飛騰,前為一對展翅欲飛的鳳凰和兩位磨拳擦掌的金剛。屋脊中為太公樓,太公樓上立有獅象寶瓶、日月山叉,姜太公手執打神鞭立於樓中。山牆上嵌有彩色琉璃雕——《日月鳳凰》。
泥塑
白雲山泥塑藝術主要體現在造像、匾額、木柱和前檐上。多為當地民間匠師所塑,主要有榆林的萬德雄及其傳人,河南的齊太成,北京的文乾剛、方東亮,延安的高瑛,佳縣的鄭進升等。最能反映古代泥塑藝術的作品要數東嶽大殿的三皇宮牌額。
三皇宮牌額懸掛於東嶽大殿,長3米,高1.6米,底座為泥塑的彩雲,雲霧間一字型排列著三座三滴水重檐歇山式建築,上層為三清宮。下層的三皇宮中,天皇坐於宮前,捲曲長發披於雙肩,懷抱八卦太極圖,左側的神農,身披樹葉製作的帔肩、圍裙,手持草藥,雙唇微開,神態自然;右側的軒轅皇帝著朝服、戴珠冠,一手舉於胸前,一手握著玉帶立於宮前,神態莊重,衣紋流暢,身後是宮娥彩女、文武百官。十六個人物造型優美,形象逼真。

文物價值

白雲山文物記載了歷史,反映了歷史的真實,從政治和社會兩個層面上發揮了宗教文化的功能,對於豐富和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和地域文化具有一定的作用。白雲山碑刻與壁畫,所呈現的中華傳統文化特色暨儒、釋、道三教精華,對於研究中國傳統文化、道教文化、地域文化、書法藝術、繪畫藝術,開發白雲山旅遊事業,都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和重要的現實意義。

宗教活動

白雲山廟觀以神為中心,開展各種具有特定含義的祭祀活動,以寄託人的精神信仰。
白雲山建觀初,祭祀活動只在觀內進行,次數較少,項目單調。活動時間除每月正常值司和初一、十五敬香、上供、誦經參拜外,主要集中在每年的三月三、四月初一至初八、九月九這三次廟會期間。清光緒年(1875~1908)以後,活動次數增多,形式多樣。
祭祀活動的主要形式和內容有:建醮、超度亡靈。
建醮,俗稱打醮,在佳縣已有近四百年的歷史。是道士求豐祈福的大型祭神活動。按規模大小又分為大醮和小醮,一般要進行三四天,基本活動是熏壇、起經、出幡、迎供、謁廟行香、撒路燈、上表、觀燈、上十供、放赦、揚幡、轉九曲、放大典焰口、放焰火、醮止。
打醮的主要目的是修設清齋,答謝天地;祈願順星呈祥、五穀豐登、民安國泰;禳瘟解厄,人口平安;利濟孤魂,普福康寧。
打醮最初只在觀內進行,後來逐漸發展到鄉村。在白雲山會所屬的四十八社(大的一村一社,小的兩三村一社)輪流打醮,每年一社(村)一次大醮,30年為一周期。
超度亡靈,也叫做道場,是死者家屬約請道士到家設壇祭祀亡靈,向天地水三官懺悔罪愆,超度亡靈脫離苦海、早升天堂的一種法事。活動內容主要有誦懺、放施食、做法事(即做道場),包括擺燈、游蓮、破地獄、沐浴、過金橋、繞靈觀燈、六向意、起棺、還貫等。規模較大者還增加出幡、上表、揚幡、上十供、跑馬放赦等。其形式與打醮相似。時間長短不一,規模小的當天下午起事,半夜結束;規模大的三晝二夜。
觀內道教大型活動集中在每年的三月三、四月初一至初八、九月九這三次廟會期間。尤以四月廟會為盛,內容全面,儀式莊重肅穆。
除三次大型廟會綜合活動外,各廟還有單獨祭祀活動日:玉皇聖誕(正月初九)。三元節:上元節(正月十五);中元節(七月十五);下元節(十月十五)。三清節:冬至日,敬奉元始天尊;夏至日,敬奉靈寶天尊;二月十五日,敬奉道德天尊。東嶽大帝聖誕(三月二十八)。文昌帝君聖誕(二月初三)。魁星閣羊道會(七月二十一)。
另外,祈禱世界和平清醮道場,祈禱世界和平道教科儀慶(香港)回歸活動,則是新時期宣傳世界和平、愛國愛教,弘揚祖國傳統文化的新儀式。

保護措施

新中國成立前,白雲山道觀一直由信士自發組織的朝山會和以道士為主的道會共同管理。
1955年,從保護文物的需要出發,由佳縣人民政府出面,成立了白雲山總會。
1957年5月30日,白雲山道觀被陝西省人民政府確定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63年,廟會組織停止活動,縣政府又派人常住自雲山,管理白雲山的文物古蹟。
1981年,白雲山道教恢復後,佳縣人民政府為更好地管理白雲山,設立了白雲山文物管理所(後相繼更名為白雲山管理辦、白雲山管理處、白雲山管理局)。
200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第五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2005年9月21日,白雲山道觀由道教民主管理委員會自主管理。
2008年6月,白雲山道教音樂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交通

榆林到佳縣,以前走的是S302省道,80多公里的路開車要走2個小時,現榆林至佳縣高速公路已正式開通,僅需45分鐘左右即可到達。榆林所有景區、景點均處在公路網的輻射覆蓋範圍內,12個縣區有11個通高速,村村通公路。302省道可至佳縣白雲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